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从接受美学到多元阐释

翻译研究:从接受美学到多元阐释

论文摘要

目前国内探讨文学空白论、文学意义论、阅读现象学的纯文论颇多,但把这些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的并不多。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的空白观来探讨翻译研究寻找现象学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契合点,使翻译本文的探寻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变成一种译者、读者、作者交互作用的动态的交流活动,从而建构其意义。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译者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接受开放的原文本,在与原作不断交流中填补“空白”,构建文本的审美意义。译者并不能把他阐释的所有联想、所有意义都如实写下来成为译文文本的内容,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以充分的阐释空间,填补原作的艺术“空白”,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翻译即诠释或翻译即对话都是不全面的。翻译过程实际上一个体验文本“空白”与再现“空白”的过程。 本文在肯定前人研究不同范式的基础上,历时分析翻译研究的三种文学美学阐释范式(作者中心论美学阐释、本文中心论美学阐释和译者中心论美学阐释),指出这三种范式下意义生成的欠缺性。侧重分析伊瑟尔构建的基于本文一读者的交流结构的后期美学理论;空白作为其理论构架的核心,成为本文与读者之间的相互召唤、相互作用的中介和调节机制。离开了交流这个基点,就不再有阅读活动。 本文旨在研究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伊瑟尔理论)这一外在语境,找到一个新的视点和角度来重新审视和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翻译观。另一个拟解决的问题是具体指出现象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建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Chinese Abstract
  • Abstract in English
  • Chinese Preface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A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Blankness
  • 1.1 A Closer Look Into Blankness
  • 1.1.1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Image and the Blankness
  • 1.1.2 Gestalt of Aesthetic Objects
  • 1.2 Representation of Blankness in Translation
  • 1.2.1 Representing Blankness by Implicit Words
  • 1.2.2 Representing Blankness by Implicit Syntax
  • 1.2.3 Representing Blankness by Implicit Context
  • 1.2.4 Representing Blankness by Implicit Aesthetic Concept
  • 1.3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Blankness in Literary Works
  • Chapter 2. The Dialogic Nature of Translation
  • 2.1 Blankness as a Core of Dialogue
  • 2.2 Dialogic understanding (Jauss)
  • 2.3 Reader-text Interaction (Iser)
  • 2.3.1 Interaction Between Author and Translator
  • 2.3.2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or and Reader
  • 2.4 The subjects in the Dialogues in Translation
  • 2.4.1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Text
  • 2.4.2 The Translator
  • 2.4.3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 2.5 The Dialogues in Translation and Their Features
  • Chapter 3. The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
  • 3.1 Thre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Studies
  • 3.1.1 The Author Oriented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 3.1.2 The Source Text Oriented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 3.1.3 The Translator Oriented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 3.2 The Significance of Iserian Structure of Blankness for Aesthetic Paradigm
  • 3.3 Blankness and Openness of the Text
  • 3.4 Blankness and Asymmetric Interaction
  • 3.5 Reconstruction of Meaning
  • Chapter 4.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9].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0].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1].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2].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3].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4].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5].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6].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7].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18].《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19].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0].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1].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3].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5].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6].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28].“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 [29].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03)
    • [30].摄影美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标签:;  ;  ;  ;  ;  

    翻译研究:从接受美学到多元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