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

一、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宇[1](2021)在《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文中提出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往来频繁,中外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并且这一交流呈现双向性,既有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自身也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交流,尤其在明清外销瓷装饰纹样上表现的较为明显,菊花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之一,它的纹样从中国传播至世界。明清外销瓷上的菊花纹样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装饰艺术的精华,堪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本文以菊花纹样为切入点,对明清外销瓷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交流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分别探讨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文化渊源、艺术特征,以及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是世界范围内菊花品种与菊花文化的传播,深入探究菊花纹样产生的文化渊源;第三部分是明清时期菊花纹样的艺术特征,主要从菊花的造型特征、形式构成、组合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以伊万里瓷器、克拉克瓷、纹章瓷、广彩为例,对明清外销瓷典型品种上的菊花纹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菊花纹样的异域化特征;第五部分主要分析瓷器、纺织品、壁纸、漆器等西方外销工艺品上的菊花纹样,来讨论明清外销瓷上的菊花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李翠[2](2021)在《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学科开始衍生出学术会议的交流形式。如今,学术会议的交流形式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学科的主流交流形式。计算机学科的学者,也倾向于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的会议上。因此,高水平的会议论文,具有与同档期刊论文相同甚至更高的影响力。学术会议的会议委员是对会议论文的选择、修改、发表等过程进行把关的群体。他们基于会议特点及自身较高的学术能力等因素对会议论文的研究方向及学术质量进行判断。他们对于会议论文是否可以发表,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会议委员被学界称为学术会议的“守门人”。由于会议委员对计算机学科的会议论文产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对于学术论文评价所使用的指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文时间过长,评价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质量等。所以,笔者思考如果将会议委员数量作为学术论文新的评价指标应用于计算机学科的学术评价是否合理。本研究通过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及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依据相关性结果讨论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用于计算机学科的学术评价是否合理。本研究选取计算机学科312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会议委员数据作为研究来源,对数据整理后获得来自1187所世界大学的会议委员数量排名,再利用分位数回归、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会议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等科研产出评价指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其中分位数回归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当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位于较高分位点时,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对科研产出结果的影响较大;反之,当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位于较低分位点时,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对科研产出结果的影响较小。本研究还对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及CS Rankings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学科水平评价指标中的论文数量、顶尖期刊论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教师获权威奖项数、论文标准化影响力等指标的相关性较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CS Rankings排名指标中的全体教职员数及平均论文数的相关性都较高。这是由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很大一部分受学校规模的影响,学校规模越大,影响力越强,拥有更多会议委员数量的可能性越大,其科研产出能力越突出的可能性也越大。笔者基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的评价指标及ARWU、CS Rankings的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作为一个新的计算机学科评价指标的预想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计算机学科科研产出的评价人员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朱美姝[3](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陈霖[4](2021)在《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从单一的文化收藏展示机构转型为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展览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导览系统正成为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扮演着辅助观众寻求个性化游览体验的智能助手角色。