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周美芳
导师: 张晖明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法人产权制度,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非营利组织(NPO)不仅是一种社会力量,它首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在西方社会中,非营利部门已成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门”,也是和谐、多元社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尚不存在典型意义的非营利组织,也不具备形成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完整,能够与政府、企业并驾齐驱的“第三部门”的条件。1978年至今,相对于我国的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非营利组织的规范与发展一直是滞后的。为此,我们必须弄清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制度环境或制度保障。非营利组织在许多国家取得了法人地位。非营利法人作为一个实体组织,存在着法人产权的合理行使以确保公益资产的有效配置问题。基于非营利组织的代理人既有利他主义精神,同时也重视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不无机会主义倾向,因此,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以“法人产权制度”为切入点,研究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治理结构。本文开创性地提出了“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这一概念,以有别于公司法人产权制度,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文借鉴并拓展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基础,利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这两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制度进行研究。以委托权、控制权与受益权的“三权”分离这一特殊的产权结构为基础,笔者构建了以控制权分享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模式,并从“广义激励”的角度探讨了以公共责任为己任的优势激励机制。最后,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产权瓶颈与治理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全文共七章。第一章对非营利组织的制度优势、弱势与产权特性及其产权行为效应进行分析,是我们探索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前提。第二章考察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下非营利组织的法人制度,分析了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的内涵。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及其优势激励机制,是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有效行使的内在要求。第五章对非营利组织治理形态的分析呈现了实证分析视野下非营利组织控制权分配的状态依存性。第六章对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作了初步阐述。第七章切入本土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建设思路与政策框架建议。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现实中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且相关制度环境的建设也相当欠缺。在此情况下,笔者希望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制度作一初步性和前瞻性的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论文目录: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对象、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非营利组织概述
1.1.2 全球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全球结社革命
1.1.3 中国政府治国理念的进步与民间组织的兴起
1.1.4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创新
1.2.1 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论
1.2.2 论文可能的创新
1.3 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与章节安排
注释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特征:优势、弱势与产权特性
1.1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2 非营利组织的制度优势与弱势
1.2.1 非营利组织的制度优势:从交易费用的视角
1.2.2 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弱势
1.3 非营利组织的产权特性及其产权行为效应
1.3.1 非营利组织的产权特性
1.3.2 非营利组织的产权行为特征及其效应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法人制度与法人产权
2.1 法人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类别
2.1.1 法人制度的历史渊源
2.1.2 法人制度的类别
2.2 非营利法人的类型
2.2.1 大陆法系下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
2.2.2 英美法系下的非营利公司
2.3 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
2.3.1 非营利组织法人财产制度特征
2.3.2 会员制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与"社员权"
2.3.3 非会员制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产权与"委托权"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
3.1 理论探索
3.1.1 "委托权"、"控制权"与"受益权"的分离: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基础
3.1.2 委托——代理关系:非营利组织治理的重心
3.1.3 控制权分享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非营利组织的有效治理模式
3.1.4 公共责任为己任:非营利组织治理之本
3.2 非营利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型
3.2.1 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2.2 非营利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型
3.3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组织设置与权责安排
3.3.1 成员(代表)大会或评议会
3.3.2 董(理)事会
3.3.3 监察机关
3.3.4 执行长
3.4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不同体制的比较分析
3.4.1 "多元主义"体制——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
3.4.2 "法团主义"体制——英国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
3.4.3 国外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的经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的优势激励机制:从广义激励角度的探讨
4.1 激励理论的局限性
4.2 广义激励模式:从广义激励观点的思考
4.2.1 广义激励的原则
4.2.2 广义激励模式
4.3 非营利组织的优势激励机制
4.3.1 非营利组织的动力机制
4.3.2 "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形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
5.1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视野下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形态
5.2 非营利组织治理形态的横向比较分析
5.3 非营利组织治理形态的纵向比较分析
5.4 明兹伯格(Mintzberg,H.)的研究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形态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
6.1 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类型概述
6.2 一国的制度环境与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
6.3 利益相关者与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
6.4 非营利组织的产品与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
6.4.1 非营利组织产品的特征
6.4.2 产品特征与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选择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7.1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与分类
7.1.1 中国社会组织基本分类
7.1.2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
7.1.3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7.2 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实证分析
7.2.1 事业单位法人产权制度建设的进程与局限性
7.2.2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产权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7.2.3 社会团体法人产权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7.2.4 基金会法人产权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7.2.5 总结: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现存的问题
7.3 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的建设思路:从实证分析引出的思考
7.3.1 重塑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人制度
7.3.2 完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
7.3.3 改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
7.4 中国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优化的条件
7.4.1 改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政策环境
7.4.2 培育适宜公益事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7.4.3 健全募捐机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结束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