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茶新品种千福4号选育初报

优质茶新品种千福4号选育初报

一、优质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选育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黄政,宋勤飞,尹杰,李芳,牛素贞[1](2021)在《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有效保护和利用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探索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2 047份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树型、树姿、叶色等18个形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并构建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是冠幅值,为1.13,均值为0.95,变异系数为29.41%~42.95%,均值为31.39%;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是叶质,为0.81;主成分分析显示,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54.94%;无权重聚类分析显示(UPGMA) 2 047份资源被分为7个组群。用DARwin中的最大长度子树方法对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显示在791处构建核心种质1群体,在1 248处构建核心种质2群体。本研究在调查这些大茶树形态性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系统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索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旨在为黔中地区乃至贵州境内大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黄雨[2](2021)在《叶菜型甘薯茎尖产量构成及功能物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采摘茎尖为主的叶菜甘薯因其分枝多、采收期长,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多酚、总黄酮、绿原酸等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脆嫩、香甜,产量高,防衰老、抗癌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与产业化业主的青睐。本文以2018~2019年度国家联合鉴定重庆点试验的10个叶菜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对采收期间的茎尖农艺性状和茎尖各部位三大功能性物质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分析其茎尖产量构成特点及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茎尖三大功能性物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部位间、品种间差异、采收期间稳定性,叶片绿原酸含量与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三个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以期为今后叶菜甘薯品种的产量与品质的选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表明供试的10个叶菜甘薯品种的茎尖产量、茎尖各部位鲜质量占比、茎尖21个农艺性状以及茎尖的三大功能性物质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均受环境因素和基因型的极显着影响,其中与叶柄相关的性状主要受基因型影响,而其余的性状及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茎尖21个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柄的长短与叶片的空间形态布局合理与否、茎尖整体生长良好与否密切相关,是影响茎尖产量的重要部位。通过运用加减符号判别、主成分分析以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茎尖21个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10个叶菜甘薯品种茎尖农艺性状各有特点,本文首次提出将叶菜型甘薯品种划分出叶型(桂薯菜14-7、阜菜13-14)、柄型(黔菜薯2号、福薯7-6)、茎型(湘菜薯3号、福菜薯25)、分枝型(EC15、海大7798)和交叉型(广菜薯7号、薯绿2号)五种类型。柄型叶菜甘薯品种茎尖产量相对较高、叶型叶菜甘薯品种产量相对最低。3.两年12次采收期的10个叶菜甘薯品种各个部位及茎尖整体的三大功能性物质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分析表明在叶片间和茎尖整体间的变异系数接近一致,各部位的含量以及对茎尖整体含量的贡献比例普遍呈现为叶片>茎>叶柄,叶片中的含量极显着高于茎和叶柄,是影响茎尖功能性物质含量的重要部位。茎尖整体和叶片中的三大功能性物质含量与叶片、叶柄的干物质含量存在的极显着正相关性表明除叶片外,叶柄也是影响茎尖功能性物质含量的重要部位。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相互之间存在的极显着正相关性表明总黄酮与绿原酸含量较高时,多酚含量也较高。10个叶菜型品种中,福菜薯25、广菜薯7号、薯绿2号、海大7798和黔菜薯2号各个部位的功能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广菜薯7号、桂薯菜14-7、海大7798和黔菜薯2号的茎尖各个部位及茎尖整体中三大功能物质的含量在采收期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叶片绿原酸含量与抗氧化活性能力EC50值的相关性表明绿原酸含量与EC50值普遍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说明绿原酸含量越高,EC50值越低,其抗氧化活性的能力越强。整体来看,绿原酸合成途径中Ib PAL、Ib C3H和Ib HCT三个关键基因在采收期间和品种间的相对表达量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不一致,有的呈现正相关性,有的呈现负相关性,说明绿原酸在茎尖的积累不只限于合成途径,还与其在甘薯不同部位间的运输有关。结论:叶柄是影响品种间茎尖产量差异的重要构成部位,叶菜甘薯品种可分为叶型、柄型、茎型、分枝型和交叉型五种类型,柄型品种茎尖产量相对较高、叶型品种相对最低;叶片和叶柄及其干物质含量是影响茎尖整体和各个部位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重要部位和因素,功能物质(本文以绿原酸为代表)含量与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正相关;10个品种中,柄型品种黔菜薯2号是茎尖产量高、功能成分含量高且采收期较为稳定的综合性较好的品种。

