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论文题目: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化学

作者: 高学鲁

导师: 宋金明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碳源,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长江口,南黄海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走势。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85%以上,其变化趋势对海洋碳循环有异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系统研究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海洋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基础,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论文选择典型的陆架边缘海——长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分别于 2003 年 5 月2004 年 8 月(长江口枯水与丰水季节)和 2004 年 10 月(南黄海的秋季)进行了海洋碳循环的专项调查研究,获得了包括水文、化学、生物在内的丰富样品和资料。以此为基础,比较系统地对长江口和南黄海海域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这两个海域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汇格局,并首次估算了长江口整个盐度梯度范围的海?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对这两个典型海域的无机碳化学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1. 在枯水季节,长江口海域由低盐区大气二氧化碳的强源逐渐过渡到高盐区的弱汇,咸淡水的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碳源汇的格局;二氧化碳源区,浮游植物的丰度低,浮游动物主要是纯河口类群和河口性海洋类群,而汇区,浮游植物的丰度高,浮游动物主要是广盐性海洋类群。长江口丰水季节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净源,溶解无机碳体系基本呈现枯水季节淡水区-混合区的特征。 调查期间,长江口淡水水团和混合水团西部水体混合均匀,属于均匀混合型;其他区域基本属于部分混合型。对水体 pH 值、总碱度(TA)、总二氧化碳(TC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 CO2体系各分量(HCO3-、CO32-和 CO2(T)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口区 CO2体系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咸淡水的的物理混合作用是 TA、TCO2和 HCO3-空间分布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他几个参数的空间分布,除了不同水团间的物理混合作用的影响,生物活动的影响也很显著。对于大多数参数,影响其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因区域的不同而不同。pCO2 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由淡水向海水逐渐降低的趋势。长江口淡水和低盐水体具有很高的 pCO2值,表层水盐度<25的区域为大气CO2的源。海-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变化范围为-5.8至531.5 mmol m-2d(-1。徐六泾至口门的河口区调查过程中每天向大气中释放的 CO2的量为(7.0 ± 2.8) × 103 tC。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能够显著影响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生物因素,因此调查过程中也对它们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增加;优势种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浮游植物丰度和 PO43??P 浓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口透明度较高的区域,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和颗粒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陆源输入是长江口区颗粒有机物的主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间变化与潮汐有关,总体上在涨潮和退潮过程中分别呈增加和降低的趋势。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解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科学背景

1.2 海洋环境中碳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

1.3 海-气界面 CO_2 交换与海洋碳源汇

1.4 陆架边缘海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可能贡献

1.5 中国近海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及控制中国近海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分析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长江口海域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2.1 长江口的水文地质特征

2.2 长江口枯水季节无机碳的行为

2.2.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2 主要水文、化学及生物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2.3 溶解无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2.2.4 影响长江口枯水季节无机碳行为的因素分析

2.3 长江口丰水季节溶解无机碳的行为

2.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3.2 水文及化学参数的分布

2.3.3 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

2.3.4 影响长江口丰水季节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黄海海域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南黄海的水文地质背景

3.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3 水文、化学及生物学参数的分布

3.4 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

3.5 影响南黄海溶解无机碳分布特征的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利用涡动相关法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与海气物质交换[D]. 段自强.中国海洋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南北极海区夏季海-气二氧化碳交换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海洋学问题研究[D]. 高众勇.厦门大学2002
  • [2].东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D]. 张龙军.中国海洋大学2003
  • [3].黄海沉积物中氮的粒度结构及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D]. 吕晓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
  • [4].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 周俊丽.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中国黄海、南海和青岛近海表面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多层研究[D]. 宫海东.中国海洋大学2006
  • [6].大洋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盐限制作用及碳循环研究[D]. 唐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7].南黄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污染物胁迫下海水碳源/汇格局的变化[D]. 郑国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8].过量氮和磷引起的富营养化对海水无机碳源汇强度的影响[D]. 张乃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标签:;  ;  ;  ;  ;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