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越宗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礼仪,宗藩关系,中国,越南(交趾,安南)
中越宗藩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郑维宽,林炫臻[1](2018)在《从礼仪之争看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的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仪是宗藩关系的重要象征,宗主国对藩属国的册封、谕祭礼和藩属国对宗主国的朝贡礼、臣服礼构成了宗藩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中国与越南虽然在宋代已经建立宗藩关系,历代越南(交趾、安南)君主基本上能遵循"以小事大"或"畏天事大"的原则,但是在越南国君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影响下,一方面以藩臣之礼对中国进行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和谕祭;另一方面,作为一国之君,在与中国地方官员或使臣打交道时,总是试图寻求在礼仪上的尊崇地位。矛盾的心理导致礼仪之争,实际上折射了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洋[2](2016)在《中越与中朝宗藩关系解体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和越南分别于1637年、1667年与清朝确立了宗藩关系。直到近代以前,中越及中朝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围绕传统的宗藩关系进行的。宗藩关系中的中国与属国之间虽然具有不平等性,但是和平往来是宗藩关系的主流,有力维护了古代东亚世界的稳定。但是,到了近代中越宗藩关系和中朝宗藩关系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解体了。二者解体的过程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其共同之处表现为,在宗藩关系内部支撑宗藩体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崩溃。主要原因是:法国和日本对越南和朝鲜的侵略、清政府实力衰弱无力保护藩属国、越南和朝鲜产生了离华的倾向。而二者的解体过程又各有特点:中越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了,而中朝宗藩关系却一度出现加强的趋势。二者出现不同的原因是:法国和日本采取的侵略政策不同、清政府对两国采取的具体政策不同、越南和朝鲜的具体状况也不相同。而中越宗藩关系和中朝宗藩关系的解体,给越南、朝鲜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法国和日本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宗藩体系在近代的解体具有历史必然性,体系内部国家实力的衰落是导致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宗藩体系解体之后,中国、越南和朝鲜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被剥削的对象。这给叁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苦难,他们不得不走上寻求民族独立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20)
王志强[3](2015)在《《中法新约》第二款有关中越宗藩关系内容的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新约》第二款的内容从近代国际法意义上宣告了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事实上,该款内容是中法交涉的重点并贯穿于中法交涉的始终。从1874年法越《和平同盟条约》所引起的中法首次交涉起,越南的藩属国地位即受到来自法国的威胁;1884年《中法简明条款》第四款事实上成为《中法新约》第二款的草案;此后中法之间经过对具体条文文字的反复的秘密交涉,《中法新约》第二款终于尘埃落定。这段历史为从近代国际法视角来解读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5年05期)
冯建章[4](2015)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宗藩文化”——读《王室后裔》与《中越关系》二书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奉"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背景之下,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温特特别强调文化(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他认为国际关系从古至今出现过叁种类型的国际体系社会结构:互为敌人的霍布斯文化、互为竞争对手的洛克文化、互为朋友的康德文化。他进一步认为,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以来,霍布斯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洛克文化日益主导国家关系,二战后世界局部地区出现了康德文化。[1]由于西方建构和主导(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5年02期)
王志强[5](2015)在《李鸿章用条约维护中越宗藩关系的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鸿章用近代条约的手段在维护中越宗藩关系上作出叁点值得关注的努力。其努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些不为学界所关注的史实可以为李鸿章及晚清外交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事实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03期)
