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鲜切果蔬(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是指任何果蔬经鲜切加工后,虽然形状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新鲜状态的产品。变色是直接限制鲜切果蔬产品流通和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之一。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Roxb.)Roem.et. Schult)和莲藕(Nelumbo nucifern guertn)适宜鲜切加工,但鲜切荸荠在贮藏中会发生黄化,鲜切莲藕片则表现为两个表面变色不同的现象。本研究以鲜切荸荠和莲藕为试材,深入研究了它们在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特异性变色现象,探讨了变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鲜切莲藕变色的方向性调控。本研究结果表明,鲜切荸荠表面黄化可能并非是酶促褐变的结果,因为除了贮藏初期,在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一直没有检测到常见的与褐变相关的酚类物质;两种酶促褐变的关键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在整个贮藏过程中不仅活性很低,而且变化平缓;采用抗坏血酸处理并不能有效延缓鲜切荸荠黄化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鲜切荸荠表面黄化物质的甲醇提取液在200400 nm范围内呈现三个明显的吸收峰,经化学鉴定推测是黄酮类物质或黄酮类和蒽醌类物质的混合物;此外,对鲜切荸荠的黄化表面组织进行培养分离得到五种微生物,通过形态学研究初步证实其中一种为地霉属(Geotrichum)真菌,其余四种分别属于盐水球菌属(Salin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细菌。其中地霉属真菌、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细菌可导致鲜切荸荠严重黄化。鲜切莲藕片变色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具体表现为朝向藕梢的一面较朝向藕头的一面先变色,且变色严重,这一现象是由莲藕组织内部因素决定的。深入研究鲜切莲藕片的两个不同方向表面相关的生理发现,在两个表面中不但与褐变密切相关的因素——PPO、POD、PAL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程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水分不均衡是导致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的关键。贮藏过程中,朝向藕头面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一直明显高于朝向藕梢面的组织。而莲藕组织水分减少量与PPO、POD酶活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随着莲藕组织中水分的大量丧失,同样表现出上升趋势。水势和膜透性的差异可能是产生水分不平衡的原因所在。通过硫酸铵分步盐析和DEAE-Spharose离子交换柱、Phenyl Sepharose 6 Fast Flow疏水柱层析,从鲜切莲藕组织中分离纯化到PPO,分子量约为65.966.1。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20℃,在40℃下较稳定;最适pH值约为6.0,pH 5.6pH 6.5之间最稳定,超过pH 6.5,稳定性下降;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和亚硫酸钠几乎都可以完全抑制莲藕组织中PPO的活性,而EDTA-Na、柠檬酸、氯化钠和氯化钙对PPO均只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FeSO4、FeCl3、和CuSO4对莲藕组织中的PPO则表现出一定的激活作用。通过硫酸铵分步盐析、Sephadex G-75柱层析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对鲜切莲藕组织中POD进行了部分分离纯化。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0℃,热稳定性相对较差,随着温度的升高,P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加速下降趋势;最适pH为6.0,在pH 4.4、pH 6.5和pH 9.0都比较稳定;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和亚硫酸钠对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Fe2+和Fe3+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Fe2+的抑制作用强于Fe3+,而CaCl2、NaCl和柠檬酸只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 Cu2+对其表现出明显的激活作用。抗坏血酸虽然可以延缓鲜切莲藕组织褐变,但并不能改变变色的方向性,而且会产生紫边等现象,0.4 %的抗坏血酸护色效果最好;壳聚糖处理不仅可以减缓鲜切莲藕组织褐变的发生,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鲜切莲藕变色的方向性问题。采用壳聚糖涂膜的鲜切莲藕组织两个不同方向表面水分差异明显减少,并与壳聚糖浓度呈反比,壳聚糖涂膜对PAL、PPO和POD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与壳聚糖浓度呈正比。其中1.5 %浓度的壳聚糖处理对PPO酶活性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使其整个贮藏过程中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壳聚糖对POD酶活性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较PPO低。壳聚糖涂膜处理还抑制了膜脂过氧化作用。但采用壳聚糖处理会导致鲜切莲藕组织膜透性增大,而且低浓度的壳聚糖会诱发鲜切莲藕组织腐烂的发生。单独采用壳聚糖溶剂食用乙酸处理研究表明,其增加了组织膜透性,减小了鲜切莲藕两个不同方向表面水分的差异,从而消除了由其所引发的褐变相关酶活性的差异,当食用乙酸浓度达到1.8 %时,鲜切莲藕变色的方向性现象已基本消除。同时食用乙酸还明显降低了PAL酶活性,减少了酶促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生成;并对PPO酶也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对POD酶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能力,阻止了膜脂的过氧化作用。