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散文:走向塔尖

京派散文:走向塔尖

论文摘要

“散文研究”与“京派散文”一直以来,各是一个混沌不清,萦绕于心的问题。中国是散文的国度,自古及今,创作之丰,可谓煌煌大也,特别是现代以来,散文创作也是异彩纷呈。然而由于散文理论的长期缺失以及对散文文体本体性特征认识的不足等原因,百年现代散文研究虽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依然存在着泛、散、庸、滥、旧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本论文研究的客体“京派散文”也同样莫衷一是。通常意义上,人们笼统地把周作人、俞平伯、废名、梁遇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等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都看作是京派散文的代表作家。过去的文学史也是将京派文人的散文多泛称为京派同人散文,有人甚至把京派散文的代表作家无限扩大范围。其实,这和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不同的。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代表作家到底指哪些?京派散文何以成派?以何成派?以及其深层思想价值、散文理论价值、文体探险价值、创作姿态启示,长久以来,也鲜有系统和深人的研究整理。鉴于此,本文拟以逼近散文本体性特征的研究思路对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作整体、深入、系统的考察,还原与通观其在整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特别是艺术散文史以及整个文学史和散文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就百年现代散文研究之弊及发展走向发管窥之见。正文分上下篇共八章。第一章重点考察了《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系列报刊在京派散文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本章认为:此等报刊媒体不仅仅是京派散文的载体,而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它不仅为京派散文提供了存在的物质基础,更为京派散文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精神语境。更确切地说,报刊媒体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由京派的系列报刊,大可窥见京派散文滥觞、生成、鼎盛、式微四代三期兴衰和流变的复杂历程。第二章分别就外部的生长语境,内部的生存际遇,中外诗文精神的滋养,直线师学渊源以及京派文人主观能动性的选择和创造等方面,探究京派散文相较于同期政治性较浓的左翼散文、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散文的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成机制。认为它的出现有着创作的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其产生和形成的历程是复杂的、限制和反限制的过程是个异的,京派散文正是在各种限制和反限制中完成了自己。第三章是京派散文的理论探讨,本章认为,在现代散文理论建设中,京派散文的理论贡献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其虽属零敲碎打,散漫无章,但却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生长性和可阐释空间。京派作家对纯艺术散文创作的自觉与独立、创作原则、以及散文本体性的审美规范、鉴赏批评论等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观点,超越前贤,烛照当下甚至未来。第四章全面考察京派散文自1920年代末《语丝》分化期的初路端倪至1940年代中后期的变异式微四代三期发展脉络,以及在整个现代散文史上的意义,统观京派散文的整体风貌。以上四章就媒体语境、“圆形渊源”、自我言说等方面论述了京派散文的生成机制、生成可能,是为上篇生成论。第五章分两节,分别以“柔性的悲鸣”、“挑战与应战”剖析了京派文人大致相同和突出的乡情的悲剧性及地域与京城双重文化视野下的心理体验。本章认为,京派散文中乡情的悲剧意识,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情的悲剧文化内涵,也有着形而下的对人的关注。他们都是一个“小写的人”。他们对家乡爱得深沉、恨得深沉。对城市既排斥,也依恋,是城乡两情愿。他们是复杂的、矛盾的、痛苦的,但也是积极的。“挑战与应战”则强调,人是文化的动物,当京派文人从乡村来到城里,其直接和表层的心理感应是一种乡情,但作为地方性的文化人在面对城市文明时其深层所显示的则更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碰撞,因为都市和乡村不仅仅是地域意义上和社会形态的区别,而且是文化形态和经验方式的区别,“都市空间”和“乡村空间”也不仅仅指一种实在的生存空间,而是指空间场所所生成和带来的诗学空间。第六章旨在考察京派散文中时间模式的哲学内涵。京派散文的时间,不仅仅是叙述形式上或描写方式上时间纬度的自然附带外显,更包含着京派文人对人生的体悟,或者说,京派散文的时间性是京派文人诸多迷人思想境界的统一,对于京派散文,时间性不是叙述方式、描写方式作为一种行为而附带的浅在图式,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故事)时间兑换为另一种(文本)时间”,而是根植于人类在世界中行动的时间经验,是一种能指的时间,它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叙事时间,更是了解京派文人内在思想的视窗。论文就沈从文的悲悼的“循环”,废名的绵延的“瞬间”,梁遇春的平面的过去,特殊的刻度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微观考察,获得总体感性特征,领悟其人文与心理的形而上的生命存在的哲学意义。第七章认为,京派散文的结构是一种超越外在表现形式的内部生长型的生命结构,京派散文的结构不太重视开头、中段、结尾及篇中的句型组织和如何精心、精巧布局的外部形态,而是重视把创造主体独特的意识、情感、思想、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京派散文的结构所表现出的有型的无型,无型的有型及内部结构的原理,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在整个中国散文结构的发展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典文章的结构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八章分别以双栖性、虚拟性、错位性、潜在性、被动性等的观察点,考察京派散文视角的流动性、多样性、丰富性,寻求散文文体以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并且得出结论:京派散文的视角尽管复杂变幻,但比之于小说,仍有本质的区别,不管如何变幻,但不离真我主宰,多元归一,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第九章研究京派散文的中国现代语言形象。本章认为,京派散文的中国现代语言形象指京派散文的语言符号表意系统创造出来的能呈现“中国”文化深层意义或能使人从不同方面想象“中国”文化深层意义的具有具体可感的审美魅力的语言形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审美的,也是文化的,是京派散文的中国语言形象的一种审美与文化的现代阐释。京派散文语言形象大致有一个总体审美特征,那就是:散文中的语言不仅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再现当时社会复杂多样的语言形象,同时这种语言形象又有着古雅传统中国的韵味。京派散文语言形象作为现代中国语言形象,在审美表达中,亦同时不同程度地再现着中国现代整体性、中国现代艺术性、中国现代形象性等。此五章主要就京派散文的生命体验、时间模式、结构、“观察点”、语言等最能体现散文文体本体性特征的诸方面考察京派散文的个性特征及其贡献,是为下篇本体论。最后分析指出,京派散文是一次把纯“美文”以及对散文文体本体性回归为鹄的的一次极具价值的散文文学尝试。其对散文的理论、文体探险、创作姿态等方面的贡献及启示意义,使其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念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混沌中的困惑:百年现代散文研究之弊及发展走向管见(代导论)
