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

论《巴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

论文摘要

辛克莱尔·刘易斯(1885-1951)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步入成熟期时,最杰出的文学先锋,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特别的文学时代。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一个特殊的讽刺对象,如《大街》中的乡镇社会、《巴比特》中的商界、《阿罗史密斯》中的科学界、《埃尔墨.甘特利》中的宗教界,等等。他从长期从事的新闻工作中汲取养分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他的讽刺特点是对那些无孔不入的标准化,原则,价值的详尽描写,尽管有些夸张,但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的言谈举止及精神面貌,还是通过他的描写而跃然纸上。《巴比特》之所以被认为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原因在于他成功地识别并塑造了那些在时间流转中还可以保持相对可辨的情感,挑战,并且描写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对于此,现代读者特别是白领阶层,职场人士,对生活不满的家庭主妇以及美国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士很容易就会感同身受。《巴比特》的主人公乔治·福·巴比特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物原型,他觉得他恪守商业圣训,所以认为自己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都达到了完全的和谐一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来源于刘易斯先生对泽尼斯的暴力性的理解以及对美国人内心深处的异常空虚,冷酷和伪善的感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被人类现代文明扭曲和异化的结果。辛克莱尔·刘易斯要抨击的正是代表错误思想的那些规章制度。正是巴比特的进步精神和乐观态度才使他有机会从内心和精神这两个方面逃离泽尼斯的控制,在自然或本性中去寻找令他精神振作的东西,换就话说,就是到从之前受压抑的边缘中寻找希望。本文对时代精神、社会问题以及调和基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冲突和抚慰由此而来的精神痛苦的可能性做了全面的剖析。作为探索反理性主义的哲学,无论是存在主义还是解构主义都被用来分析本文的主题与时代精神。尽管存在主义哲学并没有直接提供缓解各种各样矛盾与冲突的办法,但它还是强调了个人作为自我存在的重要性,虽然这种自我存在在标准化的社会中变得荒诞可笑。此外,存在主义哲学还散发出一些解构主义倾向,例如颠倒了本质与存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等级关系。通过对巴比特荒谬的自我存在以及他的绝对自由的描写,巴比特人生痛苦的根源显露出来——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萦绕不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刘易斯开始借助于类似解构主义的手法来颠覆一系列的等级对立,提供一个替补逻辑系统,并且证明作为此在的“本原”的不在场性,踪迹化,以及延异化。作为一名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不稳定因素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显示了存在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倾向,这使得《巴比特》成为了一部预言书,它预示了人们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缺乏绝对权威的非等级,多元化世界的向往。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简介了作家的经历、《巴比特》的创作环境及其他的其它作品、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作品风格以及本文的现实意义:从解构主义角度分析《巴比特》,从而去追寻和谐多元的世界和社会。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包括三部分,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分析阐述此小说。第一部分简介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和“本原观”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简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提出解构主义的平等,非等级的倾向。第三部分简介解构主义理论在《巴比特》中的应用。第二章分六部分,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巴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第一部分用“存在先于本质”阐述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解构主义倾向。第二部分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作为解构主义倾向的另一个具体表现。第三部分分析巴比特的精神痛苦之源。第四部分阐述人物荒诞的生存状况。第五部分初步阐述在荒诞的环境中如何避免悲剧人生。第六部分证明绝对自由作为解构主义原动力的重要性。第三章分三部分,具体解构《巴比特》中的三个方面:主人公巴比特作为自我存在的变化过程,从自身价值的绝对在场到不在场;解构巴比特与他人的基于商业图腾的人际关系;通过颠覆“社会团体愿望”优于“个人内心向往”解构作为“本原”的泽尼斯。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用来阐述如何在充斥着各种各样暴力性“本原”表现的荒谬世界中生存以及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因此,第四章通过借助于巴比特的缅因之旅解决上述问题。本章分为三部分,解决问题之道在于消解建立在先进工业基础之上人类现代文明的逻各斯。第一部分阐述梭罗对作者生活和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巴比特对烟的眷恋,在巴比特的精神层面架起一座沟通他与自然界中超自然力的桥梁,从而解构人类文明高于自然。第三部分用于阐述巴比特通过缅因之旅以及他的摆脱“本原”束缚的具体努力,从而在内心中形成的对于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美好向往。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了概括总结,再次阐述了《巴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并肯定本文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通过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巴比特》,我们意识到,单靠经济繁荣不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所有问题,而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互惠合作,多元主义和包容精神才是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的必经之路,对我们渴望成为和谐整体的每个人来说,我们所获得的经济上的繁荣与精神上的健康也都依存与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The Origin and Main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and the Derridean Deconstruction inclination in Babbitt
  • 1. Logocentrism,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Arche
  • 2. D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Metaphysics- "Arche" , "Differance" and "trace"