因此食用乙酸在控制鲜切莲藕变色的方向性中起关键作用,但其浓度过高会导致组织色泽偏红,并且食用乙酸由于改变组织pH值可能是导致低浓度壳聚糖处理诱发腐烂的原因所在。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鲜切荸荠黄化机理研究第一节 鲜切荸荠黄化中褐变条件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植物材料和处理1.2 实验方法1.2.1 荸荠组织中酚类物质的提取1.2.2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鉴定1.2.2.1 薄层层析鉴定1.2.2.2 液质联用鉴定1.2.3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变化1.2.4 色度的测定1.2.5 PAL 活性的测定1.2.6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1.2.7 总酚的测定1.3 仪器和试剂1.3.1 仪器1.3.2 试剂1.4 统计分析计算与作图2 结果与分析2.1 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的色泽变化2.2 鲜切荸荠组织中酚类物质的研究2.2.1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薄层层析鉴定2.2.2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质谱鉴定2.2.3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HPLC 鉴定2.2.4 鲜切荸荠中酚类物质的变化2.3 鲜切荸荠组织中与褐变相关酶的活性变化2.3.1 鲜切荸荠中PAL 活性的变化2.3.2 鲜切荸荠中PPO 活性的变化2.3.3 鲜切荸荠中POD 活性的变化2.4 抗坏血酸对鲜切荸荠黄化影响研究3 讨论3.1 鲜切荸荠中酶促褐变底物——酚类物质3.2 与鲜切荸荠褐变相关酶的研究3.3 抗坏血酸对鲜切荸荠黄化的影响第二节 鲜切荸荠中黄化物质的初步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植物材料和处理1.2 实验方法1.2.1 黄色物质的提取和波谱鉴定1.2.2 黄色类物质的化学检验(吴光旭,2004)1.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鲜切荸荠中黄色类物质波谱扫描结果2.2 鲜切荸荠黄色类物质的化学鉴定2.3 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黄酮类物质的变化3 讨论第三节 鲜切荸荠黄化与微生物关系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1.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1.3 鲜切荸荠色度测定1.4 病原菌形态学研究1.4.1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东秀珠等,2001)1.4.1.1 G 染色1.4.1.2 鞭毛鉴定1.4.1.3 芽孢鉴定1.4.2 扫描电镜观察2 结果和分析2.1 鲜切荸荠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2.2 鲜切荸荠接种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后的结果2.3 鲜切荸荠组织中微生物鉴定2.3.1 鲜切荸荠组织中微生物光学显微镜鉴定2.3.2 鲜切荸荠组织中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2.3.3 鲜切荸荠中微生物的初步判定3 讨论第二章 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的研究第一节 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之求证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2 处理方法2 结果和分析3 结论第二节 鲜切莲藕片不同方向表面的生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1.2 处理方法1.3 实验方法1.3.1 水分测定1.3.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2·-1)含量的测定'>1.3.3 超氧自由基(O2·-1)含量的测定1.3.4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1.3.5 PAL、POD 和PPO 活性、总酚以及色度的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色泽的变化2.2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水分含量变化2.3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总酚含量的变化2.4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与褐变相关酶活性的变化2.4.1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PAL 活性在贮藏中的变化2.4.2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PPO 活性的变化2.4.3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POD 活性的变化2.5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膜脂过氧化研究2.5.1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贮藏过程中LOX 活性的变化2.5.2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2·-1 产生速率的变化'>2.5.3 鲜切莲藕不同方向表面贮藏过程中O2·-1产生速率的变化3 讨论第三节 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的进一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水势的测定1.1.1 材料和预处理1.1.2 实验方法1.2 膜透性的测定1.3 莲藕组织水分含量与褐变相关酶关系的研究1.3.1 材料预处理1.3.2 PAL、POD 和PPO 活性的测定1.4 扫描电镜观察2 结果和分析2.1 影响水分的因素——不同方向表面水势的变化2.2 影响水分的另一个因素——不同方向表面膜透性的变化2.3 莲藕组织水分变化与PAL 的关系2.4 莲藕组织水分变化与PPO 活性的关系2.5 莲藕组织水分变化与POD 活性的关系2.6 鲜切莲藕组织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3 讨论3.1 鲜切莲藕表面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探讨3.2 莲藕组织水分变化与褐变相关酶活性关系研究第三章 鲜切莲藕组织中PPO/POD 分离纯化及其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第一节 