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基础在哪里

关注的基础在哪里

一、关心的基础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杰[1](2021)在《软黏土中双锚不排水抗拔承载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能源开发利用逐渐由近浅海向深远海迈进,传统的拖曳锚、重力锚在深水安装中存在诸多技术问题,而吸力锚作为一种新型的锚固型式在深海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环境更加复杂,为了满足锚固要求,继续采用单脚单锚的锚固型式会导致更大的吸力锚尺寸,会对陆上制造、海上运输、施工安装带来更多技术困难。当前迫切需要新型基础型式,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组合锚基础。本文基于通用静力总应力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单锚和双锚基础的三维有限元抗拔模型,对不同长径比、不同锚间距、不同系缆角度、不同系缆点作用下吸力锚基础受荷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四种长径比的单锚基础在不同系缆点以及不同系缆角度作用下其承载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系缆位置会导致吸力锚发生三种破坏模式,分别为前倾破坏、平移滑动破坏、后仰破坏,其中平移滑动破坏对应的系缆点位置为最佳系缆点。不同的破坏模式其锚周土体的侧向土压力分布情况也不同。其次,基于吸力锚最佳系缆点受荷特性,提出两种判别最佳系缆点位置的标准,并对四种长径比的单锚基础在不同系缆角度作用下其最佳系缆点位置变化规律以及受荷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长径比的吸力锚基础最佳系缆点受荷极限承载力随系缆角度的增大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且基于研究结果拟合了可考虑长径比变化的单锚最佳系缆点受荷V-H破坏包络线数学表达式。另外,模拟了不同因素对双锚基础最佳系缆点单向受荷特性的影响。研究因素包括长径比、锚间距、单锚系缆角度。发现双锚竖向群锚效应系数随系缆角度的增大,逐渐增加;且随锚间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最后,对比了双锚基础最佳系缆点与锚顶中心受荷特性之间的差异。发现系缆角度、锚间距、长径比会对两者的差异性产生明显影响。系缆角度越小,锚间距越小,长径比越大,最佳系缆点获得的极限承载力越具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研究了单锚和双锚基础不同系缆点以及锚间距对承载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四种长径比、四种锚间距、多个系缆角度作用下单锚和双锚基础的最佳系缆点位置,可为吸力锚基础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更多借鉴依据。

贾晓敏[2](2021)在《根式沉井基础抗压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式沉井是在沉井基础上,结合变截面基础的设计理念,在沉井井壁预留根键孔洞,利用顶推装置顶入根键,顶推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以封闭井壁空隙,使根键与沉井形成整体的一种新型仿生基础形式。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根式沉井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果如下:(1)开展了普通沉井与根式沉井基础的竖向受荷试验,监测了普通沉井及根式沉井基础的竖向荷载—位移、井身内力及井端土压力的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根式沉井相对于普通沉井能够有效提高基础的承载性能同时减小基础的沉降。(2)探讨了不同根键层数、根键位置、根键个数、根键长度、根键截面形式、根键倾斜角度对根式沉井基础竖向受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增加根键的层数和长度、缩小同层根键间的径向间距,能够扩大根键对土体的影响范围,有效提高基础的承载性能,减小沉降;沿井身靠下布置根键时,底层土体反力大,土体对基础的支承效果更佳,相比于根键整体靠中上部布置时基础的承载力更大;方形根键截面形式对比圆形根键更能提高基础的承载性能;相比根键倾斜布置,根键水平布置时其水平投影面增大,对下部土体的挤密作用加强,其竖向承载力更大。(3)利用DIC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沉井周围土体位移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在沉井井端土体竖向位移最大,沉井端部以下范围内土体形成锥形分布的水平位移场,沉井基础在砂土地基中的破坏模式为局部剪切破坏。(4)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竖向受荷下的根式沉井基础数值模型,分析了根式沉井基础的位移场变化情况及根键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根键上靠近井身的位置受力最大,根键沿着径向向外受力逐渐减小。当荷载较小时,沉井上层根键承担大部分荷载,其根键相对挠曲程度大,随着荷载的增大,中下层根键荷载分担比不断增大,相应其根键的挠曲变形程度加大;适当增加根键层数、同层根键个数、根键长度并沿井身靠下布置根键,可提高根式沉井基础根键分担的荷载比例,从而提升根式沉井整体承载力。

任骄阳[3](2021)在《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设计及承载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社会,清洁能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风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正在被广泛的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风能资源极其丰富且相对稳定,正推动着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由陆地向海上发展。由于海上风机所在海域的水深越来越大,风机结构传递至基础的荷载也随之增大,为了有效的控制基础的水平位移,通常采用加大基础尺寸的方法,使得常用的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基础的制造和施工成本升高,施工难度加大。在分析目前各种海上风力机基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综合了负压桶和桩的特点,另外可把负压桶作为桩基础的施工平台,降低施工成本。本文以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基础水平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负压桶-桩复合基础进行了概念设计,分析了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基础的施工流程以及负压桶-桩复合基础在水平承载性能上的优势。(2)给出了负压桶-桩复合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周围土压力的分布形式。基于单桩基础与负压桶型基础水平承载力的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了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公式。(3)基于结构设计参数,应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水平承载力特性以及水平荷载作用下负压桶-桩复合基础周围土压力的分布形式,并验证了本文推导水平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王靖[4](2021)在《软黏土地基浅基础上拔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基础通常指埋深小于宽度或直径的基础,已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如防沉板基础和裙板式基础通常用于支撑重力式结构或海底基础设施,裙板式基础甚至由于其优异的抗拔承载性能被用作浮式结构的锚固基础。