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民[1](2014)在《集束式管网集束器阻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集束式管网在集中风力系统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大,但是集束式管网系统设计研究仍以经验设计为主,严重缺乏理论和实验资料的支持。为此,在分析集束式管网结构特点和应用调研的基础上,实验测试了集束器阻力特性,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验和优化设计结论对集束式管网在卷烟工业中的设计应用及集中工艺风力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根据卷烟厂应用实例建立了带有5个支路的集束式风力送丝系统实验平台,分别测试7级风速下开启不同支路数量(共31种组合)时集束器的压力损失并计算其阻力系数。实验结果显示,集束式管网中流体通过集束器压力损失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其局部阻力系数系数随风速增大而减小。此外,开启支路的数量越多,集束器压力损失和局部阻力系数变化曲线越平缓。对实验用集束器建模并对其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分析集束器内部流场分布指出,集束器内部流场分布不均匀处就是优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集束器进行优化设计。试验结果确定了集束器压降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支管外壁间距b>收缩段长度L2>边长a>直段长度L1,同时得到集束器结构参数最优化组合是边长a=60mm,支管外壁间距b=20mm,直段长L1=200mm,收缩段L2=800mm。最后对试验设计所得的最佳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优化后的集束器内部流场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集束器的压力损失较之前下降了50Pa左右。
杜晓泰[2](2014)在《气力输送过程中电容层析成像可视化在线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力输送是从20世纪初大规模、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输送技术,尤其是近数十年来,气力输送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深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力输送是散料输送中较为典型并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在现代化连续输送中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在化工、冶金、粮食、食品、医药、港口卸船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传统的气力输送研究出发,分析了当前气力输送的局限性,并应用较为先进的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对输送过程进行在线可视化监测,对气力输送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篇文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气力输送的发展过程以及当今的发展做了简要阐述;介绍了气力输送的研究机理和方法,并分析了气力输送系统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对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和仪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对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气力输送系统中的应用做了创新性和必要性论述;介绍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物料输送及称量实验中心,对国内先进的粉体物性测定仪器进行了介绍,详尽介绍了“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工程试验系统”,并在该系统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气力输送过程的模糊逻辑控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最后,对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对气力输送的可视化、智能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宏勋[3](2010)在《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快速发展前景》文中指出1前言管道物料输送技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CMES)物流工程分会(CLEI)所属的专业委员会之一。CLEI的前身是中国物料搬运学会(CM-HS)。1979年9月10~15日在大连召开由16人组成的筹备成立会。1980年5月6~10日在苏州为筹备MH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会
朱秀苹[4](2009)在《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研究》文中认为气力输送是利用压缩空气的能量来连续输送散料的输送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气力输送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由于耗能大的缺点,气力输送的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的研究对工业生产及节约国家能源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气力输送的输送机理出发,分析了影响气力输送能耗的各个因素,研究了气力输送节能的措施,并对双辅管输送系统及采用LAVAL管输送炭黑进行了节能试验验证。