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是一个近南北向分布的矩形多旋回叠合型盆地,盆地边缘构造带发育,盆地内部构造活动微弱,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合道-白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斜坡构造带内,横跨天环坳陷,是盆地内重要的产油区。侏罗系延安组是其重要含油层系之一,是长庆油田重要的石油产区,具有小而肥的特点。延安组延10油层组在全区广泛分布,砂体厚度变化大、非均质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岩心观察资料、测井分析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在进行详细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对储层进行评价并预测有利储集区。通过上述分析过程,本文取得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根据标志层、沉积旋回、厚度原则,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将延10油层组细分为3个小层:即延101、延102、延103。2.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钻探资料、测井响应、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以及电性组合特征,认为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体系,沉积微相有河道砂、心滩、河漫滩以及河漫沼泽微相,砂体厚度变化大。3.通过对研究区取芯井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粗粒、中-粗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粒间残余孔为主,局部见高角度构造缝;孔喉组合主要为“大-中孔+中-粗喉型”、“中孔+中喉型”和“中-小孔+细喉型”;孔隙度分布均匀,渗透率变化范围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酸性成岩环境中,所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交代作用等,目前研究区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4.结合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结果,对研究区进行储层综合评价,优选出6个I类储集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1.2.2 鄂尔多斯盆地延10油层组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3 创新点1.4 完成论文工作量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层划分对比2.1 研究区地理位置2.2 区域地质概况2.2.1 构造特征2.2.2 地层特征2.2.3 沉积演化2.3 地层划分与对比2.3.1 地层划分依据与原则2.3.2 地层对比方法与步骤2.3.3 地层对比结果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3.1 沉积相类型3.1.1 河道亚相3.1.2 河漫亚相3.2 沉积相展布特征3.3 砂体展布特征第四章 储层特征4.1 储层岩石学特征4.1.1 岩石类型4.1.2 填隙物特征4.1.3 结构特征4.1.4 沉积构造特征4.2 储集空间类型4.2.1 原生孔隙4.2.2 次生孔隙4.2.3 裂缝4.3 储层物性特征4.3.1 延10的孔隙度和渗透率1孔隙度、渗透率'>4.3.2 延101孔隙度、渗透率2孔隙度、渗透率'>4.3.3 延102孔隙度、渗透率3孔隙度、渗透率'>4.3.4 延103孔隙度、渗透率4.3.5 延10及各小层孔渗相关性4.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3μ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4.4.1 渗透率≤10×10-3μ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3μm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4.4.2 渗透率在10~50×10-3μm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3μm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4.4.3 渗透率≥50×10-3μm2区间的压汞曲线类型4.4.4 孔隙结构评价4.5 储层非均质性4.5.1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4.5.2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4.5.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4.6 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4.6.1 成岩作用类型4.6.2 成岩环境4.6.3 成岩阶段第五章 储层评价5.1 储层评价分类标准5.2 研究区延10各小层评价结果1储层评价结果'>5.2.1 延101储层评价结果2储层评价结果'>5.2.2 延102储层评价结果3储层评价结果'>5.2.3 延103储层评价结果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延安组论文; 储层特征论文; 有利区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