这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使浅基础通常会因浮力、倾覆力矩或回收过程而受到上拔荷载。当位于软黏土海床的浅基础受到上拔荷载时,基础底部的土体中会产生负超孔压。负超孔压所表现出的吸力可以提高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增加其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基础的回收难度。为了发挥基底吸力增加基础抗拔性能的优势,同时减小基底吸力在基础回收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基底吸力的生消机理和分布情况进行充分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针对防沉板基础在单调加载作用下基底吸力的产生、发展、消散和分布以及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展开研究,通过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防沉板基础的上拔过程。研究了上拔速度、土强度、土体非均质度系数和固结度对基底吸力和基础抗拔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防沉板基础的抗拔承载力由基底吸力提供,上拔速度减小4个量级,基底吸力减小约43%,基础的抗拔承载力和基底吸力与基础上拔过程的排水条件有关。随着非均质度系数和固结度的增加,基础抗拔承载力系数基本呈线性增加。基底吸力的分布与距基础中心的距离有关,越靠近基础中心,基底吸力越大且在上拔过程中消失越晚,因此通过在基础中心及附近开孔可以更有效地减小基底吸力。论文的第二部分针对裙板式基础在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的抗拔承载特性展开研究,通过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裙板式基础在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的长期稳定性。主要研究的因素有裙板长度、荷载种类(单调加载、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以及荷载大小。试验结果表明,裙板式基础的基底吸力占抗拔承载力的80%以上;当荷载较小时,基础能在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保持稳定,不产生位移;当荷载较大时,基础以一定速率被拔出。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不同长径比基础的失稳荷载和失效荷载不同,增加裙板长度可以显着提高基础的长期抗拔稳定性。通过对基础周围土表面裂缝的监测,发现基础在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失效与基础周围环向裂缝的发展有关。

李浩然[5](2021)在《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挖井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铁桥梁建设发展迅速,挖井基础桥墩在铁路桥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挖井基础是一种借助人工或机械直壁开挖,待基坑开挖完毕后,采用混凝土直接浇筑而成的桥梁基础结构。本文通过对现有挖井基础应用的文献查阅,总结挖井基础的结构特点,以及这种刚性基础的震害特点;同时根据铁路桥梁挖井基础桥墩的结构特性,进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基于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基础深宽比为1:0.67的挖井基础桥墩模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影响下挖井基础桥墩的抗震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整理并总结国内外对桥梁基础抗震研究的发展及现状。发在国内外抗震研究中,更多侧重于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对结构与土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群桩效应分析;关于挖井基础的针对性研究文献都较为久远。(2)通过查阅挖井基础的实际应用的文献,发现并总结对现有挖井基础桥墩研究的不足。许多地震资料中都有关于挖井基础的震害记录,但是对于此结构的研究,有许多文献仅介绍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针对挖井基础抗震性能的研究相对滞后。(3)本文以某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挖井基础为原型,设计并制作挖井基础桥墩试验模型研究其抗震性能。根据试验室内现场条件确定模型缩尺比为1:8,基础深宽比为1:0.67。(4)对挖井基础桥墩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记录试验过程中桥墩模型的破坏现象;处理并分析滞回、骨架曲线等试验数据,得到挖井基础桥墩模型的耗能能力、刚度等各项抗震能力指标。(5)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得出在与试验相同的加载制度下挖井基础桥墩的地震响应,将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与准确。在此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数值模型,对铁路重力式桥墩挖井基础模型进行了墩高、基础深宽比、配筋率以及上部结构质量四项参数分析;同时建立相同场地工况下的桩基础桥墩数值模型,对比在相同加载制度下,挖井基础桥墩与桩基础桥墩的抗震性能。

杨超[6](2020)在《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监控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振动台基础是在振动台台面工作时为其提供反力的装置,基础的浇筑质量与整个振动台系统能否正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某高校即将建设一个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振动台阵基础采用开口槽道形,台面可在槽道内任意平移和拼装,台阵基础为面积约为1288m2,基础厚度为8m,混凝土浇筑总方量约为580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大部分研究者的侧重点都是放在水利大坝、大型房建基础、道桥工程等方面,而针对振动台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振动台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并对振动台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防控措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某高校建设的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的振动台阵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FEA对台阵基础分层浇筑与整体浇筑时施工期温度应力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进行分层浇筑的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中没有出现温度应力超出其相应龄期抗拉强度的情况,而采用整体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时,混凝土有开裂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程中几种常用的温控措施,为台阵基础的浇筑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台阵基础完成第二次浇筑工作后,对台阵基础侧墙进行了施工期温度的实时监测工作,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全面了解台阵基础侧墙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提供了定量数据;并将实测数据与MIDAS/FEA计算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吻合较好。