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论述;陈述了气力输送系统国内外的发展史;介绍了气力输送系统的特点及分类;阐述了气力输送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论述了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的必要性及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降低气力输送系统能耗的措施:物料物性对输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稀相和密相气力输送能耗比较、真空和正压稀相气力输送系统能耗比较、管道材料对输送能耗的影响、输送管路(补气方式,双辅管系统,供气管路布置及变径输送管路)对能耗的影响、气力输送工程的操作优化、多系统输送的优化控制、气源机械的节能分析、气力输送系统储气罐选用、压缩气体冷却方式及干燥方式的选择和气动元件(减压阀,比例阀,过滤器,流量控制阀及LAVAL管)的选择。针对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到的气力输送系统节能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对旁通管及双辅管系统进行耗气量的比较试验;在密相双管输送,采用可控旁通管补气方式及可调式LAVAL管气量控制进行了流量及破碎率的验证试验。通过实验,证实了双辅管系统节约气量及可调式LAVAL管节能的正确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陈述,对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研究提出了展望。
陈公卫[5](2005)在《山东黄岛电厂2×125MW机组烟气脱硫技术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危害,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刻不容缓。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迅速,特别是大型燃煤电厂的大量建设,所以电力工、业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据数据显示,我国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排放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如今,由于电除尘器的安装,烟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现在的电力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探讨国内外各种脱硫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结合黄岛电厂燃用高硫煤的自身特点,探讨制定出对黄岛电厂行之有效的污染物排放治理方案。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国内外的先进脱硫技术,然后分析了黄岛发电厂设计和实际运行的自身特性,如煤质、水质、设备现状、原始设计特点、地理物资条件等,经过认真的对比分析后制定出了—套适用于黄岛发电厂125MW机组烟气脱硫的治理方案,并对该方案从其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社会效益性以及副产品的可利用处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具体实施方向。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借鉴了山东大学热能环保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所开发的半干法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技术。该工艺与传统的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相比具有投资费用低、能耗小、脱硫产物为干态,易于处理等优点。布置紧凑、烟道短,占用空间小,运行费用省,甚至还可除去其它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等,非常适用于黄岛发电厂125MW机组。随着黄岛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周边大气环境,为同类型燃煤机组的脱硫工作指明方向,为我国的环保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张全民[6](2003)在《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陈宏勋[7](2000)在《21世纪的物料输送:观念、技术及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物料输送技术是物流技术与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物料输送技术特别是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发展、随经济结构、市场环境变化的新需求、新课题
陈宏勋[8](2000)在《21世纪的物料物送:观念、技术及系统》文中提出物料输送技术是物流技术与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物料输送技术特别是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发展、随经济结构、市场环境变化的新需求、新课题。
陈宏勋[9](2000)在《21世纪管道物料输送技术发展动向》文中研究指明管道物料输送技术是物流技术与装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论述了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发展,随经济结构、市场环境变化的新需求、新课题,并对我国管道物料输送技术迈向21世纪进行了展望。
陈宏勋[10](1988)在《气力输送技术进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随着生产过程日益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当今,对物料搬运技术提出了高效、大量、高质量、安全可靠以及节能和环境保护等输送要求。气力输送技术由其所具有的特点正是符合现代物流工程和物料搬运技术所提出要求的形式之一。
二、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集束式管网集束器阻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力输送及其应用概述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测试装置及方案方法 |
2.1 实验目的 |
2.2 测试原理 |
2.3 实验装置及其可靠性保证 |
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
2.5 测点布置及实验工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开启一个支路时集束器测试结果 |
3.2 开启两个支路时集束器测试结果 |
3.3 开启三个支路时集束器测试结果 |
3.4 开启四个支路时集束器测试结果 |
