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亚胺论文-梁姗姗,刘恒,胡雁鸣,张学全

双亚胺论文-梁姗姗,刘恒,胡雁鸣,张学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负载,钒催化剂,聚烯烃

双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梁姗姗,刘恒,胡雁鸣,张学全[1](2019)在《自负载吡啶双亚胺酸酯钒(Ⅲ)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自负载吡啶双亚胺酸酯钒(Ⅲ)催化剂(V(Ⅲ)),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等技术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活化下,V(Ⅲ)催化剂对乙烯聚合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7. 2~12. 1 g/(mol·h·Pa)),且自负载基团的链长对催化剂的活性及所得聚合物的性质影响较小。同时,该类V催化剂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合性能良好,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高达68. 1×10~3)的聚合物。所得聚合物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其微观结构为片层迭加结构。(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谢光勇,曾艺,罗德荣,尤庆亮,罗亚妮[2](2019)在《新型联苯酚双亚胺[ONS]叁齿配体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2′-二羟基联苯为原料,经过羟基保护、羟基邻位甲酰化、去保护等反应,合成了2,2′-二羟基-[1,1′-联苯基]-3,3′-二醛,再与2-丙硫基苯胺通过希夫碱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水杨醛亚胺配体3,3′-双-[(2-丙硫基)-苯亚胺]-2,2′-二羟基联苯(5).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核磁氢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目标产物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证实了其结构.双水杨醛亚胺配体5晶体结构表明两个相连的苯环不共平面,二面角为63.14°,且两个水杨醛亚胺中配位原子所在的键长、键角不同,说明与中心金属配位时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活性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林红[3](2019)在《氧化石墨烯负载芳香双亚胺钯(Ⅱ)/钴(Ⅱ)双金属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采用自组装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芳香双亚胺Pd/Co双金属自组装单层膜催化剂(GO@DiI-Pd_x/Co_(1-x)),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Suzuki偶联反应,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结合动力学及热过滤实验、催化剂中毒实验、循环实验、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React-IR)及XP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协同催化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以对苯二甲醛及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芳香双亚胺配体(DiI),并通过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其制备流程如下:2.将芳香双亚胺配体(DiI)接枝到氧化石墨烯上,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芳香双亚胺钯(GO@DiI-Pd)、钴(GO@DiI-Co)及不同比例的钯/钴双金属自组装单层膜催化剂(GO@DiI-Pd_(0.5)/Co_(0.5)、GO@DiI-Pd_(0.1)/Co_(0.9)、GO@DiI-Pd_(0.01)/Co_(0.99)、GO@DiI-Pd_(0.005)/Co_(0.995))。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催化剂的金属含量进行了表征。3.将制备好的几种催化剂应用于Suzuki模板反应,探究不同金属比例的催化剂在该模板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GO@DiI-Co对模板反应没有催化性能,而1 mg的GO@DiI-Pd能够实现0.2 mmol反应底物的定量转化,但金属负载量较大,TOF值较低(246 h~(-1))。与之相比,降低催化剂中钯的投料比以减少催化剂中贵金属钯的用量,GO@DiI-Pd_(0.5)/Co_(0.5)、GO@DiI-Pd_(0.1)/Co_(0.9)均能够实现与GO@DiI-Pd相当的催化活性,GO@DiI-Pd_(0.01)/Co_(0.99)能够实现GO@DiI-Pd 26倍的催化活性(TOF=6441 h~(-1))。并且反应在水中进行,能够实现5次循环使用,产率仍然在90%左右。4.通过ICP-AES、SEM、TEM、Raman及XRD对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剂钝化失活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聚集,并且随着反应的进行,金属颗粒聚集程度增大,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微环境;催化过程中活性中心出现流失,这可能是造成催化活性降低的原因。动力学及热过滤实验、催化剂中毒实验及React-IR等对GO@DiI-Pd_(0.01)/Co_(0.99)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DiI-Pd_(0.01)/Co_(0.99)催化Suzuki偶联反应是在界面上进行的非均相催化。结合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XPS表征和相关理论计算,提出了详细的反应机理:钴通过载体、配体向钯传递电子,形成更具负电性的金属活性中心,经氧化加成反应形成产物中间体,再经还原消除得到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丹丹[4](2018)在《双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催化烯烃脱氢硅烷化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末端烯烃的氢化硅烷化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化学反应,已经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商业生产中。与氢化硅烷化反应相关的另一个反应是脱氢硅烷化反应,该反应是合成乙烯基硅烷和烯丙基硅烷的潜在反应途径。乙烯基硅烷和烯丙基硅烷因具有低毒,高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而被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多功能试剂。到目前为止,用于脱氢硅烷化反应的催化剂还主要依赖贵金属,例如钌,铑,铱,铂和钯。近些年来,丰度高,价格低,环境友好的铁,钴,镍普通金属催化剂备受人们的青睐,大量的研究旨在补充或取代贵金属催化剂。