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社会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向先进的西方寻求治国良方,法治理念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衔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是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转变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法治与人治不断发生的冲突和斗争,以及这一冲突和斗争中的各种因素,论述了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法治,清末新政、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南京政府的法制建设,都在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由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在它们的统治下,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法治。因此,社会的各种进步力量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从而为摧毁人治的基础,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而清除了障碍,探索和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第1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1.2.2 国外研究现状1.3 论文的核心观点、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第2章 人治、法治及相关概念界定2.1 人治和法治提法探源2.2 法治及其与法制、宪政的关系2.2.1 法治概念的界定2.2.2 法治与法制2.2.3 法治与宪政2.2.4 法治与民主2.3 人治及其相关问题2.3.1 人治的概念及本质特征2.3.2 人治的历史根源第3章 晚清: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实际的衔接3.1 对外部世界由表及里的认识3.1.1 千年人治亮起红灯3.1.2 先进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3.1.3 西方宪政法理在中国的传播3.2 由国学接引西学的方案设计3.2.1 先进中国人对专制人治的抨击3.2.2 由国学接引西学的新方案设计3.3 “变”与“不变”的交锋3.3.1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较量3.3.2 革命民主派与立宪派的交锋3.4 极为有限的法治尝试3.4.1 建立君主立宪法治国的维新3.4.2 晚清修律变制的实践第4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法治的践行与挫折4.1 以法治国成为社会共识4.1.1 “中国当为法治国”4.1.2 “夫国家治乱一系于法”4.1.3 珍视法治原则4.2 以法治国理论的构建4.2.1 “法治是众人之治”4.2.2 “法律者”“全国人民赖以保障”4.2.3 “夫国会者”“法治之机枢”4.2.4 “约法为民国之命脉”4.3 人治逆流4.3.1 “依法”挣脱法律束缚4.3.2 毁法造法4.3.3 回归人治4.3.4 借法反法4.4 对法治原则的文争与武卫4.4.1 “面折廷争,不肯稍让”4.4.2 “参议院万不可为政府之傀儡”4.4.3 二次革命4.4.4 护国战争4.4.5 护法运动4.5 名与实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法治的畸形发展5.1 《六法全书》的编制——法律形式的现代化5.1.1 宪法5.1.2 民法5.1.3 刑法5.1.4 民事诉讼法5.1.5 刑事诉讼法5.1.6 行政法5.2 “纸片法律”与实践——法治的变形5.2.1 “左手予之,右手取之”——宪法与宪政的距离5.2.2 “政由党出,民受党制”——党治与法治的冲突5.2.3 “法无定规,权从人转”——人治与法治的矛盾5.2.4 军权独大的权力结构——军权与法治的较量5.3 清议检讨批判——社会对法治的追求第6章 近代中国实行法治的障碍探源6.1 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薄弱的阶级基础的制约6.2 缺乏民主制度的保障6.3 崇礼轻法的儒家学说的影响6.4 上层社会权力崇拜和皇权心理的消极作用6.5 下层民众极低的参政意识6.6 动荡的内外部环境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成果后记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近代中国论文; 人治论文; 法治论文; 冲突论文; 嬗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