文章最后选取了台阵基础侧墙中的某一特征部分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了考虑钢筋作用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仿真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内部配筋、配筋率和钢筋直径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配置适量的钢筋一方面可以改善混凝土的热学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配筋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最后分析了钢筋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其它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裂缝防控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付垒[7](2020)在《冻土区铁路接触网立柱桩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及人类的活动导致寒区土体的温湿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引起了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改变,造成土体中基础的承载性能发生变动并影响了基础的安全使用。目前对土体参数变化条件下基础承载力及变形响应情况尚未有完备的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温度及湿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土体湿度变化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室内试验,确定了桩周土体及桩土接触面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然后建立温度场分析模型对桩土体系的冻土上限进行了计算,最后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的方式对桩基础在上拔荷载下的承载力及变形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为评价接触网立柱桩基础的长期承载情况提供参考。针对桩体所处的环境动态变化问题,主要进行了环境温湿度变化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取青藏高原近60年的降水数据及近30年的地表温度数据,然后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对降水量及地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温度和湿度均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增大,未来50年内冻土湿度会有6%的增加,温度会升高1℃,这可为确定任意时刻冻土所处的环境提供基础参考。针对桩土体系的物理力学参数随土体温湿度变化的问题,设计了包含土体物理特性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接触面直剪试验等一系列的室内试验。通过对试样设置不同梯度的含水率及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方式,得出了土体及桩土接触面的力学参数随时间及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桩周土体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均会减小,桩土接触面的粘聚力会发生增大,内摩擦角会减小,这为确定不同时刻土体及接触面的参数变化情况提供了基础依据。针对桩土体系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问题,以青藏铁路某段中的接触网立柱桩基础为依据,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桩土体系温度场计算模型,分别模拟2019年、2029年、2039年、2049年、2059年、2069年桩土体系的温度场,通过温度场的分布确定冻土上限的位置,分析桩体附近及远端土体上限的变化趋势,计算桩体在温度场变化情况下的上拔承载力。结果表明,未来50年内桩体附近的冻土上限位置先上升后下降,远端土体处的冻土上限位置在逐渐下降,桩基础的上拔承载力在逐渐减小。这可为土体

袁青云[8](2020)在《波流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压响应与冲刷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正处于加速开发阶段。海上风资源的快速开发对风电安装平台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升式平台沉垫基础入泥深度浅,可以快速就位、安装和移动,在近海风电开发中独居优势。但是,沉垫基础在砂质海床上作业时,海洋环境中的波流作用会引起基础周边海床的孔压变化和地基床面冲刷,造成海床内孔压局部增大和基础下的掏蚀,从而降低沉垫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带来作业风险。本文采用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波流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隙响应和地基冲刷规律。通过设计波流-沉垫基础-砂质海床的多物理场室内水槽模型试验,开展了波浪作用下海床响应和流致地基冲刷的试验研究;建立了含沉垫基础的单向耦合海床数值模型,结合水槽试验中孔压测量结果,分析了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压响应和液化深度分布规律;联合冲刷水槽试验结果与沉垫冲刷数值模型,研究了基础周边海床局部冲刷的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如下:1、设计了含沉垫基础的波浪水槽模型试验,使用变比例尺确定沉垫基础的模型尺寸和试验波浪参数,进行试验仪器及场地的布置,并根据设计的试验步骤开展了11种工况下的波浪水槽试验。试验中监测了沉垫基础前后的波浪高度以及海床内不同位置和深度处的孔隙水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沉垫基础对波浪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并令其前方波浪高度增加,从而增大沉垫前方海床的孔压幅值;孔压幅值最大值出现在沉垫基础前,最小值位于基础正下方;海床孔压幅值沿深度方向出现孔压衰减和相位滞后现象;累积孔压出现在一定深度的海床内,波浪波高和周期的增大不改变累积孔压的幅值,但能加快孔压累积速度。在流的冲刷下沉垫基础局部最大冲刷深度出现在其迎流边的两角处,且向着沉垫底部和中间发展;长边迎流的沉垫基础后方两角处出现泥沙堆积;流速的增大会加剧泥沙的冲刷和堆积;短边迎流的沉垫基础周边没有明显的泥沙堆积,但在其侧方出现沿长边的长条形冲刷坑。2、建立了波浪-沉垫基础-海床的三维单向耦合模型,对波浪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的波面形态变化以及海床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与试验中测得的波浪高度和孔压值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发现:波压力在整个海床范围内呈现交错分布,但是在沉垫附近出现明显的数值增大;在浅层海床内,孔压随深度的减小速度较快;当沉垫基础前达到最大正负孔压时,沉垫基础下的海床孔压处于相同的正负孔压状态,但数值变大,沉垫基础下卧海床的孔压值在两个平衡时刻则接近于0;当波浪和海床参数改变时,孔压沿深度方向的变化趋势相同,但会影响不同深度处的孔压减小速率。对极端波高下液化深度分布的研究中发现:当波浪波谷刚到达沉垫最前边时,沿着沉垫基础Y轴方向的液化深度对称分布,在其长边的两角位置处最大;沉垫基础所在范围内的平均液化深度相比海床边缘处更大,且液化深度增大的区域长度约为沉垫基础长度的2.3倍。3、建立流-沉垫基础-砂质海床的数值冲刷模型,研究了沉垫基础局部冲刷规律。通过与冲刷水槽试验中测得的冲刷坑形态以及最大冲刷深度进行对比,验证了冲刷模型的可行性。数值研究结果发现:当水流遇到沉垫基础时,将从沉垫基础上方和侧方绕流,并在尾部形成漩涡,其共同引起沉垫周边的局部冲刷;冲刷坑出现在沉垫基础前侧两角,并向着前方45°方向区域和沉垫基础下方发展,从而出现沉垫底部海床的局部掏蚀,在沉垫基础的尾迹漩涡处出现泥沙的堆积。流速、沉垫基础厚度的增加和水深的减小都将加剧沉垫周边的局部冲刷程度;当水深增大至沉垫基础厚度的6倍时,水深变化对平衡冲刷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针对沉垫基础特殊的矩形没水形式,基于数值冲刷模型的结果,考虑沉垫厚度与迎流边长度比值的影响,确定最大冲刷深度的预测公式。对比冲刷深度发展经验公式与数值模型结果,确定沉垫基础周边最大冲刷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公式。

