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景观论文-马翀炜,孙东波

梯田景观论文-马翀炜,孙东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梯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经济理性,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

梯田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马翀炜,孙东波[1](2019)在《遭遇理性的牛——关于红河哈尼梯田景观遗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核心区村寨出现的养牛种类单一、数量缩减和雌雄比不均衡等情况是村民经济理性选择的结果。牛的减少是农耕文化景观危机的表征,机耕开始代替牛耕使梯田景观价值大为降低,经济理性的不断成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提高遗产地的人们的福祉为旨归的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由于国家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传承的责任主体,为了实现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价值,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更多地以制度化的形式承担起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的责任。(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1期)

程海帆,张盼,朱良文[2](2019)在《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村落保护性改造试验——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阿者科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矛盾及问题,综述遗产地村落研究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的重点传统村落阿者科村为例,梳理其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价值,分析其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总结其面向实施的保护规划及策略;以村落的改造试验为样本,研究社区参与、民居改造、风貌环境整治、实施管理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全面总结保护性改造的经验启示,为当前快速发展背景下贫困型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永续利用提出在地化、技术协助、部门管理、多方参与等可操作性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3](2019)在《坡耕地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设计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梯田建设新技术与方法,以水土保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水土保持与生态园林景观工程相融合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梯田设计理念,将六角形砖与植草(或栽植灌木)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应用于坡耕地梯田建设,建成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工程,以期为加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史艳兰,刘芳[4](2019)在《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展出的经验知识。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脱离了基于地方社会、土地情结的职业耕作不是保护梯田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郑佳佳[5](2019)在《景观呈现与知识生产:以哈尼梯田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景观因涉及一整套与人们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系统而不易于呈现。景观呈现是人们对景观展开的第二次创作,是对社会文化景观以及形塑景观的地方知识等进行言说的文化书写行为。片面依赖景观自身抑或高度通约的解说仍无法解决景观呈现的难题。文字及行为标识等指示性符号共同协作,真正引导文化释读极为重要。景观呈现的过程其实也是众多地方知识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充分尊重游客携带不同地方知识的事实也是进行具有普适性地方知识生产的必要前提,有利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接近并达成互相理解。(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马翀炜,罗丹[6](2019)在《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族群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顺应山川形变、流水趋向,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山地梯田稻作农耕文明。哈尼梯田景观集群包括:汇水的森林、聚人的村寨、储水的鱼塘、配水的沟渠、产粮的梯田等要素。独具特色的景观样态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使哈尼梯田具备稀有性、多样性、功效性、和谐性、美学性和宜人性等价值特性,因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重标准并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梯田稻作灌溉垦殖技术并非仅在红河水系南岸为梯田稻作族群所独有,但就其集中连片的规模性、农耕技术传承的历史经验性、人文意涵的丰富性而言,其在世界范畴内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故堪称世界多样性文化系统的重要资源板块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查智琴[7](2019)在《哈尼梯田湿地水体氮磷时空盈亏及其关键汇景观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源汇景观格局对流域内水体氮磷元素迁移过程有重要影响,其中汇景观的截留功能对调控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以哈尼梯田湿地景观及其水体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分别采集不同景观类型下地表水水样114个,分别从流域、小流域和景观类型叁个尺度入手,剖析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富营养化指数与截留率对梯田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及景观截留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其盈亏状态;基于2017年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源-汇”理论方法,获得源汇景观类型数据,运用洛伦兹曲线与汇景观空间负荷比指数(SLWLI)分析流域内的景观发挥的主要功能(扩散/截留功能),计算不同汇景观对氮磷截留功能的贡献率并识别出流域内的关键汇景观,基于湿地水体氮磷盈亏状态及关键汇景观识别结果,提出景观格局优化调控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水体常规参数与TN、TP的时空分异特征(1)时间分异,哈尼梯田湿地水体pH值、温度、电导率、TN和TP在时间上均呈现出雨季>旱季的特征。(2)空间分异,各尺度水体均偏弱碱性,水温差异不大,但电导率差异较大。流域尺度上,水体TN和TP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碧播河>者那河>麻栗寨河>戈它河>窑毖罗河>碧勐河。小流域尺度上,水体TN和TP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阿勐控>金竹寨>大鱼塘>龙树坝>垭口>黄草岭,与流域尺度的结果次序大致相同。景观类型上,TN、TP浓度平均值高低依次为:村寨区>梯田区>森林区>河流。(2)水体氮磷盈亏分析(1)流域尺度上,富营养化指数(PI)与截留率分析表明,季节上水体TN、TP呈现雨季>旱季特征。空间上PI值与截留率的结果表明碧播河水体的氮磷元素处于严重盈余状态,者那河、麻栗寨河水体的氮磷元素为轻度盈余状态,戈它河、窑毖罗河水体的氮磷元素为平衡状态。(2)小流域尺度上,PI值与截留率在季节上均表现不规则。空间上PI值与截留率的结果表明阿勐控出水口水体的氮磷元素为严重盈余状态;黄草岭水体的氮磷元素为平衡状态。(3)景观类型水平上,PI值与截留率在季节上均表现不规则。空间上PI值与截留率的结果表明村寨区水体的氮磷元素处于严重盈余状态。(3)源汇景观功能评价及关键汇景观识别(1)源汇景观面积特征:流域、小流域尺度上,源汇景观面积百分比均表现出汇景观面积比重大,源景观面积比重小的特征。(2)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流域尺度上,源汇景观在相对距离因子分布不合理;在相对高程、坡度因子上分布相对均匀;小流域尺度上,源汇景观在相对距离、相对高程、坡度因子上的分布均比较合理。(3)源汇景观功能评价:流域、小流域尺度上,SLWLI _(distance)、SLWLI _(elevation)、SLWLI _(slope)及SLWLI值均高于0.50,表明这几个流域的景观以汇景观为主,景观功能以汇功能(截留功能)为主;其次,TN的SLWLI _(distance)、SLWLI _(elevation)、SLWLI _(slope)及SLWLI值均高于TP,说明哈尼梯田湿地对TN的截留功能好于TP。(4)关键汇景观识别:流域、小流域尺度上,林地、水田对TN、TP的截留贡献率均高于28%,是关键汇景观,而草地、水域对TN、TP的截留贡献率则不到8%,为次要汇景观,起辅助作用。(4)景观格局优化调控措施应从控制源—调节过程—提升汇叁个环节入手。流域尺度,针对哈尼梯田流域尺度上源汇景观在距离因子上分布不合理的情况,第一,禁止水田旱化,保护与维持流域内的关键汇景观—林地与水田;第二,应采用关键汇景观林地进行替代。小流域尺度,应减源增汇;其次,应提高汇景观自身的功能。总之,应以保护、维持关键汇景观为主,调控优化次要汇景观为辅。控制高负荷源景观的源,提高汇景观的截留功能,通过以上措施来治理研究区水体氮磷盈余问题。(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4)

