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小系统总成本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

基于最小系统总成本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

一、基于系统总成本最小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高斌棋[1](2021)在《城市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城市化不断推进导致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交通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虽然各大城市都在推行“公交优先”战略,但是仅仅依靠干线公共交通和常规公交建设,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以及局部公交服务薄弱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以城市干线交通接驳困难以及公交覆盖盲区居民出行难问题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方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微循环公交概念,从自身发展的适应性入手,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其特点、分类和功能定位,列举出区别于其他出行方式的地方,结合明确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原则及影响因素,从居民出行、干线接驳和盲区覆盖三点论述规划运营微循环公交的重要性。(2)分析城市微循环公交客流特性,首先对需求对象与公交客流出行目的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客流时空分布与出行链特征,再结合分析需求空间区域与客流影响因素来掌握客流特性规律,为下面提出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模型做铺垫。(3)结合论文整体内容,提出基于层次聚类的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模型。首先确定候选站点集,再应用数学建模法,以最大客流量,线路长度、站间距和车辆最大载客量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以客流密度最大为优化目标模型,应用层次聚类理论进行求解。(4)最后以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微循公交线网规划方法,规划三条微循环公交线路,能够分别满足区域的接驳需求与非接驳需求,验证了方法的实验价值与意义。

贺韵竹[2](2020)在《城市化进程中公交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公交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运输服务系统,它基于覆盖整个城区的线路网络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出行服务。由于单位运量的资源占用率低,城市公交具有缓解道路拥堵,减少交通环境污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城市及其经济产业发展的作用。然而,过去30年在城市化与机动化交织重叠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小汽车保有率高速发展,大城市的市区范围一扩再扩,城市公交的发展与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公交的覆盖区域需及时有效地跟进,以满足大范围内多样化的公交出行需求,结果导致公交运营成本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城市公交作为公益事业,票价受政府管制,公交运营者无法基于成本-价格原理调整票价,结果导致公交公司入不抵出,持续严重亏损。为维持公交公司的正常运营,政府多采用拨款补贴的方式帮助公交公司减少赤字。但是,随着亏空的增多,政府需要持续不断地增加补贴金额。由于财政负担日趋沉重,政府的财政补贴常常不到位、不及时。因此,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有必要创新公交服务的运营模式,丰富公交服务的商业形态,增加公交公司的运营收入,减少政府对公交的财政补贴,实现城市公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首先,针对公交需求过疏的后城市化地区提出新式需求响应公交运行模式。基于过疏地区公交出行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和乘客支付意愿,构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化公交线路的发班时刻表和动态票价。为求解模型实施数值分析,基于遗传算法设计求解算法。案例分析的计算结果表明,与常规公交运营模式相比,新式响应公交模式可提升运营者的收益,降低乘客的总出行成本,改善后城市化地区公交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中需求过疏地区公交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针对公交线路密集的中心城区提出公交公司与快递公司协同的城市配送新模式。基于公交首末站的空间分布与线路的发车频率、快件配送需求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窗要求、货车配备成本与额定载运量等,构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化公交车与快递货车协同配送时的配送方案,确定快件选择的运输车辆(公交车和配送货车)、起运时间与运输路径以及配送货车的运行方案。为利用模型进行数值验证,基于蚁群算法设计求解算法。在案例分析中,以向97个需求点的配送为例,分别求解协同配送和配送货车单独配送模式下的配送方案。通过比较两种方案的差异,验证协同配送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敏感度分析确定在公交配送单价不同时,公交公司收入的波动情况。最后,基于城市化进程中地价不断上升引起的公交场站选址面临的难题,提出公交场站选址及场站与周边土地协同开发的场站建设运营新模式。基于公交车入场行为、公交线路延伸决策、土地商业开发利益与居民居住选址及消费行为,分别构建公交导向式场站选址模型和政府主导式场站选址模型,求解两种选址模式下公交场站的空间位置及规模、公交线路开设及延伸方案、土地开发后各地块地价及为公交运营者和政府带来的收益。基于大连市的实际数据实施的案例研究表明,公交导向式场站建设运营模式可增加土地财政的收入和公交运营者的收益,提升偏远地块的公交出行可达性,改善部分中心城区人口的居住密度。一体化开发场站及周边土地有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使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型向多中心型转变。本论文分别进行了公交服务的经济类商业模式、运营类商业模式和战略类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公交运营者多样化其服务模式,增加运营收益;有助于城市政府获得额外的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对公交的财政补贴;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公交出行质量,促进公交行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奠定了动态公交发车间隔与浮动票价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公交与货车协同开展城市配送的理论依据,丰富了公交场站建设运营的理论方法,在理论上扩展了城市公交服务的市场范围和运营模式。

于航[3](2020)在《基于改进PSO算法的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中型城市纷纷掀起建设轨道交通和干线公交网络的热潮,为居民的远距离通勤提供方便。但如今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支线公交发展受限,在城郊的新建社区和老旧片区,受道路条件和地形因素的限制,常规公共交通方式无法全方位地提供服务,居民出现“最后一公里”出行困难。而社区公交能够有效地覆盖支线路网,填补交通盲区,提升轨道交通的接运效率。因此,本文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接驳协调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讨论社区公交的线路布设方法,有利于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居民向公共交通转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社区公交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将社区公交与常规公共交通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归纳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的客流特征,即乘客的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分布和出行空间分布,得出社区公交的线路规划特点。(2)确定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线路布设流程及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根据矢量地图数据和统计调查结果,利用Arc GIS和SPSS软件进行指标计算,得到中心城区交通便捷性评价结果。同时,针对便捷性相对较差的区域,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对人群时空聚集效应进行研究,确定社区公交站点的选取原则和选取要求。(3)总结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社区公交线路设计目标及优化原则,构建符合社区公交线路客流分布特点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总成本最小和乘客直达量最高为优化目标,应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4)以大连地铁5号线为研究对象,结合公交系统运营现状,运用上文构建的模型,选取部分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社区公交线路布设,并对新增布设区域的公交便捷性进行评价,进而总结相关的运营对策。