李亚洲[9](2020)在《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并减少传统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海上风能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单桩基础作为最常用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在服役期间承受着风荷载、波浪荷载以及上部风机塔筒结构重力荷载的共同作用,涉及到了静力荷载、动力荷载与倾覆弯矩荷载的耦合问题。单桩基础在复杂受荷状态下,桩身水平位移、沉降、弯矩以及桩顶加速度等动力承载特性较承受单一荷载时会表现出显着的差异,而目前关于风-波浪-重力荷载联合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动力承载特性的分析较少,尚且存在很多的理论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因此针对海洋环境中的单桩基础开展动力承载特性的研究,以期研究成果为海上风机单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以我国东海响水海域某拟建风电场为工程实际环境背景,运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建立海洋环境中风电单桩基础的实体数值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运用合理的波浪荷载、风荷载以及竖向荷载分析理论对风电场海域环境荷载进行计算,并将环境荷载等效为水平循环荷载、倾覆弯矩荷载以及重力荷载进行施加,在此基础上将数值模型的部分计算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桩土有限元模型科学合理性。随后针对不同大小波浪荷载作用下,桩体水平位移与累积位移、桩基沉降、桩身弯矩及桩顶加速度等动力承载特性随风荷载以及重力荷载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开展研究分析,以时程曲线及特殊时间点曲线的对比结果归纳风-波浪-重力荷载共同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变化规律。最后采取控制变量法,对不同桩径、不同嵌固深度以及不同壁厚条件下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各因素变化对于单桩基础水平位移与累积位移、桩基沉降、桩身弯矩及桩顶加速度造成的影响,归纳影响变化规律。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单桩基础在不同工况下,桩身正负向水平位移累积量均随着横向波浪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横向波浪荷载幅值是水平累积位移的主要控制因素;重力荷载对桩身位移累积有抑制作用,但当风浪荷载增大时,重力荷载的抑制作用减弱。风致倾覆弯矩荷载会使作用侧桩身水平位移累积速度增大,而对位移累积量的影响很小。(2)桩身正负向水平位移值与弯矩均随横向波浪荷载波高的增大而正比例增长;风致倾覆弯矩荷载会使作用侧桩身水平位移与弯矩增大,而另一侧水平位移与弯矩减小;重力荷载在风浪荷载较小时,能够使水平位移与弯矩的绝对值减小;随着风浪荷载逐渐变大,由于p-Δ效应的影响,重力荷载会使单桩基础开始出现附加位移与附加弯矩。(3)单桩基础桩顶加速度在波浪荷载幅值增大时会发生形态的变化,正负向加速度由不规则的双峰值曲线逐渐发展至与正弦函数曲线相似。桩顶加速度大小受风荷载与重力荷载的影响较小。(4)波浪与风所造成的水平方向荷载作用会使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沉降增大,且随着波浪荷载波高与风荷载风速的增大,桩基沉降进一步发展,桩基沉降量对于风致倾覆弯矩荷载更为敏感。(5)承受风-波浪-重力荷载的单桩基础在桩径逐渐增大过程中,桩身正负向水平累积位移值减小,而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且受风致倾覆弯矩荷载与重力荷载的影响越来越小;桩身正负向水平位移值较大幅度减小,变形特征向刚性桩趋近,p-Δ效应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小;桩身弯矩数值上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加,重力荷载带来的正面影响逐渐加强,桩身弯矩对风致倾覆弯矩荷载的敏感度逐渐降低;桩顶加速度在数值上持续减小,形状特征上由不规律逐渐向正弦函数曲线趋近,重力荷载与倾覆弯矩的影响均较小;单桩基础的沉降量不断减小,且风致倾覆弯矩对沉降量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6)承受风-波浪-重力荷载的单桩基础在壁厚取值逐渐增大过程中,桩身正负向水平累积位移值先基本保持稳定后逐渐减小,风荷载与重力荷载的影响也随之减小;桩身正负向水平位移值减小,桩身刚度增大,p-Δ效应随挠曲变形的减小不断减弱,风致倾覆弯矩荷载在各工况下的影响越来越小;桩身弯矩在数值上随壁厚取值的增加而增大,重力荷载对桩身弯矩的抑制作用逐渐发挥,风荷载所引起的桩身弯矩变化量持续减小;桩顶加速度在数值上持续减小,受重力荷载与风荷载的影响也较小;桩基的沉降量基本保持稳定,各工况下沉降量与壁厚取值的关系曲线大致平行。(7)承受风-波浪-重力荷载的单桩基础在嵌固逐渐增大过程中,桩身正负向水平累积位移值变化量,受风致倾覆弯矩荷载与重力荷载的影响程度基本不变;桩身正负向水平位移值减小,桩身水平位移反弯点先上移后趋于稳定,重力荷载对桩身水平位移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大于p-△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风致倾覆弯矩荷载对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基本稳定;桩身弯矩在数值上随嵌固深度的增加而增大,p-Δ效应造成的影响随挠曲变形减小而减弱,风致倾覆弯矩荷载对桩身弯矩的影响不随嵌固深度增加而变化;桩顶加速度在数值上持续减小,重力荷载与倾覆弯矩的影响均较小;单桩基础的沉降量先减小后趋于稳定,风致倾覆弯矩对沉降量的负面影响也有相同规律。

吴艳崇[10](2020)在《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及桩身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加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风力发电机组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并朝着大型化和规模化发展。目前,超大直径单桩基础在全球的海上风电场中使用占比超过75%,是最常采用的基础形式。其在服役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上部结构产生的竖向荷载、风浪等水平荷载以及倾覆力矩的共同作用,受荷形式较为复杂。故在此背景下开展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研究,以期研究成果可以揭示超大直径单桩承载受荷变形规律,完善超大直径单桩承载能力理论并对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以我国东海某海域近海风电场为实际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非均质多层土中海上风电单桩基础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模型分别施加单一方向荷载和多向复合荷载,研究不同荷载情况下超大直径基础承载性能,并定量改变桩土参数,以分析不同桩土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桩顶水平荷载-位移曲线及弯矩荷载-转角曲线为缓变型,无明显拐点;而桩顶竖向荷载-位移曲线为陡变型,存在明显拐点。