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义(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CT室湖南衡阳421001)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68-02
【摘要】目的探讨16层头颅CTA扫描成像方式的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峰值跟踪法和阈值测试法进行实时检测,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检查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环所有患者均呈清楚显示,实时血管阈值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3HU-303HU,平均235HU,峰值跟综法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6HU-304HU,平均230HU,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的方式可节省造影剂量,采用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可降低受检查的照射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方式
目前,在头部血管检查中,在螺旋CT的配合下,头颅CTA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对其延时时间的掌握是决定检测是否成功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峰值跟踪法和阈值测试法进行实时检测,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7-66岁,平均43.5岁。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峰值跟踪法和阈值测试法实时检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选择TOSHIBAActivion16螺旋CT,扫描参数:准直,16×1mm,螺距0.688,120KV,200mas;层厚1mm,层距0.5mm;图像矩阵512×512,嘱患者取仰卧平躺位,固定头部,双肩下垂,以颅底至头顶为扫描范围。①峰值跟踪法:在头颅大动脉环处选择测试层面,选择20ml小剂量造影剂进行跟踪测试,在时间-密度曲线软件内对所得数据进行测试并通过造影剂峰值在该血管层面的时间,后延迟时间可依据峰值的时间来设置。②阈值测试法实时检测:将阈值设定在100hu,于下颌角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层面上选择测试层面,到达峰值后可行3s的延迟触发。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检查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环所有患者均呈清楚显示,见图1;实时血管阈值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3HU-303HU,平均235HU,峰值跟综法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6HU-304HU,平均230HU,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例数大脑前动脉的CT值平均
实时血管阈值组30163HU-303HU235HU
峰值跟综法组30166HU-304HU230HU
图1
3讨论
CT、MRI是头部血管检查临床检查的主要手段,16层CT扫描图像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血管腔的细微病理改变,可依据血管腔的面积变化程度对狭窄进行评价,参考CT结果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评价,可使诊断更加准确。国内林静等对18例经CT或MRI确诊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现象,并且颅内大血管的狭窄最多。CHEN等的研究显示,CTA在诊断完全闭塞或近乎闭塞方面与DSA具有相似的可靠程度,并认为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或近似闭塞的患者的诊断方面CTA可以取代DSA。
CTA为一种水溶性碘剂,对靶细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将其经周围静脉注入用CT行快速溶积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将所获得的容积数据重建的三维血管检查技术[2]。头颅CTA对扫描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扫描时间的把握,靶血管造影剂的浓度在扫描时间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维持在显影水平以上,并使静脉及相邻脑组织的强化得以控制,达到图像具有更高清晰度和对比度的目的,对工作站的三维图像处理较为适合,可减少投射线及造影剂的剂量,最大限度的使对患者造成的损伤降低。
在扫描方式上,头颅CTA的检查形式具有多样性,操作医师需对断层解剖学进行娴熟掌握,才可进行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靶血管阈值的设定,以方便将测试阈值的靶血管找出,寻找确切的靶血管的位置是其缺点所在,需要将患者的位置尽量固定,并教会患者配合的方法,以避免靶血管在操作过程中位置出现偏移。同时操作技师的经验也是决定检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峰值跟踪法是对造影剂通过靶血管峰值的时间预先用小剂量的造影剂进行测试,使造影剂和照射剂量加大是其明显缺点,前者可对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通过机器进行即时监控,后者可通过靶管的峰值时间用计算机的密度曲线测算。另外也可凭往常经验对延迟时间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为15-18s,但此主法对血液流动异常的患者及各年龄段的患者不适合。故应用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的方式可节省造影剂量,采用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可降低受检查的照射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深,李惠民,于红等.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623-624.
[2]宋明,王田力,李坚等.CTA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