胡天赐[4](2020)在《基于资源约束的大站公交组合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交运营效率是当前公共交通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性问题。通过对于公交组合调度模式的探究,可以有效增强公交吸引力、提升乘客满意度和公交分担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具有重要。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公交运营模式、供需资源约束及现有调度模式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公交客流需求特性,结合现有公交资源配置,对全程车和大站快车组合调度优化模式进行分析探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公交调度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影响公交调度的资源约束以及公交调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客流调查的主要目的和内容。结合数据进行公交客流特性分析。并提出大站快车停靠车站的选取方法,同时基于居民乘车站数分布、车站周边用地性质及车站换乘能力的提出客流OD矩阵反推模型。(2)基于资源条件约束,以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和公交公司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的公交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城市公交全程车与大站快车组合调度优化模型,并采取免疫混合粒子群算法模型进行求解并对算法参数进行必要说明。(3)以大连市3路公交车为例,以现有公交资源条件为基础,构建组合调度模型,对比分析优化前后不同方案下的系统总成本,提出新的大站快车停靠车站和发车频率的优化方案,相比传统运营模式系统总成本降低5.25%,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12%,论证构建的组合调度优化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程刚[5](2020)在《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以经济弱势群体为居住主体的欠发达小城市,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进程中,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交通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更加密切,居民的出行需求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对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状况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出行公平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供给水平下,如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实现出行公平已经成为欠发达小城市交通系统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出行公平视角对欠发达小城市面临的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基于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公平内涵,从主观感知视角和客观实际视角对出行公平现状进行评估:一方面,以居民出行感知为研究对象,运用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构建出行剥夺感模型对居民出行中感知的负面情绪进行测度和分析;另一方面,选取常规公交作为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的代表,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从站距、线路和线网三个层次对公交资源配置合理性进行评估。其次,基于出行公平评估结果,从需求侧视角,提出交通改善策略以消减居民出行剥夺感;从供给侧视角,提出公交出行改善措施以提高居民出行机动性。本文对出行公平评估与引导进行相关研究,力求缓解欠发达小城市面临的出行公平问题,维护当地社会正常的出行秩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测度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结合剥夺感曲线(洛仑兹曲线)、综合模糊和相对剥夺感测度方法,构建出行剥夺感模型对居民出行过程中感知的负面情绪进行测度。模型以货币和非货币指标为基础,涉及多个测度题项、维度和相关的权重。进而,结合出行需求与供给状况,运用出行剥夺感模型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进行多维测度。测度结果显示:同一测度维度在城市不同片区产生的剥夺感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居民对收入、服务质量、出行效率和出行条件四个维度产生的出行剥夺感知最为强烈;城市不同片区综合出行剥夺感存在差异,反映了城市内部存在的出行剥夺程度不同;最后,基于综合出行剥夺感预警分析,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的等级进行判定。(2)基于合理站距模型的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选取常规公交作为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的评估对象。首先,基于公交资源配置的时间可达性和空间可达性要求,对欠发达小城市居民搭乘公交出行的时间消耗和公交站点服务面积进行解析;其次,结合可达性与站点设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选取合理站距作为评估欠发达小城市公交资源配置评估的指标;进而,以居民公交出行时间价值成本最小化和公交站点服务面积覆盖系数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公交站距双层规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合理站距规划模型,提公交资源配置评估的出站—线—网的多级评估指标,并结合物元分析法,从站距设置合理性、线路资源配置合理性、线网资源配置合理性三个层次实现了对案例城市公交资源配置的评估。(3)基于需求侧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消减的引导策略基于居民感知货币和非货币指标双重出行剥夺的风险性分析,结合出行剥夺感测度结论,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处于预警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收入水平和交通供给水平双重制约,居民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是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强烈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从需求侧提出消减剥夺感的交通改善出行引导策略,并选取朝圣人群作为测试对象对交通改善策略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交通改善能有效引导朝圣人群的出行方式选择。然后,运用边际效益理论对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基于分析结论从公共交通、小汽车交通和非机动交通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交通改善政策和措施,力求提高出行供给水平消减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剥夺感。(4)基于供给侧的居民出行机动性提升引导策略结合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结论,以提高居民机动性为目标,采用基于潜在态度的出行市场细分方法,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市场进行细分研究,进而提出公交改善策略提高供给水平。基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潜在态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在态度与公交出行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基于模型结论,通过K-means聚类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市场进行细分,进而得到公交选择意向具有显着潜在态度差异的细分子市场。对比不同子市场的特征,从潜在态度入手分析不同子市场在公交出行方式选择上的差异性,进而针对不同子市场,提出公交出行引导策略以提高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机动性。本文的研究是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供给水平下,为促进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公平所做的全新尝试,力求为欠发达小城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