徐姝颖[3](2021)在《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文中指出枇杷(Eribotrya japonica Lindl.)(2n=2X=34)属于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是我国南方主要果树之一。选育少核、小核和无核枇杷品种是枇杷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基因组多倍化在植物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倍体枇杷不仅在生长势、枝条粗度、叶片大小和厚度、叶片组织结构、花器官及果实特性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杂种优势,且通常无核,对于枇杷育种有重要意义。栽培枇杷遗传背景狭窄,较多性状无法通过品种间杂交进行改良。我国野生枇杷资源丰富,野生枇杷具有种子较少(大渡河枇杷)、抗逆能力强(贵州野生枇杷)等特点,是改良枇杷性状的重要材料。本团队在前期以四倍体枇杷株系B431与大渡河枇杷和贵州野生枇杷杂交,获得了较多后代,这些后代为具有特异性状优质三倍体枇杷的培育以及栽培枇杷的性状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研究以四倍体枇杷B431(2n=4x=68)与二倍体(2n=2x=34)贵州野生枇杷1号、16号、18号、23号、56号、大渡河枇杷、‘宁海白’枇杷杂交获得的58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杂种鉴定和倍性分析,观察其花、叶片、果实的形态,并检测其对炭疽病的抗性,为后续这些材料的利用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亲本特异性引物筛选、杂种鉴定和倍性测定以杂交后代的8个父母本DNA为模板,对66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B431和贵州野生枇杷1号、16号、18号、23号、56号、‘宁海白’、大渡河枇杷的杂交组合中分别筛选出18、16、17、14、15、10、8对电泳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特异性引物对58个枇杷杂交后代进行鉴定,鉴定得到53个真杂种,真杂种得率为91.4%。用流式细胞仪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鉴定,58个后代中有55个三倍体、1个四倍体还有2个为二倍体,试验共鉴定51个多倍体真杂种。2、花、叶片、果实形态观测对51个多倍体真杂种后代叶片、花、果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定。杂种后代叶形多为椭圆形,叶被毛色多为棕色,叶尖多为渐尖形。花柱数均为5,雄蕊绝大多数为20,花瓣数均为5,与父母本均有相似之处。对杂交后代果实剥皮情况、种子数、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的综合测评,杂交后代均表现为无籽或少籽,但果实较小,其中B431×贵州野生枇杷1-13,单果重16.43g,果肉酸甜、多汁、风味浓、肉质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2%;‘宁海白’×B431-0单果重19.03g,果肉酸甜、多汁、风味浓、肉质细,固形物含量12.77%;大渡河×B431-19的单果重10.73g,固形物为12.49%,有进一步培育的潜力。3、杂交后代育性初步分析对杂交后代的花粉量和花粉活力进行了观测,花粉数目多在1.0×104个-2.0×104个之间。杂交后代的花粉萌发率较低,多在0.5%~2.0%,其中B431×贵州野生枇杷18号-14、17和B431×贵州野生枇杷16号-16的花粉干瘪皱缩,在显微镜下未见花粉散出。分别从每个杂交组合中选取一个真杂种三倍体后代与二倍体株系Q14进行正反交,统计坐果率。结果显示,大多数杂交组合均有一定的座果率,尤其以Q14为母本,B431×贵州野生枇杷18号-5为父本时,坐果率最高,达到30.39%,当以Q14为父本时B431×贵州野生枇杷23-10的坐果率最高,可达66.03%。大渡河枇杷×B431-19与Q14正反交座果率分别为9.10%和9.57%。4、杂交后代炭疽病抗性测定以胶孢刺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病原,利用离体侵染法,对51个真杂种多倍体后代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个后代中有16个表现为中抗,1个表现为抗病,除‘宁海白’×B431的杂交组合外,其他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均出现了超过亲本抗性等级的中抗或抗病材料,说明野生枇杷和B431杂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对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后代进行了鉴定;经形态学和果实品质分析,部分杂交后代有进一步培育的潜力,其中大渡河枇杷有少籽的特征,大渡河枇杷与四倍体枇杷杂交获得的三倍体可以成为进一步培育少籽新类型的中间材料;尤其是部分杂交后代对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抗性,这为后续枇杷抗炭疽病育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齐勇[4](2019)在《三倍体茶树黔辐4号叶片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茶(Camelli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育种工作中发现,多倍体茶树植株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等方面随着植株多倍体化而产生一系列明显变化,尤其是在提升生长速率、遗传增益以及代谢产物等许多生理和发育过程都受倍性增加的影响。本研究以茶树二倍体‘黔湄419’和三倍体‘黔辐4号’为材料,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分子水平对茶树二倍体和三倍体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差异进行分析。对茶树二倍体和三倍叶片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揭示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以及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丰富植物器官发育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选育优良茶树新品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田间生长条件下,三倍体茶树叶片相比二倍体茶叶片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相比二倍体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分别提高23.37%、41.12%和59.81%,具有极显着性差异。三倍体叶片气孔大小(长和宽)要显着大于二倍体,相比二倍体长和宽分别增加了57.20%、84.44%。然而,三倍体叶片气孔数目要显着低于二倍体,二倍体茶叶片气孔数目是三倍体气孔数目的2倍。简言之,三倍体叶片下表皮气孔更大,但是密度要比二倍体小。(2)三倍体叶脉木质部相比二倍体更为发达,三倍体木质部面积是二倍体的3倍,为0.476mm2。木质部细胞层数增多,相比二倍体,三倍体木质部细胞层数增加了30.67%。二倍体和三倍体叶肉各组织细胞之间形状和大小差异明显,其中三倍体叶肉上表皮细胞厚度比二倍体大了22.28%,有极显着差异。二倍体茶叶片叶肉栅栏组织细胞排列较为紧密,形状大小都较为统一。而三倍体叶片叶肉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细胞形状大小各有差异。二倍体栅栏组织细胞平均长度大于三倍体,长度为65μm,比三倍体长了15.65%。而三倍体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要显着大于二倍体,相比二倍体增加了70%。二倍体海绵组织细胞小且密集,数目相比三倍体更多,是三倍体细胞数目的两倍左右。(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茶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倍体茶叶咖啡因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比二倍体增加了56.14%,含量达到了茶叶叶片干重的1.78%。茶氨酸含量发生显着性降低,相比二倍体,三倍体茶叶片中茶氨酸含量下降了31.34%,三倍体茶氨酸含量为1.005g/Kg。三倍体茶叶片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相比二倍体都发生显着性的降低,其含量分别为0.035%、0.135%、0.22%、0.64%、0.645%,相对二倍体降低了53.33%、44.90%、33.33%、30.43%、29.12%。其中儿茶素(Catechin,C)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降低最明显。在二倍体和三倍体茶叶片儿茶素单体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最高,在干叶中含量达到0.91%,0.645%。(4)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茶树二倍体和三倍体叶片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上调的基因7354个,下调的基因16459个。