王尘子[6](2014)在《宗藩关系下的现实主义外交——1788至1790年中越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末,越南国内政局发生剧烈变革,中越传统的宗藩关系面临着巨大考验。文章运用现实主义外交理论,重点分析了1788年至1790年间中越政府在处理两国外交关系中所坚持的立场和采取的策略,得出了即使是在以"王道治藩"为主旨的宗藩体系内,宗藩双方在外交上仍遵循"务实共赢"原则,对收益和成本的实际情况保持着清醒的现实主义认知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桂海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孟文文[7](2013)在《乾隆安南之役与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学者一般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称之为宗藩关系。作为怀柔远人、羁縻周边的政策措施,中国历代王朝对宗藩关系追求的是天下共主的名分,对藩属国内政一般采取不干涉政策。然清乾隆末年的安南之役,显然悖于传统。清朝定都北京后,作为中原正统,与安南黎、莫政权建立宗藩关系。此时,黎、莫构兵并各自上疏相责,作为宗主国的清朝,责命双方各据其所,归还侵地。不久,清廷忙于征剿叁藩,默认黎氏吞并莫氏事实。此后,对安南境内不断的战乱,黎氏未报,清廷亦未主动干涉过问,直到乾隆末年黎氏母眷叩关相投。时西山阮氏攻陷黎城,黎氏国祚危在旦夕,清朝不得不“兴灭继绝”,出兵扶黎,乾隆年间的安南之役由是发生。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军进剿,然先胜后败,黎城亦得而复失,清军兵败而归,黎王携众再次叩关。乾隆帝以黎王(黎维祁)庸懦无能,“天厌其德”,且安南雨季来临,瘴疠盛行,不利兴兵,认为再次兴师“实有不值”,决计放弃黎氏。与此同时,西山首领阮惠(亦称阮光平)不断遣使乞降请封,清廷遂以“须将官兵先行送出,并将戕害提镇之人缚献”及阮惠亲自赴京投诚为条件,最终接受西山乞降,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与西山政权建立宗藩关系。阮惠入京,成为自宋以来,以安南国王身份入华朝觐的第一人。它使乾隆帝挽回了军事失败的颜面;并且不费兵力,妥善解决了安南问题;亦使乾隆帝成为“怀柔远人”的千古明君。对于再次内投的故黎君臣,清廷以纳降阮惠为先,谕令剃发易服,将众人安插各地,同时又给以不同程度的安抚。其中,黎等四位黎氏旧臣拒不剃发改装,坚持回国抗阮,被清廷监禁于刑部,后黎维祁因奏请回国,亦被监禁。不过,西山短命而亡,清朝遂即与统一全越的阮朝建立宗藩关系,后又允准黎携黎王遗骸回国。从安南之役前后清朝对黎氏与西山政权态度的转变来看,出于道义责任,清廷虽有时不得不出兵相援藩属国,但当道义责任与现实利害发生冲突时,作为宗主国的清廷最终放弃道义,妥协于现实。(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5)
张杰[8](2013)在《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宋代以来,宗藩关系就是维系中国和越南的纽带。中国作为宗主国居于“天朝”、“上国”的地位,越南作为藩属国,处于“藩属”、“下国”的境地。因循尊卑、上下之别,越南新王登基,必须得到中国皇帝册封,方成正统,并须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以示臣服。中国为彰大国风度,则以回赐朝贡、保护藩属国正常的统治秩序为己任。中越宗藩关系绵延千载有余,成为传统。近代以降,法国染指越南,企图以越南为跳板进入中国西南。法国对越南的觊觎和动武,严重威胁中越宗藩关系的存续。对此,清廷不得不予以回应,以维系中越之间的这一传统关系。中法战争前,清朝对保藩和弃藩意见不一,随着法国对越南侵略的加剧,清廷内部意见渐趋统一,臣工纷纷对保藩建言献策。中国向来以和为贵,但在中法战争爆发前,曾纪泽的对法交涉,李鸿章与宝海、脱力古、福禄诺的谈判,均无果而终,最后不得不以武力捍卫中越宗藩关系和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尊严。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将士奋勇善战,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但清政府急于求和,最终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终。战后《中法新约》的签订,宣告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至此,法越殖民关系取代中越宗藩关系,中国天朝上国美梦破碎,属国尽失。中越宗藩关系解体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东亚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近代西方国际关系体系冲击东亚传统国际关系体系的必然结果。宗藩关系作为一种双方自愿的、不成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双边关系,已经不符合近代条约体制发展潮流,被淘汰是必然的,只是,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是被动的、不公平的,严重损害了中越两国的根本利益,从此越南作为法国的保护国纳入法国的殖民统治中,中国的西南大门也向法国敞开了。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也宣告了旧的远东国际关系体制——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近代国际关系体制——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殖民体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5)
黄亮[9](2012)在《冲突与交流:中越宗藩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相互之间有着悠久而密切的历史联系。中越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其中约一千余年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直接统辖的郡县;近千年它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并以享有自治权的封建国家的形式而存在的。直到188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后,清政府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承认它是法国的保护国,结束了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越南就此完全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作为中国重要的友邻,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国内早有学者一直关注清代以前中越宗藩关系方面,其学术成就卓着,但是,至今仍缺少系统性的概括。本文试图对该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科研成果进行简要地归纳和分析。