张恩泽[6](2020)在《基于竞合关系的客运走廊公交停靠站分布及行车调度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客运走廊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主干线,同时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干道,其内部往往敷设了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线路以及密集的常规公交线路,对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本文以竞争与合作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客运走廊内常规公交系统的停靠站分布及调度优化展开了研究。本文在竞争与合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竞合与合作特性,并讨论了城市客运走廊内的公共交通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形式。提出了以Logit模型出行决策概率为基础的不同并线公共交通方式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评价方法,以及以系统对道路及设施资源的利用效果为标准的常规公交内部并行线路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影响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出行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用函数。分析了城市客运走廊沿线乘客对公共交通出行的决策特征,明确了轨道交通与并线常规公交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演化规律。再确定了两种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优势决策区间后,通过合理规划常规公交的停靠站位置能够有效突出两者的合作效果,使常规公交更好的实现对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进而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以此为基础,结合城市客运走廊沿线的土地利用形式,以弱化两者间竞争、强化合作为目标,建立了城市客运走廊内常规公交站点分布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证实了该模型的优化结果能够有效降低出行者乘坐常规公交的步行距离和出行成本,同时提高两种公共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效率。通过对已有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改进,分析了常规公交系统在城市客运走廊内各区间的通行能力以及公交车辆的行车延误。建立了常规公交系统客运周转能力与线路发车频率的关系模型,分析了系统客运周转能力的变化规律。发现城市客运走廊内的常规公交系统的客运周转能力在某些条件下存在峰值,当公交车流量超过峰值对应的流量时,将会造成常规公交系统对道路及设施资源的浪费。基于此,以走客运廊内乘客平均行程时间最短、单位时间内常规公交系统运营里程数最低为目标,建立了城市客运走廊常规公交线路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证实了该模型的优化结果能够在满足出行需求和乘车舒适度的情况下,同时显着降低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营成本,并且削弱了常规公交系统内部的道路资源竞争。

黄迪[7](2020)在《多模式公交网络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构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的交通系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在公交优先战略的推动下,城市公交系统正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地铁、轻轨、BRT等大中运量公交系统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建设和发展,承担了中长距离的出行;迷你巴士、公共自行车等辅助公交方式被引入,服务于公交出行的前后“一公里”;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了人、车、路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一体化公交收费、公交实时查询等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公交运营方式,以及公交乘客的出行行为。因此,研究多模式公交网络建模与线网优化中的关键问题、剖析各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优化多模式公交网络设计资源配置,对提升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整体效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多模式交通网络优化与管理》(71822007)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YBPY1835),以轨道交通、常规地面公交、公交枢纽、需求响应型公交等构成的新型多模式公交系统为研究背景,在深入分析现代城市多模式、多层次公交新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源公交数据融合等分析技术,紧密围绕多模式公交网络建模与优化方法,维持公交系统供需平衡,为城市多模式公交系统建模和线网优化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单一票制下乘客下车站点未知问题,研究在多源数据环境下的需求分析方法,通过融合分析公交IC卡刷卡数据、公交GPS数据和公交系统基础数据,利用聚类算法和出行链理论实现公交乘客上车站点识别与下车站点推断,从而获取准确的城市公交出行需求矩阵,为公交网络建模提供数据基础。其次,本文分别针对近期和远期规划,提出了两种多模式公交线网优化模型,即枢纽选址-线路设计联合优化模型和中心辐射型多模式公交网络优化模型。在远期规划中,规划区域尚未建成成网的公交系统,出行者的出行时空分布未知,基于“先有枢纽后有线网、枢纽锚固线网”的设计原则,将原问题分解为枢纽选址和车辆路径两个子问题,并分别对离散型和连续型枢纽选址问题进行求解。在近期规划中,规划区域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公交线网,出行者的时空分布已知,基于“先有线网后有枢纽、枢纽整合线网”的设计原则,采用基于密度聚类的方法确定地铁枢纽站点,构建中心辐射型多模式公交网络。第三,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策略的制定本质上是一个三方博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该过程中政府、公交公司和出行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其中,政府和公交公司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博弈关系,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本文提出了基于乘客弹性需求的公交激励补贴机制在保证公交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对公交公司为提高公交系统运营效率而付出的努力进行奖励。此外,本文针对单一票制和基于距离的票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提出了基于乘客出行起讫点距离的非线性收费模式,并建立基于三方博弈的公交票价结构优化模型。最后,考虑到“互联网+”时代下公交运营者和用户的深度交互,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定制公交智能化决策平台的需求响应型定制公交运营方案,完整涵盖定制公交系统决策过程。本文将定制公交线路设计过程定义为一个两阶段优化模型,在动态阶段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乘客需求为主要目标,为乘客提供实时、快速的出行方案;在静态阶段,以定制公交系统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对现有线路进行重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服务效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方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参考意义。

