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RV减速器,有限元分析,虚拟样机分析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青[1](2017)在《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特种RV减速器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采油环境的变化,油井、油质、油田朝着多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高端的采油系统。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因其泵效高、能耗低、泵检周期长、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等独有的优势成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采油技术。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存在一技术难题就是电机转速太高而启动力矩小从而导致螺杆泵启动困难,所以需要高速电机驱动、大扭矩螺杆泵输出,因此设计一种功率大、体积小,适用于井下螺杆泵驱动的具有较高运行可靠度和寿命的减速器系统,对于适应不同开采环境的能力和采油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多种传动形式的特点,并根据胜利油田油井工况和潜油电机、螺杆泵的工作参数,最终选择传动比范围大、输入转速高的RV少齿差行星传动作为系统的减速装置。对其进行参数设计,确定参数并进行二维图纸绘制;采用SolidWorks叁维建模软件完成了零件的绘制和装配体的创建,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对所设计的减速器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基于整个采油系统,采用AGREE法确定出减速器部分的可靠度。并从传统故障树出发进行可靠性分析,以“RV减速器整机失效”为顶事件,绘制了减速器的故障树,进行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得到了全部最小割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把模糊数学加入故障树分析中,采用参照函数为正态对称型的L-R模糊数来描述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了各中间事件和顶事件的模糊概率,分析出了造成减速器失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并得出了顶事件隶属函数分布曲线图。(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曹乐[2](2015)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并联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油行星齿轮减速器作为潜油螺杆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由于受螺杆泵径向尺寸的限制,导致减速器齿轮齿数过少。为解决在有限径向空间内传递较大转矩的问题,本文针对并联行星减速器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潜油螺杆泵系统的常规潜油行星减速器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减速器承载能力,采用两个太阳轮并联、同时每个太阳轮与3个行星轮相啮合的结构,设计了并联行星减速器。使用UG软件对所设计的常规行星减速器与并联行星减速器进行了装配建模和运动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并将UG所建模型直接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别对这两种行星减速器进行齿根弯曲与齿面接触的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并联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行星轮、太阳轮轴、内齿圈及整体的所受应力与变形好于常规的单极行星齿轮减速器。最后应用ANSYSWorkbench与UG之间的协同仿真进行设计目标的优化分析,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对并联行星减速器的行星架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显示行星架的结构刚性有所提高,其质量比优化前减轻了14%,优化后的结构更加合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潜油螺杆泵系统承载能力的提升和使用寿命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4)
廖坤梦[3](2014)在《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系统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田开发后期含水量的不断上升,以及聚合物驱等叁次采收方法的普遍应用,为了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油藏条件优选不同开采阶段的采油方式已成为重点,随着各国稠油、含砂、含气井的数目越来越多,螺杆泵采油己成为当前主要的机采举升方式之一,螺杆泵采油以投资少、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及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国内外油田重视。本文在对潜油螺杆泵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后,分析其采油系统特点,对于油田开采后期降低成本、减少投入,更好地适应举升技术的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21期)
吴俊飞,于本亮[4](2012)在《2Z-V型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行星减速器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ESPCPS)的设计关键是要解决螺杆泵低转速、高扭矩的动力输入要求,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机械减速器是整个机组系统的难点所在。根据胜利油田某油井工况对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减速器的设计要求,采用2Z-V型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选用可靠性高、搜索速度较快的分层网络法进行寻优,性能参数良好、优化效果明显。首次提出了潜油螺杆泵减速器综合性能系数R,解决了不同机组、不同工况下、不同结构潜油螺杆泵减速器的性能比较问题。(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2年04期)
张幼军,唐悦芳,韩立[5](2011)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分析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建立了具有设计、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的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开发平台。介绍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开发平台的基本构成和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庄洋[6](2011)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推力轴承的改进设计及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ESPCP)在原油开采方面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此项技术逐渐变成原油开采领域的重点攻关技术,并且有大量科研工作者对该技术进行攻关。潜油螺杆泵系统由潜油电机、减速器、联轴体、螺杆泵、变频器以及保护器等六大部分组成。轴承毋庸置疑是联轴体中对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使用寿命起决定作用的核心部件,在下潜深度、油粘度等多个因素制约和径向尺寸受到严格限制情况下,为了延长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的使用寿命,尽量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以及改善轴承的抗高温承载能力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对现场工作的轴承破损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联轴节核心运动副一轴承的结构方面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同时对不同方案中结构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做了静力学分析。本文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在国内、国外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承受轴向力的推力轴承主要功能,并且对使寿命比较短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有限元软件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原来轴承从结构上进行了改进设计,尝试采用圆锥滚子轴承结构,以期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1500米井下工况,对圆锥滚子轴承在140℃的温度场中进行了有限元力学分析计算,得出圆锥滚子轴承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和结构的变形量;研究了轴承滚动体半锥角尺寸、数目对圆锥滚子轴承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轴承滚动体半锥角尺寸、滚动体数目的最优结果,且得到了生产实践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为以后ESPCP中轴承的继续研究和改进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数据资料。(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1-01-05)