  • 上篇 “将有一树好花开”:京派散文生成论
  • 第一章 报刊视阈中的京派散文
  • 一、《骆驼草》:京派散文的滥觞
  •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散文的摇篮
  • 三、《水星》:京派散文的主阵地
  • 四、《文学杂志》:京派散文的守成与式微
  • 第二章 圆形渊源:京派散文的制约因素
  • 一、外部的生长语境
  • 二、内部的生存际遇
  • 三、中外诗文精神的滋养
  • 四、直线师学渊源
  • 第三章 京派散文的理论言说
  • 一、纯艺术散文文体的自觉与独立
  • 二、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
  • 三、散文本体性的审美规范
  • (一) 散文是“真我”主观性的文体
  • (二) 节制的情感
  • (三) 强调散文的“诗质”
  • (四) 散文表在文字的优美
  • (五) 自由的文体探险
  • (六) 重视散文的文化寻根
  • 四、散文的鉴赏批评论
  • 第四章 京派散文流变论
  • 一、形成期:外向的“美文”
  • 二、鼎盛期:独立的纯散文
  • 三、1940 年代:京派散文的变异与走向
  • 下篇 走向塔尖:京派散文本体论
  • 第五章 血肉的猩红:京派散文与生命体验
  • 第一节 柔性的悲鸣:京派散文的城乡情愿
  • 第二节 挑战与应战:地域与京城文化视野中的心理体验
  • 第六章 自主的时间模式
  • 一、沈从文:悲悼的“循环”
  • 二、废名:绵延的“瞬间”
  • 三、梁遇春:平面的“过去”
  • 四、特殊的“刻度”
  • 第七章 赋形的结构
  • 一、无型的有型
  • (一) 情绪结构
  • (二) 意识结构
  • (三) 意象结构
  • (四) 寓言结构
  • (五) 情节结构
  • (六) 象征结构
  • 二、有型的无型
  • 三、赋形结构的内在原理
  • 第八章 变幻的“观察点”
  • 一、双栖性“观察点”
  • 二、虚拟性“观察点”
  • 三、错位性“观察点”
  • 四、潜在性“观察点”
  • 五、被动性“观察点”
  • 第九章 现代中国语言形象
  • 一、语言的整体性
  • (一) 自然天成
  • (二) 简洁与丰赕
  • (三) 生命诗性
  • (四) 物质感官性
  • 二、语言的艺术性
  • (一) 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 (二) 语言的比喻艺术
  • (三) 语言的绘画艺术
  • (四) 语言的节奏艺术
  • 三、语言的现代中国形象性
  • (一) 现代性的白描
  • (二) 大、小说型语言的越界
  • (三) 私语化的德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20世纪京派书法到今日北京书坛[J]. 中国书画 2017(12)
    • [2].京派知识分子审美理想的理论建构[J]. 文艺争鸣 2016(11)
    • [3].解读后京派山水画风貌[J]. 戏剧之家 2015(02)
    • [4].论京派的“和谐”文学观[J]. 山花 2010(08)
    • [5].京派散文与“魏晋风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9)
    • [6].“京派”电视剧文化的现代传承——论40年来“京派”电视剧的创作特点[J]. 中国电视 2019(12)
    • [7].京派电视剧的时空叙事和文化隐喻[J]. 中国电视 2020(06)
    • [8].关于京派小说的探讨[J]. 当代小说(下) 2010(04)
    • [9].京派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身份的生成[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1)
    • [10].多元视角中的深化——京派文学近30年研究综述[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1].中国现代京派文学研究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文学评论 2010(02)
    • [12].论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3].朱自清和俞平伯:京派散文的两极[J].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3)
    • [14].康寿福:京派粮油,健康中国[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8(03)
    • [15].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6].论沈从文小说的京派艺术[J]. 参花(下) 2014(09)
    • [17].浅谈京派电视剧的艺术特质[J]. 青年文学家 2013(16)
    • [18].1980年代以来“京派”研究的几种模式[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5)
    • [19].京派散文的象征段片[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0].浅谈京派电视剧的题材[J]. 大众文艺 2013(09)
    • [21].朱光潜与京派文学[J]. 浙江学刊 2012(02)
    • [22].由画而文:京派小说“意境”之因质[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3].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J]. 文学教育(下) 2012(08)
    • [24].外省与学院:京派的文化身份与文学追求[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 [25].浅谈京派小说对人性的追求[J]. 文学教育(上) 2010(02)
    • [26].论京派文学的边缘写作及其文学史地位[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 [27].京派散文流变论[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8].京派小说意象探析[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05)
    • [29].30年代“京派”作家心态浅析[J]. 文教资料 2014(15)
    • [30].浅议“京派”作家朱光潜的禅宗思想[J]. 青春岁月 2013(23)

    标签:;  ;  ;  ;  

    京派散文:走向塔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