用于催化氢化硅烷化反应的钴基金属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钴基金属络合物催化的氢化硅烷化反应展现出了底物范围多样化和高选择性的优点。与传统铂金属催化剂相比,2,6-双亚胺吡啶铁双氮络合物在催化烯烃氢化硅烷化反应时展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成为普通金属络合物催化氢化硅烷化反应的一个里程碑。对双亚胺吡啶钴络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得到了用于催化脱氢硅烷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剂(~(Mes)PDI)Co(CH_3)(~(Mes)PDI=2,6-(2,4,6-Me_3C_6H_2-N=CMe)_2C_5H_3N)。芳基取代双亚胺吡啶钴烷基络合物(~(Mes)PDI)Co(CH_3)不仅能催化多种类型的烯烃与商业化生产的叁级硅发生脱氢硅烷化反应,还可衍生其他类型催化剂。本论文采取B3LYP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详细探究了(~(Mes)PDI)Co(CH_3)催化烯烃脱氢硅烷化反应化学选择性的机理。通过理论计算,本文获得了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结构和相对能量,甚至是那些无法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短暂存在的中间体。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可能反应路径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数据,给出了最有利的反应路径。更重要的是,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结合为反应机理提供了更有说服力和更全面的解释。而且这个反应可作为研究区位选择性催化系统反应机理的理想化模型。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分析比较了预催化剂(~(Mes)PDI)Co(CH_3)的叁种自旋态。通过计算,预催化剂的基态结构为开壳层单线态(~(os)Cat),它与叁线态(~3Cat)的能量相近,二者之间存在快速的平衡转化。真正的活跃催化剂是单线态(~(Mes)PDI)Co-[Si],它是通过(~(Mes)PDI)Co(CH_3)和HSi(OMe)_3之间发生σ键置换反应(σ–BM)得到的。硅烷进攻(~(Mes)PDI)Co(CH_3)的过程中存在最小能量交叉点。(2)随后(~(Mes)PDI)Co-[Si]催化烯烃进行脱氢硅烷化反应,首先C=C双键插入到Co–[Si]键,接着进行β-H还原消除,最终形成反应产物烯丙基硅烷与乙烯基硅烷。其中,C=C双键插入到Co–[Si]键形成的二级双亚胺吡啶钴烷基络合物是整个催化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间体。最后,第二当量末端烯烃配位到(~(Mes)PDI)Co-H片段上形成副产物烷烃,这个反应过程所释放的能量为反应驱动力的主要来源。(3)烯烃插入步和β-H还原消除步取决于显着的底物依赖选择性,这主要由烯烃和硅基的空间位阻决定。第一选择性出现在烯烃插入部分,从计算结果可知,2,1-插入方式无论在动力学上还是热力学上都比1,2-插入方式有利。而且,叁级硅的空间位阻占主导因素,空间位阻越大,2,1-插入方式越有利。(4)β-H还原消除步决定产物的种类。对于小位阻链状烯烃而言,其反应产物只有烯丙基硅烷,造成单一产物的原因是,在合理的位阻条件下,离大位阻的叁级硅取代基较远的C3上的氢原子优先发生还原消除。增加烯烃的空间位阻,其主产物为烯丙基硅烷,副产物为乙烯基硅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C3原子和C1原子周围的空间位阻都比较大,H原子进行还原消除时都受到了限制,且存在竞争。这些计算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观察结果,并为化学和区位选择性脱氢硅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贾腾[5](2018)在《NCN双亚胺钪、钆钳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并且合成了两类金属配合物;一类是以NCN钳型醛亚胺为配体钪金属配合物,包含6种配合物;另一类是NCN钳型酮亚胺为配体钪金属配合物和钆金属配合物,包含4种配合物。并且我们对这些金属配合物催化异戊二烯和1,5-己二烯的聚合做了详细的研究。在论文的第叁章,主要讲述了这些金属配合物~(Ar)[NCN~H]ScCl_2(THF)_2(Ar=Ph(1a);Ar=2,6-Me_2C_6H_3(1b),Ar=2,6-Et_2C_6H_3(1c),Ar=2,6-~iPr_2C_6H_3(1d),Ar=p-MeC_6H_4(1e),Ar=2,4,6-Me_3C_6H_2(1f)),~(Ar)[NCN~(Me)]MCl_2(THF)_2(M=Sc,Ar=2,6-Me_2C_6H_3(2b);M=Gd,Ar=2,6-Me_2C_6H_3(3b),Ar=2,6-~iPr_2C_6H_3(3d)),和~(iPrPh)[NCN~(Me)]ScCl_2(2d)的合成方法。它们是通过用n-BuLi锂化相应的钳型配体得到锂盐,然后在分别于ScCl_3(THF)_3或者GdCl_3进行加成反应制得的。这些金属配合物都通过了元素分析测试;金属配合物1a-1f,2b和2d都通过了核磁表征;金属配合物1c,1d,1f和2b在THF/己烷混合溶液中培养出单晶,并且通过了X-单晶衍射测试表征;金属配合物3b和3d通过了红外测试。在论文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这些金属配合物催化异戊二烯和1,5-己二烯的聚合,并且聚合物进行了核磁与GPC的表征。金属配合物叁烷基铝与硼剂作用下,聚异戊二烯具有中等的活性,聚合物的顺1,4构型高达98.3%。此外,钪金属配合物也能催化1,5-己二烯聚合,其中MCP高达99.3%。(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谢慧琳,胡文斌,龙湘南,贾振宇,刘其海[6](2017)在《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对Cr(Ⅵ)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TAB/PAANa为混合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自制双亚胺基桥连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采用共缩聚法制备了双亚胺桥连介孔硅材料PMOS。利用FTIR、XRD、N2吸附-脱附、固体核磁和TEM对PMOS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将其应用于对Cr(Ⅵ)的吸附,并系统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PMOS吸附Cr(Ⅵ)的影响,且重点探究了PMOS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MOS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其对Cr(Ⅵ)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6,初始浓度为200mg/L,吸附时间为8h。PMOS对Cr(Ⅵ)的吸附遵循Langmuir模型,在45℃时,其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428.61mg/g。此外,PMOS对Cr(Ⅵ)的吸附行为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且PMOS与Cr(Ⅵ)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和配位作用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19期)

