一、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覃若梅[1](2019)在《恒温隔姜灸疗法对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以恒温隔姜灸为主要护理措施的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临床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和护理。包括:(1)应用常规止吐药:化疗当天的化疗前和化疗后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61)各一次,每次3mg,总剂量6mg。(2)常规护理:(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环境干净整洁,保证空气清新。(2)护士向患者解释用药作用及目的,做好化疗药物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3)呕吐反应护理:告知患者在呕吐期间勿急于大量进食,而是先补充水分。可用温热的糖盐水,慢慢吞咽;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舒适。(3)中医情志护理。(4)中医饮食护理。观察组:观察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恒温隔姜炙进行护理干预。方法:恒温隔姜灸:(1)时间:化疗前一天、化疗当天,化疗第2-3日开始,选择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旺盛时辰(7:00—9:00)。(2)部位:中脘、足三里(双侧)、神阙。(3)操作方法:采用恒温灸具。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中脘、神阙和足三里的施灸部位,将生姜切成长3-4cm,宽2-3cm、厚0.2-0.3cm的片状,中间用粗针穿孔刺透,将准备好的姜片放在施灸部位,点燃雷火灸条,放入恒温灸具中,盖上盖子,后将恒温灸具放于施灸部位并用大浴巾包裹、固定,温度以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不烫伤为度,无须刮灰。(4)疗程和频次:1次/d,30 min/次,连续4d。两组干预结束后,均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Index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etching,INVR)量表对患者进行止吐效果评估。以此探讨采用恒温隔姜灸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改善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化疗当天,两组患者恶心症状持续时间,呕吐、干呕症状的发生频率,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严重程度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以上维度缓解CINV的效果无差异。但呕吐、干呕症状的持续时间、恶心症状的发生频率两组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2天,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频率,恶心、呕吐症状的严重程度两组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以上维度缓解CINV的效果无差异。但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持续时间、干呕症状的发生频率以及干呕症状的严重程度上,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3天,各维度恶心、呕吐、干呕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两组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各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7天,各维度恶心、呕吐、干呕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各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并且从化疗后第3天至第7天,观察组对缓解CINV的效果持续稳定,观察组患者在恒温隔姜灸过程中均无明显晕灸等不良反应。结论:1.观察组对缓解乳腺癌患者CINV的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恒温隔姜灸能有效地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干呕症状。2.恒温隔姜灸对延迟性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改善也具有显着优势,且观察组患者在恒温隔姜灸过程中均无明显晕灸等不良反应。3.恒温隔姜灸对缓解乳腺癌患者CINV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蒲艳[2](2019)在《电针结合麦粒灸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麦粒灸与单纯电针疗法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电针结合麦粒灸在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中的疗效优势,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针与灸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为肱骨外上髁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握力进行比较,运用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分析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位进行统计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握力进行统计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的基本资料不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同组内治疗10天后及随访期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明显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治疗10天后及随访期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治疗10天后及随访期的握力与治疗前比较,握力均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10天后及随访期,治疗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及随访期,治疗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治疗组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治疗组的握力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结论:1.在减轻疼痛、恢复肘关节功能、改善前臂肌力量方面,电针结合麦粒灸组皆优于电针组。2.电针结合麦粒灸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电针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沈兴邦[3](2019)在《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局部推拿与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分析评价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疗法的优势与特点,为临床诊治顽固性、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角度,并为临床上综合方法治疗的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推拿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是隔天治疗一次,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总治疗时间为20天。疗效观察指标为长海痛尺评分、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通过观察记录,得出治疗前后及随访3月指标评分数据并进行疗效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最后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及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探讨与总结。成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观察指标(长海痛尺评分、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平衡,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治疗后长海痛尺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均较前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同时,除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以外,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短期整体疗效优。随访3月,治疗组失访1人,对照组失访2人,两组长海痛尺评分仍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远期效果。同时,治疗组随访3月差值较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长期疗效优。失访人员不纳入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随访3月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2.9%,随访三月为75.8%,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观治疗后、随访3月疗效对比,表明治疗组短期及长期疗效均较对照组优。结论:针对顽固性网球肘,局部推拿疗法与结合了颈夹脊穴温针灸的综合疗法均有一定疗效,而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疗法在短期与长期疗效均较单纯局部推拿治疗更具优势,对顽固性网球肘的治疗与复发控制皆有积极意义。这种针对顽固性疾病的远近结合、针灸推结合的综合疗法值得临床深入探讨与推广。