结合二倍体和三倍体茶叶片形态生理差异,对转录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茶树三倍体化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基因表达都出现下调趋势,而暗反应阶段相关基因表达量表现上调。三倍体的转录和细胞分裂关键酶基因整体表现上调。(5)三倍体茶树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使得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关键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茶树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茶树次生代谢产物关键酶调控基因咖啡因合成酶(Caffeine synthase,TCS 1)表现上调。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ase,TS)基因表现下调。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基因和丝氨酸羧肽酶样酰基转移酶(Serine carboxypeptidase-like acyltransferases,SCPL)基因是合成儿茶素单体EC、EGC、ECG和EGCG的关键酶。ANR和SCPL基因表现下调,儿茶素单体含量也表现降低。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上来看,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和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是一致的。(6)三倍体叶片气孔比二倍体大,气孔密度却显着减少。转录组对调节气孔发育的关键基因分析发现,类枯草杆菌丝氨酸蛋白酶SDD1负调节了三倍体茶树叶片气孔发育,使得三倍体茶树叶片气孔密度降低。(7)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FRAY2基因转烟草功能验证分析表明:转基因烟草叶片生长发育明显超过野生型,而对于烟草根的生长作用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移栽后第0天开始,对烟草叶片大小统计分析。从第10天开始,叶片虽然比野生型大,但是增长势却明显降低。因此,猜测FRAY2基因只在叶片生长发育前期起重要调控作用。

陈正武,赖飞,刘红梅,曹雨,陈娟,段学艺,高秀兵,王家伦[5](2012)在《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贵州山地茶园无性系良种比率,建立优质、高效茶园,2008年底,从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引进20个无性系茶树良种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新培育的7个新品系,以国家级绿茶标准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其移栽成活率、树冠性状、定型修剪枝叶重、品质性状与耐寒性进行田间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贵州山区栽培的茶树品种。结果表明,试验各品种(系)修剪枝叶重均超过对照,预示有高产潜力,但耐寒性均未超过对照品种;特异品种品质突出,但其他性状表现较差;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系)有‘中茶108’和‘苔选03-22’。综合考虑认为,适宜贵州种植的特早生品种有‘龙井43’、‘乌牛早’,早生品种有‘苔选03-22’、‘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龙井长叶’、‘浙农117’,中生品种有‘苔选03-10’、‘槠叶齐’等品种(系),‘白叶1号’等可在特定茶区种植。

陈正武,刘红梅,王家伦[6](2009)在《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的选育》文中认为利用无性系茶树品种黔湄419号种子,经Co60-γ射线处理并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法培育成高产、高效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黔辐4号品种为大叶类,中偏晚生种,生长势极强,抗寒及抗病虫性强,主要生化成分与黔湄419相当,产量均超过对照黔湄419及福鼎大白茶,适制绿茶。

周银慧[7](2020)在《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属于葫芦科(Cucurbitaeae)一年生藤本蔬菜,主要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目前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其中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湖南、四川等省份较为普遍。随着苦瓜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逐渐被挖掘,苦瓜消费和栽培面积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市场上的苦瓜商业品种不断增多,同时品种资源也日趋混乱。因此,从分子水平角度对苦瓜商业品种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有利于了解商业品种种质资源的遗传分类和亲缘关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SSR分子标记具有数目多、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等特点。苦瓜全基因组中的SSR标记开发已经完成,但全面的转录组SSR标记开发尚未报道。本研究基于苦瓜‘Dali-11’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一批苦瓜特异的转录组SSR引物。对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进行了RAD(restriction site associated DNA)测序,基于SNP分型数据分析了苦瓜133份商业品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苦瓜种皮颜色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瓜转录组中SSR的分布对测序获得的苦瓜59,740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81,511,284 bp)进行SSR位点搜索,共识别出31,066个SSR基序位点,SSR的出现频率达到52.00%,含有SSR位点的序列有19,335个,发生频率为32.37%。2.苦瓜转录组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通过对识别的苦瓜SSR基序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并对引物序列进行特异性比对,一共获得了9,135对苦瓜特异SSR引物。选择MC00(未组装到染色体的苦瓜基因组序列)上的232对特异SSR引物并利用‘谭边大顶’和‘华艺320’两个苦瓜品种进行PCR扩增性验证。结果显示,94.40%的设计引物具有扩增有效性;232对特异SSR引物在‘谭边大顶’和‘华艺320’两个品种之间的多态率为13.36%。3.苦瓜商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RAD测序技术对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进行SNP基因分型,经数据过滤后总共获得59,527个SNP。基于该基因型数据,构建了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的群体结构structure图和系统发育NJ树,两者结果都表明大顶苦瓜材料被分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珍珠苦瓜和油苦瓜材料比较混杂因而没有明显的群体结构。在苦瓜商业品种材料中,遗传多样性关系表明珍珠苦瓜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大顶苦瓜遗传多样性程度最低;大顶苦瓜与油苦瓜的遗传分化程度最高,油苦瓜与珍珠苦瓜遗传分化程度最低。4.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RAD测序获得的基因型数据结合调查的各品种种皮颜色表型数据,对133份苦瓜商品种材料的种皮颜色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MC03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显着关联的位点,候选区间范围为MC03号染色体14.8~15.0 Mb(约200 kb),区间包含25个候选基因。