刘珊珊[8](2020)在《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响应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品质,扩大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完善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的政策要求,构建衔接顺畅的轨道交通接驳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缓解乘客“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研究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站点和线路布设优化方法,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乘客满意度和服务水平、满足乘客个性化出行需求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剖析了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的系统特征。从社区公交的服务区域、线路形式、运行模式、服务对象、运营时段等方面对其进行类别划分以及功能定位。分析社区公交的线路长度、平均站点间距、与轨道交通衔接形式等,分析社区公交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接驳特征,并研究了轨道站点的直接和间接吸引范围、居民出行特征对社区公交站点和线路布设的影响。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苏州市元和高新区公共交通网络模型,统计分析网络的节点度与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指标,揭示元和高新区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基于模块度的社区发现方法对社区进行划分,剖析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间的联系紧密度,提出了综合步行、骑行、公交可达性的轨道站点可达性评价指标,以对轨道站点周边接驳系统的完善程度予以评价,确定社区公交系统的布设区域。论文剖析了社区公交乘客的需求特征,分析通勤乘客的全出行链,以出行链的对称性作为判断站点通勤属性的依据。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公交潜在需求点识别技术,利用通勤乘客全出行链倒推方法,分三步骤识别通勤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和公共自行车站点及潜在社区公交需求点。分析居住区和接驳轨道的社区公交站点的服务范围,依据节点客流需求及最小站间距提出社区公交候选站点选取方法,并构建各候选站点和路段的需求量化模型。从服务乘客角度出发,最大化的提高社区公交的服务水平和乘客满意度,论文以社区公交线路服务乘客需求量最大和乘客出行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半现实路网条件下,构建候选站点-路段的网络模型,以线路最大运行时间、最小站点间距等作为约束条件,采用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模型,得到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集。论文以苏州市元和高新区陆慕地铁站所在社区为案例,采用论文提出的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布设区域确定方法、候选站点选择方法及线路优化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并对站点和线路布设方案进行评价,共生成22个社区公交线路方案,线路长度、站点间距等参数均符合社区公交线线路特征。

裴明阳[9](2020)在《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灵活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服务方式,因其灵活可变、定制高效的营运调度模式,已经成为未来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新技术对原有传统公交产生的冲击,在思考实践遇到的问题和启示的基础上,将问题整理归纳,提出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研究。该研究涵盖如何灵活公交营运问题中的灵活线路规划与站点选择性服务、灵活线路长度与减少不必要停车、合理调节发车频次与发车容量之间的关系、站点动态分级与差异化票价等问题,以及电动灵活公交辅助系统优化中的电能补给效率优化等关键问题。本文针对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提炼灵活公交营运调度过程中的理论问题提出营运策略与方法,并针对不同营运策略提出相应的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力求实现适合不同服务情境下的灵活公交营运模式,为解决公共交通供需单一且不平衡提供系统性的公交优化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深入剖析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总结该系统营运调度模型分类及研究现状、系统营运调度模型的建模及求解方法、系统营运调度辅助系统模型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提出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对于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多元化发展具体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针对传统公共交通系统成本效益和质量服务的矛盾,本文对乘客出行公交站点按热门程度进行两级划分,在充分考虑不同的用户群体的出行诉求和支付意愿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预约数据和基于实时数据的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路径选择营运调度模型。灵活公交系统允许乘客通过指定他们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出发时间范围和支付意愿来定制个人的出行需求并享受定制的点到点的服务。此外,公交公司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中通勤乘客比例,出行分布与数量,灵活公交乘客的比例,以及乘客支付意愿的强度等为公交灵活化改造的必要性和预期收益提供一个总体研判。3)针对传统公交缺少站点动态分级和差异定价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站点历时站点数据、实时客流数据作为动态定价基础,并考虑乘客的支付意愿,提出一种根据站点特性和不同时段客流情况进行站点动态分级、动态定价的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方法。该方法通过收集不同时段的乘客出行信息和公交站点的基础数据,如土地利用情况、道路连通性、路网设施、路网拥挤度、乘客需求等,对不同时刻的公交站点进行动态分级,将区域灵活公交车辆调度方案和站点动态差异定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定价过程中,既考虑了站点响应覆盖率,又满足了不同时段的绕行成本,优化后的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公交公司和乘客双方共赢。4)针对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低密度区乘客等车时间过长,停靠站点过多的问题,本文提出长度可变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实时模型。该模型计算系统中所有不间断往复运行的灵活公交车的服务列表,确定系统中所有乘客的服务总时间和总次序,有效降低乘客出行等待的时间,减少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停车次数。该模型在客流量低的地区和客流潮汐现象明显的情况下的优化效果突出。5)针对传统公共交通系统依靠固定容量的车辆,无法适应交通出行需求的时空变化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胶囊车技术和概念,建立车辆容量灵活可变的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有效解决了车辆容量与出行需求之间不匹配导致的乘客等待时间过长或车辆利用率低的问题。在这个模型中,通过调节调整胶囊车车节数量、发车频率和乘客策略,以达到系统出行总成本最优的优化结果。在求解过程中,本文通过数学变化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并推导证明出原非线性问题的上下界,有效控制最优解和近似最优解之间的误差范围。6)本文对电动灵活公交的电能补给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优化,分别提出了考虑电池充电效率的灵活公共交通共享换电站系统和动态无线充电系统模型。灵活公共交通共享换电站系统模型可以有效解决了长途运输中的电能补给效率问题,通过同时优化电动汽车换电站点选择和电池电量选择策略,并考虑了电池充电速率的变化曲线,提高了换电电池利用效率。灵活公共交通动态无线充电系统模型在考虑了电池充电速率变化的基础上,优化无线充电路段的位置、长度和车道数量。