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小肝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T导引,原发性小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近期疗效
原发性小肝癌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孙张明,陈建新,刘秋华,张伯[1](2019)在《CT导引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导引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8年8月经CT导引下氩氦刀冷冻消融靶向治疗原发性小肝癌患者18例,共19枚病灶(直径<3 cm)。术后1~2个月复查肿瘤标记物AFP及增强CT、MR,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穿刺成功。术后增强CT、MR复查显示,病灶完全灭活率为79%(15/19),病灶部分灭活率为21%(4/19);术后AFP转阴率为72%(13/18);两组均无大出血、肝破裂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效果确切,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白满灵,马小云,李基寿,白兴刚[2](2019)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肝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肝功能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了在我院肿瘤科进行住院治疗的78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经皮微波消融组,每组各39例。手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经皮微波消融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术后随访3年,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肝功能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第3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升高,ALB、VEGF、AFP水平降低(P<0.05),且经皮微波消融组患者的ALT、AST、VEGF、AF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ALB高于手术治疗组(P<0.05)。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血清AFP和VEGF水平为影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和手术切除术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大致相同,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清标志物水平,是影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姚元珠[3](2019)在《探究超声造影在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在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并确诊的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7例,对比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的定量参数及其诊断结果。结果:57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中,低分化9例、中分化23例、高分化25例;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对比(P> 0.05),但造影剂消退时间对比(P <0.05);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1.23%。结论:超声造影在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着,可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6期)
周传力,张珍,徐亚吉,陈晓理,黄进[4](2019)在《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小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辅助人工检索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及回顾性对比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共计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低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性小肝癌术后1、2、3年生存率及1、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志南[5](2019)在《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肝切除术对原发性单发肝细胞小肝癌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来自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和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我国肝癌病死率继肺癌之后,位居全国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每年约有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肝癌治疗规范、指南或共识认为肝切除术(hepatectomy resection HR)和肝移植术(Liver transplantation LT)是治疗早期小肝癌的主要手段。但肝移植供体的缺乏及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HR仍被认作早期小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兴起与深入,局部微创治疗技术在HCC的临床治疗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以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被认为是继HR及LT的第叁大治疗HCC的手段。并且随着RFA中所配套射频针的不断更新换代(由最初的一次可消融2cm的单针电极到现在所用的5cm的伞状电极针以及套管针等),使得RFA在临床的适应范围也随着不断扩大。目的对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单发肝细胞小肝癌的疗效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2014年0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单发肝细胞小肝癌(肿瘤直径≤5.0cm)患者82例。82例患者分别选择经皮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FA)或者肝切除术(HR)其中一种作为治疗方式。比较所有选择PRFA治疗的患者与HR治疗的患者的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将82例患者分为肿瘤A组(≤3 cm)、肿瘤B组(3.1~5.0 cm)组。其中A组患者中选择PRFA治疗的称为PRFA A组(22例),选择HR治疗的称为HR A组(18例),B组患者中选择PRFA治疗的称为PRFA B组(16例),选择HR治疗的称为HR B组(26例)。分别比较PRFA A组和HR A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PRFA B组和HR B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PRFA A和HR B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PRFA B组和HR A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肝功能:PRFA患者和HR患者的术后第一天肝功能(ALT AST ALB TBIL)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FA患者和HR患者的术后第四天肝功能(ALT AST ALB TBIL)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PRFA的患者术后肝功能较HR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当疼痛可耐受时,不给予额外止疼,当疼痛超过忍受限度时,给予“地佐辛”止疼。所有PRFA患者有4例发热,2例疼痛(“地佐辛”止疼),1例皮肤灼伤,2例出现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23.68%(9/38)。HR患者有2例电解质紊乱,3例疼痛(“地佐辛”止疼),3例发热,5例胸腔积液或腹水,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6.36%(16/44)。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较肝切除术术后并发症低。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所有PRFA患者及HR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1.0天及13.4±2.6天,术后住院费用分别为3.2±0.4万元及4.9±0.6万元,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PRFA患者术后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选择HR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A组中PRFA A组与HR A组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81.8%、72.7%及94.4%、88.8%、72.7%。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3.6%、31.8%、40.9%和11.1%、22.2%、33.3%。其生存率及复发率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中pr F B组与HR B组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8.7%、43.7.0%和92.3%、80.7%、69.2%。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8.7%、43.7%、56.3%和23.1%、34.6%、46.2%。