但是,目前多数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常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导致在人性化功能和情感化体验建设方面相对欠缺。因此,本文以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情感体验设计理论,探究移动端导览系统用户情感体验形成阶段与设计策略,旨在满足使用者游览博物馆时的高层次情感需求。籍此,发挥出积极情感体验对用户认知文化信息深度、获取文化服务意愿以及缓解“博物馆疲劳”方面的重要影响,使用户与博物馆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提升博物馆品牌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本课题首先从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和观众体验理论视角出发,梳理博物馆、观众、导览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设计研究的范畴与价值。其次,从研究对象的本体出发,分析现有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主流媒介形态、交互特征、服务场景、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并结合情感体验相关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梳理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现状与不足,提出对研究对象进行情感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价值要点。随后,依据情感体验三层次理论,对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要素和目标进行逐层提取和内容特性分析,并以此为用户调研思路,借助现场试验、用户访谈、影随观察、问卷调查的设计调研方法和用户画像、体验地、情境描述的用户体验分析方法,对移动端导览系统使用人群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和权重分析。之后,结合用户体验的时间特性,总结出移动端导览系统目标用户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四阶段:感知存在阶段-使用期待感的产生;认知内容阶段-使用舒适感的形成;引导游览阶段-辅助参与感和愉悦感的获得;持续影响阶段-游览成就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满足。基于此,结合目标用户心理特征与高权重比情感体验影响因素,从感官吸引、信息呈现、互动引导和情感记忆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移动端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模型。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对提出的设计策略模型进行应用、验证与反思,并回顾全文整体思路,对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

小巫,Gerard Stolk,Lluís Ribes Mateu,Nataly Naumova,LaVadina,dolanh,Harriet Damave,Who’s Denilo?,Folco Masi[5](2020)在《老街、蓝陶、画家维米尔 荷兰小城代尔夫特的时光记忆》文中研究说明荷兰小城代尔夫特,是画家维米尔安静度过一生的地方,也是荷兰历代王室成员遗骸沉睡之处,代尔夫特的蓝陶烧制工艺享誉世界,静静流淌的运河两岸伫立着众多古朴的建筑,每条街道都镌刻着过往的悠悠岁月……代尔夫特是荷兰西部的一座美丽小城,地处海牙与鹿特丹之间,以运河、拱桥、林立的老建筑着称,因此被有的人视为阿姆斯特丹的缩影。代尔夫特与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的确颇有几分相似,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之下2~4米,但代尔夫特远远不只是后者的袖珍版:它还是荷兰伟大画家维米尔的故乡,是荷兰众多王室成员永久安眠之地,数世纪以来以蓝陶烧制工艺闻名于世……

陶颖琪[6](2020)在《混沌理论视角下的折叠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上的多元融合促进了艺术之间的不断渗透与借鉴,建筑学范畴内也同样如此,不同思想的学科交叉给建筑学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带来了俞发复杂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随着社会工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许多当代建筑师们受到多样的哲学、艺术等概念的影响开始打破设计的既定规则,不断探索着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以富于动态化与差异化的形态语汇探索着当代建筑体系。混沌思想的出现则很好的概括了这种动态的设计概念思维。混沌的现象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对自然界现象的思考,经过罗伦兹与约克等人的研究后正式提出了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认为世界以一种无序的秩序而存在,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模糊感,在建筑方面被作为研究建筑外部形态基础的一项理论知识。混沌理论所倡导的流动,分形,模糊等观点在建筑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其所提倡的观念为建筑的复杂性设计注入了活力。在当代复杂化建筑形态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建筑师们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运用掀起,弯曲,旋转,螺旋,叠加等设计策略则打破了建筑的均质与单一性,来创造出不同复杂形态的建筑作品。上世纪90年代格雷格·林恩将此建筑类型归纳为“折叠建筑”。而随着本文以混沌理论为思想基础,论述了其对于折叠建筑发展的影响,概述了混沌视角下的折叠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折叠化的一些特征,并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分析出了混沌理论影响下关于折叠建筑的一系列半定性半定量的设计策略,旨在对当代复杂化的建筑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

