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杨昌美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以2014年8月~2015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4.1±1.8)、(79.3±10.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状态,促进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018-02
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lifeabilityofstateandneuralfunctionisoptimized
ChenXiu,YangChangmei.TheAfficiatedHospitalofLuzhouMedicalCollege,Sichuan,Luzhou64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onthenervousfunct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andtoimprovetheeffectofdailylifeability.MethodsInAugust2014toAugust2015toourhospitalfortreatmentof100casesof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isp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controlgroupusingconventionalnursingintervention,theobservationgrouponthebasisofconventionalnursingwith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dailylifeability,improvementofnervefunction.ResultsObservationgroupafterimplementationof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neuralfunctiondefectscale,dailylifeability,respectively(4.1±1.8),(79.3±10.2),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ith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whichcaneffectivelyimprovethenervefunction,improvetheabilityofthepatient'sdailylife,improvesurvivalqualityobviously.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Rehabilitationnursing;Dailylifeability;Nervefunction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缺血造成坏死、软化等情况,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康复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加快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梗死后致残程度、改善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文分别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现将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数据与护理方法
1.1临床数据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与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脑梗死临床标准互相符合,采用MRI、头部CT联合诊断,均确诊为脑梗死疾病;男患者52例,女患者48例,年龄范围为50~90岁,平均年龄为(72.3±5.9)岁;若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则排除出本组研究:(1)意识障碍,无法与检查、康复训练良好配合;(2)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3)肾、肝、肺等功能严重损害。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值得临床对比。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均给予脑血液循环改善、脑水肿改善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措施体现如下。
1.2.1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在功能位置上保持患肢,例如可以采用内旋15°,外展肩部50°的方式,合理的拉伸腕部,可以把卷海绵放在手中。为了避免足部下垂可稍微背屈踝关节,将小枕头放在外侧位置避免下肢外旋情况[2]。若患者为偏瘫,则帮助患者采用健侧卧位体位,屈膝,伸展前臂旋前手。
1.2.2肢体功能锻炼(1)坐位训练。通过逐次坐位法进行训练,首次卧位选择的角度为15°~30°,每隔1~2d合理的提高角度,每次半卧位的时间需要维持在5min~10min,直到患者的坐位能够维持到90°后,保持30min。(2)训练站立平衡。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采用双手扶杆的方式辅助站立,慢慢的采用单手扶杆辅助站立,直到在不扶杆的状态下能够维持平衡的站立状态后停止训练。(3)Bobarth握手训练。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分开病变侧的5只手指,上举其超过头部,完全伸直两肘关节,每天重复练习20次[3]。(4)训练步行。一般患者能够维持平衡的站立状态后,可以让患者进行脚跟着地以及抬起患腿训练,每天2次,确保能够维持稳定重心转移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加行走训练。
1.2.3饮食护理指导因为脑梗死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症状,长时间吞咽功能障碍会造成摄入营养物质出现缺乏的情况,逐渐降低患者的抵抗能力[4]。所以,护理人员应该采取饮食护理指导措施进行干预,饮食原则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等为主,若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则可以通过胃管进行鼻饲,每次给予少量的流质食品,防止呛咳并发吸入性肺炎,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营养[5]。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6]
本组研究对象主要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重度、中度、轻度区分,0分为最低分值,45分为最高分值,分值越低,则代表神经功能有着良好的恢复。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能力,100分为总分,其中日常活动能力轻度损害为>61分,日常活动能力重度损害为≤40分。
1.4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数据均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处理工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若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在接受护理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相对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表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3.小结
据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由于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能力、结构会存在功能重组恢复能力,通过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速度,促进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得到有效调动,使机体得以再生以及重新组织,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伤残程度的效果[7]。另外,护理人员在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操作时,要鼓励家属或者陪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的工作中,确保患者在治疗、护理中能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主观能动性得到明显调动,通过自信、乐观的心理与治疗、护理活动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代表着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对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08(23):134-135.
[2]何英姿,陈勤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8):33-34.
[3]刘玉莲,赖育芳,罗庆.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4(24):14-15.
[4]赵艳,薛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31):142-143.
[5]胡新勤.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9(41):33-35.
[6]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02(19):297-299.
[7]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0(2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