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九龙卫生院山东青岛266300)
【摘要】目的:对基层医院老年眩晕患者病因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老年眩晕患者64例,以随机划分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急性期与间歇期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观察,总结眩晕病因。结果:治疗效果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75.00%(24/3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13%(1/32)低于对照组8.75%(6/32),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眩晕患者治疗中,急性期与间歇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控制患者并发症情况有积极意义,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老年眩晕;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44-02
作为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类型之一,眩晕在老年患者中极为常见,特别当前老龄化人口增加趋势下,眩晕发生率更表现出逐年上涨态势。从现有临床研究成果中,对于眩晕病发病原因并未统一,直接导致患者治疗效果难以保证。本次研究将对老年眩晕患者病因与治疗方法做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老年眩晕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60~72岁,平均(65.5±4.5)岁。入选标准:①均有恶心、耳聋、耳鸣症状表现,行MRI或常规CT检查,确诊为眩晕症;②无晕厥情况、意识障碍与精神病史情况;③患者确认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以随机划分方式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32例,对比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与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可做对比分析。
1.2方法
患者入院均结合其病症表现采用对症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急性期患者药物选择异丙嗪药物,肌肉注射方式,保持25.0~50.0mg剂量,间歇期患者,药物选择西比灵药物,口服用药,每日1次,保持10.0mg剂量。治疗期间,同时取脉络宁药物静脉滴注,每日滴注1次,保持20mL用量,并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日1次,剂量75.0mg。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急性期患者取安定药物注射,肌肉注射方式,保持5.0~10.0mg剂量。间歇期患者主要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日75.0mg剂量。同时,每日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保持20.0mL药物剂量。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疗效比较[1]:①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1个月未出现复发情况;②有效,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1个月后有发作情况;③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表现。另外,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观察,如脑血栓、中风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WPSxls表格汇总,引入软件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利用数(n)或率(%)描述,通过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价
治疗效果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75.00%(24/3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老年眩晕患者并发症情况,1例中风情况,发生率3.13%(1/32),对照组老年眩晕患者并发症情况,3例中风、3例脑血栓情况,发生率18.75%(6/32),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老年眩晕病因分析
眩晕疾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中,有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老年群体中,有50%以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对日常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均带来严重影响。综合近年来大多研究资料,老年眩晕疾病发病原因主要表现为:①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该原因也是本次研究患者眩晕症的主要病因,从该病因具体表现看,主要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为主,可能引起脑梗死情况,同时,部分患者合并有其他呕吐、恶心症状,这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症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给予头部CT检查,提示异常;②精神性因素,该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为头晕、眩晕、抑郁、焦虑,且有其他明显躯体症状如乏力、失眠等,患者就诊中应做好其焦虑与抑郁情况的评估,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③其他原因,除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精神性因素外,老年眩晕症的发生与其他疾病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如部分研究资料提示,前庭周围性眩晕、癫痫、良性位置性眩晕与晕厥等均为眩晕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
3.2老年眩晕患者治疗方法与效果分析
针对老年眩晕疾病治疗,临床治疗中一般以药物治疗控制方法为主,如常见的药物脉络宁、阿司匹林肠溶片、西比灵与异丙嗪等。具体给药中,取安定注射液或异丙嗪注射液肌肉给药,作用表现在止吐、镇静等,使患者神经兴奋度降低,达到症状缓解的目的。而药物选择西比灵,其作为钙拮抗剂,药理作用表现在对神经元代谢、脑微循环改善,使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小板凝聚与脑血管痉挛得到有效抑制。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本身为抗血小板药物,在血栓预防效果上较为明显[3]。本次研究中提示,急性期与间歇期给药,不同药物应用下取得的治疗效果不同,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反映出药物应用下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老年眩晕患者治疗中,急性期与间歇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控制患者并发症情况有积极意义,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旭,冯月宇.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7):116.
[2]赵晶,付蓉,李昌,等.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9):5805-5806.
[3]刘群.异丙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眩晕症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