这两个电能补给模型的提出,为电动灵活公交辅助系统建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立足公共交通发展的前进方向,强调关注智能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给公共交通领域带来新机遇,具体分析和研究了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分别从灵活公交系统路径选择、车辆调度、站点分级、动态票价、电能补给等角度,切实解决灵活公交营运组织优化调度中的优化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传统公共交通营运结构,提升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公交服务效率和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促进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英群[10](2020)在《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布局结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交通以其运能大、效率高、能耗低等诸多优势,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建设,各大城市已普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公交网络,并逐步向多模式化方向发展。本文着眼于其一体化供给性能,开展了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布局结构特性研究,以期推动城市公交协同规划理论的完善,为公交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建设资金的有的放矢和耦合效能的充分发挥。考虑载客工具灵活性及运行线路特点,提出城市公交方式四级分类体系,剖析了各类公交方式的供给特征。阐释了城市多模式公交系统与网络内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畴,提出将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划分为骨干公交网络、干线公交网络和辅助公交网络三个层级。从政策导向、出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发展动因,从经济、人口、用地、道路等角度论述了其发展限制,并据此归纳了其布局结构发展趋势,包括多模式化、多层级化、一体化、开放化、可靠而稳定、公平而均衡六个方面。考虑公交线路双向路径与不同模式公交运能两方面差异,提出面向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拓扑结构表达的增广Space L网络模型,阐释了其建模方法,建立了其图模型与矩阵表示;着眼于网络元素线路衔接、运能周转等功能,建立了模型表征指标。以南京公交网络为案例,建立模型并开展了拓扑结构特性研究,指出各节点的出度与入度均服从指数分布,节点奇、偶数度分布呈现双重指数分布特性,公交网络发展存在“马太效应”;节点强度累积频率服从指数分布,公交网络的运能存在层次化的结构特征;在多网复合背景下,常规公交站点在服务公交出行衔接方面仍体现出重要作用,轨道交通站点则在服务公交运能周转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多模式公交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为15.2、网络直径为59,分别比干线公交网络低10.6%和6.3%,骨干公交网络的加载强化了网络的连通性与小世界效应;玄武大道在提高公交出行效率方面最为重要。借鉴城市客运枢纽的定义,考虑站点的外在衔接与潜在联络功能,界定了枢纽站点的内涵,据此完善了枢纽节点的定义。为表征站点枢纽功能的强弱,提出Hub指数;综合考虑度、强度、PageRank、加权PageRank和介数,建立了基于变异系数赋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的Hub指数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基于Hub指数和定类聚类分析的站点分级与枢纽站点识别方法。以南京公交网络为案例,求解了各站点的Hub指数,划分了各站点的等级,指出一级枢纽共5处,处于城市各组团中心,多兼具接驳城市对外交通的功能,是研究范围内公交网络的核心所在;二级枢纽共9处,多处于商区、景区、大型居住区附近,在服务线路衔接、客流集散、区域间客流周转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级枢纽共57处,呈现以新街口-大行宫为核心、沿地铁线和区域间交通性主干道放射分布的特征,承担着周转区域内公交出行的功能。从现实、抽象两个层面界定了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脆弱点与鲁棒性的内涵。引入攻击试验,考虑网络连通性和出行效率,提出测度指标选取原则,据此建立了测度指标体系;引入逐一攻击方式,设计了局部、全网两类攻击策略:以Python为基础,设计了网络攻击试验流程并编写了其实现程序。以南京公交网络为例,开展了案例分析:基于局部攻击,指出网络中共有168个站点和167个站间段是维持网络连通的脆弱点。基于全网随机攻击,指出在连续40轮和35轮平均后,网络应对站点和站间段随机攻击的鲁棒性特征已趋稳定,据此构造了网络鲁棒性特征线;基于全网蓄意攻击,指出其对基于度、PageRank的站点蓄意攻击和对基于介数的站间段蓄意攻击鲁棒性相对较弱;相对而言,面向站点的蓄意攻击对网络的破坏性更强;此外,在不同需求约束或限制下,网络应对各种攻击的鲁棒性排序有所不同。从社会经济学视角切入,界定了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的内涵,提出了其研究思路。针对公交网络的道路布局,建立了 P-R二分网络模型,从线路和运能两方面构造了其矩阵表示及表征指标。提出Gini系数与Atkinson指数相结合的均衡性测度思路;构造了面向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分析的Lorenz曲线拟合通式,优化了 Gini系数求解方法;给出平等偏好参数建议值ε=1.5,建立了 Atkinson指数优化计算方法。以南京公交网络为案例,建立了基于Arcgis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分析了公交网络的道路依赖特征;求解了各表征指标的Gini系数与Atkinson指数,指出南京公交网络整体布局结构有失均衡,线路配置及其对道路空间的利用相对均衡且合理,但运能配置及公交运能在城市路网中的分布均略欠均衡,公交网络效率与可达性的实现对极少数站点、路段的依赖性较高;总体而言,取ε=1.5时,Atkinson指数与Gini系数的评级结果无明显分歧,但具体测度值显示出一定区分度,前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证实了二者在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测度中的有效性与互补性。

二、基于系统总成本最小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系统总成本最小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循环公交系统研究现状
        §1.2.2 微循环公交站点布局规划研究
        §1.2.3 微循环公交线路规划及优化研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市微循环公交基础理论
    §2.1 微循环公交概述
        §2.1.1 微循环公交的概念
        §2.1.2 微循环公交的特点
        §2.1.3 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分类
        §2.1.4 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功能定位
    §2.2 微循环公交规划原则
        §2.2.1 线网规划原则
        §2.2.2 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循环公交客流需求特性分析
    §3.1 微循环公交需求特性分析
        §3.1.1 需求群体分析
        §3.1.2 客流出行目的分析
        §3.1.3 需求客流方向分析
    §3.2 微循环公交客流出行时空分布特性
        §3.2.1 客流时间分布特性
        §3.2.2 客流空间分布特性
        §3.2.3 客流的出行链方式选择
    §3.3 微循环公交需求空间区域分析
        §3.3.1 交通枢纽站延伸区域
        §3.3.2 公共交通覆盖盲区
        §3.3.3 工业园区
        §3.3.4 公共服务聚集区
    §3.4 微循环线路客流影响因素
        §3.4.1 接驳交通枢纽站情况
        §3.4.2 线路平均站点间距
        §3.4.3 线路服务区域与线路走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循环公交线网布局规划方法
    §4.1 微循环公交站点规划方法
        §4.1.1 站点规划思路
        §4.1.2 K-means聚类算法
        §4.1.2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站点规划方法
    §4.2 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构建
        §4.2.3 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模型求解
    §4.3 算例分析
        §4.3.1 算例设计
        §4.3.2 求解结果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研究区域公交发展现状
    §5.2 备选公交站点规划
    §5.3 微循环公交线路规划
        §5.3.1 模型参数计算
        §5.3.2 规划方案
