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讲”不是抽象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丹,孙涛[1](2021)在《跨国家民主制:哈贝马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乌托邦》文中研究表明欧洲一体化是哈贝马斯晚期学术生涯最核心的主题,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危机之下,他的思想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从历史逻辑来说,哈贝马斯欧洲一体化的思想进路,历经疑欧主义向亲欧主义、联邦主义向跨国家民主制的两次转向,得以最终确立。他的跨国家民主制构想,似超越了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的争论而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但是他的理论观点存在诸多尚可商榷之处,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自我悖论,导致他的未来构想并不成功,既无法回应疑欧主义者的实践质疑,也没有达到亲欧主义者的规范要求,最终只是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妥协的政治乌托邦。
王树荫,王君[2](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经验》文中提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自我革命的重要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了15次党内集中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确保先进性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总结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内集中教育的优良传统,以整风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革命,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坚,宋雨恬[3](2021)在《中世纪的世界美术与乔治·罗利的中西美术之眼》文中提出乔治·罗利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一位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他从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转入远东艺术研究,所参照的西方艺术史知识语境更多关涉中世纪,而非文艺复兴,是从视觉机制、图画设计观念、表意系统及其文化价值,而非模仿与再现自然来论述中国美术传统。罗利在洛伦采蒂和中国画研究的方法论上的贯通,揭示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史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定语境,即中世纪美术研究及其世界美术的视野。本文拟结合乔治·罗利的着述和文章,以及20世纪初期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学术环境,就他的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和中国画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扩展对20世纪早期欧美国家中国美术史知识系统建构不同路径、语境和价值取向的认识。
赖锡三,任博克,莫加南,杨阳露,李志桓[4](2021)在《《老子》“损有余补不足”的“天均永续”之道》文中提出赖锡三(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各位朋友,大家好!这个活动,首先要感谢中山大学的莫加南老师,我们两人共同执行一项标杆计划,想通过中山大学搭起一个共生的平台。要特别感谢"汉学研究中心",这两年将会跟我们密切合作。这个在线会议,共有十个场次的导读与对谈活动,每个场次各有特色。大约一个半月,每周都有两场研读与对话活动。
宋梓祎[5](2021)在《论卡西尔的艺术“构形”说》文中提出"构形"作为卡西尔艺术哲学和符号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把握其整体艺术观念和美学思想的重要门径,也是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艺术"构形"说建基于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批判,其中涉及艺术本质、艺术功能以及艺术情感等重要美学问题。康德的"先验图式"理论和歌德的"形态学"原理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对艺术构形活动中感性维度、理性维度和符号维度的剖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形式"的建构性、生成性和能动性的特质。卡西尔的"构形"说有别于"美学形式主义",它不局限于形式本体,而力图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意义世界,为近现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提供深刻启示。
程晨[6](2021)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他常被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局部均衡的静态范式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极大推崇。不过,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大量涉及演化、动态范式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这些内容虽然受到以均衡理论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冷落,但其中却包含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一个真实、复杂的马歇尔的必经之路。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凭借他的名言——“经济学的目标(mecca)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以及《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生物学隐喻,被一些演化经济学家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对他的评价大多止于他对生物学和经济学学科融合的推崇,一旦涉及具体的理论内容,往往还是将他的思想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性与均衡性相联系,马歇尔也因此招致了对他的“不彻底”的演化思想的非议。对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本身来说,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冷落,还是新兴经济学分支的部分解读,都不免是一种从已有框架或理论出发的后视之见或评价。这些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从现有的各个理论框架出发,那些“不重要”或“不正确”的内容恰恰可能是理解真实马歇尔的关键部分。只有立足于他的时代与背景,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发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经济体系与理论建构,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不是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或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重构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体系,而是从马歇尔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出发,考察马歇尔演化认知的思想源泉,从而发掘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学原理》(1890)之外,还包括马歇尔早期与夫人合着的《产业经济学》(1879)、晚期的主要着作《产业与贸易》(1919),另外,本文还重点关注了马歇尔在不同阶段的文章、演讲与通信。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或演讲主要包括:《机器》(Ye Machine,1868)、《论工人阶级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ing Classes,1873)、《分配与交换》(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1898)、《经济骑士精神的社会可能性》(The Social Possibilities of Economic Chivalry,1907),1875年马歇尔从美国回国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1885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论经济学现状”等。