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解决利用造纸废液中木质素合成固沙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木质素固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机理。首先以香草醇等六种化合物为木质素模型物,研究了侧链α-C上官能团和苯环C-3、C-5位甲氧基的取代情况对羟甲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环在羟甲基化反应过程中引入了羟甲基,羟甲基化反应可以发生在苯环未取代的C-3和C-5位。木质素模型物的α位基团对苯环的羟甲基化反应有重要的影响,与α位为醛基的模型物比较,α位为羟基的模型物较易发生羟甲基化。在羟甲基化反应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坎尼扎罗反应。其次,将羟甲基化木质素模型物与甲醛、尿素缩合,研究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缩合反应过程中引入了酰胺基团。脲醛加成反应生成物主要为一羟甲基脲。之后,一羟甲基脲中的活泼氨基氢原子与羟甲基化木质素模型物中的羟甲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脱水交联反应,形成较多的“木质素-脲醛-木质素”结构的交联产物。最后,选用粗碱木质素、纯化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盐为原料。根据不同木质素芳环结构合成固沙材料的反应差异性,提出木质素固沙材料的合成理论,为选择合适的制浆废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木质素羟甲基化反应的最适pH为11。木质素羟甲基化反应程度与木质素所含结构比例有关,与木质素所连接基团有关,而且同种木质素的羟甲基化反应程度与木质素含量成正比。木质素经过缩合反应后,体系的粘度得到提高。与木质素磺酸盐相比,粗碱木质素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性较差,会有部分析出,从而使得其粘度较低。合成木质素固沙材料选用木质素磺酸盐为原料较为理想。但是对粗碱木质素改性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也可以提高其作为木质素固沙材料的应用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单体的制备及聚合活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08)
- [2].木质素的高附加值应用研究进展[J]. 林业工程学报 2019(01)
- [3].木质素磺酸盐的应用[J]. 乙醛醋酸化工 2019(08)
- [4].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用作减水剂的研究进展[J]. 湖南造纸 2015(01)
- [5].硝化—氧化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及其在钻井液中作用效能研究[J]. 钻采工艺 2012(02)
- [6].绿色分散剂木质素磺酸盐的应用和前景[J]. 农药市场信息 2012(18)
- [7].超滤膜分级对木质素磺酸盐作为抑尘剂性能的影响[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7(06)
- [8].木质素磺酸盐对兰州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17(S2)
- [9].木质素磺酸盐好氧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6)
- [10].木质素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新疆化工 2011(03)
- [11].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工艺优化[J]. 化工进展 2018(05)
- [12].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接枝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6)
- [13].木质素磺酸盐中还原性物质含量的测定[J]. 染料与染色 2019(04)
- [14].亚硫酸氢镁预处理麦秆废液中同步分离木质素磺酸盐和低聚木糖的方法研究[J]. 化工学报 2018(08)
- [15].木质素磺酸盐改性制备气化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J]. 煤质技术 2012(05)
- [16].木质素磺酸盐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J]. 新型建筑材料 2012(01)
- [17].聚羧酸-木质素磺酸盐共聚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J]. 商品混凝土 2009(10)
- [18].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对防止混凝土水泥颗粒分散的作用分析[J]. 当代化工 2019(11)
- [19].木质素磺酸盐的化学结构与热解特性[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4(02)
- [20].固相/水解法解聚木质素磺酸盐研究[J]. 化工科技 2018(02)
- [21].木质素磺酸盐接枝改性的条件优化[J]. 能源环境保护 2014(03)
- [22].木质素磺酸盐的分离提纯[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11)
- [23].木质素基碳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8(03)
- [24].木质素磺酸盐的膜法提纯及分级[J]. 云南化工 2019(07)
- [25].温和酸催化解聚木质素磺酸盐产物的分离与分析[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10)
- [26].木质素磺酸盐-丙烯腈共聚物及其碳纳米纤维的制备[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6)
- [27].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性能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08(06)
- [28].木质素磺酸盐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11)
- [29].低共熔溶剂分离木质素研究进展[J]. 中国造纸 2019(09)
- [30].改性木质素磺酸盐GCL2-D1的缓蚀机理[J]. 化工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