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北京10000)
【中图分类号】R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摘要]针刺伤是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存在罹患各种传染病的风险。急诊科是针刺伤高发科室,急诊护士抢救和治疗的患者多为诊断尚未明确、极有可能处在传染病的潜伏期。发生针刺伤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和心理疏导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值得探讨。
【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心理干预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存在罹患各种传染病的风险,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针刺伤的危害包括身体、心理、经济及社会的危害[1]。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是接触注射器、输液针头、刀剪、缝合针等锐利器械及血液的高发科室。同时急诊护士抢救和治疗的患者多为诊断尚未明确、极有可能处在传染病的潜伏期。因此,针刺伤发生后急诊护士所承担的心理压可想而知。做好急诊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疏导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就急诊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干预进行探讨。1.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压力来源1.1感染疾病的可能针刺伤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极大的增加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发病风险[2]。通过研究证明,丙肝病毒、乙肝病毒以及艾滋病毒等血源性的病原体的感染与医护人员的利器伤害有着密切的关系[3]。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目前已经有20多种病原体被发现其经过针刺而感染医护人员,其中属HBV、HIV、HCV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其他因为针刺感染传播的病原体还有梅毒、结核、痢疾和淋病等[4]。
1.2感染疾病发生率针刺伤后尽管经过血清的转化发展为血源性感染的几率很小,但仍应认识到其危险性。研究表明,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而感染HBV的可能性为6%-30%,感染HCV的可能性为1.8%-10%,感染HIV的可能性为0.3%-0.4%[5]。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995-2007年的30945例职业暴露分析显示,12.6%的人感染了HBV(1.4%),HCV(8.4%)或HIV(4.5%),1.7%的人同时有HIV和HCV的感染[6]。
1.3社会舆论针刺伤感染血液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护士会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怕传染给家人,怕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赵俊杰等[7]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护士调查采访时护士谈到:“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看医生,到了别的地方还要解释我因为工作原因可能感染HIV,可能人家也不会相信,有点被歧视的感觉,还会问东问西感觉很烦。”张洪[8]调查显示,被调查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多数人不愿意为艾滋病患者做检查和手术。Chan等[9]调查显示,护士害怕HIV感染的原因是HIV感染后的巨大的社会压力而非疾病损害本身。1.4家庭经济针刺伤后导致最严重后果是感染HIV、肝炎等血源性传播疾病,而就目前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来看,对这些疾病不能彻底治愈,一旦不幸感染,就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将会发生巨大的变故,甚至连基本生活都可能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都要面临费用高、治疗周期长、情绪波动大等不利情况。从而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使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支出。
由此可见针刺伤发生后当事人需要承担来自身心理、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
2针刺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2.1指导正确处理针刺伤2.1.1伤口的处理针刺伤后应保持镇静,首先立即按处置流程处理局部伤口,要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立即挤出伤口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二冲:先用肥皂清洗伤口,再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职业暴露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不仅有稀释病毒浓度的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快速自救比任何药物治疗更重要[10]。三消毒:局部消毒用0.5%碘伏或75%乙醇反复对暴露部位进行消毒,最少5分钟,必要时包扎伤口[11]。四报告:尽早上报,及时应对给予处理。向医院主管行政部门院感办进行登记上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2.1.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处理应在24小时内去检验科抽血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患者抽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2.1.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处理应在24小时内去检验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患者抽血对比,按1、3、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一片。并通知院感办进行登记、上报、随访。2.2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意外后第一时间向护士长及院感办报告,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为护士建立健康档案[12]。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体检,对高危人员定期防治和检查。医院还应规范医务人员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完善职业防护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13]。如若证实针刺来源于经血液传播病毒检测均为阳性的患者,则被针刺伤护士可以及时得到诊治,可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针刺伤上报流程及其相关制度、确认针刺源来源是非常有必要的[14]2.3正确认识针刺伤英国医学协会(BMA)曾对与针刺伤有关的HIV和HB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其流行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被HIV呈阳性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小于1/200,据统计英国HIV携带者为1/2000,因此,被带血的针头偶然刺伤而感染的机率低于1/400000,因针刺伤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ml血液。HBV则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一般只需要0.004μL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感染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的危险性为1/5,HBV携带者1/1000,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而导致乙肝的机率为1/5000[15]。