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矛盾调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计划经济
矛盾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王向清,杨真真[1](2019)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展开过程中的适应、激化及其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展开,呈现从相互适应到不适应再到经过自我调整回归适应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适应体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确保了工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从多方面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和原材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不适应体现在: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误解为集体统一经营和生产,难以满足劳动者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需求,上层建筑对纯粹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维护,计划经济伴生的行政干预、政府机构膨胀和条块分割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自我调适体现为:自下而上的个别调适和自上而下的全面调适两个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调适促使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进我国社会迈入了新时代。(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任伟[2](2019)在《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及其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媒技术塑造着人类认知与行为模式,连接着社会生活状态与存在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技术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媒介、模式和环境,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出发,以价值需求与利益需求无缝对接、显性教育的隐性嵌入、话语体系的解构重建、权威重塑下的主体培养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在矛盾的途径,是确保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掌握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应然之举。(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孙喜萍[3](2019)在《论民意和司法审判的矛盾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关系是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民意由公众意愿组成,代表一个社会大多数公众的意志,是对社会构成与运行方式的一种反思与推测,司法审判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主要方式。民意期望司法审判承担更多的社会任务,实现公众的正义期待与司法正义的契合,而司法审判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历史使命,导致民意与司法审判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本文以“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之一的“于欢案”为例,通过对“于欢案”的梳理,分析民意在司法审判不同阶段扮演的不同角色,再现我国当下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司法伦理困境”。分析如何解决民意与司法审判的矛盾,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发挥司法审判对民意的引领作用,探寻在保持司法审判独立性的同时兼顾民意的道路,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和梳理。以“于欢案”为例,对该案引发的民意与司法审判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解构,继而从法理学角度分别对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以历史发展的角度重点论证司法审判如何审视与吸纳民意。第二章是探讨民意与司法审判矛盾的影响。一方面,从民意反映公众对司法正义的广泛关注、民意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的朴素正义、民意体现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叁个方面论述民意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民意影响司法审判权的独立性、民意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探究民意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第叁章是对民意与司法审判矛盾原因的法理分析。一是民意蕴涵的是一种朴素正义,司法遵循的是程序正义,民众的朴素正义与司法程序正义之间生成矛盾;二是机械的法条主义、审判结果与公众的朴素正义相悖。第四章是对民意与司法审判矛盾调适的探究。先从公众舆论具有监督司法审判的权利、罔顾民意影响司法审判正当性、民意可促进司法机关纠错叁个方面论证民意与司法审判矛盾调适的必要性,继而从公众应提升理性的法治思维、司法审判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回应舆情的关切、法官应摆脱机械的法条主义叁方面论证如何保持民意与司法审判权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银行[4](2019)在《论清嘉庆道光年间永姚地区的社会矛盾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中期人口骤增与乾隆中后期的社会动乱,迫使人们从平原向山地迁徙。处于滇川交界的永北、大姚等地成为黔、粤、川、楚等地移民涌入之地。移民从土司、夷人手中典租土地,开垦山林,致使夷人生存区域缩小,生活困顿。加之土司苛政,肆意摊派,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并于道光元年爆发了反抗土司苛政、客民剥削的武装斗争。事变被平息后,针对永、姚社会现实状况,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土地问题、发展社会生产、加强社会治理、革除陈规陋习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司特权,增强了流官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姜伯奎,唐豪[5](2018)在《宗教面临矛盾的理解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8年06期)
娄成武,何阳[6](2018)在《矛盾·成因·调适: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有悖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要求和行动逻辑,影响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效率和质量,具体体现为四组矛盾关系,既不利于保障协商民主主体地位平等、吸纳协商民主主体广泛参与,也不利于推进协商结果有效执行、落实对协商民主的监督。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正确认识和调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利益分歧,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责任认定与归责机制不完善,占据信息劣势方寻求信息均衡状态的动力不足。倘要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间信息均衡,应引导占据信息优势方正确认识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责任认定与归责机制,调动占据信息劣势方寻求信息均衡的动力。(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10期)
