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种族和文化 ——小说《喜福会》的主题解析

性别、种族和文化 ——小说《喜福会》的主题解析

论文摘要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之一,谭恩美以其为数不多却享誉世界的几部作品而被人们所熟知。她的作品主体丰富,基于自己华裔女性这种特殊的身份,其作品在高超的写作技巧之下包含了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探索;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性别、种族和文化方面所承受的种种隐性和显性的压迫。《喜福会》主要围绕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展开,包含了16个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故事。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心中传统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生在美国,喝可乐吃快餐长大的女儿们在美国文化的浸润中长大,两代人之间必然产生文化方面的冲突。四位母亲因种种不同的原因选择了背井离乡。作为第一代移民,她们股子里是地道的中国女人,从心底无法割舍与祖国、与家乡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尽管和母亲们拥有一样的中国面孔,却完全在美国文化的中浸润长大,基于她们这种特殊的个人身份,她们必然要经受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两代人之间相互关心却又相互伤害,但是她们最终开始相互理解彼此,于是过去和现在,两代人之间,两种文化之间开始慢慢消解。《喜福会》是一部反映美国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奋斗历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本书以其丰富的选材和独特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把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从性别、种族、文化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以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三大主题为切入点,挖掘出该文本最深层的意义,更加深刻的看待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的奋斗历程。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在美国文化冲击下华裔的心理状态以及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谭恩美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喜福会》,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性别的角度分别对《喜福会》中母亲们和女儿们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压迫进行了阐述。论文第三部分从种族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压迫下,华裔女性权利的丧失,分别分析了母亲们和女儿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以及在种族的角度下对母女关系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从文化角度详细阐述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一些物品所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以及母女两代人基于她们不同的文化成长背景而在两代人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第五部分为文章的结论部分。本文旨在发现《喜福会》的深层意义,并加深对作者的理解。母亲们在性别、种族、文化的压迫下历尽了沧桑,即使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也不能避免这一切,但华裔女儿们在母亲的引导和帮助下,心灵慢慢的发生着蜕变,母女的关系也必将从冲突走向融合。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Chinese Americans’ spiritual state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the impact of American culture
  • 1.2 Amy Tan’s life and The Joy Luck Club
  • 1.3 Research background
  • Chapter Two Gender
  • 2.1 The mother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a patriarchy society
  • 2.1.1 Lindo Jong’s story
  • 2.1.2 The story of An-mei’s mother
  • 2.1.3 Ying-ying’s story
  • 2.2 The daughter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a patriarchy society
  • 2.2.1 Ying-ying’s daughter -- Lena
  • 2.2.2 Rose Hsu Jordan’s story
  • Chapter Three Race
  • 3.1 The loss of discourse potency under racism
  • 3.1.1 The mothers
  • 3.1.2 The daughters
  • 3.2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from the race-centered approach
  • Chapter Four Culture
  • 4.1 The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Joy Luck Club
  • 4.1.1 The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prelude and of the swan
  • 4.1.2 Suyuan’s Pendant and Lindo’s Red Candle
  • 4.1.3 The food in The Joy Luck Club and Lena’s Vase
  • 4.2 The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文体美学解读[J]. 英语广场 2019(01)
    • [2].跨文化视角下20世纪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叙事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09)
    • [3].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9(04)
    • [4].吞咽与拒绝——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厌食症[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5].耶稣还是孔子: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挣扎的女性意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2)
    • [6].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以《喜福会》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3)
    • [7].跨文化视角下20世纪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文化身份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06)
    • [8].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及内涵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9].20世纪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跨文化书写[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07)
    • [10].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
    • [11].华裔女性文学中的食物叙事与性别政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3)
    • [12].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览[J]. 现代交际 2015(02)
    • [13].普通工科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困境与走向研究[J]. 长江丛刊 2016(31)
    • [14].朱迪:科比最感谢的华裔女性[J]. 今日中国 2016(11)
    • [15].联合国大会主席涉腐的台前幕后[J]. 清风 2016(11)
    • [16].从《女勇士》看美国社会中华裔女性的觉醒与进步[J]. 校园英语 2017(14)
    • [17].邓文迪的定位艺术[J]. 记者观察 2017(06)
    • [18].美国华裔女性形象的“华丽”转身——林小琴戏剧文本对华裔女性形象的改写[J]. 山花 2015(14)
    • [19].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与女性主义批评[J]. 青年文学家 2014(02)
    • [20].从《灶神之妻》解读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寻求[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
    • [21].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7)
    • [22].谈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与批评研究在中国[J]. 时代文学 2009(06)
    • [23].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母性谱系的构建[J]. 作家 2009(02)
    • [24].刻板印象下华裔女性身份的定位[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2)
    • [25].热播美剧中华裔女性角色的转变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5)
    • [26].从《接骨师之女》看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丧失与重建[J]. 文化学刊 2016(09)
    • [27].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美学价值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9(26)
    • [28].多元文化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变迁[J]. 作家 2013(22)
    • [29].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述评[J]. 嘉应学院学报 2020(05)
    • [30].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与女性主义批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标签:;  ;  ;  ;  ;  ;  

    性别、种族和文化 ——小说《喜福会》的主题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