虽然血源性暴露的针刺伤感染率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针刺伤都会感染传染性疾病,没有扎破皮肤的针刺伤或者扎的不深,而马上按流程处理伤口的针刺伤,没有传染病患者针头发生的针刺伤感染的几率非常小。确定针刺的来源对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非常重要。2.4认识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降低或减少针刺伤对急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2.4.1加强对急诊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培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定期开展自我防护知识讲座,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防护知识的宣教,让急诊护士提高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操作中戴手套。教育护士在工作中清楚自己面临潜在的危险,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感染性针头来对待,增强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护,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使自己免受各种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避免侥幸心理存在,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以确保职业安全。2.4.2改善急诊室护士工作环境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患者周转快,工作量大又繁忙,护理人员的缺乏,护士工作时,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针刺伤。必须改善护理操作环境,保证操作空间的光线充足,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嘈杂声音的干扰,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工作环境,以便提高工作时的注意力,降低针刺伤的发生。2.4.3规范急诊护士护理操作行为在急诊科面对各种复杂病情病人时更应沉着、冷静、仔细规范操作要求,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锐器伤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需遵循以下几点:(1)禁止用手直接分离针头,应用持物钳分离。(2)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因此,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要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回套应使用单手回套。(3)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4)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或戴防护手套,均匀用力,避免徒手处理安瓿。(5)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其他人的协助,必要时使用约束带。(6)使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入密闭的利器盒内,严格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避免将损伤性废物混入其他废物中。(7)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或收集废弃的医疗用物操作时应戴手套等。操作后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污染物的污染,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2.5关心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护士长采取科学、人性化的弹性排班、轮班方法,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减轻护士紧张情绪,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避免护士因忙、乱、疲劳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平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才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
总之,急诊护士作为特殊医疗环境中的特殊人群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重视针刺伤的预防以及对针刺伤口的处理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减轻急诊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压力。针刺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以积极的态度认识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及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1]董建.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新进展[J].当代护士,2012(6):8-10.[2]李凌玲.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延边医学,2014(6):132-133.[3]黄慧玲.医护人员锐器伤害与控制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87-1788.[4]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49.[5]BernadetteS,ClaireIR,JamesH.Quantifyingandreducingtheriskofbloodbornepathogenexposure,associationofoperatingroomnur-ses[J].AORNJ,2001,73(6):1135-1144.[6]MacCannellT,LaramieAK,GomaaA,etal.OccupationalexposureofhealthcarepersonneltohepatitisBandhepatitisC:preventonandsurveillancestrategies[J].ClinLiverDis,2010,14(1):23-36.[7]赵俊杰,吴蓓雯,戚倩.护士遭受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方式与心理体验[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7):1-6.[8]张洪.某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9]ChanKY.RungpuengA,ReidpathDD.AIDAandthestigmaofsexualpromiscuity:Thainurses’riskperceptionsofoccupationalexposuretoHIV[J].CultHealthSex,2009,11(4):353-368.[10]徐瑞峰,彭元娥.对15名护理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检测方法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3(8):44-45.[11]许素平,郭薇,王卫力.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J].华西医学,2010,25(3):635-636.[12]陈红岩,唐玉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25—2010,20(24):3974-3976.[13]曹波,冉春丽,索瑶,等.104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A):600-604.[14]WangS,YaoL,LiS,etal.Sharpsinjuriesandjobbumout:across-seetionalstudyamongnursesinChina[J].NursHealthSci,2012,14(3):332-338.[15]张锡敏,刘晗,纪容容,等.针刺伤所致采血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