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地球电离层上连外层空间,下接中层大气,是日地环境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对电离层的研究可以促进认识日地空间系统的整体行为、进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空间活动服务,因此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类空间活动和通讯系统的增多,对电离层的基本状态和电离层扰动的监测和预报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基于模式和观测的数据同化方法被引进到电离层领域,并且在电离层现报和预报上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中低纬电离层模拟与数据同化展开研究,构建了中低纬电离层经验和理论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基本物理问题的模拟研究,并对电离层数据同化中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观测数据进行了电离层建模研究,并分析了电离层长期变化趋势。武汉电离层观测站是世界上观测历史最悠久的台站之一,利用该站的观测数据,已经建立了系列的经验模型,如TEC、foF2、hmF2等经验模型,本文首先利用武汉站长达近40年的foE观测值建立了一个精度较高的经验模式,比较研究显示该模式精度要优于IRI等其它全球经验模式。这一方面是对以前武汉站系列参数经验模式一个有力的补充,同时还对中国电离层模式的建设有参考价值。此外,还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东亚/澳大利亚区域foF2高精度模型,并利用武汉单站数据对建立的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式具备相对较高的精度。同时利用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分析了东亚/澳大利亚扇区foF2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东亚/澳大利亚的foF2以平均0.05%/年的速度下降。单纯温室效应并不能解释这个现象,还可能与其它因素如太阳地磁活动、中性浓度、温度和速度等的长期变化有关。2、建立了一个电离层理论模式,对若干电离层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本小组在中性风场、电离层电场、中纬一维模式和低纬二维模式建模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求解等离子体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构建了一个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快速灵活的中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TIME-IGGCAS)。通过与众多经验模式和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对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结果无论是数量级上还是各种变化形态上都与经验模式和观测符合得很好;模式能再现大部分电离层异常特征,如赤道异常、冬季异常、和半年异常;但模式在日出日落时段、在低高度模拟结果有相对较大的偏差,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利用这个模式进行的模拟研究有:(1)模拟了赤道异常区的气候学特征。重点分析了南北驼峰和赤道槽的位置和对应处的TEC值、谷宽和峰谷比。模拟显示赤道异常区有显著的地方时、季节和太阳活动变化。赤道槽的位置一般随季节的变化在磁赤道的两侧附近变化;南北驼峰在至日时有显著的不对称;赤道异常在冬季正午发展的最好、在分点午后发展的最好、在夏季下午发展的最好;谷宽和峰谷比的季节变化比较显著。这些结果可以由向赤道风、跨赤道风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来解释。(2)模拟了赤道异常区对电场扰动的响应。当扰动电场漂移速度是向上(下)时,电子浓度在赤道附近磁纬小于15度的范围内出现负(正)暴,而在较高的纬度(20度附近)出现正(负)暴,在正负暴之间有一个大约3度宽的过渡带;在地磁纬度大于30度的区域,电子浓度的扰动已经很弱;扰动电场的效应会在扰动电场消失后持续较长的时间;无论电场漂移是正扰动还是负扰动,EIA扰动都随电场漂移扰动幅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个在电场扰动发生时或者发生后都是满足的。(3)模拟了利用赤道台站hmF2的时间变化率来表示电场漂移速度的有效性。由于电离层电场观测的缺乏,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间接的办法来获取电离层垂直漂移速度,这中间就包括利用赤道台站hmF2的时间变化率这种办法。本文利用TIME-IGGCAS模式模拟了这种方法表示电场漂移速度的有效性,及这种有效性随地方时、季节、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同时对这种计算方法在扰动状态下的可靠性也作了探讨。模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在日出、日落、及日落后几小时非常有效(0600-0730, 1700-2100 LT),但是在其它的地方时,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速度严重偏小。在扰动时,hmF2的剧烈变化可以用来确定扰动电场的发生。(4)最后,首次模拟研究了地磁场构型变化对电离层长期趋势的影响。在利用测高仪观测分析电离层的长期变化趋势时,发现单纯的温室效应并不能造成这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提出了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可能会造成电离层的长期变化。为了证实这个说法,利用TIME-IGGCAS模式首次模拟研究了地磁场构型变化对电离层长期趋势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由于地磁构型的变化会导致中性风对电离层的作用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电离层的长期趋势发生变化;由于全球地磁构型变化的差异很大,导致这种由地磁构型变化引起的电离层长期趋势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模拟的长期趋势有显著的季节和地方时变化,且这种变化有地区差异;这可能与因为地磁构型变化导致的别的电离层驱动因素作用的相应变化有关,通过与已有的观测结果作对比,模拟结果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目前得到的电离层趋势的地方时和季节变化会有很大差异;地磁场构型变化导致的电离层趋势不能忽略,这点在地磁场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尤其重要。以上这些模拟工作一方面解决了相应的物理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为以后继续使用该模式进行模拟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同化模式奠定了基础。3、利用建立的TIME-IGGCAS模式,结合实际电离层观测数据,进行了系列电离层数据同化试验研究。(1)基于最小二乘法,我们进行了一个电离层观测系统数据同化试验,试验结果一方面表明理论模式的稳定可靠,另一方面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电离层数据同化和外驱动参量估算的可行性。