赵蕊[7](2020)在《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文中提出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代建筑表皮的体化现象和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以体化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搭建起一个对其现象发生阐释、内在构成逻辑、深层审美内核为主要体系的独立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本体的生态关联及组织逻辑视角,提出体化建筑表皮的内在机制;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及接受者的审美感知视角,构建出深化的审美理论。据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分析可见,高速更迭的信息时代下,广泛的信息共享及交互促进了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显现着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以及人们对建筑表皮生态功能的需求和关注。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构建、参数化生成等技术理论的辅佐,加剧了时代文化观念的嬗变,也引发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媒介性、交互性、信息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些共同赋予了体化建筑表皮充分的生存语境。以生态视域为建筑创作逻辑基础的时代导向下,生态属性关联是建筑表皮体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其本质亦是基于生态功能承载需求所衍生出的一种形式改变。在承载控制自身能耗、整合外部资源、改善周边环境等生态目的的驱动下,形式探索也反映了当前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同时,复杂的体化建筑表皮形态蕴含着内在的组织逻辑,本文将其拆解为三种全新的形式语言:强调层级配合的分层属性、强调拆解整合的体块属性、强调维度扩展的机理属性。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印证了发生于当前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形式语言逻辑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机制和秩序法则,重塑了以往人们对事物非单一化模式的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构建出体化建筑表皮的深化审美理论层级。当前,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信息涉猎广度不断增加,视角随之扩大,更多外部因素赋予了创作时审美意象生成的来源。它们显现出符号化提炼、加工的特质,且最终的形式表现受制于意象生成机制的影响。以意象美学为理论指引解读体化建筑表皮,实质上梳理了从诱发灵感到实体再现的过程,其内在反映出当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及环境重塑性关注的本质。对于作为接受客体的大众,本文以感知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阐释了该视角下对体化建筑表皮从感知呈现到触发记忆,再到引发关注转向的递进过程。大众的感知记忆及感知思考,解读了发生于当下的集体关注转向,人们愈发注重建筑表皮在媒介、交互、信息方面的属性和作用。因而,体化建筑表皮亦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并扩展为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衍化、生成契合该需求的审美形式表现。它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单一化形式的反叛,展现了对创新性和复杂化审美维度的认同。对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及审美感知研究,亦是对其自身价值及未来建筑表皮创作趋向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高晓霞[8](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张晶[9](2019)在《荷兰MVRDV事务所建筑创作的致密化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VRDV是当今国际建筑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先锋建筑师组合之一,他们的建筑创作密切结合了荷兰高密度的地域国情,反映了生态的时代发展主题,紧随当今世界发展紧缩城市与高密度建筑的潮流。MVRDV在面对人口暴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将其转为建筑密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将对建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融入其中。因此对他们建筑创作理念进行研究,既体现了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创新性思考和特色,又展现了当今国际建筑潮流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致密化”作为关键词,高度概括MVRDV主体建筑创作理念,即在有限条件下扩大建筑的空间容量和功能容量,同时保障建筑使用的舒适度和环境品质。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交叉及系统分析等方法,对MVRDV建筑创作下的致密化理念进行全面解读。MVRDV建筑创作的致密化理念形成与荷兰地域的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荷兰地少人多和低地沿海的地理环境、勤劳质朴、开拓进取的民族品格、理性务实的国家传统文化底蕴都为其致密化理念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其次,荷兰社会环境所具有的高度包容性和接纳力为MVRDV的建筑创作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良好的协同工作方式、开放的创作环境氛围及紧跟时代建筑发展潮流变化的积极态度开拓了他们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视野。