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一斯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明[1](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周梅芳[2](1999)在《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文中研究表明我科自1990年以来收治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一斯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6例均符合1994年全国心肌炎协作组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8~12岁。1.2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因晕厥或抽搐发作而入院4例,发作?..
蒋健,倪一玄,潘晓明[3](1986)在《阿一斯氏综合征的诊断与急救——67例报告》文中提出阿一斯氏综合征(Adams—stokes Syn— drome)的确切定义是有分歧的。最初描述的阿一斯氏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病人晕厥和抽搐的发作。有的作者认为,阿一斯氏综合征是“在非麻醉病人中,由于心律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急性脑缺血的发作”,也有把急性心脏排血受阻(如主动脉瓣高度狭窄,心房
王维杰[4](1985)在《阿—斯综合征的抢救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1974年8月至1981年6月,我院收治病人出现阿—斯综合征者共45例,其中原发病为:病毒性心肌炎11例,败血症并发中毒性心肌炎5例,高血压病、白喉性心肌炎各4例,风心病、灭虫宁毒性反应各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氯喹毒性反应、冠心病各2例,前列腺肥大症术中、
陈灏珠,黄元铸,姜楞,江圣扬[5](1979)在《难治性快速心律失常电起搏治疗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年来,尽管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不少进展,但对某些快速心律失常用药物治疗仍难奏效。本文报告25例用电起搏治疗的结果。
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小组[6](1975)在《暂时性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应用——(附42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暂时性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开始用以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后又用于治疗无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以及顽固性心力衰竭等。我们于1973年初至1975年3月应用本法共治疗42例,总结如下。
周志远[7](2004)在《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并阿-斯综合征8例分析》文中提出我科自1991-2002年间共收治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并阿-斯综合征8例,经过积极抢救,无1例死亡,现将我们的抢救及临床观察报道如下。男3例,女5例,年龄5-12岁,其中5-7岁2例,-9岁3例,-12岁3例。8例患儿均符合1999年9月在昆明全国心肌炎协作组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阿-斯综合征发作时晕厥或抽搐反复发作5
周梅芳[8](1999)在《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6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我科自1990年来收治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6例均符合1994年全国心肌炎协作组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8~12岁。阿-斯综合征发作时晕厥
曹福宁[9](1990)在《药物中毒诱发心律失常》文中提出 药物中毒对心血管损害表现常以心律失常为主,本文就国内1963年来部分报道综述如下。 一、驱虫药类: 1.灭虫宁所致阿-斯氏征7例,服药2.7~4.5g,突然昏倒,抽搐死亡6例。 2.灭滴灵所致心律失常3例,服药量1g2例,6.4g1例,ECG分别阵发性室上速。短阵室速、室扑。Ⅱ0房室传导阻滞。突然头昏、心悸,倒地抽搐,对症处理脱险。 3.氯喹引起心性脑缺氧综合征7例,最小剂量3片,最大17.5g,均突然发生,其中6例经对症治疗抢救成功,死亡1例。 4.吡喹酮:因肝硬化、腹水伴胸膜炎、肺吸虫病,服总量3.2g,突然心跳骤停死亡。
刘键,李瑞杰,王建华,郄日升[10](1988)在《临时心脏起搏抢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阿——斯氏综合征——(附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本文报告的1例临时心脏起搏抢救成功的Ⅲ度AVB并阿—斯氏综合征病例,就其临时起搏术的指征进行了讨论。
二、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一斯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一斯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
1.5 治疗 |
1.6 预后 |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2.1 感受外邪 |
2.1.2.2 情志所伤 |
2.1.2.3 饮食失调 |
2.1.2.4 房劳过度 |
2.1.2.5 它病失养 |
2.1.2.6 药物影响 |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
2.1.3.1 本虚 |
2.1.3.2 标实 |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
2.2.1.1 整体论治 |
2.2.1.2 调理阴阳 |
2.2.1.3 扶正祛邪 |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
2.2.2.1 辨惊悸、怔忡 |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
2.2.2.4 辨脉象 |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
2.2.3.1 虚证类 |
2.2.3.2 实证类 |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
2.3.1 中医辨证分型 |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
2.3.2.2 着眼于心肾 |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
2.3.2.4 着眼于心肝 |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
2.3.2.6 其他 |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
2.4.1 迟脉 |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
2.4.1.2 “迟脉”的特征 |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
2.4.1.4 “迟脉”辨析 |
2.4.2 缓脉 |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
2.4.2.2 “缓脉”的特征 |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
2.4.2.4 “缓脉”辨析 |
2.4.3 数脉 |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
