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环境下PC机与GPS-OEM板通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少东[1](2013)在《基于GPS和惯性导航的果园机械导航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果园机械自动化作业,本文旨在研究一套基于GPS和惯性导航的果园机械自动导航控制系统。由于单一的导航系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机械的导航定位的精度要求,而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精度较高,成本低廉。在众多组合导航系统中,本研究选择了GPS与惯性导航(INS)组合导航系统,以GPS和陀螺仪作为导航传感器,开发自动导航系统。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GPS-OEM板进行了二次开发,根据需要设计了其外围通讯电路,设置了输出语句类型和语句格式。对调试好的GPS-OEM板做了单点定位测量实验,并通过卡尔曼滤波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将平均定位误差从滤波前的1.165m减小到了滤波后的0.516m。(2)根据果园机械实际工作情况,规划了果园机械行驶路径,包括树行间的直线行走和地头转弯行走。对转弯路径采取了以直代曲的路径规划法,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便于实现。在VC++6.0平台下设计了系统的相关软件程序,包括主控制程序、GPS接收程序、卡尔曼滤波算法程序和转向控制程序等。(3)对GPS和惯性导航组合导航系统常用的几种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适合该导航系统的松散组合方式中的速度位置组合。该组合方式算法较简单,也易于工程实现,且具有良好的组合效果。(4)以福田欧豹拖拉机为实验平台,对GPS-OEM板和天线、陀螺仪、拉线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及相关电路进行了安装。根据控制系统实现功能要求,设计了硬件组合结构和硬件连接原理图,并制作了PCB板。(5)对系统各单元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GPS-OEM板接收数据的性能,转向控制机构的性能和CAN通讯。通过测试可知,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邵云涟[2](2009)在《网络差分GPS接收机的设计》文中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初GPS系统建成以来,它的应用范围已从早期的军事、航海、测绘、地质等专业领域,逐渐向基于位置服务(LBS)、交通调度管理、土地资源调查、物流特别是在精确农业方面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GPS标准定位服务精度不高,所以人们通常采用差分的方法来提高定位精度。虽然常规差分方法能够消除绝大部分误差干扰,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随着用户与基准站之间距离的增加导致定位精度越来越差。而CORS系统(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使消除这种缺点成为可能。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JSCORS系统(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提供的差分改正数,探讨如何在嵌入式平台上设计网络差分GPS接收机。该接收机硬件部分主要由GPS OME接收板、ARM开发板、GPRS Modem组成。软件应用程序部分采用EVC4.0开发出适合运行于Windows CE5.0操作系统上的程序。设计该接收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替代目前正在自主式农业移动机器人上使用的昂贵的GPS导航设备。论文首先回顾了CORS系统的发展过程,并结合CORS系统介绍了几种主流网络RTK技术,接着介绍了CORS系统的另一项主要功能是发送网络RTD改正数。其次在研究RTCM数据格式、NTRIP通讯协议、GPRS通讯技术以及Windows CE5.0Internet通讯的基础上结合GPS OME接收机开发了能够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网络RTD移动定位软件,该软件主要涉及Windows CE5.0嵌入式平台上的串口通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最后使用该套系统在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实验楼楼顶和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停车场分别进行了实验,并对系统的定位精度及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张超[3](2009)在《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文测量是空间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可有效满足国家大地网及局部网控制、卫星及航空航天器发射、导弹发射、惯性平台标校、远程火炮精密定向等方面的需求,且工作模式完全自主,抗干扰能力强。本文研制出了一套基于现代测量技术的新型天文测量系统,并在实际作业中广泛应用。文中针对新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天文测量理论及方法,编制了相应的智能测量软件,并对大量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探讨了天文测量中的若干相关问题,并通过对理论及实测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对新系统的拓展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快速天文定向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卫星天文授时法,并实现了利用GPS、“北斗”卫星进行天文授时。2.提出并实现了利用计算机内部晶振作为天文测量的时间基准,进行天文守时及时间比对,并对利用原子频标/石英晶振进行长时间天文守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3.提出并实现了利用电子经纬仪取代传统T4光学天文经纬仪,进行一等天文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国内外沿用半个多世纪的一等天文测量主设备的更新换代。4.针对新系统的特点,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天文经纬度”和“北极星多次时角法测方位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途径,突破了长期以来天文测量一直采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局限。5.