另外,三位建筑师在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接受的超脱形式建筑教育和荷兰建筑界前辈库哈斯所提倡的“拥挤文化”都对MVRDV的创作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事务所成立后,他们以密度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逐渐形成了“密度极限”建筑哲学观,为其建筑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基于荷兰地域多重影响的致密化理念下,MVRDV在实践创作中运用了富有创见的创作手法。从功能群聚、空间高效运行及形体紧凑集约的角度向更高更密的方向探索建筑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多样功能的集中层叠,居住模式混合紧凑、附属功能弱化并置等来产生物质与非物质的集聚效应;通过扩充加建旧有空间、附加立体化的绿化空间、利用反弓折板充分耦合使用空间、以及增加集聚人群的社交庭院等方式对空间进行高效利用;通过对众多形体群块竖向堆叠、翻转、抬升、斜切等形体操作方式集约场地的资源空间。MVRDV的建筑作品通过致密化理念和丰富手法支撑下获得个性明朗的物化表达,在形体及空间形态上展现了一些鲜明的特征。以简化的元素如方盒子、简洁符号、透明玻璃及色彩等衍生出看似复杂却充满逻辑的外在形体,从而表现出了盒塔、像素化、失重感、立面的剖面化和多彩化等外观特征。以注入更充实的功能空间内容,使内部形态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虚空间的内外开放性、多功能实体空间的灵活紧凑、斜面或曲面围合的异形空间的自由流动感。另外实现与生态、环境及文脉等诸多要素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平衡,也是成为其致密化理念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环境的互融性、人文场景的延续性及新型生态材料塑造表皮的精巧性等建筑技艺特征都很好诠释了致密化理念中的建筑品质的附加值内涵。在最后结论部分全面总结了MVRDV事务所致密化理念的地域性影响因素、其理念下作品所采用的创见性演绎手法和前卫奇特的建筑特征。他们的建筑创作整体体现了对当下城市建筑发展现状的前瞻性思考和未来建筑多种可能性的积极探索,以较为全面、系统、客观的研究成果为这个时代建筑创作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对我国的建筑创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尹泽妍[10](2019)在《“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文中指出荷兰现代建筑一直以其高水平设计而享誉世界,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设计倾向。一类以库哈斯为代表,凭借前卫思想、夸张手法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建筑理想”、引领建筑潮流;另一类则秉承荷兰主流的地域传统,以务实理念、微妙语汇构建“理想建筑”、聚焦建筑使用。而后者对当下改变建筑同质化、致力于城市更新、提高建筑品质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梅卡诺事务所即为此类建筑团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论文将该事务所的实践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构建“理想建筑”所运用的“构图、对比、复杂”的设计手法,以展示理性创新的荷兰建筑、提供可切实参考的设计经验。本文首先从荷兰的地域背景及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以来荷兰现代建筑思想的发展、荷兰建筑教育等三个方面分析梅卡诺实用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而具体阐释该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法兰馨·荷本提出的十项主张。基于这十项主张,重点研究并提炼出梅卡诺构建“理想建筑”的三种设计手法,分别为“有机构图,自然介入”、“材料对比,精致营造”以及“剖析复杂问题,研究式设计”。继而以这三种手法的运用具体分析梅卡诺在中国进行的各类实践项目。基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本文对梅卡诺的实践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究其一步步呈现“理想建筑”的设计过程。另外,通过介绍梅卡诺的组织类型、团队构成、媒体宣传及工作特质展示具有典型荷兰性的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模式,以期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2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文化渊源
    2.1 菊花品种
        2.1.1 形成
        2.1.2 传播
    2.2 菊花纹样
        2.2.1 中国传统菊花纹样
        2.2.2 日本十六瓣菊花纹
    2.3 菊花文化
        2.3.1 情感象征
        2.3.2 情感流传
    本章小结
3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艺术特征
    3.1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造型特征
        3.1.1 写实特征
        3.1.2 装饰特征
    3.2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形式构成
        3.2.1 单独纹样
        3.2.2 适合纹样
        3.2.3 二方连续
        3.2.4 边饰纹样
    3.3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的组合形式
        3.3.1 花园小景
        3.3.2 花篮图
        3.3.3 四季花卉
        3.3.4 人物场景
    本章小结
4 菊花纹样在明清外销瓷中的典型应用
    4.1 岁有定样:伊万里瓷器
        4.1.1 “日本伊万里”中菊花纹样的模仿与创新
        4.1.2 “中国伊万里”中菊花纹样的借鉴与融合
    4.2 瓷逸幽蓝:克拉克瓷
        4.2.1 “光中菊”与“翠菊纹”
    4.3 绚丽化彩:广州彩瓷
        4.3.1 “金菊”与“满地菊”
    4.4 高级定制:纹章瓷
        4.4.1 折枝菊与折枝牡丹
        4.4.2 “菲茨修”与“竹枝纹”中的菊花纹样
        4.4.3 定制需求下的菊花纹样
    本章小结
5 明清外销瓷菊花纹样反映的中西方装饰艺术的交流
    5.1 西方瓷器上的菊花纹样
    5.2 西方工艺品上的菊花纹样
        5.2.1 纺织品
        5.2.2 壁纸
        5.2.3 漆器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
附录B 外销瓷菊花纹样收录表格
附录C 菊花绘画收集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1.1.2 我国学者对于科研产出评价观念发生转变