沈正赋[7](2018)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次生矛盾的生发、纠结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并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在给新闻业带来技术性革命的同时,也给这一内部和外部组织结构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滋生次生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冰冷数据与人性关怀、新闻同质与独家报道、自动生成与议题设置、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岗位退场与阵地坚守等之间的矛盾和纠葛。面对这些次生矛盾,人类社会任何悲观、纠结、恐慌和逃避的心理和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理性对待、认真分析、寻找对策、调适矛盾才是积极的应对行为。以新媒体为平台,以智媒为终端,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共谋""合谋"和"人机协作"将成为新时代媒介的新景观。(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8年07期)
泮梦婷,黄兴帅[8](2018)在《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与资格认定的矛盾与调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养是现阶段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要模式,而现有的小学教师资格认定采取的单科化的评估方式,这远不足以鉴定乡村小学教师的全科教学技能,同时也造成资格认定趋于形式化。在我国,导致这两者之间质与量的矛盾根源在于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缺少自我调节机制,动因在于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为此,未来的乡村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应构建认定成员多元化、改进资格认定实施过程、增设有效评价机制的调适路径,以适应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养质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曾嘉[9](2017)在《“四教合一”背景下原住民权益保障的矛盾与调适——基于青岩古镇的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古镇是我国唯一处拥有儒、释、道、天主教"四教"并存的特色村落。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与当地自然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景观。如此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但在开发保护中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古镇变为景区后,随着游客数量上升并未带来原住民收入提高,而且古镇原住民在古镇开发中渐渐处在了一种边缘的地位。本文尝试根据古镇原住民的实际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19期)
包涵川[10](2017)在《政府治理中的“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内在逻辑、矛盾与调适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治理中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目前学界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逻辑莫衷一是,而且较少涉及该现象的调适性机制以及相对的合理性。根据研究话题的特征,本项研究宜采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法并通过把握某些关键事件片段展开。结合蒂利给出的"关系机制"分析框架,片段的选取应着眼于外行上级和内行下属之间发生"跨边界联系"之时。考虑到研究路径的特征和既有的研究条件,A市国资委作为研究对象较妥。该部门出现了以下叁个典型事件片段:上级盲目决定投资养老产业、副职协助消解不合理决策、上级通过副职有效统率下属。可以从这些片段中看出,外行领导内行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政治"与"行政"的现象。"一把手"实际上承担了"政治"的功能。他们负责凝聚政治意志,基于政治因素选任并负责决策,从而表现为"外行",具体行事方式为"领导和团结下属"。下属官员实际上承担了"行政"的功能,他们负责执行政治意志,基于专业能力因素录用并负责执行,从而表现为"内行",具体行事方式为"按上级意志做事"。为了使得政府能够有效运转,"政治"必须对"行政"有所主导,从而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现象。两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上级能够制定政策并强力推行,实质上是"政治"与"行政"的矛盾,上级所凝聚的政治意志超出了下级的执行能力。进而导致了 "政治"与"行政"的脱节,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调适性机制,主要在于副职分工一个或几个业务部门,他们以群体化方式存在,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弹性,他们既是"政治"的,又是"行政"的,既参与制定政策,又负责执行,既考虑政治因素又顾及行政专业技术,从而为"政治"与"行政"的创设了具有缓冲性的中间地带,从而使政府有效运转。就此来看,外行领导内行现象是必要的、又是可行性、在实践中也能普遍存在,不能视为全然负面的现象。如果进一步提升"一把手"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艺术、优化领导班子建设,政府治理会更加优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4-01)
矛盾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媒技术塑造着人类认知与行为模式,连接着社会生活状态与存在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技术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媒介、模式和环境,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出发,以价值需求与利益需求无缝对接、显性教育的隐性嵌入、话语体系的解构重建、权威重塑下的主体培养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在矛盾的途径,是确保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掌握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应然之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矛盾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向清,杨真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展开过程中的适应、激化及其调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任伟.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及其调适[J].青海社会科学.2019
[3].孙喜萍.论民意和司法审判的矛盾与调适[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马银行.论清嘉庆道光年间永姚地区的社会矛盾与调适[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姜伯奎,唐豪.宗教面临矛盾的理解与调适[J].世界宗教文化.2018
[6].娄成武,何阳.矛盾·成因·调适: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信息不对称[J].理论月刊.2018
[7].沈正赋.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次生矛盾的生发、纠结与调适[J].编辑之友.2018
[8].泮梦婷,黄兴帅.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与资格认定的矛盾与调适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8
[9].曾嘉.“四教合一”背景下原住民权益保障的矛盾与调适——基于青岩古镇的现状分析[J].祖国.2017
[10].包涵川.政府治理中的“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内在逻辑、矛盾与调适性机制[D].武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