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活体实验研究

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活体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1、建立一种可三维体视化显示出活体大鼠肝微循环及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方法。2、通过对肝微循环的形态功能变化进行三维体视化活体研究,探讨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首先构建吲哚箐绿靶向肝胆组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体视化活体研究大鼠肝胆微循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进行活体研究:采用Nautal法建立大鼠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Wistar大鼠180只随机分为4组:①假手术组(S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缺血预处理组(IPC组);④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分别于肝脏再灌注2h、6h、5d、7d后,进行以下各项指标检测:1、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体观察吲哚箐绿靶向染色肝脏的微循环变化;2、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量图像仪活体测量肝微循环血流量变化;3、应用组织病理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肝微循环形态变化;4、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组织匀浆ATP酶活性及检测肝静脉肝脏酶学及血气分析以研究肝微循环功能变化;5、采用TUNEL细胞原位凋亡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实验结果:1.吲哚箐绿靶向肝胆组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体视化活体研究可清晰显示:(1)肝窦的形态及血流态。(2)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及血流态。2.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活体研究,结果显示:(1)与S组相比,IR组肝脏再灌注后2 h活体研究显示呈单纯阻力增高型血流动力学异常;环境扫描电镜证实为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血窦内出现分泌颗粒,显示内皮细胞的激活。(2)与再灌注后2 h相比,IR组再灌注后6 h活体研究显示呈血液高粘综合征:①血液流变学异常;②血流动力学异常;③微栓塞;④血管外基质增加;环境扫描电镜和组织病理证实为粒细胞聚集增多型的血液高粘:血窦内大量粒细胞浸润、活化与“氧化暴发”,表现为血窦内血细胞和分泌颗粒、纤维素大量积滞,分泌颗粒增多,且活化聚集呈不规则大团块。原位凋亡检测显示同时导致凋亡机制的启动与放大。(3)与再灌注后6h相比,IR组肝脏再灌注5d表现为微循环损伤的恢复:功能性毛细血管血管密度增加,有效循环血流速,流量回升,PO2、O2SAT及PH值出现回升;ATP酶活性值回升;ALT、AST值下降;肝窦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减轻,凋亡细胞减少。(4)与IR组相比,IPC组及I-postC组在以上各时间点肝血窦狭窄程度明显减轻,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有效循环的血流速、流量明显增加,ALT、AST值明显降低,ATP酶活性值明显提高,肝内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IPC组及I-postC组与IR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吲哚箐绿靶向肝胆组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体视化活体研究方法可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活体大鼠肝微循环及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三维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此方法能为肝胆微循环的三维体视化活体实验研究工作提供技术平台,具有实用价值和意义。2、缺血再灌注肝脏微循环损伤机制为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瀑布效应是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根本原因。3、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对肝脏微循环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明显、确凿的保护作用。4、缺血处理是通过启动内源保护机制进行拮抗炎症介质瀑布效应(CE)的,为面对众多炎症介质构成复杂的网络外干预治疗陷入困境的CE免疫调理治疗取得突破开辟了又一途径,有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肝胆微循环三维体视化活体研究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导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大鼠肝微循环活体观察结果
  • 二、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活体观察结果
  • 讨论
  • 一、吲哚箐绿靶向肝胆组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体视化活体观察肝胆微循环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意义
  • 二、本实验方法较既往肝胆微循环研究方法的优越性
  • 三、本实验方法中注意事项
  • 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缺血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活体实验研究
  • 导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大鼠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 二、缺血再灌注肝血窦微循环ICG靶向肝组织染色CLSM活体观察
  • 三、缺血再灌注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变化
  • 四、缺血再灌注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
  • 五、缺血再灌注肝血窦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
  • 六、缺血再灌注肝静脉血清ALT、AST变化
  • 2、血氧饱和度O2SAT及PH值变化'>七、缺血再灌注肝静脉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O2SAT及PH值变化
  • 八、缺血再灌注肝组织ATP酶活性的变化
  • 九、缺血再灌注肝组织的细胞原位凋亡的变化
  • 讨论
  • 一、活体观察肝脏微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征表现
  • 二、活体观察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 三、本实验方法中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肝微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 综述二、胆管上皮细胞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咖啡酸抑制肝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的作用机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10)
    • [2].从肝微循环之微环境看肝再生[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04)
    • [3].肝窦及窦周隙病变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微循环障碍中担当关键角色[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9(01)
    • [4].应用四维CT灌注技术分析肝切除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02)
    • [5].肝窦阻塞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报道[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06)
    • [6].医用三氧治疗慢性肝炎临床和肝微循环的观察[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3)
    • [7].CT和MRI对慢性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01)
    • [8].肝衰竭肝微循环障碍与中医“瘀”证关系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02)
    • [9].脓毒症肝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19)
    • [10].HO-CO系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08)

    标签:;  ;  ;  ;  ;  ;  ;  ;  ;  ;  

    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活体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