        1.1.3 我国计算机学科建设与世界强校尚有差距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会议委员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关系的研究综述
    2.1 “守门人”个人的科研能力
    2.2 “守门人”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2.3 计算机学科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研究
    2.4 将“守门人”数量用作大学排名
    2.5 关于主流大学排名的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计算机学科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3.2 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ARWU计算机学科水平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CS Rankings学科水平数据收集与处理
    3.5 分位数回归方法
        3.5.1 分位数回归的概念
        3.5.2 分位数回归的优点
    3.6 小结
第4章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与科研产出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1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任职大学的结果分析
    4.2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OLS回归及分位数回归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OLS回归结果分析
        4.3.3 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4.3.4 回归结果的讨论
    4.4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4.5 关于会议委员遴选标准的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1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学科水平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CS Rankings学科水平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启示
    6.3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清单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导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1.1.2 移动智能媒介赋能博物馆文化高价值传播
        1.1.3 技术乌托邦下,人们情感意识觉醒
        1.1.4 体验经济发展,情感体验设计兴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2.2 情感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情感体验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2.1 博物馆、观众、导览媒介三者关系分析
    2.2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相关内容分析
        2.2.1 概念阐述与媒介形态分析
        2.2.2 交互特征与服务场景分析
        2.2.3 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2.3 情感体验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2.3.1 情感体验设计概念阐述
        2.3.2 情感体验相关模型分析
        2.3.3 情感体验设计特征归纳
    2.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现状分析
        2.4.1 《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导览案例分析
        2.4.2 《云观博》移动端AR导览案例分析
        2.4.3 《上海博物馆》移动端APP导览案例分析
        2.4.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不足归纳
    2.5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的价值分析
        2.5.1 博物馆文化信息情感式认知的优势
        2.5.2 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人文关怀的匮乏
        2.5.3 博物馆品牌文化价值的深层次认同
第三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3.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初步提取
        3.1.1 本能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3.1.2 行为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3.1.3 反思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3.2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定性调研
        3.2.1 调研目的和调研方法
        3.2.2 调研人群与调研内容
        3.2.3 实地调研的实施与结果整理
        3.2.4 目标用户画像构建与心理特征分析
        3.2.5 用户游览旅程构建与情感体验动力因素分析
        3.2.6 情感体验影响因素提取结果整理归纳
    3.3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3.1 问卷调研的研究方法
        3.3.2 问卷调研的结果分析
    3.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方向确认
        3.4.1 目标用户情感体验形成阶段构建
        3.4.2 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机会点洞察
第四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4.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框架
    4.2 感知存在阶段-个性鲜明的感官吸引策略
