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首次以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作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以恩施土家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两种学科,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田野调查法和历史资料溯源与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清江流域土家族族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土家族的生物生态适应、文化生态适应以及土家族聚居区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等内容,主要包括土家族体质生态,土家族分布格局,土家族族源与民族迁徙,人口生态,土家族衣、食、住、行、用的生态适应特性,土家族生产生存方式与生态平衡,土家族宗教信仰、生死观念、民族礼俗及村寨治理模式的生态内涵,土家族民间文学的生态哲学历史传承,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生态系统的特征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1)土家族分布于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的38个山区县市,主要聚居在低山地带(海拔300~800m)和二高山地带(海拔800~1200m),其人口数量分别占土家族总人口数量的47.87%和42.69%。由于,不同海拔高度聚居区的土家族人生存模式因气候和土壤等生境条件差异而不尽相同。(2)历史资料溯源表明湖北武陵地区现今的土家族人系由古巴人、古濮人、乌蛮人以及湘西北土著人等多个民族支系,因不同原因,经不同途径融合,最后聚居于武陵山区。土家族人具有黄色人种的基本特征,由于局部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土家族人的体质容貌特征呈现中国南方人向北方人过渡类型趋向。他们的唇形基本直立,上唇高度中等,以中唇或厚唇为主,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其唇高─口裂综合分型为中中型;其耳廓大小适中,以中耳型或中长中宽耳型为主,容貌耳长与容貌耳宽之比约为2:1;一般具有达尔文结(67.73%),以圆结型居多;两眼位置适中,虹膜褐色,眼裂水平,开度中等,无蒙古褶,双睑多为细窄眼型或中等眼型;土家族血型以A、O型较多,与本地苗族和汉族血型没有明显差异。(3)土家族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家庭结构与民族多样性在清江流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家族人口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不同区域人群的基因交流发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这
论文目录
摘 要ABSTRACT1 清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1.1 地质、地貌1.2 气候1.3 土壤1.4 主要水系1.5 生物2 土家族族源2.1 土家族族源2.2 土家族迁徙历程2.3 民族迁徙的原因分析2.3.1 战争导致民族被动迁徙2.3.2 寻找更好的资源与生存环境而主动迁徙3 土家人的容貌特征3.1 人种的生态适应3.2 唇3.3 耳廓3.4 眼3.5 血型4 土家族人口生态4.1 清江流域历史时期人口状况4.1.1 改土归流到清朝末年(公元1735 年~1910 年)的人口再生产4.1.1.1 战争制约人口增长4.1.1.2 经济条件制约人口增长4.1.1.3 自然灾害加重,抑制人口增长4.1.2 民国时期(公元1911 年~1948 年)人口再生产4.1.2.1 民国期间战争不断,使人口数量减少4.1.2.2 自然灾害侵袭,使人口增长缓慢4.1.2.3 抗战期间,清江流域人口出现较大波动4.1.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再生产(公元1949 年以后)4.1.3.1 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4.1.3.2 清江流域人口变动的其它原因4.2 清江流域土家族人口结构4.2.1 性别结构4.2.1.1 土家族性别结构4.2.1.2 不同民族的性别结构比较4.2.2 年龄结构4.2.3 民族结构与民族多样性4.2.4 文化结构4.2.5 婚姻家庭结构4.3 人口移动对清江流域复合系统的影响4.3.1 土家族地区农村人口移动4.3.2 土家族地区农村人口移动的原因分析4.3.3 人口移动对土家族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4.4 清江流域土家族分布格局4.4.1 武陵山区土家族水平分布格局4.4.2 土家族水平分布格局4.4.3 土家族垂直分布格局4.4.4 土家族垂直分布格局的生态分析5 土家族早期衣食住行特征与生态适应5.1 食物5.1.1 中国历史时期主要栽培作物的变迁5.1.2 土家族主要栽培作物的变迁5.1.3 土家族饮食5.1.3.1 主食5.1.3.2 副食5.1.3.3 饮料5.1.4 土家族饮食及饮食文化的生态适应5.1.4.1 