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际网络,影响力,人类财富,社交网络,佩奇,金融网络,金融危机,谷歌,风险敞口,人类社会
人际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本力[1](2019)在《人际网络效应中的权势和影响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和全球化对人类行为的改变如此迅速,但又始终合乎亘古不变的人性规律。这与其说是因为技术和经济的推动,倒不如说是来自人类社会属性的巨大内在力量。在这种网络效应中,“复利”“指数型增长”“幂律”“滚雪球”等效应,较之人类财富、权力网络结构以往的杰(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9-08-26)
严家萌,许立波,李兴森,庞超逸,董瑞辰[2](2019)在《可拓聚类的科教人际网络节点重要性动态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数研究对复杂社会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识别都是静态的,缺乏动态变化的分析。采用可拓聚类方法对动态变化下的科教人际网络进行量化分析,首先以多属性决策法计算每个节点重要性,再利用变异系数权重法计算得该节点综合重要性量值,之后划分等级并取标准正域和正域区间,利用可拓关联函数计算每个节点与每个等级的关联度,关联度值最大的等级即为该节点对应等级,最后分析同一社会网络节点在不同时间点的重要性等级变化。可拓聚类方法尝试从动态上对网络节点重要性进行把握,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智能系统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梁辉[3](2018)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信息人际网络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在进城之初面临人力资本断裂、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急剧减少的困境,为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求社会支持、构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而在信息社会中,人际交往日益呈现"交往信息主导化"和"信息技术使用向中下阶层扩散"的趋势。农民工群体对手机、网络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形成了特有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模式,影响着他们的群体形态、参与及信任结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体等因素均影响农民工信息人际网络的构建,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丰富农民工社会生活,积极构建农民工与当地人的交流平台义不容辞,唯此方能提高农民工信息人际网络的构建能力,促进其构建信息人际网络。(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8年11期)
胡坤[4](2018)在《宋代的荐举书启:探索改官过程中人际网络的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荐举改官中举主与被举人之间的联系是以求荐和谢荐书启为载体。书启成为目今了解举主与被举人之间关系的最直接的证据,因此可以说,求荐和谢荐书启是探索改官过程中人际网络的线索。通过对求荐和谢荐书启的考察,形式上求荐书启尚简而谢荐书启崇繁,其间体现的是书写者不同的目的。求荐书启中无论势要者利用人情,还是孤寒者乞怜上官,文字追求的是情感真挚、简明扼要,而谢荐书启中所见自处门生或滥为门生的现象也必然要求书式繁复、仪式尊崇。透过荐举书启的文字、书式,不仅能体味书写者的心态,也反映出在宋代官场中对人际网络的重视和对孤立无援的恐惧。(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田祝兰[5](2018)在《良师益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凌叔华是一位丹青高手,她与晚清、民国时期的许多着名画家都有交集。凌叔华还是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享誉欧洲的着名文学家,她与众多知名作家过从甚密,其中不乏闻名于中国现代文坛的文学家。而且,她还和英国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瓦内萨·贝尔有很深的交情。简言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遍及中国与英国的画坛和文坛。(本文来源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胥伟岚[6](2018)在《基于人际网络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对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模式的内涵与特征深刻解读,构建出基于人际网络的知识交流模式,以期能引导网络环境下的科研知识交流活动,营造和谐的在线学术交流环境,加速学术知识资源增值与创新。(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研究》期刊2018年13期)
朱晓文,韩红[7](2018)在《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人际网络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阶段的成长和发展。本文基于地位结构观和人际网络观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家庭背景和人际网络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多重中介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对归属感都存在显着的效应,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要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人际网络越丰富的学生归属感越强。更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对归属感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际网络的中介机制间接实现的。