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互认论文-叶雨婷

学分互认论文-叶雨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分互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科课程,学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务部门,课程学,课程考试,人文社科类,教务处,优质课程

学分互认论文文献综述

叶雨婷[1](2020)在《北大清华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 互认学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 叶雨婷)今天,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获悉,两所大学均发布通告,两校教务部门达成共识,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互认学分。中青报·中青网统计,北大开放27门课程,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清华开放12门(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20-01-14)

唐闻佳[2](2019)在《长叁角医科十校吹响“新医科”建设号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首席唐闻佳)打破医学院校之间的“门户”,实现“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共享课程、协同科研”,吹响我国“新医科”建设号角!昨天,长叁角医学教育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该联盟集结长叁角叁省一市的10所顶尖医学院校,旨在以高水平医学教育赋能长(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15)

骆辉[3](2019)在《社会人员入读高职不影响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骆辉)自我省发布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信息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考生普遍关心的会不会影响工作、有哪些优惠待遇等,日前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省教育厅副厅长裴鸿卫表示,根据《江西省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本文来源于《江西日报》期刊2019-10-18)

王俏,李奕然[4](2019)在《学分制背景下烟台高职院校学分互认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是学分互认,学分互认带动学分银行的建设,学分银行体现的是终身学习,是在全民学习中提出的概念,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分的认定、积累、兑换是学分银行的叁大关键要素。本文以烟台高职院校为例,探索学分互认下的学分银行建设。(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6期)

王得燕,赵子云,肖颖[5](2019)在《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启发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是研究学分互认较早的地区,2005年欧盟发行第一版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手册,根据学习量认定学习成果和学分互换是该手册的核心。我国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多渠道学习、多元化成才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借鉴欧洲学习量认定原理,制定多元成长培养模式管理架构、设计学习成果与可转换课程类别二维表、认定学习成果工作量及可转换成绩矩阵表,并设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由学生根据学业情况及已获得学分进行自主换取学分。实践证明,本体系不但能有效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更能激励学生多方位成功。(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23期)

陈翼翔,谭宇凌[6](2019)在《服务于学分互认的课程编码附加码体系助力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服务于学分互认、高校联盟内的课程编码附加码体系,创新设计了13位的课程编码及附加码,并以具体课程为例演示和展示了它的作用,论证了它在当今教育改革中的助力意义,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4期)

陈翼翔,谭宇凌[7](2019)在《服务于学分互认的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教育公平、办好网络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终身学习和学分互认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要途径,着眼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热点的网络课程和学分互认的研究,提出了网络课程建设要服务学分互认,必须有不同阶段和层次高校建立高校联盟、择优通用的网络课程建设机制、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平台叁个必要基础,线索连接的碎片化、基于终身教育的开放性、依托"叁向社区"的互动性、"共情感"和"心动"的趣味性可视化、多样化的可考核等五个建设原则,以及完善课程代码附加码体系、严格按微学分累计课程学分两个管理要点。(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4期)

薛明智[8](2019)在《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从背景及现状、优势与策略、创新与效果等叁个方面对国内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进行了阐述并给予充分肯定。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打破高校教育资源壁垒,促进教育教学公平,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推动地域范围内高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何彦虎,钱振华[9](2019)在《高职工科类专业国际化办学学分互认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英合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与英国国际合作办学,结合英国学分认定体系、BTEC职业教育体系及学分认定办法,研究高职工科类专业国际合作办学中学分互认的策略,分别从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框架认同机制、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认定、课程内容认定、课程评价模式认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探索一条可行的合作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9年02期)

何鹏,杨伟春,孟醒[10](2019)在《学分互认下的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学分制的电力专业继续教育要求构建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地将电力企业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学分与高校专业学习学分要求进行联系,建立起互联互通的"立交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电力校企间学分互认的发展、互换模式的建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学分互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首席唐闻佳)打破医学院校之间的“门户”,实现“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共享课程、协同科研”,吹响我国“新医科”建设号角!昨天,长叁角医学教育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该联盟集结长叁角叁省一市的10所顶尖医学院校,旨在以高水平医学教育赋能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分互认论文参考文献

[1].叶雨婷.北大清华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互认学分[N].中国青年报.2020

[2].唐闻佳.长叁角医科十校吹响“新医科”建设号角[N].文汇报.2019

[3].骆辉.社会人员入读高职不影响工作[N].江西日报.2019

[4].王俏,李奕然.学分制背景下烟台高职院校学分互认探究[J].科技风.2019

[5].王得燕,赵子云,肖颖.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启发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

[6].陈翼翔,谭宇凌.服务于学分互认的课程编码附加码体系助力教育改革[J].智库时代.2019

[7].陈翼翔,谭宇凌.服务于学分互认的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

[8].薛明智.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何彦虎,钱振华.高职工科类专业国际化办学学分互认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英合作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

[10].何鹏,杨伟春,孟醒.学分互认下的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学分互认论文-叶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