张孝东[4](2016)在《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疗效好、副作用小、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针刺肌肉起止点、针刺阿是穴的方法,比较两者之间的疗效,并观察其远期疗效,为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提供依据。方法:于台北市士林区崇生中医诊所,收集临床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肌肉起止点组(治疗组)30例及阿是穴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二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针刺肌肉起止点组(治疗组)和针刺阿是穴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周发作天数及主症体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针刺肌肉起止点组愈显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6.66%,针刺阿是穴组愈显率为16.77%,总有效率为73.33%,经检验后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肌肉起止点组疗效优于针刺阿是穴组;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之评分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皆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之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针刺肌肉起止点组症状及体征之评分较针刺阿是穴组下降显着。治疗停止3个月后疗效评定,针刺肌肉起止点组组愈显率为46.66%,总有效率为90.00%,针刺阿是穴组愈显率为10.34%,总有效率为48.28%,针刺肌肉起止点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阿是穴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3个月针刺肌肉起止点组之疗效优于针刺阿是穴组;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之主症及体征皆有改善;组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1个月后之主症及体征皆有复发情形;治疗后3个月两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3个月后针刺肌肉起止点组疗效优于针刺阿是穴组。结论:本课题经临床研究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经肌肉起止点及阿是穴治疗后皆有临床疗效,也都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肌肉起止点疗法近期及远期疗效皆优于阿是穴疗法,复发率也较低。肌肉起止点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值得推广。
瞿留[5](2015)在《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仪应用予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仪应用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针灸及骨科门诊患者共60例,临床观察运用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仪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结果治愈4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3.3%。结论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应用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使用方便,疗效显着。
陈罗西,刘波[6](2014)在《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针灸治疗进展》文中认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等优点,可用于治疗早期或症状不明显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虽然针灸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效果显着,但临床并无统一针刺方法和选穴标准,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针刺方法及穴位,及时缓解疼痛症状,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是未来研究的最终目标。
王文正[7](2014)在《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辩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和辨证取穴静留针法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治疗前后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台湾新视界诊所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循经远端取穴为主,采用运动疗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得气后静留针,不活动患肩。比较二者在减轻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临床疗效的差异。采用Melle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估,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成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30例中,6例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中,3例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0%。两组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总有效率统计学检验,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取穴静留针法,但二者的总有效率相当。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情况统计学t检验,P<0.05,说明: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在改善疼痛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取穴静留针法。4.治疗结束后,采用Melle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肩部的5个动作(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及手到颈项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手到脊柱及手到嘴方面,二者疗效相当。结论: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及辨证取穴静留针法对肩周炎的治疗均有效,前者较后者疗效确切,尤其是在改善疼痛、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及手到颈项方面,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静留针法。