    §5.4 方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微循环公交调查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城市化进程中公交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公交自身层面
        1.2.2 产业层面
        1.2.3 城市层面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化
        2.1.1 城市化的定义及演化过程
        2.1.2 城市化的推进模式
        2.1.3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1.4 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2 城市公交
        2.2.1 城市公交的定义及规划运营主体
        2.2.2 城市公交运营模式分类
        2.2.3 城市公交规划
        2.2.4 城市公交规划原则
        2.2.5 城市公交收益来源
        2.2.6 中国城市公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2.3 企业的商业模式
        2.3.1 商业模式的含义
        2.3.2 商业模式的分类
        2.3.3 商业模式创新
    2.4 本章小结
3 新式需求响应公交服务模式及其发车时刻与票价优化研究
    3.1 新式响应公交的概念描述
    3.2 新式响应公交的发车时刻与票价确定问题
    3.3 新式响应公交发车时刻和票价优化双层模型
        3.3.1 上层模型
        3.3.2 下层模型
    3.4 新式需求响应公交优化模型算法设计
    3.5 案例分析
        3.5.1 实例数据
        3.5.2 新式响应公交计算结果
        3.5.3 新式响应公交与常规公交比较分析
        3.5.4 政策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公交车与货车协同的城市快件配送
    4.1 公交与货车协同的快件配送服务模式设计
    4.2 公交与货车协同配送方案优化
    4.3 公交与货车协同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4.4 公交与货车协同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5 案例分析
        4.5.1 实例数据
        4.5.2 求解结果及分析
        4.5.3 敏感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化进程中公交导向开发式的公交场站建设与运营研究
    5.1 公交导向开发式场站建设与运营模式设计
    5.2 公交导向开发式的公交场站选址及规模优化问题描述
    5.3 模型构建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要素的计算方法
        5.3.3 政府主导模式场站选址模型
        5.3.4 TOD模式场站选址模型
    5.4 案例分析
        5.4.1 数据介绍
        5.4.2 求解算法
        5.4.3 政府主导模式下场站的建设方案
        5.4.4 TOD模式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5.4.5 政府主导模式与TOD模式下的结果比较
        5.4.6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改进PSO算法的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公交现状研究
        1.2.2 公交便捷性现状研究
        1.2.3 公交线网优化现状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公交相关理论与特性分析
    2.1 社区公交的概述
        2.1.1 社区公交相关概念与特点
        2.1.2 社区公交的作用
        2.1.3 社区公交的分类
    2.2 社区公交与常规公共交通方式比较
        2.2.1 社区公交与常规公共交通方式的联系
        2.2.2 社区公交与常规公共交通方式的区别
        2.2.3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运营组织特点
    2.3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客流特性分析
        2.3.1 乘客出行目的分析
        2.3.2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2.3.3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4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线路规划特点
        2.4.1 线路形式及轨道交通接驳情况
        2.4.2 线路长度
        2.4.3 线路非直线系数
        2.4.4 线路站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线路布设流程研究
    3.1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规划思路及方法
        3.1.1 社区公交线路规划思路
        3.1.2 社区公交线路规划特点
        3.1.3 社区公交线路优化设计流程
    3.2 基于AHP——熵权法的大连市中心城区公交便捷性评价
        3.2.1 公交便捷性相关概念
        3.2.2 数据准备
        3.2.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3.2.4 构建模型
        3.2.5 大连市中心城区公交便捷性综合评价结果
    3.3 基于数据可视化的人群时空聚集研究
        3.3.1 研究对象与数据的选取
        3.3.2 人口时空集散特征分析
        3.3.3 问题分析与对策
    3.4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站点选取
        3.4.1 选取原则
        3.4.2 选取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社区公交路径优化设计
    4.1 问题描述
        4.1.1 社区公交线路优化问题
        4.1.2 优化目标
        4.1.3 优化原则
    4.2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社区公交路径优化建模
        4.2.1 条件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2.3 模型建立
        4.2.4 约束条件
    4.3 社区公交路径优化问题求解
        4.3.1 求解方法概述
        4.3.2 标准PSO算法的数学描述
        4.3.3 标准PSO算法的改进策略研究
        4.3.4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社区公交路径优化模型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背景介绍
        5.1.1 大连地铁5号线概述
        5.1.2 大连公交系统概述
    5.2 基于轨道站点的社区公交路径优化模型求解
        5.2.1 布设区域的确定
        5.2.2 社区公交站点选取
        5.2.3 社区公交线路布设
    5.3 新增社区公交总体评估方案
        5.3.1 线路布设区域公交便捷性评价
        5.3.2 公交线网总体方案
        5.3.3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运营对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站点OD数据及站间距
致谢

(4)基于资源约束的大站公交组合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公交调度基础理论
    2.1 公交调度相关理论
    2.2 公交调度的资源约束
        2.2.1 乘客需求资源
        2.2.2 公交企业供给资源
    2.3 公交调度存在的问题
    2.4 基础数据采集
        2.4.1 基础数据调查的主要方法
        2.4.2 调查目的与主要内容
    2.5 客流特征分析
        2.5.1 客流的时间特性分析
        2.5.2 客流的空间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大站公交站点选取与OD矩阵反推
    3.1 大站快车车站的选取
        3.1.1 大站数量确定方法
        3.1.2 停靠车站的选取方法
    3.2 客流OD矩阵反推
        3.2.1 OD反推的必要性
        3.2.2 客流OD矩阵反推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程车与大站快车组合调度优化模型
    4.1 组合调度的成本分析
        4.1.1 系统总成本
        4.1.2 乘客出行成本
        4.1.3 公交公司运营成本
    4.2 构建模型
        4.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4.2.2 参数设置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3 模型求解
