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初始及按公斤体重以不同剂量水平应用不同分子量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血酶与抗活化的因子X比例不同)后血浆中TAFI、PAI-1、PC、Xa、Ⅱa及PAGmax等指标的变化,探讨LMWH对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ACS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决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82例ACS患者,其中NSTEMI 26例,UAP 56例,男/女=53/29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5±15.18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放、简单、随机分为2组接受达肝素、商品名为法安明或那曲肝素、商品名为速碧林治疗,体重<65kg者,达肝素5000IU或那益肝素4100IU,皮下注射,Q12H;体重≥65kg者,达肝素7500IU或那曲肝素6150IU,皮下注射,Q12H;疗程7天。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时分别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中TAFI、PAI-1、PC、Xa、Ⅱa及PAGmax等指标;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男/女=18/12例,年龄48~75岁(平均61.45±12.36岁),作为正常对照,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相同指标。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并进行t检验或配对t检验。随访观察各治疗组患者在急性期(7天)及1个月、6个月的终点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联合终点、大出血及轻微出血)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计算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不同分子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ACS患者治疗前血浆TAFI、PhI-1、Xa、Ⅱa及PAGmax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PC含量明显减低(P<0.01);分为NSTEMI与U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呈相似变化(P<0.01)。NSTEMI组与UAP组比较,PAI-1、PC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他指标前者较后者升高更明显(P<0.01);(2)两肝素治疗组治疗7天后,血浆Xa、Ⅱa活性及PAGmax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TAFI及PC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达肝素组血浆PAI-1含量无变化(P>0.05)而那屈肝素组升高(P<0.01);(3)达肝素及那屈肝素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达肝素组较那屈肝素组血浆Xa、Ⅱa活性及PAGmax下降更明显(P<0.01),TAFI及PAI-1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PC含量显著升高(P<0.01);(4)达肝素组及那屈肝素组患者在急性期(7天内)及1个月、6个月发生主要疗效终点事件(死亡、MI、复合终点)及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大出血、轻微出血)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ACS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浆TAFI、PAI-1含量增高,PC含量减低,Xa、Ⅱa活性增强,ADP诱导的PAGmax增高,这一改变在NSTEMI者更明显,提示在该类患者治疗中除抗凝及抗血小板措施外,应重视促纤溶治疗。2)在按照公斤体重划分的两个剂量水平治疗时[达肝素平均治疗剂量(100IU/kg)高于那曲肝素(81IU/kg)],两种LMWH均有较好抗凝作用,可使血浆因子Xa、Ⅱa活性减弱,ADP诱导的PAGmax减低,PC含量增加;但两组TAF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I-1水平在达肝素组略优于那曲肝素组现象似与剂量有关,提示按IU/kg给药可能较剂量分组更理想,PAI-1水平在那曲肝素组升高更明显,但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提示LMWH治疗时存在体内纤溶活性抑制增强的倾向,应在使用LMWH同时加强促纤溶治疗。由于两种LMWH所用单位剂量不同,尚不能肯定一种LMWH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优于另一种。3)临床终点观察的结果显示,两种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因子论文; 低分子量肝素论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论文;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论文;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论文; 蛋白论文; 血小板聚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