王新天[8](2012)在《毫针浅刺加艾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键、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以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约为8.79%。其中50岁以上患者约占总发病群体的60%-88%。因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肩周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和睡眠,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身心健康亦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肩周炎一般认为属自限性疾病,病程可长达6个月甚至3年,且自愈后往往留下诸多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肩周炎的发病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三个主要阶段,急性期主要以肩关节周围持续性广泛性的疼痛为主要症状,慢性期可伴有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缓解或恢复正常,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后遗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局部疼痛等后遗症。而早期发现、诊断、并提倡早期治疗又是控制肩周炎病情进展的关键。因此探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加速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恢复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楚、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侧重点所在。选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法加艾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文献未见报导,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提示此法可以宣散气血、温经通络,快速持久地缓解肩关节疼痛,此法起效快速、疗效显着、持续时间长、患者痛楚小,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探讨。研究目的:观察选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法加艾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法的安全性,并为该法提供较客观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入选病例来均自于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例。本研究选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采用毫针浅刺法加艾灸治疗肩周炎病人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活动评分和依据视觉模拟定级评定法(VAS)的疼痛评分。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及患者的疼痛状态进行评价,并运用配对t检验、radit分析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在所治疗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27%),显效17例(57%),有效4例(13%),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该法收效快,疗效显着,安全可靠。研究结论:选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加艾灸法治疗肩周炎,在2个疗程的治疗期内获得了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取穴部位安全,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稳定持久,易为患者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盛佑祥[9](2005)在《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炎症局部阿片受体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电针(EA)对慢性痛(如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外周机制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以往的研究表明,内源性阿片肽(EOP)参与了EA对炎症痛镇痛的外周机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EA对炎症痛大鼠炎症局部EOP及其受体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EA对炎症痛镇痛的外周机制。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组和单针组,每组8只。实验以完全弗氏佐剂(AA)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悬钟”穴、“昆仑”穴为EA穴位,EA刺激参数选择为2~4V,20~100Hz,20min;以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为检测方法,观察痛阈、炎症局部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含量和MOR、DOR、KOR三种阿片受体mRNA表达等指标。结果:①EA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的痛阈,EA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②EA组炎症局部EOP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EA后EOP的合成和释放增加;③EA组炎症局部阿片受体(MOR、DOR、KOR)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的阿片受体mRNA的表达(P<0.01)。这些结果表明,EA对炎症痛有确定的镇痛效应,EA镇痛时既可以促进炎症局部EOP的合成和释放,又可以促进MOR、DOR、KOR三种阿片受体mRNA表达。提示EA对炎症痛的外周机制是:EA通过提高炎症局部EOP及其受体的活性,从而实现外周炎症局部的镇痛作用。这一结果对进一步探讨EA治疗慢性痛的外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易平[10](2002)在《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二、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恒温隔姜灸疗法对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认识 |
1.2.1 恶心、呕吐的定义及分类 |
1.2.2 恶心、呕吐的发生机制 |
1.2.3 CINV的影响因素 |
1.2.4 CINV的的副作用 |
1.3 祖国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认识 |
1.3.1 祖国医学对肿瘤化疗的认识 |
1.3.2 祖国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研究现状 |
1.4.1 西医综合治疗与护理 |
1.4.2 中医治疗与护理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恒温隔姜灸疗法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 |
1 研究对象 |
1.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中止与脱落标准 |
2 干预内容及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具体实施方法 |
2.3.1 对照组 |
2.3.2 观察组 |
2.3.3 意外情况的处理 |
2.4 成立研究小组 |
2.5 资料收集 |
2.5.1 人口学资料 |
2.5.2 乳腺癌病史 |
2.5.3 观察的时间 |
2.6 观察指标与研究工具 |
2.6.1 观察指标 |
2.6.2 研究工具 |
2.7 资料分析 |
2.8 医学伦理原则 |
2.9 质量控制 |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3.2.1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一般情况分析 |
3.2.2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化疗方案分析 |
3.3 两组患者化疗后KPS评分结果 |
3.4 两组患者化疗后INVR评分结果 |
3.5 两组患者化疗干预后INVR评分结果 |
4 讨论 |
4.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恒温隔姜灸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的效果(表6、7、8、9) |
4.3 恒温对防治急性化疗恶心呕吐的效果分析 |
4.4 辰时选择对实施恒温隔姜灸的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电针结合麦粒灸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所需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其他耗材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对照方法 |
3.4 盲法 |
3.5 技术路线图 |
3.6 治疗方案 |
3.7 观察指标 |
3.8 观察指标评估时间 |
3.9 疗效评价标准 |
3.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11 随访 |
3.12 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
3.13 临床研究质量控制 |
3.14 伦理审查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结果 |
4.3 治疗结果 |
4.4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5.1 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
5.2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
5.3 研究方案的确定 |
5.4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 |
5.5 电针与麦粒灸的作用机制研究 |
5.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附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顽固性网球肘的流行病学概述 |
1.2 西医对顽固性网球肘的理论探究 |