黄建铭,姚昌广,崔冬梅[7](2017)在《β-双亚胺钇配合物催化2-(4-氟苯基)丁二烯的高顺1,4-选择性均聚合及其与异戊二烯的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非极性聚烯烃相比,功能化聚烯烃由于其更好的粘附性、印染性及与其他聚合物的相容性,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对双烯烃的改性主要是通过自由基聚合或阴离子聚合的方法,得到的聚合物不具有立构规整性。本文利用β-双亚胺钇配合物催化2-(4-氟苯基)丁二烯聚合,得到顺1,4-选择性98%的聚合物,分子量可达6.95x10~4,分子量分布为1.4–2.0之间,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约在24–31℃范围内。此外该体系还能够催化2-(4-氟苯基)丁二烯与异戊二烯共聚合,得到高顺1,4-选择性共聚物。共聚物没有结晶性,始终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产物是无规共聚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王雅娜,李九龙,李国平,许文俭,郭琳娜[8](2017)在《新型自组装的双亚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Pd催化C-C键形成的反应在制药和功能化材料上的应用极其重要~([1])。均相催化剂的通常存在分离困难和难以回收等缺点。为克服这些问题,许多可回收的部分异相或准异相催化剂通过将配合物固载到不同的载体上催化偶联反应已有报道~([2])。特别是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由于它们的独特性质,使其有优异的异相催化效应,而引起广泛关注~([3]).在此工作中,我们制备了双亚胺配体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将此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配位上金属(Pd,Co)后,该异相催化剂在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很容易通过简单的过滤再次回收被循环使用,且保持原有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期刊2017-07-24)