刘丁丁,梅菊芬,王君雅,汤榕津,陈亮,马春雷[8](2020)在《茶树白化突变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类珍稀的叶色突变体,其白化新梢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含量与一般绿色叶茶树品种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特征性的生化成分对茶树生长发育、制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析白化茶树资源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化数据。近十几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白化茶树突变体的光合作用机制、叶色变异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目前白化茶树资源在白化类型、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树白化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

马苏力娅[9](2019)在《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楂(Crataegus spp.)系蔷薇科(Rosaceae)植物,兼具观花、观果和秋色叶价值,是园林结合生产的优良树种。山楂的栽培历史悠久,种的变异和品种的出现较为丰富。我国原产18个种,6个变种。本研究对国家种质资源沈阳山楂圃和北京林业果树研究院两地的山楂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取样,从形态学、细胞学、DNA分子标记三个层面对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制定了山楂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和DNA分子身份证。研究结果互相借鉴,不仅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也为山楂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08个山楂品种的3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品种间性状遗传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山楂花粉,发现山楂花粉粒小型,长球形至超长球形,具三条萌发沟,品种间花粉形状和大小有差异,外壁纹饰主要表现为条纹-穿孔状。又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压片两种方法研究山楂品种染色体倍性,得到84个二倍体,20个三倍体和4个四倍体。(2)利用前人高质量测序、有效组装和拼接得到的山楂转录组结果,通过MISA软件,从14364条长度大于1kb的unigenes中搜索到了 5091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数量最多,其次是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二、三核苷酸基元的主要类型分别为AG/CT和AAG/CTT。利用Primerv3.0共设计合成了 500对SSR引物,经过初步筛选,得到有效扩增产物的引物353对(70.60%)。复筛得到了 304对(60.80%)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最终,从中选出24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3)通过多重荧光毛细管电泳方法,首次将转录组开发筛选的24对特异性SSR引物,应用于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研究共得到171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7.125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1.178,PIC的平均值为0.550(大于0.500),说明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4)将24对核心引物按编号顺序排列,将引物检测结果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加英文字母的方式编码,构成了山楂品种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即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又将编码导入在线条码生成器,生成条形码DNA分子身份证。基于字符串、条形码两种形式,成功构建了 84份山楂品种的DNA分子身份证,对我国山楂品种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5)研制完成了我国山楂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测试指南中包括55个测试性状,其中分组性状6个,必测性状16个,图释性状12个;使用标准品种45个。又以测试指南为基础,构建了 Excel表格的形式的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包括山楂已知品种108份,每个品种对应55个表型性状的特征描述,以及1000余张品种整株、叶、花、果实和种核的照片信息。为我国山楂新品种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谢惠敏[10](2019)在《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核桃(Juglans regi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在西北、西南等地均有栽种。近年来,对于核桃抗旱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量、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分析,关于施加外源物提高抗旱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关于外源NO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农作物和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方面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干旱胁迫下的核桃幼苗喷施外源NO,分析核桃幼苗对干旱胁迫做出的响应与抗旱机制,根据不同浓度外源NO对核桃幼苗生理生化、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合当地降水情况为当地核桃抗旱性研究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选取陇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晋龙一号’两年生嫁接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降雨量换算灌水量,控制灌水量对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并喷施外源NO供体SNP,对不同浓度NO处理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光合参数、荧光特性参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中14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外源NO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为外源NO提高核桃幼苗抗旱性提供理论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外源NO促进了‘晋龙一号’在干旱胁迫下株高和地径的生物量。