1.2.1 顽固性网球肘的概念 |
1.2.2 顽固性网球肘的相关解剖认识 |
1.2.3 顽固性网球肘的病因病机探讨 |
1.2.4 顽固性网球肘的西医治疗方法及进展 |
1.3 中医对顽固性网球肘的理论探究 |
1.3.1 病名探源 |
1.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3 中医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容量及分组 |
2.2.2 设计思路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疗效评价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完成情况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2.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总结与探讨 |
3.1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
3.1.1 基线资料情况 |
3.1.2 临床观察指标情况 |
3.1.3 临床疗效情况 |
3.1.4 总结 |
3.2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
3.2.1 顽固性网球肘单纯局部疗效不佳原因探讨 |
3.2.2 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
3.3 温针灸与颈夹脊穴机制探讨 |
3.3.1 颈夹脊穴研究情况 |
3.3.2 温针灸研究情况 |
3.3.3 总结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4)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古籍文献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论述 |
1.1.1 痹证理论 |
1.1.2 风寒湿邪侵袭 |
1.1.3 气血亏虚 |
1.1.4 脏腑虚损 |
1.1.5 外伤劳损 |
1.1.6 经络理论 |
1.2 现代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论述 |
1.3 现代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治疗的论述 |
1.3.1 非手术治疗 |
1.3.2 手术治疗 |
1.3.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
1.4 现代中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的论述 |
1.4.1 针灸治疗 |
1.4.2 推拿治疗 |
1.4.3 刺络拔罐 |
1.4.4 针刀疗法 |
1.4.5 药物治疗 |
1.4.6 综合方法治疗 |
1.5 肌肉起止点疗法的论述 |
1.5.1 命名原则 |
1.5.2 穴位及定位 |
1.5.3 治疗方式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疗效观察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3.3 治疗后三个月追踪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中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方式 |
4.2 针刺肌肉起止点疗法的运用 |
4.3 桡骨茎突挟窄性腱鞘炎的肌肉起止点选穴原则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仪应用予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讨论 |
(6)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针灸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 |
2 针灸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常用针刺方法、主要穴位及奇穴 |
2.1 常用针刺方法 |
2.2 常用主要穴位 |
2.3 常用奇穴 |
3 小结 |
(7)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西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二节 中西医对肩周炎治疗方面的认识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三、结论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及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毫针浅刺加艾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
2.1 临床特征 |
2.2 肩周炎的分类 |
2.3 病因 |
2.4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3 治疗方法 |
3.1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3.2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
4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观察标准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评分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
2.7 实验方法 |
2.8 不良事件的记录、报告、处理 |
2.9 随访 |
2.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主要研究指标比较 |
3.3 性别与疗效的关系 |
3.4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3.5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3.6 证型与疗效关系 |
3.7 安全及不良反应测评 |
4 讨论 |
4.1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4.2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 |
4.3 典型病案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5.3 设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书面同意 |
个人简历 |
(9)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炎症局部阿片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EA对AA大鼠炎症局部痛阈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EA对AA大鼠炎症局部β-EP和 LEK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EA对AA大鼠炎症局部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关于炎症痛模型、EA穴位以及 EA参数的选择 |
2 EA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及其意义 |
3 EA对炎症痛镇痛外周机制的探讨 |
3.1 EA镇痛时炎症局部 EOP含量的增加及其意义 |
3.2 EA镇痛时炎症局部阿片受体mRNA表达的增加及其意义 |
3.2.1 阿片受体概述 |
3.2.2 阿片受体与 EA镇痛 |
3.2.2.1 中枢阿片受体与EA镇痛 |
3.2.2.2 外周阿片受体与EA镇痛 |
3.3 EA对炎症痛镇痛的外周机制的总结 |
4 EA对炎症痛镇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
4.1 中医对炎症痛的认识 |
4.2 EA对炎症痛镇痛的中医机理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1. EA治疗炎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2. EA治疗炎症痛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恒温隔姜灸疗法对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D]. 覃若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电针结合麦粒灸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蒲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D]. 沈兴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D]. 张孝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自制弹力护腕配合艾灸仪应用予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J]. 瞿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9)
- [6]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针灸治疗进展[J]. 陈罗西,刘波. 中医正骨, 2014(06)
- [7]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文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毫针浅刺加艾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新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炎症局部阿片受体的影响[D]. 盛佑祥. 暨南大学, 2005(08)
- [10]电针加艾灸治疗髁上炎及腱鞘炎疗效观察[J]. 易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