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建立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张艳[1](2015)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关键步骤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然而管理模型的建立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现阶段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管理模型建立的关键步骤,以求获得最佳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5年31期)
赵强,董小辉[2](2015)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关键步骤》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资源管理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形成地下水管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最佳水资源管理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5年10期)
倪付燕[3](2007)在《小南海泉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是维持泉流量、满足工农业生产需求的重要水资源,论文以我国北方岩溶地区小南海泉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泉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小南海泉域为例,在分析泉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地下水特点的基础上,利用2002、2003年水文、气象、地下水等实测资料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商业软件对数值模型求解,率定了泉域内水文地质参数,并利用2004、2005年观测资料对模型进一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地下水数值模型较为可靠,可以用来模拟和预测泉域地下水动态及泉流量变化。 在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基础上,利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小南海泉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并利用单纯形法求解。在维持小南海泉年均流量大于3.2m~3/s,且满足泉域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求得不同降水保证率下典型年泉域地下水资源最大开采量分别为:特枯年7470.08万m~3;枯水年7775.57万m~3;平水年9061.1万m~3;丰水年11888.07万m~3。通过对结果分析得出,现状条件下,小南海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已基本处于补采平衡状态,泉域内没有增大自备井开采量、矿坑排水的可能,自备井开采、矿坑排水总量不超过7695.64万m~3/a,如果增加开采量只能靠减少泉水量来保证,在特枯年份,必须压缩泉域内的自备井开采量、矿坑排水量。(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1-01)
任永泰,邓华玲,徐丹[4](2006)在《叁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叁江平原地下水流动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并采用解析有限元法将微分方程线性化为大型线性方程组,把线性方程组作为优化模型的一部分约束条件,将地下水流动状态方程与优化模型进行耦合,并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近年来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地下水开采量过大,使区域水通量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李铎,武强,代锋刚,李方红,高志娟[5](2006)在《菲力浦多目标单纯形法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多目标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都是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后,利用单目标规划的方法求解,人为地确定其重要性,影响了模型的客观性。菲力浦多目标单纯形法首先寻找一个可行解,接着进行搜索以确定是否存在能使这个具体的解达到最大的权数,改进了传统加权法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和难度,避免了管理模型求解的人为因素,使管理模型更具有客观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太原东山煤矿排水供水结合管理,计算结果正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吴昌瑜,张伟,丁金华[6](2006)在《AEM和GMS区域地下水分析模型的应用——关注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水利部“948”项目区域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研究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的地下水分析模型及其在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旨在吸取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方面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武汉市现代化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建立,以利于揭示武汉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动态的量化分析和预测,促进和保持武汉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武汉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政策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4-01)
周玉锋[7](2005)在《地下水资源多目标管理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地下水资源多目标管理模型的特点、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指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模型是多层次多目标的,模型的建立要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本文也探讨了地下水资源多目标管理数学模型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红旗,舒艳[8](2005)在《大庆市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庆市西部地区地下水系统的特点,结合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理论,提出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的概念模型和求解思路。按照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的指导思想,以供水目标、环境目标、经济目标为叁级目标函数,以水均衡约束、抽水量约束、经济约束和非负约束为约束条件体系,采用嵌入法将地下水流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耦合,构建了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对所建立的大规模复杂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采用多目标规划的改进线性加权法和微分动态规划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通过管理模型的运算得出叁种规划方案下的地下水最优开采量,并根据管理模型的运算结果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期刊2005-06-30)
朱斌,武强[9](2005)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信号与系统分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信号与系统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中响应矩阵法的建模思想,应用离散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响应特征的卷积和表示法,从不同的理论角度论述了将地下水流离散系统与地下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相耦合的过程。通过某水源地规划管理模型的建立,说明了该技术在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武强,朱斌,徐华[10](2005)在《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以西北某水源地规划管理模型的建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响应矩阵法的建模思想,一般的二维承压含水层系统可分解为两个承压含水层子系统,一个为由人工干扰作用下的,另一个为由天然补径排条件作用下的.本文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方法的基本理论,证明了前者为线性时不变(LTI,LinearTimeIn-variability)系统,并应用LTI系统响应特征的卷积表示法,论述了将地下水流离散系统通过响应矩阵与规划管理模型进行耦合的方法.最后,建立某水源地规划管理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应用于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资源管理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形成地下水管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最佳水资源管理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双,张艳.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关键步骤探讨[J].低碳世界.2015
[2].赵强,董小辉.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关键步骤[J].吉林农业.2015
[3].倪付燕.小南海泉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D].河海大学.2007
[4].任永泰,邓华玲,徐丹.叁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C].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李铎,武强,代锋刚,李方红,高志娟.菲力浦多目标单纯形法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
[6].吴昌瑜,张伟,丁金华.AEM和GMS区域地下水分析模型的应用——关注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的综合管理[C].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7].周玉锋.地下水资源多目标管理模型的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
[8].王红旗,舒艳.大庆市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C].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2005
[9].朱斌,武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信号与系统分析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
[10].武强,朱斌,徐华.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以西北某水源地规划管理模型的建立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