        4.3.1 基于免疫的混合粒子群算法
        4.3.2 模型的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大连市3路公交基本概况
    5.2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1 乘客相关参数
        5.2.2 公交运营相关参数
        5.2.3 其他参数确定
    5.3 优化调度方案及结果分析
        5.3.1 求解方案的产生与分析
        5.3.2 优化模型的方案结果对比
        5.3.3 资源利用分析
        5.3.4 调整建议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发展问题
        1.2.2 居民出行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4.1 出行公平评估方面
        1.4.2 居民出行引导方面
        1.4.3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测度
    2.1 相对剥夺内涵
    2.2 相对剥夺感测度方法
        2.2.1 剥夺感曲线
        2.2.2 综合模糊和相对方法
    2.3 出行剥夺感建模
        2.3.1 模型假设
        2.3.2 指标取值
        2.3.3 模型构建
        2.3.4 权重确定
    2.4 实证分析
        2.4.1 测度方案
        2.4.2 测算过程
        2.4.3 出行剥夺感测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合理站距模型的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
    3.1 可达性要求
        3.1.1 时间可达性
        3.1.2 空间可达性
    3.2 可达性与站点设置关联性分析
    3.3 基于可达性的合理站距模型
        3.3.1 上层规划模型
        3.3.2 下层规划模型
        3.3.3 模型验证
    3.4 公交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估
        3.4.1 评估方法
        3.4.2 实例评估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需求侧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消减引导策略
    4.1 双重指标剥夺风险评估
        4.1.1 跨维度聚集方法
        4.1.2 评估结论及分析
    4.2 基于剥夺感消减的交通改善引导策略
    4.3 交通改善策略效果评估
        4.3.1 评估案例
        4.3.2 评估理论与模型
        4.3.3 评估结果与分析
    4.4 交通改善引导政策与措施制定
        4.4.1 研究思路
        4.4.2 边际效益理论与分析
        4.4.3 政策与措施细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供给侧的居民出行机动性提升引导策略
    5.1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5.1.1 问题提出
        5.1.2 研究思路
    5.2 相关理论
        5.2.1 结构方程理论
        5.2.2 市场细分理论
    5.3 公交出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5.3.1 定义变量
        5.3.2 模型构建
        5.3.3 数据采集
        5.3.4 模型拟合
        5.3.5 模型评价
    5.4 出行市场细分及特征分析
        5.4.1 子市场潜在态度特征
        5.4.2 子市场出行特征
    5.5 公交出行引导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成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竞合关系的客运走廊公交停靠站分布及行车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竞合关系研究
    2.1 公共交通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2.1.1 竞争与合作理论
        2.1.2 城市公共交通的竞争与合作特性
    2.2 基于空间拓扑关系的线路间竞争与合作分析
        2.2.1 城市公共交通的空间拓扑关系
        2.2.2 公共交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
    2.3 城市客运走廊内公共交通的竞争与合作形式
        2.3.1 竞争形式
        2.3.2 合作形式
    2.4 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评价指标
        2.4.1 不同公共交通方式间的竞争与合作
        2.4.2 常规公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客运走廊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优化研究
    3.1 客运走廊内公共交通出行效用函数
        3.1.1 公共交通出行决策的影响因素
        3.1.2 构建公共交通出行效用函数
    3.2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用调查
        3.2.1 调查方法
        3.2.2 变量数据的处理
        3.2.3 参数估计结果及特征分析
    3.3 轨道交通与并线常规公交的合作水平变化特征
        3.3.1 基本假设
        3.3.2 客运走廊沿线合作水平的变化特征
        3.3.3 合作水平与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的关系
    3.4 以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优化方法
        3.4.1 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的优化目标
        3.4.2 优化问题分析
        3.4.3 模型约束及边际条件
        3.4.4 建立模型及求解
        3.4.5 优化结果的后续调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客运走廊常规公交行车调度优化研究
    4.1 客运走廊常规公交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
        4.1.1 车辆运载能力
        4.1.2 一般路段通行能力
        4.1.3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4.1.4 停靠站服务能力
    4.2 常规公交客运周转能力与发车频率关系模型
        4.2.1 公交专用道基本路段公交车辆交通流参数关系模型
        4.2.2 公交车辆交叉口延误分析
        4.2.3 公交车辆站点停靠延误分析
        4.2.4 常规公交发车频率与客运周转能力关系模型
    4.3 常规公交系统客运周转能力变化规律
        4.3.1 停靠站泊位数
        4.3.2 道路设计速度
        4.3.3 信号交叉口绿信比
        4.3.4 设置多个公交停靠站
    4.4 考虑道路资源竞争的客运走廊常规公交调度优化模型
        4.4.1 优化目标
        4.4.2 常规公交系统的前期处理
        4.4.3 目标函数的计算方法
        4.4.4 模型的约束条件
        4.4.5 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学府路道路及公共交通建设运营现状
        5.1.1 学府路现状调查
        5.1.2 学府路道路基本情况
        5.1.3 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建设情况
        5.1.4 学府路常规公交系统建设情况
    5.2 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及行车调度优化
        5.2.1 常规公交停靠站分布优化
        5.2.2 常规公交行车调度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多模式公交网络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交需求分析
        2.1.1 上车站点识别
        2.1.2 下车站点推算
    2.2 公交网络设计与优化方法
        2.2.1 单一模式公交线网设计与优化
        2.2.2 多模式公交线网设计与优化
        2.2.3 基于多方博弈的公交系统建模方法
    2.3 公交网络客流分配
        2.3.1 共线问题
        2.3.2 考虑拥挤效应的公交分配模型
        2.3.3 基于时刻表的公交分配模型
        2.3.4 国内相关研究
    2.4 需求响应型公交线路设计与优化方法
        2.4.1 需求响应型公交
        2.4.2 定制公交
        2.4.3 国内相关研究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交需求分析方法
    3.1 研究背景和目标