干旱下胁迫下,‘晋龙一号’的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鲜重表现为降低,经SNP处理后各组地上部干质量有略微提高,但地下部质量效果不十分明显,因此NO对地下部生长量积累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2、外源NO参与调节植物光合作用,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系统的损伤,减轻核桃幼苗受到的损害,增强其抗旱性。3、外源NO提高了由于干旱胁迫下降的叶绿素含量,并且浓度效应显着。同时外源NO可提高PSⅡ系统电子传递的效率,相对降低了其还原状态,对叶片光合系统受过量光能的伤害起重要保护作用。4、干旱胁迫导致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外源NO可促进其积累,增加细胞渗透势,保持膨压,缓解干旱对‘晋龙一号’幼苗造成的影响。5、干旱胁迫导致脂膜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产生,抗氧化酶CAT、POD酶活性降低,SOD酶活性升高,随着外源NO浓度的升高,丙二醛含量逐渐降低,三种酶活性升高,并且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其中1.0mmol/L SNP处理下丙二醛含量最低,效果最为显着。6、对部分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后,可知不同浓度SNP处理‘晋龙一号’抗旱性强弱排序为T5>T6>T4>T3>T2>T1,即SNP为1.5mmol/L时抗旱性最强。综合上述结果认为,适宜浓度外源NO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的抗旱性,其中以1.0mmol/L-1.5mmol/L处理效果最为显着。

二、优质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选育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选育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果与分析
    1.1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分析
    1.2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质量性状分析
    1.3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4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1.5大茶树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1.6黔中地区大茶树资源核心种质构建
    1.7黔中地区大茶树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2讨论
3材料与方法
    3.1试验材料
    3.2调查方法
    3.3数据的标准化
    3.4统计分析
    3.5主成分分析方法
    3.6聚类分析方法
    3.7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2)叶菜型甘薯茎尖产量构成及功能物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品种的类型
    1.2 甘薯茎尖与叶菜型甘薯品种
        1.2.1 茎尖主要营养成分
        1.2.2 甘薯茎尖的保健与利用价值
    1.3 叶菜甘薯育种与产业化
    1.4 叶菜甘薯茎尖产量性状研究进展
    1.5 植物体内抗氧化剂的研究意义与评价方法
        1.5.1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意义
        1.5.2 天然抗氧化活性的体外评价方法
    1.6 植物体内绿原酸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研究现状
        1.6.1 植物体内绿原酸合成途径
        1.6.2 绿原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现状
    1.7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绪论
    2.1 本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仪器试剂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剂盒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及其概况
        3.2.2 供试材料茎尖田间取样、农艺性状调查与测定
        3.2.3 茎尖各部位干物质含量测定及干粉样品制备
        3.2.4 茎尖各部位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样液制备及含量测定
        3.2.5 茎尖醇溶提取液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
    3.3 数据处理及其所用软件
        3.3.1 茎尖农艺性状
        3.3.2 茎尖叶片、叶柄、茎质量占比和干物质含量
        3.3.3 茎尖各部位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
        3.3.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鲜基EC50 值
        3.3.5 相对基因表达量
        3.3.6 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方法
        3.3.7 数据处理软件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叶菜甘薯茎尖产量及方差分析
    4.2 叶菜甘薯茎尖及各部位干物质含量
    4.3 叶菜甘薯茎尖产量构成特点
        4.3.1 茎尖各部位鲜质量占比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4.3.2 21 个农艺性状品种间平均值及品种类别
        4.3.3 21 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和部分性状的多重比较
        4.3.4 茎尖产量、茎尖质量、叶柄长度与其它20 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4.3.5 21 个农艺性状的隶属函数分析与综合评价Ki值
        4.3.6 21 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得分Yi值
    4.4 茎尖及各部位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分析
        4.4.1 各部位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4.4.2 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4.4.3 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在部位间的多重比较
        4.4.4 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性
        4.4.5 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在采收期间的稳定性
        4.4.6 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相关性分析
    4.5 茎尖叶片醇溶提取液ABTS~+清除能力
        4.5.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EC50 值在采收期间和品种间的差异
        4.5.2 ABTS~+清除能力 EC50 值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
    4.6 茎尖叶片绿原酸代谢Ib PAL、Ib HCT和 Ib C3H基因相对表达量
        4.6.1 3 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在采收期间变化及其品种间差异
        4.6.2 3 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在采收期间的相关性