鲜切莲藕组织中PPO 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和处理1.2 PPO 的分离纯化1.2.1 酶的提取1.2.2 DEAE-Sepharose 柱层析1.2.3 Phenyl Sepharose 6 Fast Flow 疏水柱层析1.2.4 纯化酶液的处理1.2.5 SDS-PAGE 垂直板电泳1.2.6 SDS-PAGE 垂直板电泳测定纯酶相对分子量1.2.7 葡聚糖G-100 凝胶过滤测定PPO 相对分子质量1.3 PPO 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1.4 PPO 最适反应温度1.5 PPO 热稳定性研究1.6 PPO 最适pH 研究1.7 PPO 的pH 稳定性研究1.8 不同化合物对PPO 活性的影响1.9 底物亲和性的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PPO 的分离纯化2.2 酶纯度鉴定2.3 PPO 的分子量测定2.3.1 SDS-PAGE 垂直板电泳测定纯酶相对分子量2.3.2 葡聚糖G-100 凝胶过滤测定PPO 相对分子质量2.4 莲藕组织中PPO 性质研究2.4.1 PPO 最适反应温度2.4.2 PPO 的热稳定性2.4.3 PPO 最适pH 值和对pH 稳定性2.4.4 PPO 动力学性质2.4.5 不同化合物对莲藕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3 讨论3.1 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3.2 莲藕组织中PPO 的性质3.2.1 莲藕组织PPO 的反应条件3.2.2 鲜切莲藕组织中PPO 稳定性探讨3.2.3 不同化合物对鲜切莲藕组织中PPO 的影响探讨3.3 鲜切莲藕中PPO 的分子量第二节 鲜切莲藕组织中POD 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处理1.2 POD 的分离纯化1.2.1 POD 粗酶液的提取1.2.2 Sephadex G-75 柱层析1.2.3 DEAE-Sepharose 柱层析1.2.4 SDS-PAGE 垂直板电泳1.2.5 POD 活性测定和蛋白质含量测定1.3 POD 最适反应温度1.4 POD 热稳定性研究1.5 POD 最适pH 研究1.6 POD 的pH 稳定性研究1.7 不同化合物对POD 活性的影响1.8 POD 动力学研究1.9 底物亲和性研究2 结果和分析2.1 POD 的分离纯化2.2 POD 纯度的鉴定2.3 莲藕组织POD 性质研究2.3.1 POD 最适反应温度2.3.2 POD 的热稳定性2.3.3 POD 最适pH 值和对pH 稳定性2.3.4 不同化合物对莲藕组织POD 活性影响2.3.5 POD 动力学性质3 讨论3.1 鲜切莲藕组织POD 分离纯化探讨3.2 鲜切莲藕组织中POD 最适反应条件3.3 鲜切莲藕组织中POD 稳定性3.4 不同化合物对鲜切莲藕组织中POD 活性影响第四章 鲜切莲藕片褐变及其方向性的控制第一节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片变色控制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材料和预处理1.2 试验方法1.2.1 褐变指数的确定1.2.2 PAL、PPO 和POD 的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褐变指数的影响2.2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PAL 活性的影响2.3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PPO 活性的影响2.4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POD 活性的影响3 讨论3.1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褐变的影响3.2 抗坏血酸处理对PAL 活性的影响3.3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莲藕组织PPO/POD 活性的影响4 结论第二节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变色控制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预处理1.2 试验方法1.2.1 腐烂率和腐烂指数1.2.2 失重率1.2.3 表面水分含量1.2.4 色度的测定1.2.5 其它指标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色度的影响2.2 壳聚糖处理对鲜切莲藕贮藏期间腐烂率的影响2.3 壳聚糖处理对鲜切莲藕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影响2.4 壳聚糖对鲜切莲藕贮藏期间表面水分的影响2.5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膜透性的影响2.6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总酚的影响2.7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褐变相关酶的影响2.7.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PAL 活性影响2.7.2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PPO 的影响2.7.3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POD 活性的影响2.8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膜脂过氧化的影响2.8.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LOX 活性的影响2.8.2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MDA 含量的影响3 讨论3.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及褐变的影响3.2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莲藕失重的影响3.3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腐烂的影响3.4 壳聚糖涂膜处理延缓鲜切莲藕褐变的机理3.5 壳聚糖涂膜处理控制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的机理第三节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预处理1.2 试验方法1.2.1 pH 的测定1.2.2 扫描电镜观察1.2.3 其它指标的测定2 结果和分析2.1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色泽的影响2.2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腐烂情况的影响2.3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pH 