应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对电子经纬仪进行了研究开发,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定向、自动寻星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6.提出并实现了白天利用测日进行快速定向的方法,并成功实现了其精度的提高。7.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差分方式的恒星识别原理”,可对任意恒星实现识别匹配,基于此,提出并实现了测任意恒星实现快速定向的方法,扩大了天文定向的使用范围。8.研制出了系统全套硬件设备;编制了全套天文测量软件,完成了天文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实现了天文测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记录及成果的实时处理、检核和输出,使测量效率提高十倍。9.对天文测量中各种误差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测量精度及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衣莲滢[4](2009)在《GPS技术在木材采运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林业是指在林业领域内采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建立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精准林业的技术核心,是对森林生长实现精确的计测和监测,研究森林生长的空间结构性和空间差异性,采取优化的森林空间结构调整理论和方法,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精准林业需要高密度的、全面的林业信息作为依据,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可在获取林木信息的同时获得该地的位置信息。依托GPS技术的强大资源优势,精准林业这一当前国际高新林业科学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得到空前的迅猛发展。本论文的研究是在精准林业技术应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目前林业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GPS—OEM板的木材采运系统的设计方案,即采用体积小、价格低廉、性能优良、易于开发的GPS—OEM板作为林木采伐地点的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采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系统的中心控制单元,再辅之必要的外围电路,通过LCD显示器显示采伐地的定位信息。将此系统应用到集材拖拉机上,可以实现在采伐林木时即可以记录林木位置信息,同时又可通过扭矩传感器测得扭距值,从而近似的得到每棵树的质量。本系统增强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更加精准的了解某一林区中各个区域的木材数量、树木生长状态及土壤好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和减少差异,实现高产、稳产,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杨槐[5](2007)在《基于嵌入技术的车载虚拟仪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仪表是汽车与驾驶员进行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汽车高精尖技术的主要部分,目前国内汽车仪表行业在整体上仍滞后于整车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产品技术水平低,造型单调,产品质量可靠性和耐久性差,数字化程度低等。进行技术创新,寻求和确定我国汽车仪表产品的发展方向,研制开发新一代汽车仪表产品,使得汽车仪表产品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本文致力于车载虚拟仪表系统的研究,深入讨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提出了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虚拟车载仪表的方法。首先在研究目前国内外车载仪表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对行车电脑与传统车载仪表性能对比的前提下,提出了本文工作的要点,主要包括车载虚拟仪表系统的搭建,包括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数据流的总线传递,嵌入式最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WinCE系统的移植以及虚拟仪表显示等几个部分。然后对该课题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基础与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对嵌入式技术、虚拟仪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和软测量算法和现场总线技术等内容的研究,以便在具体的系统设计时,可以直接利用这些研究结论。其次是具体设计了基于虚拟仪表技术的嵌入式行车电脑系统。从系统总体的设计思想和要实现的功能着手,设计出系统的方案。接着对系统的硬件进行设计,包括智能化传感器适配器、行车电脑模块、触摸屏模块和LCD显示模块等的设计。紧接对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对编写设备驱动程序,编写系统的主要应用程序。最后,对系统硬件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对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模拟试验以代替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模块,在PC机上显示虚拟仪表显示数据。在其基础上,用PB定制出最小的WinCE系统内核,并移植到行车电脑系统上,运行仪表应用程序,用试验效果具体验证了基于虚拟仪表技术的嵌入式行车电脑系统的可行性。
