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控制思路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控制思路

论文摘要

当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仍偏重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还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由于操作风险引致的案件,银行乃至社会为此蒙受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以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依据分为八大类别,即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导致的损失、业务操作疏忽或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失、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导致的损失、执行或交割及流程管理问题导致的损失等。操作风险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由于操作风险的内在性(风险因素内在于银行的各项业务操作)、曲线分布(业务初期和末期风险较高,中期风险稍低)和难以度量性(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可以度量的数量关系)、与经营目标相互矛盾(银行经营管理中永恒的矛盾)、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性(相互依托、相互转化)等特性,使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成为必要,同时也成为难点。进而,本文从银行经营风险的本质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内控机制失效、道德风险、社会法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流失等方面,并针对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结合作者多年在商业银行工作的真实体会,提出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思路,除了应该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外,加强内部控制才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根本途径,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首先,实行风险量化是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础,通过摸索和总结,整理归纳出各类型操作风险在各项业务环节出现的概率及具体岗位,从而对风险数据的分析和防范提供模板,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才有可能实现风险控制手段的程序化,才能直接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其次,将风险控制手段进行程序化运作是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捷径”。通过引进先进统一的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量化的基础上,把风险放到商业环境中进行量化,并进行持续性监测,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减少个别工作人员“欺上瞒下”作案的可能;再次,适度的职责分离和制衡是内控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风险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设立相互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各机构之间互相监督,保证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公开性,才能真正实现监督的目的;最重要的,将内控措施“融入”业务操作流程之中是实现内控长治久安的重要思路,将“控制”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项业务流程之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在相互制约和制衡的前提下设计业务流程,以制度管理操作、以程序控制操作,实现真正的“事中控制”。在此,本文也呼吁全国银行机构的风险资源共享和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同时,“风险防范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本文对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人才流失和人才管理的忧虑和期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 (一)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 (二)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现状
  • 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
  • (一) 内在性
  • (二) “浴缸形”曲线分布
  • (三) 难以度量性
  • (四) 风险控制与银行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
  • (五)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性
  • 四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 首先,风险存在是由银行的本质决定的
  • (二) 内部原因: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导致银行操作风险的根源
  • (三) 道德风险
  • (四) 由于法制建设尚不健全引致的“操作”风险
  • (五) 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水平较低
  • (六)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七) 人才成为银行风险防范的“短板”
  • 五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建议
  • (一) 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前提
  • (二) 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利补充
  • (三) 加强内部管理才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根本途径
  • (四) 风险资源共享
  • (五) 目光长远,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 (六) 风险防范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高层管理人才,也包括基层的操作性人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控制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