的影响2.4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水分及相关指标的影响2.4.1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失重的影响2.4.2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水分的影响2.4.3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膜透性的影响2.5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总酚含量的影响2.6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褐变相关酶活性的影响2.6.1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PAL 活性影响2.6.2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PPO 活性的影响2.6.3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POD 活性的影响2.7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膜脂过氧化影响研究2.7.1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LOX 活性影响2.7.2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MDA 含量的影响-1 影响'>2.7.3 食用乙酸处理对鲜切莲藕表面O2·-1影响2.8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表面结构的影响3 讨论3.1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色泽影响3.2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腐烂的影响及机理探讨3.3 食用乙酸对鲜切莲藕膜透性和表面水分的影响3.4 食用乙酸处理对褐变相关酶活性的影响3.5 壳聚糖和乙酸在防止鲜切莲藕变色方向性的作用探讨结论本论文的创新点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附录B附录C 图片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声波和臭氧对鲜切莲藕褐变的影响及褐变模型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22)
- [2].毛茶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鲜切苹果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3)
- [3].罗汉果花提取液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的影响[J]. 食品工业 2019(12)
- [4].超高压处理对鲜切芋头品质影响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01)
- [5].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鲜切花市场分析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4)
- [6].高浓度二氧化碳气调抑制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1)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鲜切花贸易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2)
- [8].鲜切莲藕腐败的荧光检测方法[J]. 食品科学 2020(08)
- [9].不同清洗剂对鲜切黄瓜杀菌效果和生理指标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03)
- [10].海藻糖涂膜对鲜切苹果品质的影响[J]. 包装工程 2020(07)
- [11].芳香植物纯露处理对鲜切芋头保鲜效果的影响[J]. 保鲜与加工 2020(03)
- [12].鲜切及冷藏对4种蔬菜品质的影响[J]. 中国蔬菜 2020(07)
- [13].浅析鲜切花的保鲜技术及营销策略[J]. 种子科技 2020(11)
- [14].大数据视野下鲜切花产业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 2020(02)
- [15].乳酸预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冷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8)
- [16].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主要成分的影响[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8)
- [17].鲜切山药保鲜剂开发及应用效果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 2020(04)
- [18].鲜切苹果生理与品质保持技术[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9)
- [19].赖氨酸和精氨酸复配处理对鲜切苹果褐变的影响[J]. 保鲜与加工 2020(05)
- [20].超声波-曲酸复合处理对鲜切紫薯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保鲜与加工 2020(05)
- [21].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莴苣生理生化的影响[J]. 现代园艺 2020(19)
- [22].抗坏血酸对鲜切莲藕品质的影响[J]. 现代园艺 2020(19)
- [23].许昌市月季鲜切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乡村科技 2020(25)
- [24].基于智能模型群的鲜切花产业平台的构建[J]. 北方园艺 2019(04)
- [25].云南鲜切花出口的现状[J]. 商讯 2019(04)
- [26].大豆分离蛋白对鲜切桃的保鲜效果[J]. 食品科学 2019(13)
- [27].中国鲜切花进口需求弹性分析[J]. 新疆财经 2019(04)
- [28].微波对鲜切山药护色及品质的保持[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9)
- [29].低温下一氧化氮延缓鲜切粉葛褐化效果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9)
- [30].“一带一路”下中国鲜切花产业的定位与格局[J]. 中国花卉园艺 2017(18)
标签:鲜切荸荠论文; 鲜切莲藕论文; 黄化论文; 变色方向性论文; 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