生存方式与食物构成的生态适应5.1.4.2 生存环境与土家族食物的多样性5.1.4.3 饮食文化的生态适应5.2 土家族服饰5.2.1 服饰5.2.1.1 服装5.2.1.2 冠帽头巾5.2.1.3 首饰5.2.2 西南卡普5.2.2.1 西南卡普起源5.2.2.2 西南卡普传说5.2.2.3 土家织锦的图案5.2.2.4 土家族民间织锦中的动物造型5.3 土家族民居5.3.1 土家族村寨布局与选址5.3.1.1 土家族村寨布局5.3.1.2 土家族村寨的选址5.3.2 土家族民居5.3.2.1 土家族民居的类型与演变5.3.2.2 土家族民居结构与平面布局5.3.2.3 土家族民居装饰与造型5.3.2.4 土家族民居的附属设施5.3.3 土家族村寨选址及民族建筑-吊脚楼形成的生态分析5.3.3.1 “风水”与生态因子的“调剂”作用5.3.3.2 吊脚楼与环境的生态适应5.4 清江流域的道路与交通5.4.1 土司时期的道路与交通5.4.2 改土归流后至清末时期的道路与交通5.4.2.1 大道5.4.2.2 水路5.4.2.3 桥梁5.4.2.4 渡口5.4.3 民国时期的道路与交通5.4.3.1 大道与公路5.4.3.2 水路5.4.3.3 桥梁与渡口5.4.4 解放后的道路与交通5.4.4.1 公路5.4.4.2 桥梁6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平衡6.1 土家族生产生活用具与生态适应6.1.1 生产生活用具调查与处理6.1.2 生产生活用具统计分析6.1.3 生产生活用具与生态适应6.1.4 农业生产用具、运输工具的变迁6.1.4.1 农业生产用具的变迁6.1.4.2 运载方式及主要工具的变迁6.2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存方式与生态平衡6.2.1 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6.2.2 耕作方式与群落演替6.2.3 合作互惠与自然资源共享6.2.4 不生产剩余物质与能量的最低消耗6.2.5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持平衡,小规模的社会组织有利于生存6.2.6 心怀敬畏的自然观和价值观7 土家族的信仰与崇拜7.1 土家族信仰的生态功能7.1.1 宗教信仰与多神崇拜7.1.2 宗教信仰的生态功能7.1.2.1 种群能量获取7.1.2.2 种群生存环境的保护7.1.2.3 种群繁殖与调节7.2 土家族生死观念与生态内涵7.2.1 生育观念与生态内涵7.2.2 死亡观念与生态内涵7.2.2.1 土家族火葬的生态学解释7.2.2.2 土家族岩墓葬的生态适应性7.2.2.3 土家族土葬与生态学知识7.3 土家族禁忌与村寨治理7.3.1 生产系统7.3.1.1 能源7.3.1.2 村寨建设7.3.1.3 交通运输7.3.1.4 通讯7.3.2 社会系统7.3.2.1 文化教育7.3.2.2 村寨安全7.3.2.3 救助系统7.3.2.4 环境与健康7.3.2.5 社会活动7.3.2.6 生活风尚7.3.3 生态系统7.3.3.1 环境资源的配置7.3.2.2 生物多样性保护7.4 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生态学分析7.4.1 土家族族源与清江流域自然环境和生存模式7.4.2 民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的宇宙观、自然价值观7.4.3 梯玛神歌在土家族种群内部的多种生态功能7.4.4 竹枝词是研究土家族生态学的重要资源7.4.4.1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生产劳动的模式7.4.4.2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人的生活模式7.4.4.3 从竹枝词中探索土家族生存的自然环境7.4.5 土家谚语与生态智慧7.4.5.1 通过动物观测天气7.4.5.2 通过天象与气象因子观测天气7.4.5.3 根据物象观测天气7.4.5.4 根据节气和月份观测天气7.4.6 摆手舞、毛古斯与土家族生存模式的变迁7.4.6.1 茅谷斯的表演内容7.4.6.2 茅谷斯的表演内容与反映了土家族生存模式的变迁7.4.7 哭嫁歌与土家族婚姻制度的变迁8 清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分析8.1 秦汉时期自给式封闭型复合系统8.2 宋代时期增长型复合系统8.2.1 宋代复合系统概况8.2.2 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8.2.2.1 民族政策8.2.2.2 增加人口,主要是扩大人耕劳作的熟土8.2.2.3 采用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8.2.2.4 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增加8.2.3 宋代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8.3 土司时期(元明清)稳定型复合系统8.4 改土归流后到解放初期衰退型复合系统8.5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波动增长型复合系统8.5.1 历史因素的影响8.5.2 能源与原材料的消耗8.5.3 过度捕猎8.5.4 病虫害8.5.5 清江流域木材外运8.6 土家族地区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实例分析8.6.1 研究地概况8.6.2 研究方法8.6.3 结果与分析8.6.3.1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8.6.3.2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评价8.6.3.3 能值指标分析8.6.4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途径8.6.4.1 对于种植亚系统8.6.4.2 对于养殖亚系统8.6.4.3 对于农业家庭生态系统9 结论与讨论9.1 结论9.2 讨论参考文献个人简介导师马钦彦教授简介导师谭志松教授简介致谢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始祖记忆研究[J]. 华中学术 2016(02)