3.5 支路全开时集束器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束器流场数值模拟 |
4.1 数值方法及 Fluent 软件简介 |
4.2 数值模拟基础 |
4.3 对实验用集束器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束器优化设计 |
5.1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 |
5.2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集束器尺寸优化 |
5.3 最佳方案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气力输送过程中电容层析成像可视化在线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简要介绍 |
1.2.1 国际研究前沿的情况 |
1.2.2 当今国内的研究情况 |
1.3 论文的整体论述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2 气力输送系统及理论研究 |
2.1 气力输送系统简介 |
2.1.1 气力输送系统简介 |
2.1.2 气力输送发展情况 |
2.2 气力输送系统的分类 |
2.2.1 按气力输送系统设备分类 |
2.2.1.1 开放式气力输送系统 |
2.2.1.2 封闭式气力输送系统 |
2.2.2 按管道内物料输送状态划分 |
2.2.2.1 稀相气力输送状态 |
2.2.2.2 密相气力输送状态 |
2.2.2.3 栓流气力输送状态 |
2.3 气力输送相关设计参数 |
2.3.1 粉体物料性质 |
2.3.2 料气比 |
2.3.3 输送速度 |
2.3.4 输送管道的参数 |
2.3.5 输送管道的压损 |
2.4. 气力输送系统现阶段发展的局限性 |
2.4.1 输送控制方式的局限性 |
2.4.2 输送参数的计算的局限性 |
2.5 气力输送系统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必要性 |
2.6 气力输送系统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可行性 |
3.电容层析成像技术 |
3.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概述 |
3.1.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
3.1.2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分类 |
3.1.2.1 光学层析成像技术 |
3.1.2.2 X射线和γ射线层析成像技术 |
3.1.2.3 超声波层析成像技术 |
3.1.2.4 电荷层析成像技术 |
3.1.2.5 电磁层析成像技术 |
3.1.2.6 电阻层析成像技术 |
3.1.2.7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 |
3.2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3.2.1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发展 |
3.2.2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优越性 |
3.2.3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
3.3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组成 |
3.3.1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传感器部分 |
3.3.2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 |
3.3.3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成像部分 |
3.4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 |
3.4.1 电容层析成像的数学模型 |
3.4.2 电容层析成像的成像问题 |
4.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工程试验平台 |
4.1 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系统 |
4.1.1 解包机部分 |
4.1.2 压送罐部分 |
4.1.3 气量控制及管道部分 |
4.1.4 日储仓部分 |
4.1.5 螺旋给料机部分 |
4.1.6 料斗秤部分 |
4.1.7 除尘器部分 |
4.1.8 气力输送智能管理系统 |
4.2 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
4.2.1 一次物性测试及设备 |
4.2.1.1 图像颗粒分析系统 |
4.2.1.2 激光粒度分布仪 |
4.2.1.3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 |
4.2.2 二次物性测试及设备 |
4.2.2.1 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 |
4.2.2.2 振实密度测试仪 |
4.2.3 三次物性测试及设备 |
4.2.3.1 PFT粉体流动测试仪 |
4.2.3.2 炭黑粒子强度测试仪 |
4.2.3.3 粉体流变测试仪 |
4.2.4 粉体安全性测试仪器 |
5.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气力输送试验 |
5.1 电容层析成像气力输送试验系统 |
5.2 试验物料 |
5.3 试验目的 |
5.4 试验方法和步骤 |
5.5 试验数据及其综合分析 |
5.5.1 物料物性测试 |
5.5.2 物料气力输送试验 |
5.5.3 电容层析成像仪的监测和反馈 |
5.5.4 电容层析成像结果的综合分析 |
5.6 试验结论 |
5.7 试验创新点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气力输送的发展 |
1.2.1 国外发展 |
1.2.2 国内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气力输送系统综述 |
2.1 气力输送系统简介 |
2.2 气力输送分类 |
2.3 气力输送的特点 |
2.3.1 气力输送的优点 |
2.3.2 气力输送的缺点 |
2.4 气力输送的主要设计参数 |
2.4.1 输送速度 |
2.4.2 料气比 |
2.4.3 压力损失 |
2.4.4 输送管道参数及管道布置 |
3 气力输送节能分析 |
3.1 气力输送节能的必要性 |
3.2 物料特性对输送方式选择的影响 |
3.3 稀相气力输送系统和密相气力输送系统能耗比较 |
3.4 真空与正压稀相气力输送系统的能耗比较 |
3.4.1 真空与正压稀相输送系统的应用实例分析 |
3.4.2 真空气力输送耗能高的原因 |
3.5 管道材料对输送能耗的影响 |
3.6 输送管路对能耗的影响 |
3.6.1 不同旁通管补气方式的能耗机理分析 |
3.6.1.1 非可控式旁通管补气 |
3.6.1.2 可控式旁通管补气 |
3.6.2 双辅管气力输送系统 |