其生存率及复发率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PRFA A和HR B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行卡方检验,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RFA B组和HR A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行卡方检验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皮射频消融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与肝切除术相比,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2.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近期疗效相似,对于手术难度较大的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可以作为肝切除术的一种替代疗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许斌,俞渊,李敏朋,赫军,陆世锋[6](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老年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实验室检查及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复发率及死亡率等。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在不阻断肝血流的情况下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25~142(48. 51±23. 37) min,术中出血量为20~180(41. 08±25. 28) m L。术后并发切口皮下积液2例、腹水1例,无胆瘘、术后感染、气体栓塞等并发症,围术期死亡率为0。术后住院时间为4~11(6. 51±1. 89) d。术后随访6~45(20. 43±9. 22)个月,2例出现肝内非原位复发,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 00%(37/37),无瘤生存率为97. 30%(36/37)。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有适应证的老年原发性小肝癌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作为老年小肝癌患者治疗的标准术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汉洋,庄志彬,林春冬,苏宗毅,汪涛[7](2019)在《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资料,其中80例行射频消融术(消融组),6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根治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术前两组的基线资料、肝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消融组肝功能指标先升后降,腔镜组则呈持续降低,消融组术后短期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镜组(均P<0.05);两组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逐渐降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腔镜组(3.75%vs. 20.00%,P=0.002)。两组根治率、复发率以及1、2、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较少,但对短期肝功能存在一定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崔发强,李涛,尹天英[8](2018)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收治的84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2 d肝功能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ALT、AST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佳,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肿瘤复发率低,患者生存率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36期)
陶丹,严晨丽[9](2018)在《吲哚菁绿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肝切除术治疗者52例(肝切除术组),行RFA治疗者56例(RFA组)。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资料,比较肝衰组和非肝衰组患者的Child-Pugh和ICG-R15。结果肝切除术组和RFA组性别、年龄、BMI、AST、ALT、TBil、Alb、Child-Pugh和IC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组肿瘤最大径为(5.2±2.1)cm显着高于RFA组(2.3±2.0)cm(P<0.05)。肝切除术组和RFA组分别有9例和6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肝切除术组和RFA组肝功能衰竭患者Child-Pugh分值和ICG分别为(8.5±1.0)和(31.2±17.5)%、(8.6±1.1)和(38.5±13.5)%,均显着高于同组非肝功能衰竭患者(5.5±0.8)和(13.4±8.6)%、(5.7±0.6)和(1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切除术组和RFA组中,肝功能衰竭患者与非肝衰患者ICG-R15分级和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术和RFA治疗小肝癌手术安全性相当,ICG试验对选择肝切除术还是RFA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但预测术后肝功能衰竭有较高的评估价值。(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8年11期)
莫斌,赖钊,王学文,邓腾刚,刘凯[10](2018)在《射频消融和手术切除在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和手术切除在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小肝癌12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切除,观察2组近远期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6月时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SF-36)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年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24、36个月时复发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显着改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近期生活质量,不增加其术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原发性小肝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肝功能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了在我院肿瘤科进行住院治疗的78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经皮微波消融组,每组各39例。手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经皮微波消融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术后随访3年,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肝功能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第3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升高,ALB、VEGF、AFP水平降低(P<0.05),且经皮微波消融组患者的ALT、AST、VEGF、AF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ALB高于手术治疗组(P<0.05)。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血清AFP和VEGF水平为影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和手术切除术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大致相同,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清标志物水平,是影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小肝癌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孙张明,陈建新,刘秋华,张伯.CT导引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
[2].白满灵,马小云,李基寿,白兴刚.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肝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姚元珠.探究超声造影在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19
[4].周传力,张珍,徐亚吉,陈晓理,黄进.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Meta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
[5].陈志南.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肝切除术对原发性单发肝细胞小肝癌的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19
[6].许斌,俞渊,李敏朋,赫军,陆世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9
[7].张汉洋,庄志彬,林春冬,苏宗毅,汪涛.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8].崔发强,李涛,尹天英.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9].陶丹,严晨丽.吲哚菁绿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J].肝脏.2018
[10].莫斌,赖钊,王学文,邓腾刚,刘凯.射频消融和手术切除在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