桩基的单一水平、竖向和弯矩承载能力均可由桩身变形予以控制。(2)桩周土体模量的增加可有效提高桩基水平和弯矩承载能力,但对桩基竖向承载能力影响较小;桩端土体模量的增加可较大提高桩基竖向承载能力,但对水平及弯矩承载能力影响较小。桩径的增大对桩基水平、竖向和弯矩承载能力均有提升。(3)桩顶已存在的竖向荷载会引起桩侧摩阻力显着增大,此时再对桩顶施加水平荷载,所产生的桩体侧位移将导致桩身两侧摩阻力不对称,土体中的水平应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共同作用会形成限制桩身变形的抵抗力矩,导致桩基水平承载能力得到提升;桩顶已存在水平荷载时,桩身侧向变形增大了桩基顺载侧的摩阻力,但减小了逆载侧摩阻力和桩土间的接触面积,最终将导致桩基竖向承载能力减小。(4)在V-H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的极限承载能力随着荷载偏离竖直方向而逐渐减小,包络面存在明显特征屈服点;在V-M荷载空间内,桩基的竖向承载能力随着弯矩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承载能力包络面无明显屈服点;H-M荷载空间内包络面变化趋势与V-H荷载空间内类似,弯矩和水平荷载对桩基变形的作用机理相似。M的增大对桩基在V-H荷载空间内包络面产生影响,桩基水平承载能力被削弱,但对竖向承载能力影响较小;而V的改变则几乎对H-M荷载空间内包络面不产生影响。V-H-M三维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极限承载能力包络面近似呈四分之一上球面。(5)桩土间相对摩擦系数的增加,使得超大直径单桩桩侧摩阻力得到显着提升,桩基在V-H荷载空间内承载能力包络面所覆盖的荷载组合点增加,且多集中在竖向荷载侧,即桩基竖向极限承载能力随桩土间摩擦系数增大而增大,且二者间近似呈线性关系,而桩基水平承载能力则受桩土间摩擦系数影响较小;桩壁厚度的增加时桩身自重增大,引起桩基竖向承载能力的降低,但可提高桩基水平及弯矩承载能力,V-H、V-M荷载包络面中H与M方向覆盖的荷载组合点均有增加;桩长径比的改变引起桩端埋置土层的变化时,对桩基承载能力影响很大,但不引起桩端埋置土层变化时,则对桩基承载能力影响较小;桩身刚度的增加使得桩基水平、竖向和弯矩承载能力均有所提升。

二、关心的基础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心的基础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1)软黏土中双锚不排水抗拔承载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吸力锚抗拔有限元模型
    2.1 吸力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1 建模基本假定
        2.1.2 加载方式与极限承载力判断标准
        2.1.3 接触设置与摩擦分析
        2.1.4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2.2 高倍重力离心模型试验
        2.2.1 土样制备与参数测试
        2.2.2 模型锚设计与安装
        2.2.3 试验布置与过程
        2.2.4 试验结果
    2.3 模型有效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单锚基础的抗拔特性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荷载位移标记方法
    3.3 单锚基础倾斜受荷有限元模型
    3.4 不同系缆点受荷特性分析
        3.4.1 破坏模式
        3.4.2 侧向土压力分布
        3.4.3 极限承载力
    3.5 单锚最佳系缆点受荷特性分析
        3.5.1 最佳系缆点的判别
        3.5.2 破坏模式
        3.5.3 侧向土压力分布
        3.5.4 极限承载力
        3.5.5 V-H破坏包络线
        3.5.6 极限破坏位移
        3.5.7 最佳系缆点位置
    3.6 本章小结
4 双锚基础的抗拔特性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双锚基础单向受荷有限元模型
    4.3 双锚最佳系缆点单向受荷特性分析
        4.3.1 破坏模式
        4.3.2 极限承载力
        4.3.3 V-H破坏包络线
        4.3.4 极限破坏位移
        4.3.5 群锚效应系数
        4.3.6 最佳系缆点位置
    4.4 双锚锚顶系缆单向受荷特性分析
        4.4.1 破坏模式
        4.4.2 极限承载力
        4.4.3 V-H破坏包络线
        4.4.4 极限破坏位移
        4.4.5 群锚效应系数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根式沉井基础抗压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井基础研究现状
        1.2.2 根式沉井基础试验及理论研究
        1.2.3 根式沉井基础数值模拟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根式沉井竖向承载试验设计
    2.1 室内模型试验概述
        2.1.1 模型试验理论
        2.1.2 试验装置
        2.1.3 量测系统及布置
    2.2 模型试验组数安排
    2.3 试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根式沉井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普通沉井与根式沉井对比
        3.2.2 根键不同层数的影响
        3.2.3 根键布置位置的影响
        3.2.4 同层根键个数的影响
        3.2.5 根键长度的影响
        3.2.6 根键截面形式的影响
        3.2.7 根键倾角的影响
        3.2.8 图片数字化分析
    3.3 根键最优布置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根式沉井竖向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分析
        4.1.1 数值分析软件介绍
        4.1.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4.1.3 材料模型及接触属性介绍
        4.1.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4.2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4.3.2 土体位移场分析
        4.3.3 根键受力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设计及承载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承载力特性研究现状
        1.2.1 单桩基础承载力特性研究现状
        1.2.2 负压桶型基础承载力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1 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
        2.1.1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概念设计
        2.1.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施工流程
        2.1.3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承载优势