本文首先从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生物学说、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四个方面,考察了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源泉。他与亚当·斯密一样关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他同约翰·穆勒一样,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同情。在剑桥大学浓厚的道德哲学的学术氛围中,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但由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意愿,他逐渐放弃了精神科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钻研政治经济学。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有机体论的进展,进一步加深了马歇尔对演化的认识。他用进化概念来说明人的可变性,其重点不是放在人的物种进化上,而是着重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主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经济过程连续性、动态性的认识。马歇尔逐渐认识到,人类所处的某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只是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定义、对经济理论“相对性”的强调、对整体主义的部分认同,以及他所接受的人性演化的观点,都一定程度上来自历史学派的细心分析。马歇尔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幼年学习经历,他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他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加上上述来自古典的、道德哲学的、进化论的、历史主义的思想一起,共同形成了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问题——贫困是否必然。正是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使得马歇尔执着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渴望抛弃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阶级未来可能性的悲观结论,他用渐进演化的思想取代了悲观的社会静止论。接着,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第一,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中的人性基础,即他对人本身的可演化性的说明。马歇尔致力于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固定的、外生的人性预设,建立内生的、可演化的人性模型,这是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贫困是贯穿马歇尔职业生涯的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就是贫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性中的某些固定要素。他始终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这在他早期的心理学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在早期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1868)中,他构造了一个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人类心智模型,探究了外部环境与机器内部互相作用与演化的过程,以及通过自由教育与道德教育扩展机器力量的可能性。接着,他从早期心理学中的演化人性,转而对经济学中的人性进行思考。他用“正常”这一概念工具来构建经济学中的人性模型,人的“正常”动机与具体的情景(时间、地点、主体)相联系,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变化的,“正常”结果也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人是内生于经济变化过程之中的,人的可演化、可发展的前提便是,他不可能是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有血有肉”(a man of flesh and blood)的人。第二,马歇尔专注于研究经济演化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并认为人与组织的演化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将人类看作是抵抗自然界报酬递减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希望、自由、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的“活力”,“用进废退”意味着才能可以因使用而得到增加,而人类本身就可以因为喜爱发展才能而发展才能,这促使马歇尔坚信人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源泉。马歇尔对劳动力的描述,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生物的不同之处,即人类可以为了自身卓越而追求“更高的能力”,拓展新的活动,因此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更好的生育观)与优良品质。这种对人的生产效率的强调,构成了一个以追求“更高的才能”为基础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是有机体论对马歇尔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组织演化的过程,知识被创造与组织起来,不断在个别企业内外流动,成为新的知识的基础,这是马歇尔对创新积累性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还强调了人在组织演化中承担的新责任与新角色,这意味着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能力不仅有组织分工所赋予人类的新角色,还包括企业家创造性的活动,马歇尔认为后者的创造往往能够持续几代地发挥难以估计的价值。他还对包括企业家的骑士精神在内的经济骑士精神进行了强调,体现了马歇尔对经济演化过程中人性与道德发展的追求。第三,基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的理想目标,以及他认为自然自由的演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国家行为或政府行动有其必要性。他对社会秩序与政治行动的讨论更像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建构某种政治理论的理论家。马歇尔指出,自由放任学说带来了一味强调残酷竞争的流行意识,既成事实的贫困造成了一种自动的恶性循环,维持效率所需的第三类物质需求(新鲜空气、阳光、自然风光)难以依靠个人实现,因此,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国家行为是有必要性的。尤其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政府行动比个人努力更加有效。他主张针对三类不同的人群(社会渣滓、技术性工人、上层中产阶级),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实现阶层的跃升。马歇尔将更高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之上,他对于经济骑士精神的强调,都来源于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制度应与人性相适应,它有时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人性,以激发人的更高发展,但这种超出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社会倾覆。总之,他认同穆勒在论社会主义的残篇中的观点,即社会改革家提出的一切计划,不能因其名称而得到区别对待,应该以坦率的态度对它们进行审查,不应预先认为它是荒谬的。最后,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歇尔思想中的动态、演化的范式进行了说明,这一动态范式源自于马歇尔对经济学中历史与时间的认识。马歇尔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分析的内容,他从未将历史方法排除出经济学研究框架,相反,他认为不存在与历史情境无关的普适性经济理论。围绕真实世界展开的经济学应当欢迎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工具。马歇尔对历史方法的认同,本质上是其演化原则的体现。马歇尔对演化问题的思考必然涉及长期问题,他很早就意识到,经济研究中的时间因素是一大难题。他强调要在具体经济问题中,用经济力量的“运作”(社会)时间来界定研究的边界,同时还需考虑时间与经济主体、地点之间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也是如此,静态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精致而简洁,但是其局限性是致命的,它会使经济学逐渐失去解释力。静态方法只是经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是更高级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阶段的辅助工具。在日益形式化的现代经济理论所面临的解释性困境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来源、他围绕经济演化过程所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方法论问题,笔者试图展现与“新古典代表人物”这一形象极为不同的马歇尔思想图景,这种对经济演化的过程与未来的思考,与他对人类本身的演化发展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但却是全面理解马歇尔思想的关键。