本文关于中越宗藩关系研究的阐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与确立。在唐末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交趾土豪丁部领借机割据自立并向其后渐趋一统的北宋称臣纳贡,初步确立了中越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继之而起的前黎、李、陈历代也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往来。第二部分是中越宗藩关系的曲折发展。因胡季牦弑君篡位,永乐帝出兵南征,将安南置于军事管制之下,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起义军领袖黎利组织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得以复国,但不久仍遣使入贡,延续与中国的藩属关系。第叁部分是中越宗藩关系的破裂与终结。十九世纪初,阮福映在削平国内割据势力后,与清朝重新建立了宗藩关系,但经中法战争由清政府将越南转交给法国,从而导致双方的宗藩关系彻底结束。第四部分是中越宗藩关系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原则对当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笔者对中越宗藩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大致地梳理,同时也兼论中越之间的军事技术交流和历代华侨对促进越南的开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浅析中国徒劳南征与法国武力拓殖成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王志强,权赫秀[10](2011)在《从1883年越南遣使来华看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1883年,经过与清政府的协商与沟通,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尽管李宝谈判破裂等因,越南政府的遣使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但仍不失为中法战争前夕中法越叁方惟一、也是最后一次就越南问题展开多边协商与交涉的尝试。这一事件揭示了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宗藩关系新的变化,表明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并不仅仅有赖于法国侵略势力的外来冲击,同时也有来自中越双方的内在需求与动因。而该事件的失败则宣告了中越宗藩关系事实上的终结。(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1年02期)
中越宗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朝鲜和越南分别于1637年、1667年与清朝确立了宗藩关系。直到近代以前,中越及中朝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围绕传统的宗藩关系进行的。宗藩关系中的中国与属国之间虽然具有不平等性,但是和平往来是宗藩关系的主流,有力维护了古代东亚世界的稳定。但是,到了近代中越宗藩关系和中朝宗藩关系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解体了。二者解体的过程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其共同之处表现为,在宗藩关系内部支撑宗藩体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崩溃。主要原因是:法国和日本对越南和朝鲜的侵略、清政府实力衰弱无力保护藩属国、越南和朝鲜产生了离华的倾向。而二者的解体过程又各有特点:中越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了,而中朝宗藩关系却一度出现加强的趋势。二者出现不同的原因是:法国和日本采取的侵略政策不同、清政府对两国采取的具体政策不同、越南和朝鲜的具体状况也不相同。而中越宗藩关系和中朝宗藩关系的解体,给越南、朝鲜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法国和日本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宗藩体系在近代的解体具有历史必然性,体系内部国家实力的衰落是导致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宗藩体系解体之后,中国、越南和朝鲜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被剥削的对象。这给叁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苦难,他们不得不走上寻求民族独立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越宗藩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郑维宽,林炫臻.从礼仪之争看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的复杂性[J].文山学院学报.2018
[2].刘洋.中越与中朝宗藩关系解体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6
[3].王志强.《中法新约》第二款有关中越宗藩关系内容的形成过程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15
[4].冯建章.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宗藩文化”——读《王室后裔》与《中越关系》二书有感[J].原道.2015
[5].王志强.李鸿章用条约维护中越宗藩关系的努力[J].兰台世界.2015
[6].王尘子.宗藩关系下的现实主义外交——1788至1790年中越关系的历史考察[J].桂海论丛.2014
[7].孟文文.乾隆安南之役与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张杰.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3
[9].黄亮.冲突与交流:中越宗藩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10].王志强,权赫秀.从1883年越南遣使来华看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J].史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