    2.2 单桩基础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2.1 单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2.2 单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3 负压桶型基础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3.1 负压桶型基础竖向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3.2 负压桶型基础水平承载力特性理论分析
    2.4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2.4.1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竖向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2.4.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水平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2.5 本章小结
3 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设计
    3.1 工程实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海洋环境要素参数
        3.1.3 风机参数
        3.1.4 塔筒参数
    3.2 风浪环境荷载计算
        3.2.1 海上风机风荷载计算
        3.2.1.1 风机顶端风荷载计算
        3.2.1.2 风机塔筒风荷载计算
        3.2.2 基础波浪荷载计算
    3.3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设计
    3.4 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承载力校核
        3.4.1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竖向承载力校核
        3.4.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水平承载力校核
        3.4.3 结构稳定性与强度校核
    3.5 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软件选用
    4.2 土体的本构模型
        4.2.1 Mohr-Coulomb土体本构模型基本原理
        4.2.2 Mohr-Coulomb模型的操作方法
    4.3 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有限元模型
        4.3.1 模型创建与材料属性
        4.3.2 模型网格划分与接触属性设置
        4.3.3 土体边界条件设置
        4.3.4 模型荷载的计算和施加
    4.4 5MW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结构模态分析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5.1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的变形形式
        4.5.2 负压桶-桩复合基础周围土压力的分布
        4.5.3 风机顶端最大水平位移与结构最大应力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软黏土地基浅基础上拔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影响基底吸力和抗拔承载力的因素
        1.2.2 海底基础上拔时基底吸力的研究综述
        1.2.3 海底基础上拔时基底吸力减小方法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模型试验设备支持及测试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1g模型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
    2.3 土样的基本性质与制备
        2.3.1 高岭土的基本性质
        2.3.2 土样制备
    2.4 土强度的测定
        2.4.1 测试原理
        2.4.2 球型贯入仪
    2.5 模型试验设备支持及传感器介绍
        2.5.1 加载装置
        2.5.2 模型箱和刮土装置
        2.5.3 传感器、采集仪和高速相机
3 防沉板基础上拔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准备
        3.2.1 防沉板模型和试验设备布置
        3.2.2 土样和土强度
        3.2.3 试验工况设计
        3.2.4 试验步骤
    3.3 抗拔承载力和基底吸力计算
    3.4 典型试验结果
    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3.5.1 上拔速度的影响
        3.5.2 基底吸力的分布
        3.5.3 防沉板基础上拔过程吸力消失机制
        3.5.4 土体非均质度的影响
        3.5.5 固结度的影响
    3.6 小结
4 裙板式基础上拔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准备
        4.2.1 裙板式基础模型和试验设备布置
        4.2.2 土样和土强度
        4.2.3 试验工况设计
        4.2.4 试验步骤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排水抗压/拔承载力
        4.3.2 裙板长度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3.3 持续荷载试验结果
        4.3.4 循环荷载试验结果
        4.3.5 持续或循环上拔荷载作用下基础的失效机制
        4.3.6 裙板长度和上拔荷载对基础长期抗拔稳定性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
附录 B 1g试验固结时间相似关系推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挖井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挖井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挖井基础简介
    2.1 挖井基础的结构特点
    2.2 挖井基础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害
    2.3 本章小结
3 挖井基础桥墩拟静力试验设计
    3.1 拟静力试验原理
    3.2 挖井基础模型设计
        3.2.1 原型桥墩参数
        3.2.2 模型相似比
        3.2.3 测量试验所需黄土的工程性质
        3.2.4 模型设计
    3.3 试验模型制作
    3.4 测试内容
        3.4.1 墩顶力与位移
        3.4.2 混凝土模型与土体裂缝
        3.4.3 基础侧壁水平位移
    3.5 加载及测量设备
    3.6 加载方案
        3.6.1 试验荷载
        3.6.2 拟静力试验流程示意图
    3.7 本章小结
4 拟静力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4.3 模型各测点应变变化规律
        4.3.1 墩身各测点水平位移对比
        4.3.2 基础各测点位移变化过程
    4.4 滞回曲线
    4.5 骨架曲线
    4.6 耗能能力
    4.7 刚度变化
5 挖井基础桥墩数值模拟试验
    5.1 有限元分析法概述
    5.2 ABAQUS简介
    5.3 材料本构的定义
        5.3.1 混凝土构件材料力学模型及本构关系
        5.3.2 钢筋力学模型及本构关系
        5.3.3 地基土本构关系
    5.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1 模型单元选择
        5.4.2 定义接触与约束关系
        5.4.3 定义分析步
        5.4.4 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与荷载
    5.5 有限元结果分析