        4.2.1 强化人设感知的系统形象塑造
        4.2.2 映射博物馆文化的界面视觉语言
    4.3 认知内容阶段-高信噪比的信息呈现策略
        4.3.1 符号化转译的导览内容价值呈现
        4.3.2 结构化分层的导览地多维重构
        4.3.3 个性化导览的文化消费模式探索
    4.4 引导游览阶段-愉悦意向的互动引导策略
        4.4.1 使用愉悦的交互框架人性化升级
        4.4.2 游戏愉悦的参观引导互动方式
        4.4.3 社交愉悦的社群互动引导机制
    4.5 持续影响阶段-价值激励的情感记忆策略
        4.5.1 基于成就激励的游览进度可视体验
        4.5.2 基于稀缺激励的游览惊喜体验
        4.5.3 基于情感激励的游览复盘体验
第五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实践
    5.1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背景阐述
        5.1.1 案例优化设计价值与可行性分析
        5.1.2 案例用户情感体验现状启发式评估
    5.2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需求分析
        5.2.1 馆方需求分析
        5.2.2 用户需求分析
        5.2.3 系统需求分析
    5.3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框架构建
        5.3.1 情感体验设计策略导入与设计触点规划
        5.3.2 产品定义与功能信息架构情感化重塑
        5.3.3 人性化的交互框架与使用流程设计
        5.3.4 贴合游览场景的用户体验情境描绘
    5.4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方案阐述
        5.4.1 感知存在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5.4.2 认知内容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5.4.3 引导游览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5.4.4 持续影响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5.5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
        5.5.1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方法选择
        5.5.2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准备与实施
        5.5.3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调查问卷
附录4:PAD情感量表

(5)老街、蓝陶、画家维米尔 荷兰小城代尔夫特的时光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劫后重生的宁静维米尔笔下的代尔夫特风景
漫步小城过去与未来光影交错
代尔夫特蓝一抹传世色彩的故事

(6)混沌理论视角下的折叠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混沌思想对于当代复杂化建筑形态的影响
        1.1.2 折叠建筑的发展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沌理论与建筑
        1.3.2 建筑的可折叠性
        1.3.3 小结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混沌理论与折叠建筑的关联性
    2.1 混沌理论的概念
        2.1.1 混沌理论的发展
        2.1.2 混沌理论的特征
    2.2 建筑中的“混沌”
        2.2.1 空间的流动性
        2.2.2 几何的分形性
        2.2.3 折叠的同构性
    2.3 “混沌”影响下的折叠建筑的发展
        2.3.1 从实践到归纳——折叠建筑的起源
        2.3.2 从群体到流动——“混沌”影响下的折叠建筑
    2.4 本章小结
3 混沌理论视角下的折叠建筑模型建构表达
    3.1 形态表达—螺旋中的连续折叠
        3.1.1 螺旋中的连续交织
        3.1.2 莫比乌斯环中的螺旋
    3.2 平面表达—网格化的自相似性折叠
        3.2.1 类型学的编织叠加
        3.2.2 拟态地形中的整体折叠
    3.3 空间表达—内与外的渗透折叠
        3.3.1 多重扭曲形成的空间序列
        3.3.2 翻转产生的内外折叠
    3.4 结构表达—结构层面的折叠应用
        3.4.1 局部空间的梁与柱折叠
        3.4.2 建筑整体结构的折叠
    3.5 本章小结
4 混沌视角下的折叠建筑设计策略—以SWOT分析为例
    4.1 边界模糊——互渗式的分解与重构
        4.1.1 疏离化边界
        4.1.2 叠层化边界
        4.1.3 SWOT分析
    4.2 动态秩序—分形中的网格化叠加
        4.2.1 拓扑式重复
        4.2.2 漫游式路径
        4.2.3 随机性路径
        4.2.4 SWOT分析
    4.3 融合再造—拟态地形中的肌理延伸
        4.3.1 “茎干”式延伸
        4.3.2 镶嵌式表皮构造
        4.3.3 情景式交互空间
        4.3.4 SWOT分析
    4.4 折纸式折叠
        4.4.1 折纸化建筑
        4.4.2 非精确几何
        4.4.3 SWOT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混沌理论视角下的当代折叠建筑设计策略应用
    5.1 案例调研
    5.2 设计实践:动态秩序—苏州吴中区天文馆设计
        5.2.1 背景概括
        5.2.2 设计策略及手法
        5.2.3 形态体系
        5.2.4 生成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吴江区天文馆投标相关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1.2.1 关于建筑表皮的研究现状
        1.2.2 建筑美学及相关美学理论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3.4 论文框架
第2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理论建构
    2.1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
        2.1.1 地位从属阶段
        2.1.2 自我独立阶段
        2.1.3 主动表达阶段
    2.2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存语境