张旭,王世杰[7](2010)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轴向力计算及轴承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轴向承载能力决定其排量、机组下潜深度、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根据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轴向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轴向载荷,对联轴装置中影响轴向承载能力的关键零部件——推力轴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但是偏向一侧,这与实际情况中,单向推力轴承承受偏心轴向载荷时的载荷分布是完全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10年01期)
刘铭[8](2009)在《基于大系统思想的潜油螺杆泵采油机组整体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油螺杆泵是一种新型的无杆采油设备。该采油设备制造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易于运输,安装方便,不易产生气锁现象。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与其他人工举升技术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可比拟的优点,适用于稠油井、高含砂井、高烃链油井的石油开采,在原油开采中具有较好的前景,对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特殊的工作环境,造成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机组一旦下井,它的维修非常困难,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各个组成部件的使用寿命趋于一致,使得机组中任意一个元件达到寿命的同时其他的部件也达到或即将达到其使用寿命,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本文中介绍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其技术特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减速器、联轴体和螺杆泵是其中的关键部件,本论文对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关键部件进行了大系统优化方法的分析,并对一些关键部件进行了实体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由于这叁个组件的设计比较复杂和繁琐,涉及到大量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所以本文采用MATLAB工具箱进行数据处理及工程计算,采用ANSYS软件进行强度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对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进行了大系统优化。解决了系统中各组件使用寿命不等,而造成浪费的问题。通过对关键部件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设计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09-12-28)
张旭[9](2009)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轴向承载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元分析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得到国际上机械设计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介绍了其基本思想以及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文中的全部设计工作均以这种设计方法作为指导。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在原油开采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系统主要由潜油电机、减速器、联轴体、螺杆泵、变频器以及保护器等六大部分组成。联轴体是其关键部件之一,具备了传递扭矩,承受轴向力及运动形式转化的叁大功能。为达到系统的设计要求,本文对联轴装置中的关键零部件——平面推力轴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设计。经过对前期生产试运行中的轴承进行的采样分析,总结出推力轴承的破损机理。对所涉及的非线性接触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最终总结出推力轴承的应力应变分布状态,以及推力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轴向载荷与其滚子尺寸和数量的关系。这些工作为今后轴承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做了强有力的理论储备,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在对影响轴向承载重要的密封性能进行分析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单螺杆泵压力的产生和传递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螺杆泵定子橡胶与转子间腔体压差、腔体压力以及过盈量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得出了压差与接触压力、腔体内压力与接触压力和最大密封压力及过盈量与最大压力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09-12-25)
魏川,王世杰[10](2009)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值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系统优化方法是指大规模的线性和非线性规划理论和算法,大系统优化是从系统的全局出发进行建模,在满足所要求的条件下,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最终达到工程系统的全局优化。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与其他人工举升技术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可比拟的优点。该技术适用于稠油井、高含砂井、高烃链油井的石油开采;潜油螺杆泵是一种新型的无杆采油设备,所以杆管偏磨所导致的断杆和管漏故障可以避免,抽油杆形变产生的能耗可以消除。本文简述大系统的概念、特征、大系统优化的特征以及大系统优化在螺杆泵采油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09年06期)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潜油行星齿轮减速器作为潜油螺杆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由于受螺杆泵径向尺寸的限制,导致减速器齿轮齿数过少。为解决在有限径向空间内传递较大转矩的问题,本文针对并联行星减速器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潜油螺杆泵系统的常规潜油行星减速器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减速器承载能力,采用两个太阳轮并联、同时每个太阳轮与3个行星轮相啮合的结构,设计了并联行星减速器。使用UG软件对所设计的常规行星减速器与并联行星减速器进行了装配建模和运动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并将UG所建模型直接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别对这两种行星减速器进行齿根弯曲与齿面接触的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并联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行星轮、太阳轮轴、内齿圈及整体的所受应力与变形好于常规的单极行星齿轮减速器。最后应用ANSYSWorkbench与UG之间的协同仿真进行设计目标的优化分析,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对并联行星减速器的行星架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显示行星架的结构刚性有所提高,其质量比优化前减轻了14%,优化后的结构更加合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潜油螺杆泵系统承载能力的提升和使用寿命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青.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特种RV减速器的设计与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2].曹乐.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并联行星减速器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3].廖坤梦.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系统特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4].吴俊飞,于本亮.2Z-V型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行星减速器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
[5].张幼军,唐悦芳,韩立.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开发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1
[6].庄洋.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推力轴承的改进设计及强度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1
[7].张旭,王世杰.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轴向力计算及轴承强度分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
[8].刘铭.基于大系统思想的潜油螺杆泵采油机组整体优化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
[9].张旭.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轴向承载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
[10].魏川,王世杰.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值优化方法研究[J].机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