崔浩[6](2007)在《CAN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平台研究》文中提出汽车仪表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其综合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就我国国情而言,汽车工业己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汽车的产品质量,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就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对每一批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汽车仪表是提供驾驶员掌握车辆信息、安全驾驶(即信息显示中心)的基本保障,所以汽车组合仪表综合性能测试就成为汽车性能测试的一个重要项目。本文根据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的特点,研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论文根据汽车组合仪表的工作特点,从影响其功能性和经济性等几方面因素,确定了汽车组合仪表测试系统应该采集的运行参数。本系统采集信号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从外接的传感器和二次仪表取得信号,二是从CAN总线取得仪表报警灯、步进电机等的动态信号,三是通过图像采集设备获得仪表的状态信息。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核心处理硬件,配以外围接口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图像采集设备和传感器,CAN信号的采集是通过USB接口智能CAN卡来完成的,采用精密气缸作为测试系统夹具动作的执行机构。为了提高设备通信的集成度,开发了基于单片机技术的RS232-TTL电平转换电路板、PWM频率信号发送接收板。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测试系统的远程数据传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在线测试系统方案。系统软件的编写,建立在目前技术成熟的两大软件平台的基础上,一种是当前流行的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另一种是微软公司开发的编程环境Visual Basic 6.0。两种软件平台各具特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测试过程中PC与仪表的实时通信、CAN信号发送与接收如何与测试系统同步、对采集的仪表图像文件正确的处理和判断、在线对特定时间段测量参数计算和统计、测试系统的远程登录和数据传输、测量完成后对存储的参数的分析和统计。本系统可以实现数字信号、模拟信号采集,采用CAN指令通信协议、PWM频率信号的通信方式,具备图像处理、图像识别的能力,能满足当前各种型号汽车组合仪表对测试系统的要求,应用范围较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国际着名的几家汽车零配件厂商均有合作项目,已经实施了几项大型企业项目合作计划。本系统投入生产后,在延锋伟世通、江森、德尔福科技、西门子威迪欧等公司的使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工作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好,测量精度和采样频率较高,界面友好,用户操作方便,充分体现了在线测试系统的优点。投产后直接创造价值高达10亿元,因此本系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荆伟[7](2007)在《基于GPS-PDA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采集》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为采用嵌入式开发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掌上电脑(PDA)的出现,成为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在人类生活中的弥补和延伸,可满足人们“随处计算”的需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摸清土地资源现状、及时掌握土地变化信息,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宏观决策的依据。本文所研究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采集,就是在PDA上开发的专门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数据采集软件产品。它将GPS、PDA集成,利用高精度CF卡GPS和GPS OEM板进行差分处理,形成一个小型轻便的土地调查数据采集产品,能接受GPS卫星信号,进行现场数据采集,能进行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可计算距离、面积。实现了变更图斑测量、GPS数据解算、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等功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思路及其与台式机软件开发的区别;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给出了在eVC++4.0、Windows Mobile5.0平台中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并深入研究了GPS与PDA串口通讯与解码、GPS中间件等问题;分析了在工程条件下如何进行4参数的坐标转换问题;分析了两种测量模式下GPS定位精度,并给出了改进方法。
张立君[8](2006)在《基于GPS-OEM的定位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精确农业是人们在探索21世纪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投入,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农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提出的一种新思想。精确农业需要尽可能高密度的、全面的农田信息作为依据,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为农田信息获取时的位置信息的同步获取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选择。依托GPS技术的强大资源优势,精确农业这一当前国际高新农业科学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得到空前的迅猛发展。本论文的研究是在精确农业技术应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在概述GPS技术在国内外精确农业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出目前GPS技术在我国的精确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GPS用户接收机价格昂贵、体积大、不易进行自主开发和集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PS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而开发高性价比的,更多农民、更多中国人买得起、用得起的GPS接收机产品是关键问题。