        5.5.1 骨架曲线
        5.5.2 刚度退化
        5.5.4 模型参数
    5.6 本章小结
6 挖井基础桥墩地震响应参数分析
    6.1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 挖井基础桥墩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6.2.1 极限荷载下土体塑性应变
        6.2.2 骨架曲线
        6.2.3 刚度退化
    6.3 挖井基础与桩基础的模拟结果分析
        6.3.1 模型建立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结论
    7.2 本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监控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基本概念
        1.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1.1.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1.1.3 温度应力的定义
        1.1.4 温度应力的类型
        1.1.5 温度应力的发展历程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场分析及温控方案
    2.1 振动台阵实验室简介
    2.2 振动台阵基础工程概况
        2.2.1 振动台阵基础混凝土浇筑过程
        2.2.2 原材料及其配合比
    2.3 基于MIDAS/FEA的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材料的热学性能
        2.3.3 材料的力学性能
        2.3.4 荷载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2.4 模型求解
        2.4.1 温度场分析结果
        2.4.2 应力场分析结果
    2.5 整体浇筑与分层浇筑对比分析
        2.5.1 温度场对比分析
        2.5.2 应力场对比分析
    2.6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2.6.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6.2 选择合理的施工措施
        2.6.3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2.6.4 注重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2.6.5 加强混凝土施工期的温度监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监测及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温度监测
        3.2.1 监测方法
        3.2.2 测点和测点布置原则
        3.2.3 测点布置注意事项
        3.2.4 振动台阵基础侧墙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点
    3.3 温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3.3.1 各测点温度场变化分析
        3.3.2 各测点表里温差分析
        3.3.3 各测点降温速率分析
    3.4 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钢筋作用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ANSYS的钢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4.2.2.1 温度场分析
        4.2.2.2 应力场分析
    4.3 大体积混凝土配筋的作用分析
        4.3.1 温度场影响分析
        4.3.2 应力场影响分析
    4.4 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配筋原则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冻土区铁路接触网立柱桩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寒区桩基冻胀力理论研究现状
        1.3.2 寒区温湿度变化对桩基冻胀力的影响研究现状
        1.3.3 寒区桩基础抗拔承载情况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桩体受力及上拔破坏模式分析
    2.1 冻土地区土体湿度动态变化情况
    2.2 冻土地区土体温度周期变化情况
    2.3 桩基础对土体冻胀的响应
    2.4 寒区桩基础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2.4.1 桩基础受力特点分析
        2.4.2 寒区桩基础稳定性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桩周土体及桩土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分析
    3.1 桩周土体物理特性试验
        3.1.1 土体冻结温度试验
        3.1.2 土体液塑限试验
    3.2 桩周土体三轴压缩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桩周土体应力-应变特征
        3.2.3 桩周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动态变化分析
    3.3 桩土接触面直剪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接触面剪切应力-位移特征
        3.3.3 接触面抗剪强度参数动态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桩土体系温度场变化规律研究
    4.1 冻土热传导计算理论基础
    4.2 温度场分析模型建立
        4.2.1 模型尺寸
        4.2.2 材料参数的确定
        4.2.3 初始计算条件
    4.3 桩土体系温度场模拟
    4.4 温度场变化条件下桩体抗拔承载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桩基础抗拔承载力与变形响应分析
    5.1 计算方法及模型建立
        5.1.1 计算方法
        5.1.2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5.1.3 模型建立
    5.2 桩土体系受力及变形响应分析
        5.2.1 2019年活动层融化时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分析
        5.2.2 2069年活动层融化时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分析
        5.2.3 活动层冻结时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分析
        5.2.4 基础受冻拔力时抗拔承载性能分析
        5.2.5 桩基础受融沉力时承载性能分析
    5.3 不同工况下基础的上拔承载力与变形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波流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压响应与冲刷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流作用下基础周边海床动力响应研究
        1.2.2 流作用下基础下卧海床局部冲刷机制研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波流-沉垫基础-砂质海床水槽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及模型设计
        2.2.1 水槽概况
        2.2.2 比例尺及模型设计
        2.2.3 模型尺寸及波浪参数
        2.2.4 砂质海床基本土体参数
