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阿奇霉素肠溶微丸、胃溶微丸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剂学
作者: 谢俊霞
导师: 何仲贵
关键词: 离心造粒,流化床悬浮包衣,肠溶微丸,胃溶微丸,药动学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TM)是新一代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它与传统的红霉素相比有许多优点。它1992年应用于临床,ATM具有较长的的半衰期,这样可以每日用药一次,而且可以达到很高的组织浓度,而且比红霉素抗菌活性更强。ATM与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比副作用较少。采用HPLC法测定微丸中药物的含量,比色法对释放度进行测定,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测定家犬体内血药浓度的方法。在处方前研究中,测定了ATM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溶解度、不同pH时的油/水分配系数。ATM溶液稳定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稳定性下降;随着介质pH值的降低,ATM的平衡溶解度增大;在各种生理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油/水分配系数增加。用离心造粒机粉末层积法制备ATM微丸。经处方筛选和工艺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及操作参数,结果目标粒径32~26目的微丸收率约90%,药物含量约60%,微丸收率和主药含量均达到预期效果。用流化床悬浮包衣法对ATM微丸进行肠溶包衣和胃溶包衣。以释放度为指标,经处方筛选对增塑剂、抗粘剂、抗静电剂、包衣增重以及烘烤时间等进行了考察。确定胃溶微丸包衣材料为Eudragit(?)E100;肠溶微丸的隔离衣材料为欧巴代03828796,肠溶衣材料为Eudragit(?)L30D-55。释药机理探讨表明肠溶、胃溶微丸的药物释放均接近一级动力学模型。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ATM肠溶、胃溶微丸对光、湿、热等均较稳定。采用统计矩的非隔室动力学理论对家犬血药数据进行处理,自制肠溶微丸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3.08±0.49h和1.00±0.45h;Cmax为2.18±0.42μg/mL和2.79±0.98μg/mL;AUC0-96为(44.18±3.90)μg.h/mL和(39.04±6.62)μ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114.9%,经成对T检验结果表明两制剂AUC0-96无显著性差异。自制肠溶微丸的tmax比对照制剂有所延长,达到了延迟释放的目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阿奇霉素肠溶、胃溶微丸处方前研究工作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体外分析方法
2.1.1 含量测定方法
2.1.2 释放度测定方法
2.1.3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2.2 阿奇霉素的基本理化性质
2.2.1 阿奇霉素在不同介质的稳定性
2.2.2 阿奇霉素在一些溶剂中的溶解度
2.2.3 阿奇霉素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2.4 阿奇霉素在不同介质中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离心造粒法制备阿奇霉素微丸
1. 仪器和试药
2. 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的制备
3. 阿奇霉素微丸的制备
3.1 阿奇霉素微丸的质量评价指标
3.2 阿奇霉素微丸的制备过程
3.2.1 微丸制备工艺
3.2.2 处方筛选
3.2.3 工艺因素考察
3.3 阿奇霉素微丸释放度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阿奇霉素胃溶微丸包衣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包衣工艺因素
2.1.1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
2.1.2 包衣工艺参数的选择
2.2 微丸的包衣
2.2.1 包衣液的配制
2.2.2 包衣液处方单因素考察
2.2.3 胃溶包衣液处方的确定
3. 体外释放条件的考察
3.1 微丸大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2 释放介质的pH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3 释放度实验中搅拌速率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 释放机制考察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阿奇霉素肠溶微丸包衣工艺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2. 流化床包衣工艺参数的选择
3. 包隔离衣试验
3.1 用欧巴代03B28796包隔离衣
3.2 自制 HPMC包衣液包隔离衣
3.3 隔离衣液处方的确定
4 包肠溶衣试验
4.1 肠溶包衣材料的选择
4.2 包衣液处方单因素考察
4.3 肠溶微丸包衣处方的确定
4.4 释放度测定的影响因素考察
5 释药机制探讨
6 讨论
7 小结
第五章 阿奇霉素肠溶、胃溶微丸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2 考察项目及测定结果
2.1 考察项目
2.2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2.3 加速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阿奇霉素肠溶微丸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
2.3 血药浓度数据
3 药动学参数计算
3.1 非隔室模型统计结果
3.2 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
3.3 T检验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5-Fu/Lv联合用药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及其初步研究[D]. 殷振亚.郑州大学2018
- [2].醋氯芬酸肠溶微丸的制备[D]. 陈小龙.河北科技大学2014
- [3].一种治疗缺铁性贫血药物的制剂工艺研究[D]. 李秀秀.青岛科技大学2017
- [4].炎立消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杨慧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 [5].立克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王晓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 [6].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制备及质量评价[D]. 顾鑫.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2016
- [7].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研究[D]. 肖扬帆.山东大学2011
- [8].离心法制备微丸工艺参数的量化控制[D]. 孟祥磊.青岛科技大学2010
- [9].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伊曲康唑微丸研制[D]. 赵琳琳.延边大学2011
- [10].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质量研究[D]. 石海英.山东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醋氯芬酸肠溶微丸的制备[D]. 陈小龙.河北科技大学2014
- [2].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究[D]. 钱一鑫.沈阳药科大学2007
- [3].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研究[D]. 秦屹.沈阳药科大学2008
- [4].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研究[D]. 肖扬帆.山东大学2011
- [5].硫普罗宁肠溶微丸胶囊的研制[D]. 蔡荣刚.浙江大学2010
- [6].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型片剂的研制[D]. 陈眉眉.延边大学2010
- [7].氧化苦参碱肠溶缓释微丸的研究[D]. 陈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 [8].炎立消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杨慧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 [9].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胶囊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质量的研究[D]. 钟玉美.吉林大学2006
- [10].立克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王晓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