因此,在充分借鉴和继承国内外关于GPS定位技术在精确农业应用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应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基于GPS-OEM的定位信息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即采用具有性能优良、价格低廉、轻巧灵便、易于开发等优点的小型化GPS-OEM模块作为获取GPS信号源的传感器,采用高性能的32位ARM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再辅之必要的外围电路,配置显示屏等用户终端,即可方便的开发成各种应用型的小型GPS定位应用系统(接收机)。该系统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在满足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兼容在各种农机具/车上而实现导航定位。由于GPS-OEM板的价格大大低于GPS整机价格,并且可以根据应用目的进行专项开发,因此这样开发出来的小型GPS定位系统的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性能优良,从而实现了高性价比的设想。经实验证明,该系统工作稳定、性能可靠、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王琦[9](2005)在《GPS航海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目前,GPS 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在定位、导航、精确授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将GPS-OEM 板与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相结合,用户能够方便、自主地开发出各种满足特定需求的GPS 应用系统。本文利用GPS-OEM 板与计算机技术对航海导航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首先,根据GPS 航海导航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整体方案,深入研究了影响导航精度的主要因素。然后,针对这几种因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坐标系不同带来的误差,分析了不同坐标系间的转换方法并建立数学模型; 针对定位误差,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处理航行体位置信息,建立了常规卡尔曼滤波模型和改进卡尔曼滤波模型; 针对航行体速度误差,采用曲线拟合航程方法进行航行体速度平滑; 当GPS 定位信息无效时,给出船位推算的模型来推算航行体位置; 在导航参数计算方法上,采用法截弧解大地线长方法代替传统大圆航线计算方法来提高参数计算精度。最后,在windows 平台上利用Visual C++软件开发环境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航海导航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特别是对导航软件的信息接收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这部分的关键技术包括:利用MSCOMM控件实现GPS-OEM 板与计算机的串口通信,Access 数据库的设计及与其它三个模块的接口,人机界面中定时器的应用、预设航路显示、航迹实时显示等关键功能的实现。
吴隆江[10](2004)在《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顺应当前农业工程发展趋势,作者把电子、信息以及自动化等技术引入传统的农业车辆进行GPS导航技术的研究,为农业机械具备精确作业能力创造了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农业化学品引起的环境污染、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 “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车上装载的GPS接收机接收GPS定位信号,然后将GPS信号送入车载导航电子计算机解算出农用车辆目前的经度、纬度等定位信息,并将定位信息存入数据库,在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查询功能的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可以实时连续的对车辆的准确位置、运行轨迹、速度、方向等进行监测和显示。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是实现“精确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提出了农业机械导航系统的总体方案和各功能模块,以及实现技术。研究了农业车辆导航系统的软硬件部分,详细介绍了GPS技术、GIS技术、GPS信号采集技术、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技术等。探讨了利用传统台式微机与GPS进行串行通讯的方法,编制了相应的通讯接口软件,可以实时接收通过GPS接收机传来的符合NMEA-0183标准的信息。此外,本文在国内较早的在农用车辆导航领域开展了利用ESRI公司的组件式GIS开发工具MapObjects2.0研制导航电子地图的工作。实现了对导航电子地图的缩放、漫游等常用功能,研究了利用动态跟踪层(TrackingLayer)实时显示GPS定位信息的方法,作了大量的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成果。
二、Windows环境下PC机与GPS-OEM板通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环境下PC机与GPS-OEM板通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PS和惯性导航的果园机械导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导航技术及成果 |
1.3.1 GPS 导航 |
1.3.2 电磁导航 |
1.3.3 惯性导航 |
1.3.4 视觉导航 |
1.3.5 激光导航 |
1.3.6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导航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导航系统总体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 |
2.2 路径规划 |
2.2.1 整体路径规划 |
2.2.2 直线路径规划算法 |
2.2.3 转弯路径规划算法 |
2.3 GPS 和惯性导航组合方式 |
2.3.1 GPS 和惯性导航的优缺点 |
2.3.2 组合导航优点和方式 |
2.3.3 卡尔曼滤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OEM 板的开发和数据处理 |
3.1 GPS 系统 |
3.2 GPS-OEM 板开发 |
3.2.1 GPS-OEM 板输出数据格式 |
3.2.2 GPS-OEM 板配置 |
3.3 数据处理 |
3.3.1 WGS-84 大地坐标转换为 WGS-84 空间直角坐标 |
3.3.2 实用高斯公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4.2 子单元硬件结构设计 |