- [2].湖北禁止剧毒农药等在清江流域范围内销售使用[J]. 中国农资 2019(39)
- [3].旅游信息[J]. 湖北旅游 2012(01)
- [4].清江流域经济发展研究[J]. 企业导报 2011(09)
- [5].清江流域的水神:土家族“向王信仰”新议[J]. 三峡文化研究 2015(00)
- [6].清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J]. 水电与新能源 2015(12)
- [7].湖北省清江流域柑橘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北京农业 2013(36)
- [8].鄂西清江流域柑橘园管理技术要点[J]. 农业与技术 2013(03)
- [9].清江流域水环境执法问题初探[J]. 法制博览 2019(16)
- [10].清江流域柑桔病虫害发生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果业信息 2014(06)
- [11].建始县清江流域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J]. 湖北畜牧兽医 2015(09)
- [12].湖北:明确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细则[J]. 中国食品 2019(20)
- [13].浅析清江流域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 湖北植保 2014(02)
- [14].清江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重建的技术特点[J].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09(03)
- [15].清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 农家参谋 2019(13)
- [16].牢牢树立谋事干事成事的观念 着力推动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J]. 世纪行 2011(11)
- [17].清江流域电厂发电机主保护分析[J]. 水电与新能源 2012(05)
- [18].土家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江流域人生仪式的调查[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9(01)
- [19].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J]. 民俗研究 2019(05)
- [20].远去的劳动曲——清江流域土家族“薅草锣鼓”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1].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4)
- [22].排工:对一个已消失群体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湖北省清江流域[J]. 清江论坛 2014(01)
- [23].国有企业产权实现方式的思考——基于清江流域开发体制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02)
- [24].清江流域“哭嫁”习俗空间规训的管窥[J]. 民族艺林 2019(03)
- [25].清江流域土家族民居的内部空间文化意蕴[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6].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现存民歌类型概述[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2)
- [27].山寨·山庄·吊脚楼:土家族的建筑美学[J]. 中国三峡 2009(10)
- [28].清江流域水电开发中的档案信息化建设[J]. 湖北水力发电 2009(06)
- [29].清江流域近年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分析[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08)
- [30].人大动态[J]. 上海人大月刊 2019(02)
标签:清江流域论文; 土家族论文; 分布格局论文; 容貌特征论文; 人口生态论文; 生态适应论文; 生死观念论文; 村寨治理论文; 复合生态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