  • 3. Introduction of "Differance" and "trace" in Babbitt
  • Chapter Ⅱ Tradi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Existence-Deconstructon Inclinationin Babbitt from the Angle of Existentialism
  • 1. The Introduction of Deconstruction Inclination in Existentialism
  • 2. The Ascendance of Individualism and Decline of Collectivism in Babbitt
  • 3. Existence in Priority-Better Conditions for Living as "the Ultimate Aim" for Characters in Babbitt
  • 4. Absurdity in Existence-Babbitt's Inextrica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Desire of the Inner World
  • 5. A Gleam of Hope in Crisis of Human Nature
  • 6. The Emancipation due to "Absolute Freedom" -the Motive power of Deconstruction
  • Chapter Ⅲ Babbitt's Self-conciousness-Babbitt's Self-existence from the Angleof Deconstruction
  • 1. the Development of Babbitt's Self-conciousness from Presence to Absence-Deconstruction of Self
  • 2.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ercial Totemism in America in 1920s-Deconstruct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Zenith
  • 3. Deconstruction on Zenith-Deconstruction on the Priority of the Aspiration of Social Group over the indivuduals' desires
  • Chapter Ⅳ Thoreauvian Experience after the Sense of Self of Babbitt- Deconstru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Based on Sophisticated Industry
  • 1. Thoreau's Influence on Sinclair Lewis's Life and Works
  • 2. Babbitt's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Tobacco-Deconstru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over Nature in the Spiritual Level
  • 3. Babbitt's Thoreauvian Experience in Maine-Deconstru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over Nature Concretel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翻译中源语文本有无始源性和稳定性问题初探——评《解构主义与翻译》[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9(01)
    • [2].解构主义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 西部皮革 2020(04)
    • [3].城市建设中的“奢侈品”——谈解构主义建筑[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4].浅谈解构主义建筑——以中国解构主义建筑为例[J]. 绿色环保建材 2017(12)
    • [5].后现代主义服装下的解构——非常规服装结构设计应用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 [6].解构主义在服装造型中的运用[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5)
    • [7].解构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 林区教学 2017(08)
    • [8].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焦点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9].解构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J]. 纺织导报 2015(11)
    • [10].解构主义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家 2020(01)
    • [11].浅谈解构艺术和解构主义建筑[J]. 美术文献 2020(06)
    • [12].解构主义视角下影音作品异国重构的生命力[J]. 北方文学 2019(17)
    • [1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 校园英语 2019(27)
    • [14].研读文本,增强独立备课的能力[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26)
    • [15].《冰淇淋皇帝》的解构主义阅读[J]. 文教资料 2015(32)
    • [16].浅析解构主义建筑[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7)
    • [17].电影《卑鄙的我》的解构主义分析[J]. 牡丹 2018(29)
    • [18].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J]. 长江丛刊 2016(32)
    • [19].“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J]. 北方文学 2016(22)
    • [20].解构主义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探析[J]. 中学语文 2017(03)
    • [21].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互补性在翻译思想中的体现[J]. 校园英语 2017(02)
    • [22].新解构主义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探析[J]. 中学语文 2017(09)
    • [23].Marisfrolg.SU的艺术日常[J]. 时尚北京 2017(05)
    • [24].解构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12)
    • [25].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中华少年 2017(20)
    • [26].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君臣人子小命呜呼》的阐释[J]. 青年文学家 2017(03)
    • [27].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北方文学 2017(09)
    • [28].解构主义风格服装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设计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6)
    • [29].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长江丛刊 2017(23)
    • [30].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明日风尚 2017(17)

    标签:;  ;  ;  ;  

    论《巴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