4.2.1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2.2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4.2.3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2.4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 GPS 数据解算程序设计 |
4.4.1 GPS 定位信息语句格式分析 |
4.4.2 GPS 数据解算实现程序设计 |
4.5 卡尔曼滤波算法程序设计 |
4.6 转向控制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GPS-OEM 板测试 |
5.2 CAN 通讯测试 |
5.3 转向控制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网络差分GPS接收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ORS的发展过程 |
2.1 CORS产生的原因 |
2.2 CORS基本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
2.2.1 CORS基本工作原理 |
2.2.2 CORS系统结构 |
2.3 CORS播发的差分改正数类型 |
2.4 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简介 |
2.4.1 徕卡SpiderNET软件 |
2.4.2 MAC技术 |
2.4.3 JSCORS的RTD改正数发送方式 |
2.5 RTCM协议的历史与版本区别 |
第三章 网络RTD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
3.1 网络差分接收机的总体方案 |
3.2 嵌入式ARM系统介绍 |
3.2.1 ARM开发板硬件资源介绍 |
3.2.2 Windows CE系统的定制 |
3.3 GPS OEM接收板的性能参数和接口方式 |
3.4 NTRIP通信协议分析 |
3.4.1 NTRIP协议的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
3.4.2 NTRIP资源列表信息格式分析 |
3.4.3 NTRIP客户端接入方式 |
3.5 GPRS工作方式的简单介绍 |
3.5.1 GPRS Modem在Windows CE上的接入网络的方式 |
3.6 软件编程的总体设计 |
3.6.1 将开发板的com0即功能串口设置成调试串口 |
3.6.2 WinCE的通信接口与通信功能的特点 |
3.6.3 WinCE与Internet通讯会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函数说明 |
3.6.4 JSCORS资源列表的获取 |
3.6.5 WINCE串口编程要点 |
3.6.6 在WinCE中对GPS接收机输出信息的处理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显示实验数据定位效果的粗略对比 |
4.1.1 静态实验数据对比 |
4.1.2 动态实验数据对比 |
4.2 实验数据的分析 |
4.2.1 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及静态定位数据的方差分析 |
4.2.2 静态数据的误差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课题的展望 |
5.2.1 设计方案的可改进之处 |
5.2.2 今后工作中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函数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及天文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天文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 |
2.1 天文测量中的坐标系统 |
2.1.1 天文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 |
2.1.2 天球坐标系 |
2.1.3 天文导航定位元素及其间的关系式 |
2.1.4 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 |
2.2 天文测量中的时间系统 |
2.2.1 恒星时及太阳时 |
2.2.2 地方时与地理经度的关系 |
2.2.3 恒星时与平时的实用化算方法 |
2.2.4 天文测量中常用的几种时间 |
2.3 天体测瞬位置的确定 |
2.3.1 大气折射及其改正 |
2.3.2 周日光行差改正 |
2.3.3 星表、星表系统 |
2.3.4 恒星视位置计算 |
2.4 天文经纬度及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 |
2.4.1 天文经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
2.4.2 天文纬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
2.4.3 天文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 |
2.4.4 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简介 |
第二部分 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研究 |
第3章 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
3.1 系统概述 |
3.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1.2 系统的基本要求 |
3.1.3 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
3.1.4 主要技术指标 |
3.1.5 主要功能及用途 |
3.2 软件系统及主要功能 |
3.2.1 测前准备子系统 |
3.2.2 天文定向子系统 |
3.2.3 天文经纬度测量子系统 |
3.2.4 天文方位角测量子系统 |
3.2.5 成果管理子系统 |
3.2.6 系统管理模块 |
第4章 卫星天文授时技术研究 |
4.1 天文授时技术概述 |
4.2 利用GPS进行天文授时 |
4.2.1 GPS卫星授时原理 |
4.2.2 GPS接收模块输出信息的提取 |
4.2.3 利用GPS接收模块实现精确授时 |
4.3 利用“北斗”进行天文授时 |
4.3.1 “北斗一号”卫星授时原理 |
4.3.2 “北斗一号”授时型接收模块输出信息的提取[30] |
4.3.3 利用“北斗一号”授时型接收模块实现精确授时 |
4.4 卫星时刻与天文时刻的换算 |
第5章 守时及时间比对技术研究 |
5.1 天文守时及时间比对技术概述 |
5.2 利用计算机进行天文守时 |
5.2.1 计算机内部时间特点 |
5.2.2 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的提取 |
5.2.3 计算机内部时间稳定性分析 |
5.3 计算机+卫星计时器实现时间比对及计时 |
5.3.1 并行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
5.3.2 串行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
5.3.3 USB接口接收1PPS实现精确计时 |
第6章 基于新型系统的测量方法研究 |
6.1 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用于天文测量的研究 |