    2.3 试验仪器及场地布置
        2.3.1 试验仪器简介
        2.3.2 试验场地布置
    2.4 试验工况设计及试验步骤
        2.4.1 试验工况设计
        2.4.2 试验步骤
    2.5 试验仪器造波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流-沉垫基础-砂质海床水槽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2 自升式沉垫基础平台对波面形态的影响
    3.3 自升式沉垫基础平台周边海床孔压响应规律
        3.3.1 沉垫基础海床平面孔压分布
        3.3.2 沉垫基础海床竖向孔压分布
        3.3.3 正向流对超静孔隙水压的影响
        3.3.4 沉垫基础海床累积超静孔压响应
    3.4 自升式沉垫基础平台海床冲刷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浪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压响应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三维耦合的数值模型建模方法
        4.2.1 模型框架与耦合方法
        4.2.2 波浪子模型数值建模方法
        4.2.3 海床子模型数值建模方法
    4.3 数值模型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与验证
        4.3.1 波浪模型验证
        4.3.2 海床模型验证
    4.4 数值模型结果及分析
        4.4.1 不同波浪参数下自升式平台对波面形态的影响分析
        4.4.2 海床动态孔压响应结果分析
        4.4.3 波浪及海床土体参数对海床孔压竖向分布影响分析
        4.4.4 海床液化响应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局部冲刷规律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建立
        5.2.1 泥沙冲刷控制方程
        5.2.2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5.3 数值模型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与验证
    5.4 沉垫基础局部冲刷结果与分析
        5.4.1 沉垫基础流场分布及冲刷发展分析
        5.4.2 流速对沉垫周边局部冲刷影响分析
        5.4.3 沉垫厚度对沉垫周边局部冲刷影响分析
        5.4.4 水深对沉垫周边局部冲刷影响分析
    5.5 沉垫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模型概况
    2.3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2.4 模态分析
    2.5 荷载的确定与施加
    2.6 模型合理性验证
    2.7 小结
3 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桩身水平位移分析
    3.3 桩身弯矩分析
    3.4 桩顶加速度分析
    3.5 桩基沉降分析
    3.6 小结
4 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桩径的影响
    4.3 桩基础壁厚的影响
    4.4 嵌固深度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及桩身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非均质土中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2.3 接触边界的设置
    2.4 荷载的施加
    2.5 初始地应力平衡
    2.6 模型的建立
    2.7 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2.8 小结
3 单一荷载作用下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承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竖向荷载作用下超大单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3.3 水平荷载作用下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3.4 力矩荷载作用下超大单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3.5 小结
4 复合荷载下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承载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荷载位移标记方法
    4.3 V-H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4.4 V-M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4.5 H-M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4.6 V-H-M荷载空间内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4.7 小结
5 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桩土间摩擦系数改变对桩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5.3 桩壁厚度对桩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5.4 桩长径比对桩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5.5 桩土相对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关心的基础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软黏土中双锚不排水抗拔承载特性数值研究[D]. 王康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根式沉井基础抗压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D]. 贾晓敏. 扬州大学, 2021(08)
  • [3]海上风机负压桶-桩复合基础设计及承载力特性研究[D]. 任骄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软黏土地基浅基础上拔特性试验研究[D]. 王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挖井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D]. 李浩然.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振动台阵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监控与分析[D]. 杨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冻土区铁路接触网立柱桩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分析[D]. 付垒.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波流作用下沉垫基础周边海床孔压响应与冲刷规律研究[D]. 袁青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风-波浪-重力荷载作用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动力承载特性研究[D]. 李亚洲.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性能及桩身优化设计研究[D]. 吴艳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关注的基础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