薛自前[9](2017)在《氧化石墨烯固载的双亚胺钯、镍、镍/钯双金属催化剂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双亚胺钯、镍和镍/钯双金属催化剂自组装膜(F-GO-Pd、F-GO-Ni、F-GO-Ni/Pd1、F-GO-Ni/Pd2、F-GO-Ni/Pd3),并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Suzuki反应为模板反应,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质和氧化石墨烯在催化中的作用。通过动力学研究、热过滤、催化剂中毒等实验以及在线红外(ReaIR)、X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机理、催化剂循环过程中的失活机理和双金属催化的协同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1.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双亚胺配体,并成功将双亚胺配体接枝到氧化石墨烯纳米层,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新型的氧化石墨烯固载的双亚胺钯催化剂自组装膜(定义为F-GO-Pd)(Figure 1)。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拉曼(Raman)、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多种测试手段对制备的催化剂F-GO-Pd进行了表征。2.以Suzuki反应为反应模板,研究了F-GO-Pd催化剂的非均相催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F-GO-Pd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很少的催化剂用量(0.01mol%)就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取得几乎定量的产率,反应TOF值可达到20000 h-1以上,在室温条件下F-GO-Pd仍可有效催化Suzuki反应,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7次。3.通过动力学研究、热过滤测试、催化剂中毒实验、在线红外、X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F-GO-Pd催化Suzuki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GO-Pd催化的Suzuki反应是在界面进行的非均相反应(Figure2)。通过SEM、TEM、Raman、XRD等表征手段,对F-GO-Pd催化剂循环使用过程钝化失活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GO-Pd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聚集,改变了催化剂表面微环境,使得催化活性发生改变。4.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F-GO-Ni催化剂自组装膜。同时通过调节不同镍钯比例制备了镍钯原子比(2136:1、333:1、97:1)的双金属催化剂自组装膜F-GO-Ni/Pd1、F-GO-Ni/Pd2、F-GO-Ni/Pd3(Figure 3),并使用XRD、FT-IR、UV-Vis DRS、XPS、SEM对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负载双亚胺镍、镍/钯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表征。5.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负载双亚胺镍和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F-GO-Ni催化Suzuki反应可以达到中等的产率。不同的镍/钯比例的双金属催化剂中,F-GO-Ni/Pd2催化Suzuki反应产率高达99%。为了尽可能减少钯用量我们选用F-GO-Ni/Pd1催化剂,在最优反应条件下F-GO-Ni/Pd1催化Suzuki反应产率高达99%,反应TOF值可达到21492 h-1以上,并有着良好的底物适用性,特别是对氯代底物也有中等的催化活性。6.通过动力学研究、热过滤测试、催化剂中毒实验,对F-GO-Ni/Pd1催化Suzuki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利用XPS初步研究了双金属催化剂中镍/钯双金属协同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F-GO-Ni/Pd1催化的Suzuki反应是在界面进行的非均相反应,双金属中钯的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化学环境,从而使得载体向金属中心转移电子,提高了镍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谢慧琳,龙湘南,胡文斌,陈秀莹,贾振宇[10](2017)在《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双亚胺硅烷偶联剂和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丙烯酸钠(PAANa)为混合模板剂,通过共缩聚法合成桥连双亚胺席夫碱功能化介孔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着重探讨了不同PAANa用量对介孔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PAANa用量对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有序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当PAANa的加入量为0.01%时,功能化介孔材料(PMOS_(0.01))展现出较好的形貌、有序度和比表面积。此外,在酸性条件下,PMOS_(0.01)对Cr(Ⅵ)的吸附量为289.24mg/g;而在碱性条件下,PMOS_(0.01)对Cu(Ⅱ)的吸附量为276mg/g。(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05期)

双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2′-二羟基联苯为原料,经过羟基保护、羟基邻位甲酰化、去保护等反应,合成了2,2′-二羟基-[1,1′-联苯基]-3,3′-二醛,再与2-丙硫基苯胺通过希夫碱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水杨醛亚胺配体3,3′-双-[(2-丙硫基)-苯亚胺]-2,2′-二羟基联苯(5).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核磁氢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目标产物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证实了其结构.双水杨醛亚胺配体5晶体结构表明两个相连的苯环不共平面,二面角为63.14°,且两个水杨醛亚胺中配位原子所在的键长、键角不同,说明与中心金属配位时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活性中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梁姗姗,刘恒,胡雁鸣,张学全.自负载吡啶双亚胺酸酯钒(Ⅲ)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J].应用化学.2019

[2].谢光勇,曾艺,罗德荣,尤庆亮,罗亚妮.新型联苯酚双亚胺[ONS]叁齿配体的合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林红.氧化石墨烯负载芳香双亚胺钯(Ⅱ)/钴(Ⅱ)双金属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D].郑州大学.2019

[4].杨丹丹.双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催化烯烃脱氢硅烷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5].贾腾.NCN双亚胺钪、钆钳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谢慧琳,胡文斌,龙湘南,贾振宇,刘其海.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对Cr(Ⅵ)的吸附性能[J].材料导报.2017

[7].黄建铭,姚昌广,崔冬梅.β-双亚胺钇配合物催化2-(4-氟苯基)丁二烯的高顺1,4-选择性均聚合及其与异戊二烯的共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8].王雅娜,李九龙,李国平,许文俭,郭琳娜.新型自组装的双亚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2017

[9].薛自前.氧化石墨烯固载的双亚胺钯、镍、镍/钯双金属催化剂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性质[D].郑州大学.2017

[10].谢慧琳,龙湘南,胡文斌,陈秀莹,贾振宇.桥连双亚胺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J].化工进展.2017

标签:;  ;  ;  

双亚胺论文-梁姗姗,刘恒,胡雁鸣,张学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