基于同样的方法,我们利用东亚/澳大利亚扇区42个GPS台站的观测和TIME-IGGCAS模式同化模拟了2004年11月7-9日超级磁暴期间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电离层/热层的响应特征,同时估算电离层外驱动参量包括O/N2、子午风和垂直电场漂移速度,并把模拟的结果跟GPS、测高仪等观测作了对比,估算的外参量也尽量利用观测作了验证。结合模拟和观测结果,本次超级磁暴期间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的响应特征大致是:晚上向赤道风和东向扰动电场导致电子浓度的增强;白天北半球主要是正暴,南半球主要是负暴,这可能是半球间O/N2的不对称性、夏季到冬季的跨赤道风和扰动电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电离层扰动的幅度和相位随地方时和纬度发生复杂的变化。(2)为了电离层数据同化中构建准确的误差协方差矩阵,利用观测统计分析了电离层的空间相关性。在电离层数据同化中,背景误差协方差对同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的表述背景误差协方差,需要准确的知道电离层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利用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全球电离层地图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和MillStone Hill非相关散射雷达在2002年10月长达一个月的观测统计分析了电离层逐日变化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了电离层在三个方向的相关距离的地方时、季节和纬度变化,还尝试性的对这些变化特性做出了解释,最后重点讨论了磁共轭点之间强相关性的可能原因、电离层相关距离的各种变化的可能因素及电离层暴对相关距离的影响。总的来说,电离层相关距离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电离层的相关性在白天大于晚上、中纬大于低纬、太阳活动高年大于太阳活动低年,北半球中纬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我们的统计结果一方面从相关性的角度证实了影响电离层的因素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另外为进行电离层数据同化时构建误差协方差矩阵提供了参考。(3)结合一个一维中纬理论模式和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首次尝试了高级资料同化方法——集合Kalman滤波法(EnKF),在电离层数据同化中的应用。同化结果表明:与三维变分(3D-Var)相比,EnKF能动态的模拟电子浓度的高度相关系数。EnKF同化的结果显示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垂直相关系数有显著的高度和地方时变化,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也证明了这点。EnKF集合扩展与集合平均相对观测的偏差有几乎相同的时间和高度变化,这说明在同化时增加扰动的方式和考虑各种误差的方式是正确可行的,说明EnKF同化是成功的。与没有同化相比,3D-Var和EnKF方法都可以获得相对较小的RMSE。EnKF可以更好的把观测的影响从数据密集的地方传播到数据缺乏的地方。我们的试验研究表明,利用等效风方法对中性风场进行修正可以显著的提高模式的预报能力。在EnKF同化时,当集合数不是很大时,在两个相隔很远的点有时会存在一些虚假的强相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集合数来解决。本文工作表明,电离层的模式化(经验模式与理论模式)不仅是对现有的电离层实验观测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又能促进对电离层结构与变化特性的深入认识以及对相应物理过程的研究。而电离层数据同化把电离层观测与电离层模式结合起来,开辟了电离层研究与预报的新思路。总之,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加深我们对电离层的认识,所构建的模式可以用来模拟研究电离层中的一些物理过程和现象,运用数据同化方法把模式和数据进行结合,有望提高我们进行空间天气尤其是电离层天气的现报和预报能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区域电离层扩展F发生率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1)
- [2].全球电离层对2015年3月17日强地磁暴的响应分析[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9(06)
- [3].基于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总结[J]. 中国地震 2020(02)
- [4].川滇地区电离层垂测站震例数据分析[J]. 四川地震 2020(02)
- [5].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干扰及抑制措施[J]. 科技与创新 2020(15)
- [6].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场强预测[J]. 科技通报 2020(08)
- [7].京津冀地区电离层时空特性分析[J]. 测绘科学 2020(08)
- [8].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J]. 地震学报 2020(03)
- [9].日本电离层频高图转换方法研究[J]. 科技通报 2016(12)
- [10].利用北斗观测数据实时监测中国区域电离层变化[J]. 空间科学学报 2017(01)
- [11].地面甚低频辐射渗透进电离层的数值模拟分析[J]. 电波科学学报 2016(05)
- [12].新型电离层探测仪发射系统设计[J]. 电子器件 2017(01)
- [13].中科院空间中心低电离层电场火箭试验研究获突破[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03)
- [14].一种基于白谱法的电离层天气扰动指数[J]. 空间科学学报 2017(03)
- [15].电离层垂直剖面建模方法改进研究[J]. 电波科学学报 2017(01)
- [16].中低纬度电离层偶发E层电波传播建模[J]. 物理学报 2017(11)
- [17].一种改进的电离层层析投影矩阵生成算法[J]. 测绘工程 2017(09)
- [18].空中的“魔镜”——电离层[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4)
- [19].一种基于卫星轨迹的电离层区域建模方法[J]. 测绘通报 2017(10)
- [20].高频地波雷达垂直向电离层电子浓度估计方法[J]. 电波科学学报 2016(02)
- [21].月球的电离层之谜[J]. 飞碟探索 2012(03)
- [22].月球的电离层之谜[J]. 奇闻怪事 2012(10)
- [23].各向同性电离层低频一跳天波时延特性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07)
- [24].基于虚拟地球的电离层电子密度时空多维可视化方法[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9(06)
- [25].双频双波束加热电离层激发甚低频/极低频辐射理论分析[J]. 物理学报 2017(01)
- [26].电离层加热实验中反射高度下降特征的数值模拟[J]. 电波科学学报 2016(05)
- [27].电离层加热激发受激布里渊散射研究[J]. 电波科学学报 2016(06)
- [28].电离层化学物质释放实验最新研究进展[J]. 电波科学学报 2017(02)
- [29].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J]. 测绘学报 2016(04)
- [30].基于国家电波观测站网电离层垂测数据的地震电离层异常研究进展[J]. 地震学报 2016(03)
标签:中低纬电离层论文; 理论模拟论文; 经验模式论文; 神经网络论文; 长期趋势论文; 电离层暴论文; 数据同化论文; 误差协方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