        4.6.3 3 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茎尖产量构成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5.2 茎尖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在部位间、品种间和采收期间的差异
    5.3 茎尖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
    5.4 茎尖醇溶提取液抗氧化性及其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
    5.5 绿原酸代谢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及其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取得科学成果
致谢

(3)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倍体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1.1 多倍体及其表现
        1.1.2 多倍体获得的途径与方法
    1.2 枇杷育种进展
        1.2.1 实生选种
        1.2.2 杂交育种
        1.2.3 倍性育种
    1.3 杂种鉴定的方法
        1.3.1 形态学鉴定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生化标记
        1.3.4 分子标记
        1.3.5 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SSR引物的开发、杂种鉴定和杂种倍性测定
        2.2.2 多倍体真杂种后代的形态学观察和育性初步分析
        2.2.3 多倍体真杂种后代炭疽病抗性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杂种后代的SSR分子标记鉴定和倍性鉴定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材料
    3.4 试验方法
        3.4.1 枇杷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SSR引物
        3.4.3 SSR-PCR体系
        3.4.4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3.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3.4.6 流式细胞仪倍性测定
        3.4.7 染色体制片观察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基因组DNA检测与浓度调整
        3.5.2 SSR引物筛选结果
        3.5.3 杂种后代的SSR鉴定结果
        3.5.4 杂交后代倍性鉴定
    3.6 小结
第4章 杂交后代的形态学观察和果实品质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叶片性状观察与记录
        4.2.2 花性状观察与记录
        4.2.3 果实品质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叶片性状
        4.3.2 花性状
        4.3.3 杂交后代果实品质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杂交后代育性的初步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杂交后代花粉计数和花粉萌发率统计
        5.2.2 杂交组合与Q14正反交统计坐果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杂交后代花粉计数和花粉萌发率统计
        5.3.2 杂交组合与Q14正反交坐果率统计
    5.4 小结
第6章 杂交后代炭疽病抗性观测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菌种的活化和扩繁
        6.2.2 接种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
        6.2.3 叶片离体接种
        6.2.4 叶斑病分级和抗病评价标准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真杂种及多倍体鉴定
    7.2 杂交后代的形态及品质
    7.3 杂交后代的育性
    7.4 杂交后代的抗病性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4)三倍体茶树黔辐4号叶片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多倍体研究概况
        1.1 植物多倍体的概述
        1.2 植物多倍体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1.3.1 物理方法诱变
        1.3.2 化学方法诱变
        1.3.3 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
        1.3.4 体细胞杂交培育多倍体
        1.3.5 胚乳培养法获得多倍体
        1.4 植物多倍体化后生理形态及基因组结构变化
        1.4.1 多倍体植物细胞及器官变化
        1.4.2 多倍体植物生理生态变化
        1.4.3 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结构变化
    2 植物器官生长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2.1 植物细胞与器官生长发育
        2.2 细胞分裂调控的分子机制
    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3.1 立题依据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1.3.2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 方法
        2.1 二、三倍体茶叶片叶脉石蜡切片观察
        2.2 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
        2.2.1 咖啡因含量测定
        2.2.2 茶氨酸含量测定
        2.2.3 儿茶素含量测定
        2.3 荧光定量PCR
        2.3.1 二、三倍体茶叶片总RNA的提取
        2.3.2 cDNA的合成
        2.3.3 qRT-PCR验证候选基因
        2.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2.6 大肠杆菌的DNA转化
        2.7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2.8 农杆菌的DNA转化
        2.9 菌种保存
        2.10 遗传转化
        2.10.1 农杆菌活化与培养
        2.10.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2.10.3 抗性芽筛选和植物生根
        2.10.4 烟草的炼苗与移栽
        2.10.5 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茶树二倍体和三倍体形态和生理差异
        1.1 二、三倍体茶树叶片形态特征
        1.1.1 二、三倍体叶片气孔数目和大小分析
        1.1.2 二、三倍体叶片叶脉石蜡切片分析
        1.1.3 二、三倍体叶片叶肉细胞石蜡切片观察
        1.2 二倍体和三倍体茶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1.2.1 二、三倍体茶叶片咖啡因含量分析
        1.2.2 二、三倍体茶叶片茶氨酸含量分析
        1.2.3 二、三倍体茶叶片儿茶素类含量分析
    2 三倍体和二倍体转录组分析
        2.1 生物学重复样本相关性检验
        2.2 基因功能注释
        2.3 二倍体和三倍体叶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3.1 二、三倍体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2.3.2 二、三倍体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析
