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存在的最后阶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农奴制处于总危机状态。这一时期欧俄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加之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依然非常落后。但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城乡彻底分离,经济区域化的形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欧俄农民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俄国地主面临有利的国内外市场条件,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致使农民经济状况和地位不断恶化。农民与地主矛盾日益加剧,农民反抗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二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欧俄农民经济一改以往相对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三是,农民分化的加剧。有的农民购买土地成为土地所有者,这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从事各种其它职业加剧了农民的分化。俄国农村到处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化。但这种进步是以广大农民经济状况和地位的恶化为代价的,只有少数农民地位改善。打工经商农民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联系密切。由于欧俄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广大农民难以摆脱封建关系的束缚,农民分化程度有限,城市化进程受阻。在农民经济发生上述变化的条件下,农民争取权益的斗争日益高涨。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俄国历代沙皇都对农民、农民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程度不同的政策调整或者改革,但每次调整或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局面,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农奴制束缚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对农民、农民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已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