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罗岗中学514500
摘要: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能力。针对现在语文教学重写轻读的现象,本文讲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感受和想象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语文能力就要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而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知道,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
1.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诵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把握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文学作品,也许教师就算满堂灌,也比不上学生的几遍读。古语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学生能够领悟到“此中真意”,那你的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青海湖奇丽的自然美景。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自然的美。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使学生入境入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的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这决定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导入境。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情感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最重要的是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读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读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语句、成语典故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矫揉造作。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读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欧阳修,在自己治理之下,百姓不但安居乐业,还有闲情逸致来游山玩水,这在古代社会是多么难得一遇的事情。当时的欧阳修虽然被贬谪,但这篇文章体现出来的并不是失落,而是一种自豪和宽慰。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让学生们尽情地朗读吧,让他们伴着琅琅的书声尽情地领悟祖国语言的美好,让他们在琅琅的书声中惬意地学习。“学海无涯乐作舟”,相信学生们都能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戴正华《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2]张颂《朗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