3.6.3 不同供气管路布置的比较 |
3.6.4 变径管路 |
3.7 气力输送工程的操作优化 |
3.8 多系统输送的优化控制 |
3.9 气源机械节能分析 |
3.9.1 气力输送系统用气现状 |
3.9.1.1 压缩空气成本 |
3.9.1.2 压缩机在不同输出压力下的能耗比较 |
3.9.1.3 压缩空气的泄露 |
3.9.2 气源机械节能措施 |
3.9.2.1 各类气源机械的简介 |
3.9.2.2 气源机械的选用 |
3.9.2.3 改善气源机械运行状态 |
3.10 气力输送系统储气罐选用 |
3.10.1 储气罐的作用 |
3.10.2 储气罐的结构型式 |
3.10.3 储气罐的容积大小计算 |
3.11 压缩气体冷却及干燥方式的选择 |
3.11.1 冷却方式的选择 |
3.11.2 冷却系统节能实例分析 |
3.11.3 预冷却系统 |
3.11.4 压缩空气干燥装置 |
3.12 气动元件的选择 |
3.12.1 减压阀的选择 |
3.12.1.1 减压阀的主要性能 |
3.12.1.2 减压阀的选用 |
3.12.2 比例阀的选择 |
3.12.3 过滤器的选择 |
3.12.4 流量控制元件的选择 |
3.12.5 LAVAL 管的设计计算 |
3.12.5.1 LAVAL 管在气力输送过程中的作用 |
3.12.5.2 LAVAL 管的临界流理论 |
4 炭黑密相气力输送节能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系统 |
4.4 试验方法、步骤 |
4.5 试验数据分析 |
4.5.1 非可控和可控旁通管气力输送系统耗能比较 |
4.5.2 双辅管气力输送系统与可控旁通管气力输送系统耗气量比较 |
4.5.3 可调式LAVAL 管的节能效果验证 |
4.6 试验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们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山东黄岛电厂2×125MW机组烟气脱硫技术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工程研究背景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概况 |
1.2.1 增湿类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分析及进展 |
1.2.2 喷浆类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分析及进展 |
1.3 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工艺介绍 |
2 山东黄岛发电厂技改工程概述 |
2.1 概述 |
2.1.1 项目概述 |
2.1.2 设计范围 |
2.1.3 主要设计原则 |
2.2 黄岛发电厂工程概况 |
2.2.1 厂址与发电厂概况 |
2.2.2 燃煤及用水 |
2.2.3 主要设备参数 |
2.2.4 水文与地质 |
2.2.5 除灰渣及贮灰场 |
2.2.6 交通运输 |
2.2.7 厂区平面布置 |
2.2.8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2.2.9 地区环境状况 |
2.3 脱硫工艺方案选择 |
2.3.1 设计基础参数 |
2.3.2 脱硫工艺的选择 |
2.4 脱硫工程建设条件 |
2.4.1 吸收剂供应 |
2.4.2 脱硫副产物处置及综合利用 |
2.4.3 脱硫场地 |
2.4.4 供水供电 |
2.4.5 FGD装置和现有系统的配合与影响 |
3 脱硫工程方案 |
3.1 总体布置 |
3.2 吸收剂制备与供应 |
3.3 脱硫副产品处理系统 |
3.3.1 脱硫副产品的排出方案 |
3.3.2 脱硫副产品的利用 |
3.4 脱硫工艺系统 |
3.5 工艺水系统 |
3.6 电气部分 |
3.7 控制和仪表 |
3.8 土建部分 |
3.9 引进设备范围 |
3.10 新添设备 |
3.11 改造项目 |
4 环境保护和环境效益 |
4.1 环境保护标准 |
4.1.1 有关环境质量标准 |
4.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 |
4.2 脱硫系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
4.3 脱硫前后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 |
4.3.1 厂址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4.3.2 1#炉脱硫前后烟气排放情况 |
4.3.3 脱硫前后大气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
4.4 脱硫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简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1世纪的物料输送:观念、技术及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集装箱集散运输管理中心 |
2 大宗散货等装卸、贮运系统 |
3 管道物料输送系统 |
4 气力输送技术 |
5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 |
6 容器式管道输送技术 |
四、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束式管网集束器阻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D]. 陈卫民. 南华大学, 2014(02)
- [2]气力输送过程中电容层析成像可视化在线监测研究[D]. 杜晓泰.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3]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快速发展前景[A]. 陈宏勋. 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 2010
- [4]气力输送系统节能研究[D]. 朱秀苹. 青岛科技大学, 2009(10)
- [5]山东黄岛电厂2×125MW机组烟气脱硫技术方案设计[D]. 陈公卫. 山东大学, 2005(03)
- [6]内旁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在水泥厂中的应用[J]. 张全民. 水泥, 2003(01)
- [7]21世纪的物料输送:观念、技术及系统[J]. 陈宏勋. 中国粉体技术, 2000(S1)
- [8]21世纪的物料物送:观念、技术及系统[A]. 陈宏勋. 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 [9]21世纪管道物料输送技术发展动向[A]. 陈宏勋. 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 2000
- [10]气力输送技术进展综述[A]. 陈宏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专业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