6.1.1 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简介 |
6.1.2 观测数据获取及处理 |
6.1.3 精确测瞬时刻确定 |
6.1.4 电子经纬仪机载软件研究 |
6.2 天文定向及自动寻星 |
6.2.1 天文定向 |
6.2.2 观测自动寻星 |
6.3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
6.3.1 基本原理 |
6.3.2 主要误差处理方法 |
6.3.3 观测星表生成 |
6.3.4 测量实施方案 |
6.3.5 观测数据解算 |
6.3.6 实测数据分析 |
6.4 北极星多次时角法测量方位角 |
6.4.1 观测实施方法 |
6.4.2 地面目标天文方位角的计算 |
6.4.3 实测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7章 实际作业成果及分析 |
7.1 系统应用概况 |
7.2 天文经纬度测量成果精度及分析 |
7.2.1 天文经纬度成果精度 |
7.2.2 测量结果内符精度分析 |
7.2.3 与T4 系统测量成果比较 |
7.3 天文方位角测量成果精度及分析 |
7.3.1 天文方位角成果精度 |
7.3.2 测量结果内符精度分析 |
7.3.3 与T4 系统测量成果比较 |
7.3.4 天文方位角测量成果的对向检核 |
7.3.5 与T4 同步测量成果比较分析 |
7.4 多次监测数据比较 |
7.5 成果分析小结 |
第8章 实际作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
8.1 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数及时段分布 |
8.1.1 一等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
8.1.2 二等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
8.1.3 三等及以下天文经纬度测量时段划分 |
8.2 天文经纬度测量中各项误差的影响及处理 |
8.3 天文方位角测量时段数及时段分布 |
8.3.1 天文方位角测量时段划分 |
8.3.2 方位角白天测量时段问题 |
8.4 天文方位角测量中各项误差的影响及处理 |
8.4.1 测站位置误差 |
8.4.2 观测时间误差 |
8.4.3 观测仪器误差 |
8.4.4 回光灯光路偏差 |
8.4.5 仪器调焦误差 |
8.4.6 大气旁折光差 |
第9章 快速定向技术研究 |
9.1 白天测日快速定向 |
9.1.1 测日定向原理 |
9.1.2 测日定向实施方案 |
9.1.3 实测数据分析 |
9.1.4 太阳位置对测量精度影响的分析 |
9.2 任意星快速定向 |
9.2.1 定向基本原理 |
9.2.2 恒星差分匹配方法 |
9.2.3 精确定向的实现 |
9.2.4 实测数据分析 |
9.2.5 恒星位置选择 |
第10章 总结及展望 |
10.1 本文工作总结 |
10.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4)GPS技术在木材采运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材采运技术概况 |
1.2 GPS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GPS全球定位系统 |
2.1 GPS系统概述 |
2.1.1 GPS系统的组成 |
2.1.2 GPS卫星信号 |
2.1.3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
2.2 GARMIN公司的GPS-OEM板 |
2.2.1 GPS-OEM板概述 |
2.2.2 GPS模块的技术特性 |
2.2.3 接口特性 |
2.2.4 NMEA-0183导航电文规程 |
2.2.5 GPS-25LP OEM板的工作原理和通信协议 |
2.2.6 GPS-25LP数据输入输出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GPS-OEM板的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
3.2 AT89C51单片机性能简介 |
3.3 串口扩展电路 |
3.4 外部扩展存储器电路 |
3.5 电平转换电路 |
3.6 监控电路 |
3.7 液晶显示电路 |
3.8 键盘接口电路 |
3.9 扭矩采集和接收电路 |
3.9.1 工作过程 |
3.9.2 扭矩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 |
3.9.3 扭矩传感器数据接收电路 |
3.10 电源电路 |
3.11 主电路板的GPS模块电路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程序总体设计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定位数据的读取 |
4.4 定位数据的发送 |
4.5 键盘处理程序设计 |
4.6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4.7 扭矩发送和接收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验精度分析作用 |
5.1 系统实验过程 |
5.1.1 实验方案 |
5.1.2 试验场地 |
5.1.3 单机定位测试 |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实验过程经验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嵌入技术的车载虚拟仪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概况 |
1.1.1 汽车仪表技术的产生 |
1.1.2 国内外车载仪表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行车电脑与传统车载仪表性能对比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相关技术基础与理论研究 |
2.1 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分析 |
2.1.1 嵌入式技术的特点分析 |
2.1.2 嵌入式处理器分析 |
2.1.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研究 |
2.2 虚拟仪表技术研究 |
2.2.1 虚拟仪表技术的特点分析 |
2.2.2 虚拟仪表系统的实现方法研究 |
2.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软测量方法研究 |
2.3.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
2.3.2 软测量算法研究 |
2.3.3 车载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软测量方法研究 |
2.4 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 |
2.4.1 现场总线技术 |
2.4.2 车载的现场总线 |
2.5 小结 |
3 基于虚拟仪表技术的嵌入式行车电脑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设计思想 |
3.1.2 系统的功能研究 |
3.1.3 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行车电脑模块设计 |
3.2.2 智能化传感器适配器设计 |
