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船舶调距桨推进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与定距桨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中小型船舶上,因此建立其数学模型并用来预测其性能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容积法、经验公式和实验数据修正等综合建模方法,建立了MAN B&W 6S35MC型柴油机和NA40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数学模型,利用VC++6.0编程语言实现了数学模型的精确求算编程,仿真和实验对比表明:本文采用的建模方法是正确的;所建的模型能正确反映实际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调距桨的特性描述和计算在工程中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由于螺旋桨特性的复杂性,螺旋桨推力和扭矩无法用解析式表达,为了避免利用螺旋桨图谱的复杂计算过程,本文将螺旋桨的敞水试验特性曲线作为函数发生器,建立了推力和扭矩计算的数学模型,考虑到调距桨液压伺服机构对推进系统的影响,论文给出了调距桨液压伺服机构的简化传递函数模型。Alpha2000 PCS推进控制系统是MAN B&W公司近几年研发的调距桨控制系统,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如下工作:设计了Alpha2000 PCS推进控制参数数据库,并完成了参数显示、查询和修改的软件设计和编程;建立了DGS8800e电子调速器的数学模型;完善了MAN B&W 6S35MC型主机气动遥控系统的逻辑控制数学模型并实现了可视化软件编程;实现了船舶调距桨动态显示可视化仿真。本文所开发的调距桨推进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可应用于轮机模拟器研制和仿真训练;可用于分析、预测和研究调距桨推进系统在变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可为调距桨推进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基本的仿真环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集成电机推进装置应用综述[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11)
- [2].海巡1703船推进装置的技术改造[J]. 中国水运 2017(11)
- [3].国际豪华邮轮推进装置的安全评价[J].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5(03)
- [4].仿蛇怪蜥蜴推进装置运动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15)
- [5].轮-叶复合式推进装置运动仿真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12(06)
- [6].半浸桨推进装置[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5(09)
- [7].仿生推进装置翼盘变速运动试验测试研究[J]. 中国测试 2014(04)
- [8].一种仿生推进装置研究[J]. 机械传动 2011(07)
- [9].基于虚拟样机的仿生推进装置运动学仿真[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1(04)
- [10].2007年度全球船用推进装置订单报告[J]. 柴油机 2008(01)
- [11].仿生推进装置翼盘变速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 机械传动 2011(11)
- [12].主推进装置两级应急操控系统优化设计[J].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19(06)
- [13].舰船联合动力推进装置浅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0(S1)
- [14].基于Simulink的船舶回转控制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02)
- [15].外挂式可回转推进装置研制课题技术总结[J]. 科技资讯 2016(09)
- [16].仿生推进装置翼盘变速运动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J]. 实验力学 2013(02)
- [17].一体化节能推进装置定常水动力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06)
- [18].模仿蛇怪蜥蜴的仿生推进装置结构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12(08)
- [19].内河浅水航道航行船舶动力推进装置设计[J]. 中国水运 2016(01)
- [20].一种新型的液压驱动矢量推进装置的运动学分析[J]. 装备制造技术 2016(07)
- [21].基于连杆机构综合的水下仿生推进装置设计[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 [22].介绍几种船舶动力推进装置及其性能评价方法[J]. 科技视界 2018(14)
- [23].舰船柴油机并车推进装置增益调度自适应转速控制策略研究[J]. 内燃机工程 2012(03)
- [24].浅谈Z型推进装置的管理与维修保养[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08)
- [25].全回转对转桨推进装置轴系设计与布置[J]. 河南科技 2015(16)
- [26].“IEEE 45.2~(TM)-2011”综述[J].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17(03)
- [27].船舶专利[J]. 中外船舶科技 2016(01)
- [28].螺纹剪切式碰撞吸能系统快速推进装置研究[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06)
- [29].LNG船推进装置对比分析[J].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7(04)
- [30].水下机器人矢量推进装置液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J]. 舰船科学技术 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