        2.3.3 二、三倍体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4 二倍体和三倍体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途径分析
        2.4.1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2.4.2 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2.4.3 RNA聚合酶和转录起始因子通路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4.4 细胞分裂周期通路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4.5 二、三倍体气孔发育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4.6 二、三倍体茶叶次生代谢产物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4.7 二、三倍体茶叶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5 荧光定量PCR候选基因基因验证分析
        2.6 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FRAY2基因在烟草中的功能验证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讨论
        1.1 二、三倍体茶叶片形态特征差异以及转录组中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1.2 二、三倍体茶叶片气孔形态特征差异以及转录组中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1.3 二、三倍体茶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差异以及转录组中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管理
    1.4 调查内容和方法
        1.4.1 移栽成活率比较
        1.4.2 树冠性状比较
        1.4.3 萌芽期比较
        1.4.4 产量早期鉴定
        1.4.5 品质比较
        1.4.6 耐寒性比较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种无性系品种移栽成活率比较
    2.2 树冠性状比较
    2.3 春季物候期比较
    2.4 早期产量比较
    2.5 感官审评
    2.6 耐寒性比较
3 结论
4 讨论

(6)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选育结果
    2.1 植株生物学性状
    2.2 春季萌芽期
    2.3 产量
    2.4 制茶品质
    2.5 主要化学成分及儿茶素分析
    2.6 体细胞染色体
    2.7 抗逆性
        2.7.1 抗寒性
        2.7.2 抗病虫性
3 讨论与结论

(7)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瓜的起源以及主要生物学特征
    1.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应用
        1.2.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2.2 分子标记的应用
    1.3 苦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进展
    1.4 分子标记在苦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5 作物种皮颜色性状的遗传定位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1.1 植物材料与数据来源
        2.1.1.2 主要实验试剂
        2.1.1.3 实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苦瓜叶片DNA的提取
        2.1.2.2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识别及引物设计
        2.1.2.3 苦瓜转录组SSR引物PCR扩增
        2.1.2.4 聚丙烯凝胶电泳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的数量与分布
        2.2.2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的基元重复类型与频率特征
        2.2.3 苦瓜转录组SSR引物的设计
        2.2.4 苦瓜转录组特异SSR引物的扩增有效性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苦瓜商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苦瓜材料的种植
        3.1.2.2 苦瓜叶片DNA的提取
        3.1.2.3 苦瓜 RAD 测序及数据过滤
        3.1.2.4 群体遗传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苦瓜RAD测序结果分析
        3.2.2 苦瓜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不同类型苦瓜商品种的遗传分化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苦瓜种皮颜色表型调查
        4.1.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统计
        4.2.2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8)茶树白化突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化茶树突变体分类
二、白化茶树生理生化特征
    1. 叶绿体超微结构
    2. 光合作用
    3. 生化成分
三、组学技术在白化茶树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 基因差异表达
    2. 蛋白质组学
    3. 代谢组学
四、分子标记技术在白化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五、展望

(9)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山楂种质资源的概况和研究进展
        1.1.1 山楂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1.1.2 山楂栽培品种概况
        1.1.3 山楂品种资源园林应用的广泛性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传统方法
        1.2.2 分子标记的类型与选择
        1.2.3 分子标记在山楂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3.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
        1.3.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3.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
        1.3.4 UPOV框架下SSR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5 山楂品种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基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山楂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2.1.3 山楂花粉形态多样性观测研究
        2.1.4 山楂染色体数目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山楂花粉的形态结构和外壁纹饰类型