        2.2.1 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
        2.2.2 媒介价值观的转向
        2.2.3 非线性科学观的加持
    2.3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理论
        2.3.1 生态美学
        2.3.2 构成美学
        2.3.3 意象美学
        2.3.4 感知美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关联
    3.1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策略拆解
        3.1.1 针对性功能策略
        3.1.2 复合性功能策略
    3.2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叙事语言
        3.2.1 仿生叙事语言
        3.2.2 自然叙事语言
        3.2.3 可持续叙事语言
    3.3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构建原则
        3.3.1 适应性原则
        3.3.2 高效原则
        3.3.3 生态审美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组织逻辑
    4.1 体化建筑表皮的形式语言
        4.1.1 分层构建
        4.1.2 体块穿插
        4.1.3 肌理塑造
    4.2 体化建筑表皮的平衡机制
        4.2.1 构成元素的组织平衡
        4.2.2 形态的动势平衡
        4.2.3 光影的情感平衡
    4.3 体化建筑表皮的秩序建立
        4.3.1 中心消隐秩序
        4.3.2 逆抽象秩序
        4.3.3 无序的有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
    5.1 审美意象的灵感诱发
        5.1.1 人文为根
        5.1.2 艺术为邻
        5.1.3 自然为居
    5.2 审美意象的符号转换
        5.2.1 源自生活的物象对照
        5.2.2 源自联想的隐喻创造
        5.2.3 源自族群的认知轮廓
    5.3 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
        5.3.1 相似性机制
        5.3.2 聚合性机制
        5.3.3 延续性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感知
    6.1 审美感知系统的拓展
        6.1.1 改变知觉单一结构
        6.1.2 打破表意直白属性
        6.1.3 拓展视角转换机制
    6.2 审美感知记忆的触发
        6.2.1 强调差异化凸显
        6.2.2 注重认知度逆转
        6.2.3 实现动态性转换
    6.3 审美感知关注的转向
        6.3.1 关注信息和影像
        6.3.2 强化交流和互动
        6.3.3 参与消费和娱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荷兰MVRDV事务所建筑创作的致密化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与概念阐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阐述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阐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4 MVRDV事务所的建筑创作发展综述
        1.2.5 相关概念阐释
    1.3 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MVRDV事务所致密化理念的源流解析
    2.1 荷兰地缘的“多重影响”
        2.1.1 “高密度”的自然根源
        2.1.2 “质朴拓新”的民族品性
        2.1.3 “理性务实”的传统底蕴
    2.2 社会容器的“孕育滋养”
        2.2.1 “兼收并蓄”的多元环境
        2.2.2 “紧扣时代”的发展脉搏
        2.2.3 “开放协作”的创作氛围
    2.3 自我坚守的“先锋意识”
        2.3.1 “超脱形式”的启蒙陶染
        2.3.2 “拥挤文化”的学有师承
        2.3.3 “密度极限”的哲学内核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VRDV事务所致密化理念的创作手法
    3.1 功能“群聚效应”的整合
        3.1.1 复合功能的“集聚层叠”
        3.1.2 居住模式的“紧密混合”
        3.1.3 附属交通的“杂糅”
    3.2 空间“高效运行”的架构
        3.2.1 旧有空间的“加建扩充”
        3.2.2 折板的“相互耦合”
        3.2.3 社交庭院的“穿插切割”
        3.2.4 绿化延伸的“立体铺缀”
    3.3 形体“集约群块”的垒叠
        3.3.1 竖向维度的“模块堆叠”
        3.3.2 水平铺开的“向度转换”
        3.3.3 户外拓展的“斜向扭错”
        3.3.4 归还自然的“抬升折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VRDV事务所致密化理念的建筑特征
    4.1 “简中衍繁”的外观
        4.1.1 极致表达的“拼叠盒体”
        4.1.2 最优体量的“符号印象”
        4.1.3 内涵外涌的“信息界面”
    4.2 “多元交融”的内形
        4.2.1 “内外开放”的虚空间
        4.2.2 “灵活紧凑”的实空间
        4.2.3 “自由流动”的异形空间
    4.3 “有机平衡”的技艺
        4.3.1 “互融”的自然环境
        4.3.2 “延续”的人文图景
        4.3.3 “精巧”的生态表皮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MVRDV事务所作品年表
附录2 MVRDV事务所获奖年表
附录3 MVRDV事务所参展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梅卡诺事务所的简介及建筑设计思想
    2.1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简介
        2.1.1 .事务所的成立与发展
        2.1.2 .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法兰馨·荷本
    2.2 .梅卡诺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
        2.2.1 .荷兰的地域背景及文化特征
