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劳伦斯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劳伦斯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评论家和画家.尽管劳伦斯作为小说家的名誉超过了其他,但劳伦斯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从事了诗歌以及散文的写作,并一直坚持到其生命的终结。纵观劳伦斯的一生,他共创作了12部诗集,共计千余首诗,故其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诗集《鸟·兽·花》与《最后的诗》所取得的辉煌更是与劳伦斯在小说方面的成功不相上下。劳伦斯的诗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04-1919)、中期(1920-1927)和晚期(1928-1930)。每个阶段都展现了劳伦斯不同的人生观及处世态度,并是劳伦斯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不断发展的最有力的证明。劳伦斯早期诗作中主人公的自我多是分裂的、不完整的,诗中充满了矛盾、对立、斗争等不和谐因素。这大多归咎于不和谐的童年生活、丧母后的情感危机以及两性间和谐与冲突并存的关系等。然而幸运的是,诗人很快就摆脱了分裂的阴影,因为劳伦斯在创作中期成功地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小天地转向了自然界,力图找到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联系,恢复自我的本真状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劳伦斯不断地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和歌颂来表达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然而,现实确是冷酷无情的,劳伦斯对自然的追求之梦很快便被现实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摧毁。因此,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再次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终于,在解读死亡中劳伦斯找到了希望,他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人类可以通过死亡再生,从而使自我价值得到不断的体现。这就像是不死鸟,将在焚烧中得到永生。通过解读死亡,劳伦斯不仅超越了自己,也在对死亡的理解中体现了其人生观的发展路线,即为:分裂→追寻→超越。本文通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中的能指与所指理论来探寻劳伦斯人生观的转变过程。德里达的能指、所指理论主要是强调一个语言符号(词)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而是应通过不同的上下文及各种写作背景的联系去体会其深层的含义。故本文将通过解构式的详细阅读来展现劳伦斯诗歌中所存在的人生观的发展过程,即分裂→追寻→超越。
论文目录
AcknowledgmentsMajor PublicationsAbstract中文摘要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D. H. Lawrence1.2 Introduction to Lawrence's Poetry1.2.1. The Early Period — the Flamen of Love1.2.2. The Middle Period — the Laudator of Nature1.2.3. The Last Period — the Singer of Death1.3 Structural Plan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International Studies2.2 Domestic Studies2.3 Summary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3.1 The Concept of Deconstruction3.2 The Origin of Derrida' s View of Differance3.3 Signifier and Signified3.3.1 Saussure' s View3.3.2 Derrida' s View3.3.3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Saussure and DerridaChapter Four The Progress of Lawrence Outlook on Life4.1 Early Period —Splitting4.1.1 Self-splitting4.1.2 Concerns for Sex4.2 Middle Period — Pursuing4.2.1 Pursu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Snake4.2.2 Pursuing Harmony in Other Poems4.3 Last Period — Transcending4.3.1 Resentment to Bourgeoisie4.3.2 Meditation on DeathChapter Five ConclusionReferences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劳伦斯论文; 诗歌论文; 分裂论文; 追寻论文; 超越论文; 人生观论文;
分裂—→追寻—→超越——劳伦斯诗歌的一种解构主义阐释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