3.2.3 触摸屏与LCD 显示模块硬件设计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3.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3.3.2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3.3.3 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
3.4 小结 |
4 试验研究 |
4.1 系统硬件试验研究 |
4.2 系统软件试验研究 |
4.3 小结 |
5 结论 |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5.2 后续研究工作与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CAN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企业项目支撑 |
第二章 在线测试系统平台解决方案 |
2.1 汽车电子在线测试系统的现状 |
2.2 在线测试系统架构的形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系统硬件平台 |
3.1 测试信号及测试需求 |
3.2 测试台的总体结构 |
3.3 单片机应用模块的开发 |
3.4 智能CAN 接口卡 |
3.5 图像测试平台 |
3.6 外围数据采集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
4.1 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 |
4.2 软件总体设计 |
4.3 测试系统软件的关键技术 |
4.4 在线测试方案的实现 |
4.5 软件的测试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运行与实施 |
5.1 系统操作 |
5.2 测试结果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文章 |
(7)基于GPS-PDA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土地资源调查技术现状 |
1.2 GPS-PDA系统用于土地调查数据采集的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 Windows CE 操作系统 |
2.2.1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 |
2.2.2 基于 Windows CE 的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 |
2.2.3 Windows CE 环境下软件开发的注意问题 |
2.2.4 调试和测试 Windows CE 应用程序 |
2.3 嵌入式 GIS技术 |
2.3.1 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 |
2.3.2 嵌入式 GIS体系结构 |
2.3.3 嵌入式 GIS设计原则 |
2.3.4 嵌入式 GIS的功能设计 |
2.3.5 嵌入式 GIS应用 |
2.3.6 嵌入式 GIS发展前景 |
第3章 基于 GPS-PDA的土地调查数据采集技术方法集成与优化研究 |
3.1 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更新业务流程分析 |
3.1.1 传统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更新方法 |
3.1.2 基于3S的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更新方法 |
3.1.3 PDA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更新方法 |
3.2 外业数据采集方法流程 |
3.2.1 外业常规测量采集方法 |
3.2.2 PDA+ DC+外业采集软件+外业常规测量采集方法 |
3.2.3 外业 GPS采集方式 |
3.3 外业数据采集流程比较 |
3.4 土地调查数据采集优化方案研究 |
第4章 基于 GPS-PDA的土地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系统各子模块功能设计与算法 |
4.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4.4 系统应用示范 |
4.4.1 启动土地调查通 |
4.4.2 启动菜单 |
4.4.3 启动GPS |
4.4.4 数据采集 |
第5章 GPS与 PDA串口通讯研究 |
5.1 GPS的数据格式 |
5.2 串口的打开与关闭 |
5.3 配置串口通讯参数 |
5.4 串口控制 |
5.5 GPS数据解析 |
5.5.1 找出数据块头字段 |
5.5.2 解析GPS数据 |
5.6 基于Windows Mobile 5.0的 GPS与 PDA数据通讯应用程序开发 |
第6章 基于 GPS-PDA的土地调查数据采集坐标转换与定位精度研究 |
6.1 坐标系统 |
6.1.1 GPS坐标系统 |
6.1.2 国家大地坐标系 |
6.1.3 PDA坐标系统 |
6.2 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
6.3 定位误差分析 |
6.3.1 外业数据采集定位精度 |
6.3.2 面积精度估算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GPS-OEM的定位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GPS 技术在精确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GPS-OEM 板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2 技术创新点 |
第二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及微处理器 ARM |
2.1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
2.1.1 GPS 定位系统组成 |
2.1.2 GPS 工作原理 |
2.1.3 GPS 接收机与GPS-OEM 板 |
2.2 微处理器 ARM |
2.2.1 微处理器和 ARM |
2.2.2 ARM 内核系列 |
2.2.3 ARM7TDMI 内核的基本特性 |
2.2.4 ARM7TDMI 内核指令集简介 |
2.2.5 支持 ARM7TDMI 内核的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GPS-OEM 的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3.2.1 S3C44B0X 基本工作电路与存储模式选择 |
3.2.2 电源 |
3.2.3 串口电路 |
3.2.4 存储器电路 |
3.2.5 GPS 接口电路 |
3.2.6 LCD 液晶显示电路 |
3.2.7 JTAG 调试电路 |
3.2.8 其他接口(USB、A/D 和网卡) |
3.3 硬件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引入 |
4.2 相关的开发工具 |
4.2.1 ADS 集成开发环境 |
4.2.2 AXD 调试器 |
4.3 启动加载程序 BootLoader |
4.4 μC/OS-II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