        2.2.2 .二十世纪以来荷兰现代建筑思想的发展
        2.2.3 .荷兰的建筑教育
    2.3 .梅卡诺事务所的建筑设计思想
        2.3.1 .从“人、场所、目的”出发的设计理念
        2.3.2 .法兰馨·荷本的十项设计主张
第3章 “有机构图,自然介入”的设计手法研究
    3.1 .有机构图的组成要素及美学原则
        3.1.1 .形态学组成要素
        3.1.2 .心理学组成要素
        3.1.3 .构图的美学原则
    3.2 .平面的有机构图形式
        3.2.1 .单体平面的丰富演变
        3.2.2 .组团平面的灵活布局
    3.3 .形体的有机构图形式
        3.3.1 .单一形体的变化
        3.3.2 .组合形体的生成
    3.4 .立面的有机构图形式
        3.4.1 .多样的立面划分形式
        3.4.2 .有序的立面组织形式
    3.5 .空间的有机构图形式
        3.5.1 .空间元素的合理配置
        3.5.2 .空间序列的轴线组织
    3.6 .梅卡诺常用的构图手法总结
        3.6.1 .“格栅式”构图手法
        3.6.2 .“拼贴式”构图手法
        3.6.3 .“非对称折线式”构图手法
        3.6.4 .“实-虚-实”三段式构图手法
        3.6.5 .“斜向切割式”构图手法
        3.6.6 .“斜面窗”构图手法
    3.7 .与荷兰前卫派事务所的建筑构图美学的比较
        3.7.1 .与OMA事务所解构主义美学建筑的比较
        3.7.2 .与MVRDV事务所剖面化立面建筑的比较
        3.7.3 .与 UNstudio事务所的流线形图解建筑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4章 “材料对比,精致营造”的设计手法研究
    4.1 .材料的质感对比
        4.1.1 .单一质感的创造性运用
        4.1.2 .混合质感的巧妙组合
    4.2 .材料的虚实对比
    4.3 .材料的色彩对比
    4.4 .材料的肌理对比
        4.4.1 .运用同种材料创造多层次肌理
        4.4.2 .组合不同材料营造多样化肌理
    4.5 .材料的线型对比
    4.6 .材料的心理属性差异——梅卡诺蓝的独特运用
    4.7 .材料的巧妙对比创造多变的建筑语汇
        4.7.1 .改造项目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美国布鲁斯 C.博林市政大楼
        4.7.2 .城市场地中的对比手法运用:英国伯明翰图书馆
        4.7.3 .回应自然与城市的对比手法运用:莱里达剧院和会议中心
    4.8 .梅卡诺使用砖材料的多样手法总结
        4.8.1 .暖色倾向的色彩选择与组合
        4.8.2 .创造凹凸感的不同砌筑方式
        4.8.3 .与金属、涂料、玻璃的常用组合
    4.9 .与“新荷兰”建筑事务所的材料运用方式的比较
        4.9.1 .Winhov事务所以“材料作为概念”的平凡建筑
        4.9.2 .KAAN事务所关注建造过程的常规建筑
        4.9.3 .Koen van Velsen事务所强调技术与细节的日常建筑
    本章小结
第5章 “剖析复杂问题,研究式设计”的设计手法研究
    5.1 .对创新性社会住宅的研究设计
        5.1.1 .住宅组团尺度:织补城市的个性化社区设计
        5.1.2 .住宅单体尺度:绿色高效的立体公共空间设计
        5.1.3 .住宅单元尺度:非传统家庭模式的可变户型设计
    5.2 .对服务于多业主的混合用途建筑的研究设计
        5.2.1 .建筑单体:合理的功能分层及丰富的剖面互动
        5.2.2 .建筑组团:内向型庭院的组织布局
        5.2.3 .建筑路径:营造连续的空间体验
    5.3 .对结构外观和装饰外观协调呈现的研究设计
    5.4 .对建筑与景观的结合方式的研究设计
        5.4.1 .生长于场地的建筑景观
        5.4.2 .渗透于场地的景观建筑
    5.5 .对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设计
        5.5.1 .室内空间中历史元素与当代元素的拼贴
        5.5.2 .建筑组群中历史元素与当代元素的组织
    5.6 .对建筑流动性美学的研究设计
    本章小结
第6章 梅卡诺事务所的工作模式及在中国的实践
    6.1 .梅卡诺事务所的组织类型
    6.2 .梅卡诺事务所的团队构成
    6.3 .梅卡诺事务所的工作特质
        6.3.1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6.3.2 .注重研究的设计模式
        6.3.3 .民主协商的运行方式
        6.3.4 .善于反省的工作态度
        6.3.5 .对建筑形式语言的持续探索
    6.4 .梅卡诺事务所的媒体宣传
    6.5 .梅卡诺在中国的设计实践分析
        6.5.1 .文化建筑类项目分析
        6.5.2 .交通建筑类项目分析
        6.5.3 .住宅建筑类项目分析
        6.5.4 .城市设计类项目分析
        6.5.5 .景观设计类项目分析
        6.5.6 .室内设计类项目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作品年表
附录B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荣誉与奖项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图2

四、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以菊花为例[D]. 马晓宇.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李翠.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4]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 陈霖. 江南大学, 2021(01)
  • [5]老街、蓝陶、画家维米尔 荷兰小城代尔夫特的时光记忆[J]. 小巫,Gerard Stolk,Lluís Ribes Mateu,Nataly Naumova,LaVadina,dolanh,Harriet Damave,Who’s Denilo?,Folco Masi. 环球人文地理, 2020(17)
  • [6]混沌理论视角下的折叠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陶颖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荷兰MVRDV事务所建筑创作的致密化理念研究[D]. 张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构图对比复杂” ——梅卡诺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及手法研究[D]. 尹泽妍.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