2.4.3.2 “数脉”的特征 |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
2.4.3.4 “数脉”辨析 |
2.4.4 疾脉 |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
2.4.4.2 “疾脉”的特征 |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
2.4.4.4 “疾脉”辨析 |
2.4.5 促脉 |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
2.4.5.2 “促脉”的特征 |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
2.4.5.4 “促脉”辨析 |
2.4.6 结脉 |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
2.4.6.2 “结脉”的特征 |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
2.4.6.4 “结脉”辨析 |
2.4.7 代脉 |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
2.4.7.2 “代脉”的特征 |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
2.4.7.4 “代脉”辨析 |
2.4.7.5 结、代辨析 |
2.4.8 涩脉 |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
2.4.8.2 “涩脉”的特点 |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
2.4.8.4 “涩脉”辨析 |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
2.5.1.2 宗气功能 |
2.5.2 宗气与心肺 |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
2.5.3.1 升陷汤 |
2.5.3.2 生脉散 |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
3.1 邓铁涛 |
3.2 祝谌予 |
3.3 陈可冀 |
3.4 郭士魁 |
3.5 岳美中 |
3.6 施今墨 |
3.7 赵冠英 |
3.8 丁光迪 |
3.9 傅宗翰 |
3.10 奚凤霖 |
3.11 周仲瑛 |
3.12 朱良春 |
3.13 华明珍 |
3.14 严世芸 |
3.15 姜春华 |
3.16 黄文东 |
3.17 朱锡祺 |
3.18 何立人 |
3.19 张伯臾 |
3.20 陈泽霖 |
3.21 周次清 |
3.22 张珍玉 |
3.23 万友生 |
3.24 林钟香 |
3.25 王键 |
3.26 张国伦 |
3.27 周宜轩 |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
4.1 苦参 |
4.2 黄连 |
4.3 青皮 |
4.4 附子 |
4.5 人参 |
4.6 细辛 |
4.7 延胡索 |
4.8 葛根 |
4.9 炙甘草 |
4.10 冬虫夏草 |
4.11 山豆根 |
4.12 常山 |
4.13 万年青 |
4.14 山楂 |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
5.1 古方化裁 |
5.1.1 炙甘草汤 |
5.1.2 生脉散 |
5.1.3 温胆汤 |
5.1.4 血府逐瘀汤 |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5.1.6 苓桂术甘汤 |
5.1.7 归脾汤 |
5.1.8 补阳还五汤 |
5.1.9 天王补心丹 |
5.1.10 银翘散 |
5.1.11 桃仁红花煎 |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
5.1.14 参附汤 |
5.2 自拟方 |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
5.2.1.1 增率汤 |
5.2.1.2 温阳复脉汤 |
5.2.1.3 五参汤 |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
5.2.1.5 复脉养心汤 |
5.2.1.6 缓率平汤 |
5.2.1.7 定悸复脉汤 |
5.2.1.8 病窦转复汤 |
5.2.1.9 增脉汤 |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
5.2.2.1 交泰丸 |
5.2.2.2 稳脉汤 |
5.2.2.3 霍参汤 |
5.2.2.4 苦参消早汤 |
5.2.2.5 振心复脉汤 |
5.2.2.6 益心方 |
5.2.2.7 宁心汤 |
5.2.2.8 平心定率汤 |
5.3 成方 |
5.3.1 参附芪注射液 |
5.3.2 稳心灵 |
5.3.3 舒心平胶囊 |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
6.1.1 毫针治疗 |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
6.1.2 其他针法治疗 |
6.1.2.1 耳针 |
6.1.2.2 腕踝针 |
6.1.2.3 穴位注射 |
6.1.2.4 磁性皮内针 |
6.1.3 针灸综合疗法 |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
6.2.3.1 取穴 |
6.2.3.2 毫针手法 |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
7.1.1 辨证施食 |
7.1.1.1 心神不宁 |
7.1.1.2 心血不足 |
7.1.1.3 气阴不足 |
7.1.1.4 心阳虚衰 |
7.1.1.5 痰湿阻滞 |
7.1.1.6 瘀血阻滞 |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
7.2.1.1 心动过速 |
7.2.1.2 心动过缓 |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
7.3.1 一般护理 |
7.3.2 心理护理 |
7.3.3 医疗体育 |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
8.2.1 炙甘草汤 |
8.2.2 桃核承气汤 |
8.2.3 血府逐瘀汤 |
8.2.4 宁心复脉合剂 |
8.2.5 甘草三参合剂 |
8.2.6 心宝 |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一斯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2]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J]. 周梅芳.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02)
- [3]阿一斯氏综合征的诊断与急救——67例报告[A]. 蒋健,倪一玄,潘晓明. 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6
- [4]阿—斯综合征的抢救体会[J]. 王维杰. 医师进修杂志, 1985(01)
- [5]难治性快速心律失常电起搏治疗的体会[J]. 陈灏珠,黄元铸,姜楞,江圣扬. 中华内科杂志, 1979(05)
- [6]暂时性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应用——(附42例分析)[J]. 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小组. 江苏医药, 1975(05)
- [7]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并阿-斯综合征8例分析[J]. 周志远.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02)
- [8]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6例报告[J]. 周梅芳. 临床儿科杂志, 1999(03)
- [9]药物中毒诱发心律失常[J]. 曹福宁.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1990(02)
- [10]临时心脏起搏抢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阿——斯氏综合征——(附1例报告)[J]. 刘键,李瑞杰,王建华,郄日升. 临沂医专学报, 198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