4.4.1 INCLUDES.H 文件 |
4.4.2 OS_CPU.H 文件 |
4.4.3 OS_CPU_C.C 文件 |
4.4.4 OS_CPU_A.ASM 文件 |
4.4.5 OS_CFG.H 文件 |
4.5 应用程序设计 |
4.5.1 串口 COM1 数据采集任务 |
4.5.2 串口 COM2 数据发送任务 |
4.5.3 按键识别任务 |
4.5.4 LCD 显示任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测试及定位精度分析 |
5.1 本实验所使用的 GPS 数据格式描述 |
5.2 系统实验实施过程 |
5.2.1 实验方案 |
5.2.2 实验场地划分 |
5.2.3 OEM 系统测试实验(单机定位测试) |
5.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2 OEM 板初始化工作设置 |
5.2.3.2 实验过程描述 |
5.2.3.3 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
5.2.4 DGPS 测试实验 |
5.2.4.1 实验过程描述 |
5.2.4.2 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实验过程经验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GPS航海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航海导航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 GPS 在航海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
1.3 GPS 系统基本组成及定位原理 |
1.4 全文的结构 |
2 GPS 航海导航系统方案 |
2.1 航海导航系统需求分析 |
2.2 航海导航系统方案设计 |
2.3 航海导航系统误差分析 |
3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法 |
3.1 坐标系转换 |
3.2 船舶位置的平滑 |
3.3 速度计算 |
3.4 GPS 船位推算 |
3.5 导航参数的计算 |
4 导航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1 导航软件的总体设计 |
4.2 导航数据的接收模块 |
4.3 导航软件中的数据库模块 |
4.4 导航参数计算模块 |
4.5 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6 导航结果演示 |
5 总结 |
5.1 本文进行的工作 |
5.2 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导航软件运行演示界面 |
(10)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用机械导航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机械)自动导航信息系统简介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2.1 GPS全球定位系统 |
2.1.1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
2.1.2 GPS卫星星座的组成 |
2.1.3 GPS定位原理 |
2.1.4 GPS测量中的坐标系统 |
2.1.5 我国当前采用的主要坐标系 |
2.1.5.1 参心坐标系 |
2.1.5.2 地心坐标系 |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 |
2.2.1 GIS简介 |
2.2.2 GIS专业软件 |
2.2.3 ArcGIS8.1及其二次开发工具MapObjects2.2简介 |
第三章 GPS信号采集软件的设计 |
3.1 软件功能描述 |
3.2 软件设计流程图 |
3.3 Trimble 124/132GPS接收机简介 |
3.4 VB6.0的通讯控件MSComm简介 |
3.4.1 MSComm控件的两种处理通信的方式 |
3.4.2 MSComm控件的常用属性 |
3.5 GPS数据格式 |
3.6 软件设计 |
3.6.1 GPS信号接收主模块设计 |
3.6.2 串行口配置程序设计 |
3.6.3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基于组件式GIS的导航电子地图研制 |
4.1 组件式GIS简介 |
4.2 电子地图概述 |
4.3 电子地图的制作和更新 |
4.4 电子地图的配准 |
4.5 显示具有多个图层的地图 |
4.5.1 增加矢量图层 |
4.5.2 增加图像层 |
4.6 电子地图的漫游、缩放和全图显示 |
4.7 实时显示动态图层(GPS)信息 |
4.7.1 在全图显示下显示动态跟踪层(GPS)信息 |
4.7.2 漫游状态下显示动态跟踪层(GPS)信息 |
第五章 研究成果和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内容 |
5.3 对未来试验的设想和建议 |
5.3.1 使用GPS-OEM板替代目前的GPS接收机 |
5.3.2 有关电子地图的制作 |
5.3.3 有关定位精度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Windows环境下PC机与GPS-OEM板通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PS和惯性导航的果园机械导航系统研究[D]. 魏少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2]网络差分GPS接收机的设计[D]. 邵云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3]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测量系统及应用研究[D]. 张超.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12)
- [4]GPS技术在木材采运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衣莲滢.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5]基于嵌入技术的车载虚拟仪表系统的研究[D]. 杨槐. 重庆大学, 2007(05)
- [6]CAN总线式汽车组合仪表在线测试系统平台研究[D]. 崔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7]基于GPS-PDA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采集[D]. 荆伟. 同济大学, 2007(05)
- [8]基于GPS-OEM的定位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D]. 张立君. 吉林大学, 2006(10)
- [9]GPS航海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琦.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10]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研究[D]. 吴隆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