[8](2019)在《“云上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图片展”在广州市拉开首展序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4日上午10点,由红河州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云上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图片展》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曲流石渠遗址主楼二楼临展厅举行开展仪式,标志着为期叁个月的展览在广州市拉开序幕。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广东(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博物馆文集汇编(上)》期刊2019-06-01)

郭雪怡[9](2019)在《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哈尼梯田概况(一)哈尼梯田的地理特征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总面积约6.7万hm~2。梯田坡度在15°~75°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左右,全年日照1 670h,年降水量约1 000 mm,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适宜人居。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愈发发达,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国最集中、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二)哈尼梯田的成因作为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文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人工湿地中的稻田类型,哈尼梯田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结合角媛梅等的观点,其人文因素集中体现在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富于创新、坚韧不拔、团结互助和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中国历代中央政府边疆开发政策,科学的管理。(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1期)

王红崧,王云月,杨燕楠,李小龙,陈娟[10](2019)在《元阳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和农业文化景观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干扰导致的景观结构变化促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从传统的、以物种为中心的自然保护途径向强调生态系统保护的景观优化管理途径转换,景观要素的形状、组成、变化和稳定性对景观中的物种及其功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从景观尺度来研究梯田农业文化景观中的传统物种及传统农耕活动的利用与保护,分析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和梯田农业景观格局特征的关系,探讨元阳县哈尼梯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优化管理途径和种质资源创新管理途径,对梯田景观生态和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结果表明,(1)2007-2016年,哈尼梯田林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而旱田和居民点趋于增加,水田呈先减后增再稳定态势,梯田景观细碎化程度总体呈升高趋势。(2)传统稻种30年来流失近一半,稻种多样性整体呈下降态势;近年来农户轮换种植传统品种有50个,仍有46%农户种植传统品种,农户通过种间流动、交换、轮换,从时间和空间上维持了稻种多样性和内部遗传异质多样性,多样性稻种的种植促使梯田景观得以稳定留存。(3)梯田林地(0.319)、旱田(0.153)与稻种丰富度呈正相关,水田(-0.367)、居民点(-0.15)与稻种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水田面积越多,传统稻种种植有减少趋势,而林地越多,种植的传统稻种越多;旱田面积显着影响稻种病虫害的发生,旱田越多,稻瘟病情越高,而居民点越多,病情指数越少;随海拔升高,传统稻种的种植呈上升趋势,而水田呈下降趋势;梯田水稻生态系统通过小斑块控制病虫害发生,维持稻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梯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矛盾及问题,综述遗产地村落研究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的重点传统村落阿者科村为例,梳理其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价值,分析其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总结其面向实施的保护规划及策略;以村落的改造试验为样本,研究社区参与、民居改造、风貌环境整治、实施管理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全面总结保护性改造的经验启示,为当前快速发展背景下贫困型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永续利用提出在地化、技术协助、部门管理、多方参与等可操作性参考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梯田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马翀炜,孙东波.遭遇理性的牛——关于红河哈尼梯田景观遗产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程海帆,张盼,朱良文.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村落保护性改造试验——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阿者科村为例[J].住区.2019

[3].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坡耕地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设计与效果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4].史艳兰,刘芳.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

[5].郑佳佳.景观呈现与知识生产:以哈尼梯田为中心的讨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6].马翀炜,罗丹.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9

[7].查智琴.哈尼梯田湿地水体氮磷时空盈亏及其关键汇景观识别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云上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图片展”在广州市拉开首展序幕[C].2019年中国博物馆文集汇编(上).2019

[9].郭雪怡.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10].王红崧,王云月,杨燕楠,李小龙,陈娟.元阳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和农业文化景观格局[J].生态环境学报.2019

标签:;  ;  ;  ;  

梯田景观论文-马翀炜,孙东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