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以帮助提升弱势大学生群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提升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况书梅[8](2018)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人际网络依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信息查询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作为信息行为的重要部分,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从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很大一部分是以人际网络为基础的非正式交流,研究人际网络依赖倾向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行为特征;同时,相比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在理论和深度上略显不足,实证研究又多聚集于某一类特殊群体,尤其是信息弱势群体,研究对象在覆盖性和可比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加系统地理解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人际网络依赖特征,本研究从年龄角度出发,结合重庆市人口结构特征和我国年龄划分标准,将人际网络分为现实人际网络和虚拟人际网络,并将现实人际网络进一步细分为亲缘人际网络、地缘人际网络、文缘人际网络、商缘人际网络和神缘人际网络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数据收集方法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包含方差齐性检验在内的方差分析,具体从年龄、信息意识、生活态度、户口、职业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分析日常生活查询行为对人际网络的依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使用不同人际网络获得问询主题的类型有所不同。具体体现为,对问询主题种类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7-17岁少年的问询主题最为集中,18-40岁青年和41-65岁中年的问询主题类型最广,但是41-65岁中年相比于18-40岁青年,对子女教育、老年赡养和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较为集中,66岁以上老年人重点关注类型则是医疗健康和天气旅游以及子女教育问题。(2)亲缘人际网络和地缘人际网络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困难度较小但是获取信息结果满意度不高;文缘人际网络和商缘人际网络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困难程度稍大,但是结果满意程度普遍较高,虚拟人际网络使用过程中总体上困难度较小但是获取结果的满意程度不太理想。总体来说,相比于虚拟人际网络,人们更加倾向依赖现实人际网络的利用。(3)在影响现实人际网络和虚拟人际网络的使用障碍方面,影响前者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对方是否拥有相关的信息、信息太少不足以解决问题、没有联系方式、询问过程中感觉别扭、感觉不受尊重,影响后者的主要原因包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网络操作复杂难学、网络信息真伪难辨等。(4)在分析其他因素与人际网络依赖相关性上发现,教育水平对文缘人际网络和商缘人际网络有强正相关性;个人月收入与商缘人际网络的使用有较强正相关性;生活态度和信息意识均对虚拟人际网路的使用有较强正相关性。(5)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对度中心性计算,发现各年龄段人群对亲缘人际网络的依赖水平普遍较高,其中7-10岁启蒙期少年的依赖程度最高;地缘人际网络中66岁以上老年人的依赖程度较高;对于文缘人际网络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对商缘人际网络的依赖则集中体现在中年和56-65岁初老期人群;以73-84岁中老期老年人为代表的老年人对神缘人际网络的依赖程度最高;最后对于虚拟人际网络的使用中,少年和青年,尤其是15-17岁少年对于虚拟人际网络的依赖程度最为突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王雪晴[9](2017)在《微商朋友圈的人际网络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商是2015年新兴起的一种基于微信公共号和微信朋友圈的社会化移动电商模式。微商的存在加速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微商这种销售模式的普及性不仅得到市场领域的广泛重视,而且也引起学界的重点关注。腾讯旗下的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是继QQ空间与微博以后人们最喜爱也最常用的交流、展示生活与工作状态的平台。随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普及以及微信增添了线上支付功能与红包功能,并基于微信好友间互为强关系联系人所形成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形成的碎片式消费习惯以及本身具有的消费需求,促成了微信朋友圈中微商的产生。微信购物因为微信用户的大规模增长和具有LBS定位和营销定位的精准性、庞大又真实的客户量、微商行业门槛低,对商品的包容性强,资金投入小,以在朋友圈中发商品图片与说明的形式进行宣传的模式极易操作,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微商的规模快速发展。文章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本依据,具体应用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洞理论,以案例研究法为主,具体运用无结构式访谈和比较研究法,描述了微商的基本特征和微商的人际网络构成,具体分析了自产型、代购型和团队型叁种不同的微商类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微商如何在人际网络中获利,明确指出维护强关系、发展弱关系、增加网络中非重复关系、集中发展初级关系联系人等方式,促进微商人际网络的优化,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微信中的微商按照叁种经营模式分为以B2C、C2C为模式的自产型微商,以B2C2C为模式的代购型微商与团队型微商。