        2.2.3 山楂品种染色体数目统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山楂SSR位点挖掘和EST-SSR标记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和保存
        3.1.3 转录组序列中SSR位点的挖掘和引物设计
        3.1.4 引物的选取和PCR扩增
        3.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和筛选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转录组结果分析
        3.2.2 转录组中SSR位点的分布及特征
        3.2.3 SSR标记的筛选和检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M13 PCR体系的建立
        4.1.3 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
        4.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4.1.5 聚类分析
        4.1.6 分子身份证的编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山楂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2.3 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山楂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
    5.1 山楂DUS测试指南的研制方法
        5.1.1 测试指南研制的准备工作
        5.1.2 测试指南性状表的制定及图文解释
        5.1.3 测试指南技术问卷的编制
    5.2 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我国山楂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内容
        5.3.2 我国与UPOV山楂DUS测试指南中测试性状的异同
        5.3.3 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山楂属
附录Ⅱ 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光合荧光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3 一氧化氮(NO)研究进展
        1.3.1 植物一氧化氮的来源
        1.3.2 一氧化氮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1.4 NO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1.4.1 NO诱导气孔关闭
        1.4.2 NO调控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
        1.4.3 NO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1.4.4 NO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1.5 核桃近年研究进展
        1.5.1 核桃育种研究概况
        1.5.2 核桃抗旱性研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2 生长指标测定
        2.3.3 相关光合参数的测定
        2.3.4 荧光参数日变化测定
        2.3.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地径的影响
        3.1.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株高的影响
        3.1.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胞间CO2(Ci)浓度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3.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叶片初始荧光产量(Fo)的影响
        3.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
        3.3.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荧光淬灭的影响
        3.3.4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电子传导速率(ETR)的影响
        3.3.5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量子产额(Yield)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SNP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5 抗旱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3.5.1 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3.5.2 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物特性的影响
    4.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叶绿素光合的影响
    4.3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4.4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外源NO浓度对干旱下‘晋龙一号’各指标综合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四、优质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选育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黄政,宋勤飞,尹杰,李芳,牛素贞. 分子植物育种, 2021(15)
  • [2]叶菜型甘薯茎尖产量构成及功能物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D]. 黄雨. 西南大学, 2021(01)
  • [3]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D]. 徐姝颖. 西南大学, 2021
  • [4]三倍体茶树黔辐4号叶片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D]. 齐勇. 贵州大学, 2019(06)
  • [5]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J]. 陈正武,赖飞,刘红梅,曹雨,陈娟,段学艺,高秀兵,王家伦.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4)
  • [6]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的选育[J]. 陈正武,刘红梅,王家伦.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4)
  • [7]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周银慧.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8]茶树白化突变研究进展[J]. 刘丁丁,梅菊芬,王君雅,汤榕津,陈亮,马春雷. 中国茶叶, 2020(04)
  • [9]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D]. 马苏力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10]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核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谢惠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优质茶新品种千福4号选育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