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先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宽级配砾石土,分形,多尺度,优先流
优先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苏立君,刘超,余方威,张崇磊,徐兴倩[1](2017)在《宽级配砾石土中降雨入渗的优先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宽级配砾石土的级配较宽,孔隙尺度跨越几个数量级,降雨入渗易形成空间上的不均匀入渗,即优先流入渗。基于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定量研究降雨在宽级配砾石土中的入渗规律。根据多孔介质分形理论及HagenPoiseulle方程,水在不同尺度的孔隙管道内入渗率的量级不同,将土体的孔隙部分划分为2个区域—基质区和优先流区,这2个区域所占的比例随雨强的变化而变化。基质区内各孔隙管道的入渗率均达到其最大的入渗率,但各不相同,孔隙管道的直径量级小,入渗率量级小,优先流区各孔隙管道的入渗率相同且均未达到其最大入渗率,孔隙管道直径量级大,入渗率的量级远大于基质区,据此特征从理论上推导了降雨在土体不同孔隙区域内的入渗量和入渗率的表达式;基于此研究了基质区和优先流区的面积在孔隙中所占比例随雨强的变化特征及相应入渗量和入渗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在土体中的入渗呈现出优先流区高速入渗,基质区入渗相对缓慢的特点;随着雨强的增大,优先流区域的入渗率也随之增大。降雨入渗优先流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体多尺度的孔隙结构和无压力的自由入渗边界2个因素,其大小和分布受到土的饱和渗透系数和降雨强度的影响。从孔隙结构的角度解释了降雨入渗优先流的产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朱磊,陈玖泓,刘德东[2](2016)在《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旨在通过分析土壤裂隙存在下的土壤优先流运动模式与特点,建立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crack preferential flow model,CP模型)。用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求解两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采用整体法将土壤基质水流运动方程和叁维土壤裂隙网络区水流运动方程耦合。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降雨或灌溉强度能促进激活裂隙通道作为优先流通道,有利于优先流形成。CP模型及耦合方法较好地描述出了优先流运动的特点,模拟与实测的土壤饱和度均方根误差为0.016~0.025,决定系数均在0.78以上(P<0.05),偏差为0.020~0.026,一致性指标为0.918~0.938。与等效连续体模型(Richards模型)相比较,CP模型模拟裂隙存在情况下土壤水流非均匀性规律更有效。研究丰富了土壤优先流理论,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4期)
盛丰,张利勇,吴丹[3](2016)在《土壤优先流模型理论与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先流是土壤中常见的和重要的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形式。由于土壤优先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加之土壤优先流的快速非平衡特征明显以及土壤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准确描述和模拟土壤优先流的时空变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土壤水文学界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该文从优先流的定义、表现类型、形成和影响因素、模型理论与观测技术等5个方面综述了土壤优先流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立土壤优先流的统一判别标准、提升优先流模型理论的有效性、发展优先流的专用观测技术设备。文章对深入研究土壤优先流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何凡,祁生林[4](2007)在《长江叁峡库区优先流模型修正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拟长江叁峡库区优先流运动,以Macro模型为基础模型,依据长江叁峡花岗岩区试验地特征及观测数据,对模型驱动变量、土壤物理特性参数进行了适当修正,得到了试验地区优先流运动模型。应用EF统计方法对实测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层次土壤中优先流流量的EF统计值均大于0.89,说明所建立的优先流模拟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优先流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程金花[5](2005)在《长江叁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先流是一种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优先流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坡面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作为土壤水分一种特殊运动形式,优先流是当今世界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以长江叁峡库区林地坡面优先流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秭归县曲溪小流域为试验基地,选择曲溪小流域内典型林地坡面,采用剖面灌水法分析了优先路径在土壤剖面上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性、优先流运动特征、影响优先流的因子、优先流对剖面渗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修正了优先流模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优先流是长江叁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的一种普遍现象,观测的优先流雷诺数均大于10,说明优先流运动不遵从达西定律。在该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优先路径,即地质型优先路径(原生型优先路径)和生物型优先路径(次生型优先路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距地表以下0.8~1.0m范围内,在土层中的分布呈聚集状分布,其拥挤度为6.0~19.0,优先路径的平均密度为5~7个/m。 (2)优先流产流过程表现为明显的涨水、峰值和退水3个阶段。涨水历时较短,退水历时较长。长江叁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产流滞后降雨时间为5~95.5h,优先流历时为7~170h。优先流产生后,峰值流量出现时间为产流后1~13h,大部分场降雨产生的优先流在产流后1~2h就达到峰值流量。当前期降雨(3~7日降雨量)充分后,只要再有较小的降雨,都可能产生优先流。 (3)降雨和土壤物理特性是影响优先流的重要因子,影响优先流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总量,两者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影响优先流历时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历时和降雨总量,优先流历时与降雨历时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降雨总量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影响优先流峰值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总量,两者为显着正相关关系。优先流滞后降雨的时间与降雨各因子线性关系均不显着。>20mm/h降雨量和最大降雨强度与优先流各因子均不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试验地不同土层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显着差异导致土壤水分运动中产生侧向优先流。 (4)优先流流量占剖面渗流总量的比例可达2.40%~48.72%,其水分通量最大可达剖面渗流水分通量的17200倍。这说明优先流对降雨的快速入渗有较大作用,能够加速渗流流动速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运动通量。该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5)同等降雨及下垫面条件下,受降雨量影响,对应的优先流总量和坡面径流总量呈一元线性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5-05-01)
优先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旨在通过分析土壤裂隙存在下的土壤优先流运动模式与特点,建立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crack preferential flow model,CP模型)。用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求解两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采用整体法将土壤基质水流运动方程和叁维土壤裂隙网络区水流运动方程耦合。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降雨或灌溉强度能促进激活裂隙通道作为优先流通道,有利于优先流形成。CP模型及耦合方法较好地描述出了优先流运动的特点,模拟与实测的土壤饱和度均方根误差为0.016~0.025,决定系数均在0.78以上(P<0.05),偏差为0.020~0.026,一致性指标为0.918~0.938。与等效连续体模型(Richards模型)相比较,CP模型模拟裂隙存在情况下土壤水流非均匀性规律更有效。研究丰富了土壤优先流理论,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先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苏立君,刘超,余方威,张崇磊,徐兴倩.宽级配砾石土中降雨入渗的优先流模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
[2].朱磊,陈玖泓,刘德东.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及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6
[3].盛丰,张利勇,吴丹.土壤优先流模型理论与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6
[4].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何凡,祁生林.长江叁峡库区优先流模型修正及验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5].程金花.长江叁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