微商基于自己本身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初期的运营。微商原有微信朋友圈的社会网络关系大多是由强关系联系人组成,微商在经营初期依赖于已有的强关系联系人提供的资金支持以及强关系联系人可提供弱关系联系人为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宣传与销售,从而达到扩展朋友圈规模和增加销量的目的。通过对微商的访谈,发现叁种微商在初始经营中都依靠强关系打开局面,强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微商发展中后期微商朋友圈中的人际网络规模大幅度扩大,强关系所占比下降,弱关系人所占比例增加,处于发展中后期的微商的朋友圈主要由弱关系人与陌生人构成,购买行为也主要由这部分人承担。不同类型的微商朋友圈的社会网络中初始强关系比重相近,后期人际网络规模差别体现在弱关系人的比重上。弱关系人可以提供的桥梁作用远高于强关系人可以发挥的作用。强关系是维系群体内部的纽带,强关系间的联结更为紧密,相互间的信任度更高,但强关系之间联结的群体异质性低,作为桥梁实现搭建人际关系的效率存在局限性。而弱关系是通往新群体的桥梁,新群体间的异质性高,跨越不同的背景和信息源,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群体中有效的流动传递。联结不同群体间的桥梁的位置其实存在一定跨度的关系断裂,这个断裂也就是网络结构中存在的结构洞。结构洞是通向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的要塞。结构洞为网络带来的信息收益与控制收益都是微商经营与发展所需要的。对于微商来说,利用人际网络更好的宣传销售商品,更好的从中获利才是微商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微商的社会网络构成与结构对微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优化微商社会网络是微商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措施。微商的人际网络由强关系联系人与弱关系联系人组成,虽然在微商发展中后期强关系联系人所占比例很低,但是也是微商需要积极维护的关系,因为强关系人带来的高程度信任是微商生存的支点。弱关系人在微商中后期扮演重要角色,是跨越结构洞连接不同群体、传递信息、促进异质性互动的桥梁,有助于微商扩充人脉,扩大人际网络规模。增加人际网络中的非重复联系人进而优化跨越网络中结构洞的联系人的产出。每个群体中选择一个联系人作为那个群体的关键联系人。将原本与各个群体中的非联系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弱化为通过关键的初级联系人的非直接联系,增加了扩大微商人际网络规模的效率。微商的发展离不开人际网络,优质的人际网络结构可以使得微商更好的发展。维护与强关系人的关系、发展弱联系人、增加网络中无非重复联系人以及集中发展初级联系人,这都是优化微商人际网络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史习隽[10](2017)在《徐光启的官界人际网络与在华耶稣会士传教事业的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天主教叁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入教后不仅自身虔诚奉教、着书译作,更积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在官界的影响力为传教士创造有利的传教环境。不论是在世时或去世后,其在官界拥有的人际网络对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展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以奉教士人为核心,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散的模式可谓是耶稣会"上层路线"传教方针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7年05期)
人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大多数研究对复杂社会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识别都是静态的,缺乏动态变化的分析。采用可拓聚类方法对动态变化下的科教人际网络进行量化分析,首先以多属性决策法计算每个节点重要性,再利用变异系数权重法计算得该节点综合重要性量值,之后划分等级并取标准正域和正域区间,利用可拓关联函数计算每个节点与每个等级的关联度,关联度值最大的等级即为该节点对应等级,最后分析同一社会网络节点在不同时间点的重要性等级变化。可拓聚类方法尝试从动态上对网络节点重要性进行把握,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本力.人际网络效应中的权势和影响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
[2].严家萌,许立波,李兴森,庞超逸,董瑞辰.可拓聚类的科教人际网络节点重要性动态分析方法[J].智能系统学报.2019
[3].梁辉.信息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信息人际网络与影响因素[J].决策与信息.2018
[4].胡坤.宋代的荐举书启:探索改官过程中人际网络的线索[J].宋史研究论丛.2018
[5].田祝兰.良师益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
[6].胥伟岚.基于人际网络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
[7].朱晓文,韩红.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人际网络的多重中介作用[J].复旦教育论坛.2018
[8].况书梅.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人际网络依赖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王雪晴.微商朋友圈的人际网络结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10].史习隽.徐光启的官界人际网络与在华耶稣会士传教事业的展开[J].史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