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手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短信在功能上不断完善和成熟,逐渐成为新兴的人际交往方式和重要的媒介传播现象。手机短信与以往的媒介方式相比,具有文本传播、隐私性以及去现场性等人际传播的新特质。在节日期间,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手机短信作为传递祝福的媒介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节日期间手机短信发送祝福的行为模式逐渐具备了礼俗的特征,手机短信从媒介领域进入了民俗学领域,成为新的节日文化现象。本文针对这一新的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现代媒介与节日相碰撞之后产生的审美文化新形式、以及这种文化新形式产生之后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三方面,分为三部分来进行研究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对手机短信在节日期间呈现出的三个特征——集体性和社会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和模式性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特征使得节日短信发送这一行为方式符合了礼俗的定义。可以说,节日期间的短信发送已经成为媒介时代节日文化的新形式,即新的礼俗。进而,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这一新的节日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外部原因如社会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发展是新礼俗得以兴起的土壤,而文化心理、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传统礼俗的现代转型等内部原因是促使新礼俗发生的最终原因。第二部分重在对这种新的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短信文本进行审美研究,从节日短信内蕴的文化之美、自由随意的语体之美以及具有情感特征的语言之美三方面对新礼俗进行了具象而细微的美学分析。手机短信首先是一种即时通讯的设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来传递信息、进行人际沟通。但手机短信进入民俗学领域后,节日短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它与日常短信区分开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古典文化、后现代文化与民间文化都属于短信新礼俗的审美文化的构成要素,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使传统的节日文化出现了审美嬗变;从语体层面来看,手机短信文本对各种语体的自由运用为制造节日气氛增添了别样的景致,也把各种语体的运用范围扩大到了极致,形成节日短信独特的语体之美;从语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节日短信的语言有着明显的指向性,它与日常短信的语言功能完全不同,节日短信的文本语言所承载的是节日文化的传播,它成为节日期间情感交流、人情往来的载体。节日短信从语言上进行了创新使用——对各种语言的混合使用,让数字字符、英文字母、汉语方块字等不同的语言形式在文本中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在节日短信文本中,还有一类特殊用语,即带有节日象征意味的词汇的使用,它构成节日短信礼俗文化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短信新礼俗作为新的文化现象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新的文化现象,短信新礼俗显示出了超越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影响力,它增强了节日期间的人际交往,极大地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手段;打破了节日期间人际交往的时空距离和心理限制,丰富了人际交往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层次,并使交往双方获得平等地位。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手短信带来的情感危机,不文明短信带来的道德危机,以及“短信焦虑症”带来的心理危机,都使得我们必须去正视它,积极地去引导和规范,建立和完善新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推动新礼俗健康地发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线性流变:论现代媒介艺术的审美转向[J].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5)
- [2].现代媒介艺术理论的文学审美性诠释[J]. 华夏文化论坛 2017(01)
- [3].大学生村官情定“非诚勿扰”[J]. 新西部 2012(Z1)
- [4].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思想评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9)
- [5].现代媒介,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5(10)
- [6].反思与净化——浅谈现代媒介的责任[J]. 现代交际 2010(02)
- [7].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 [8].论现代媒介艺术的反传统生成[J]. 现代视听 2009(09)
- [9].让·鲍德里亚及其后现代媒介思想[J]. 学习与实践 2017(07)
- [10].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媒介路径[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11)
- [11].美化的预谋——现代媒介审美初探[J]. 艺术教育 2011(07)
- [12].现代媒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J]. 辅导员 2015(29)
- [13].召唤,因应,塑型——现代媒介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促成作用评析[J]. 长城 2013(08)
- [14].现代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15].现代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23)
- [16].《萧伯纳在上海》在现代媒介批评史中的价值体认[J]. 学理论 2011(34)
- [17].现代媒介多元化,如何增强传统图书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J]. 智库时代 2019(48)
- [18].后现代媒介时期文本转变探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2)
- [19].乡村家庭媒介空间中人主体性生成的历史考察——以甘肃省滋泥水村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20(06)
- [20].经典阅读与现代媒介的冲击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双重影响[J]. 写作 2014(01)
- [21].现代媒介与传统文献[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9)
- [22].现代媒介叙事与女童形象建构[J]. 名作欣赏 2012(32)
- [23].浅谈现代媒介技术对传统审美意象的冲击表现[J]. 电影评介 2012(19)
- [24].媒介的现代性:抖音短视频文本书写与消费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 当代电视 2020(02)
- [25].新媒体艺术的四重边际辨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5)
- [26].媒介、空间与文化生产:现代媒介视域下的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传播研究[J]. 新闻界 2017(07)
- [27].解魅电视新闻节目对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观的解构[J]. 商 2016(06)
- [28].这是2008年的中国——写在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J]. 先锋队 2008(11)
- [29].自由与局限——论《大都会》中的后现代媒介景观[J]. 电影评介 2019(18)
- [30].数字传播时代的中国佛教寺院[J]. 文化纵横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