徐志远,付求勇[7](2021)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基于范畴研究的视角》文中认为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心范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介范畴(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法治保障、国防保障、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终点范畴(总目标和总任务)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姜驰[8](2021)在《观察与品质 ——关于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论绘画》的审美载体与启示》文中认为
聂花菲[9](2021)在《线的情感性在陶瓷媒介中的表现 ——以系列作品《旅行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雷雨萌[10](2021)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
二、“三讲”不是抽象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讲”不是抽象的(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家民主制:哈贝马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乌托邦(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逻辑:欧洲一体化思想的两次转向 |
1.由疑欧主义转向亲欧主义 |
2.由联邦主义转向跨国家民主制 |
二、动力转换:欧洲一体化的两重新动因 |
三、理论构想:跨国家民主制 |
1.双重主权结构 |
2.“欧洲各国人民”VS“欧盟公民” |
3.欧洲认同的宪法建构 |
四、批判审视 |
1.民族国家并未终结 |
2.欧洲认同的内在缺陷 |
3.宪法爱国主义的自我矛盾 |
4.二元结构无法并存 |
五、结语 |
(2)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 |
三、锤炼党性修养,确保先进性质 |
四、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 |
(3)中世纪的世界美术与乔治·罗利的中西美术之眼(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林斯顿大学的中世纪艺术史研究 |
二、世界美术的观念与东亚艺术 |
三、乔治·罗利:“生长原则”与“阴阳二元主义” |
四、安布罗乔·洛伦采蒂:与中国画共情 |
结 论 |
(5)论卡西尔的艺术“构形”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构形”:一种感性结构方式 |
二、艺术“构形”说的理论来源 |
三、艺术“构形”的三重维度 |
第一,艺术形式的感性维度。 |
第二,艺术形式的理性维度。 |
第三,艺术形式的符号维度。 |
四、结论 |
(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创新、难点与不足 |
1.4 本文在何种层次上谈论马歇尔的演化思想? |
2 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
2.1 马歇尔着作与相关文集 |
2.2 国外研究 |
2.2.1 演化思想的来源 |
2.2.2 经济演化思想 |
2.2.3 争议与评价 |
2.3 国内研究 |
2.3.1 介绍性研究 |
2.3.2 演化相关的研究 |
2.4 小结 |
3 经济演化的思想源泉 |
3.1 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 |
3.1.1 古典政治经济学 |
3.1.2 剑桥的学术氛围 |
3.2 生物学说 |
3.2.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
3.2.2 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
3.3 历史主义 |
3.3.1 德国与英国历史学派 |
3.3.2 黑格尔的历史观 |
3.4 人道主义者 |
3.4.1 马歇尔的现实关怀 |
3.4.2 实地考察 |
3.5 小结 |
4 经济演化的人性基础 |
4.1 起因:穷人与贫困 |
4.1.1 贫困是堕落之因 |
4.1.2 论工人阶级的未来 |
4.2 人类心智的演化模型 |
4.2.1 一个心理学模型 |
4.2.2 扩展机器力量 |
4.3 人的正常动机 |
4.3.1 何谓“正常” |
4.3.2 人的正常动机 |
4.4 小结 |
5 人与组织的演化:报酬递增的源泉 |
5.1 人的发展 |
5.1.1 人的“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
5.1.2 教育与“用进废退”法则 |
5.1.3 关键在于新活动而非新需求 |
5.2 企业家才能与经济骑士精神 |
5.2.1 企业家才能 |
5.2.2 经济骑士精神 |
5.3 组织与有机体 |
5.3.1 组织内涵的演变 |
5.3.2 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 |
5.3.3 组织演化与经济扩张 |
5.4 小结 |
6 国家行为与经济演化的目标 |
6.1 国家行为的必要性 |
6.1.1 自由放任的危害 |
6.1.2 已有贫困的恶性循环 |
6.1.3 第三类物质需求 |
6.2 经济演化的目标 |
6.2.1 理想的社会秩序 |
6.2.2 通往理想秩序的路径 |
6.2.3 政策主张 |
6.3 小结 |
7 演化思想的方法论 |
7.1 马歇尔的历史观 |
7.1.1 文本中的历史内容 |
7.1.2 历史方法的作用与地位 |
7.2 马歇尔的时间观 |
7.2.1 依赖于情境的长期与短期 |
7.2.2 时间的连续性与不可逆性 |
7.2.3 自然没有飞跃与长期来看递增的报酬 |
7.2.4 《分配与交换》——静态方法的局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基于范畴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点范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二、中心范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中介范畴: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法治保障、国防保障、外部条件、政治保证 |
四、终点范畴:总目标和总任务 |
四、“三讲”不是抽象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家民主制:哈贝马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乌托邦[J]. 刘志丹,孙涛. 德国研究, 2021(04)
- [2]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经验[J]. 王树荫,王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6)
- [3]中世纪的世界美术与乔治·罗利的中西美术之眼[J]. 张坚,宋雨恬. 艺术评论, 2021(11)
- [4]《老子》“损有余补不足”的“天均永续”之道[J]. 赖锡三,任博克,莫加南,杨阳露,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11)
- [5]论卡西尔的艺术“构形”说[J]. 宋梓祎. 华中学术, 2021(03)
- [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D]. 程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7]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基于范畴研究的视角[J]. 徐志远,付求勇. 学习论坛, 2021(04)
- [8]观察与品质 ——关于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论绘画》的审美载体与启示[D]. 姜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线的情感性在陶瓷媒介中的表现 ——以系列作品《旅行线》为例[D]. 聂花菲.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10]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雷雨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