    3.2 城市公交基础数据结构与预处理
        3.2.1 公交系统基础数据结构说明
        3.2.2 数据预处理
    3.3 公交乘客上车站点识别方法
        3.3.1 公交到站时间推算方法
        3.3.2 乘客上车站点识别算法
    3.4 公交乘客下车站点推断方法
        3.4.1 公交出行链定义和特征
        3.4.2 基于出行链的乘客下车站点推断方法
    3.5 实证案例
        3.5.1 数据介绍
        3.5.2 OD矩阵推断准确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式公交系统枢纽选址-线路设计方法
    4.1 研究背景和目标
    4.2 公交枢纽选址问题基础理论
        4.2.1 公交枢纽的形成与功能
        4.2.2 公交枢纽选址基本原则
        4.2.3 枢纽选址问题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
    4.3 枢纽选址-线路设计问题描述
    4.4 LRP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
        4.4.1 LRP基本模型
        4.4.2 两阶段HFRS启发式算法
        4.4.3 连续型HLP的聚类算法
    4.5 数值算例
        4.5.1 最优枢纽选址和线路设计结果分析
        4.5.2 聚类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心辐射型多模式公交网络设计方法
    5.1 研究背景和目标
    5.2 轨道交通枢纽站点选取
    5.3 公交线路设计方法
        5.3.1 公交线路设计原则
        5.3.2 公交线路设计算法
    5.4 公交线路发车频率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
        5.4.1 上层模型
        5.4.2 下层模型
        5.4.3 求解算法
    5.5 数值算例
        5.5.1 小型公交网络
        5.5.2 Mandl公交网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方博弈的公交网络优化建模方法
    6.1 研究背景和目标
    6.2 基于多方博弈的公交网络模型框架
        6.2.1 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中的多方博弈关系
        6.2.2 政府与公交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6.2.3 基于三方博弈的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6.3 基于多方博弈的公交票价结构优化模型
        6.3.1 公交网络表述方法
        6.3.2 单一票制与多级票制
        6.3.3 公交票制解析模型和对比分析
        6.3.4 基于OD距离的分线性公交票制
        6.3.5 公交最优定价模型
    6.4 求解算法
        6.4.1 人工蜂群算法基本原理
        6.4.2 人工蜂群算法具体步骤
    6.5 数值算例
        6.5.1 最优票价结构和客流分配结果分析
        6.5.2 灵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需求响应型定制公交线路设计方法
    7.1 研究背景和目标
    7.2 问题描述
    7.3 优化模型和算法
        7.3.1 动态阶段
        7.3.2 静态阶段
    7.4 数值算例
        7.4.1 随机生成乘客需求
        7.4.2 结果分析
        7.4.3 灵敏度分析
    7.5 应用案例
        7.5.1 结果分析
        7.5.2 灵敏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8)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面公交需求特征分析方法
        1.2.2 地面公交布设区域确定
        1.2.3 地面公交站点布设方法
        1.2.4 地面公交线路或线网设计与优化方法
        1.2.5 既有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特征分析
    2.1 社区公交的分类与功能定位
        2.1.1 社区公交的分类
        2.1.2 社区公交的功能定位
    2.2 社区公交线路特征分析
    2.3 社区公交接驳特征分析
        2.3.1 社区公交客流时间分布特性
        2.3.2 社区公交客流空间分布特性
    2.4 社区公交布设影响因素分析
        2.4.1 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的影响
        2.4.2 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布设区域划分
    3.1 基于复杂网络的公交网络特征分析
        3.1.1 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3.1.2 节点度与节点度分布特征
        3.1.3 节点强度与强度分布特性
        3.1.4 平均路径长度
        3.1.5 聚类系数
    3.2 基于轨道站点可达性的线路布设区域确定
        3.2.1 社区划分方法
        3.2.2 轨道站点可达性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站点布设方法
    4.1 社区公交乘客出行链分析
    4.2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公交需求点识别技术
        4.2.1 假设条件及数据采集
        4.2.2 通勤轨道站点及公交站点识别
        4.2.3 通勤公共自行车站点识别
        4.2.4 社区公交需求点识别
    4.3 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站点选取方法
        4.3.1 社区公交站点服务范围
        4.3.2 社区公交需求量化方法
        4.3.3 社区公交候选站点选取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社区公交线路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约束条件
    5.3 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5.3.1 线路优化问题分析
        5.3.2 社区公交线路路径求解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市元和高新区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案例应用
    6.1 元和高新区公共交通现状特征
        6.1.1 公共交通网络特征
        6.1.2 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特征
    6.2 元和高新区社区公交布设区域划分
        6.2.1 元和高新区社区发现
        6.2.2 轨道站点可达性评价
    6.3 社区公交站点布设方案
        6.3.1 社区公交需求点识别
        6.3.2 社区公交候选站点集确定与需求量化
    6.4 轨道接驳行社区公交线路布设方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启示
    1.3 理论问题的提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灵活公交系统产生及发展历程研究
        1.4.2 灵活公交系统分类及相关研究现状
        1.4.3 灵活公交系统营运策略及建模方法
        1.4.4 灵活电动公交电能补给模型研究
        1.4.5 灵活公交系统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1.4.6 研究总结及本文切入点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考虑乘客支付意愿的灵活路径公交系统优化模型
    2.1 引言
    2.2 基于预约数据的营运系统模型
        2.2.2 模型参数
        2.2.3 建模过程
    2.3 基于实时数据的营运系统模型
        2.3.2 模型参数
        2.3.3 建模过程
    2.4 求解方法
    2.5 案例研究
        2.5.2 案例数据准备
        2.5.3 预约模式案例分析
        2.5.4 实时模式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站点动态分级和差异定价的灵活公交模型
    3.1 引言
    3.2 调度方法介绍
        3.2.2 模型参数
        3.2.3 公交站点等级划分方式
    3.3 站点动态定价模型
        3.3.1 建模过程
        3.3.2 求解过程
    3.4 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间断往复式线路长度灵活公交模型
    4.1 引言
    4.2 系统运行模式
        4.2.1 建模过程
        4.2.2 求解方法
    4.3 案例研究
        4.3.2 时间对比
        4.3.3 灵敏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胶囊车系统的车辆容量灵活公交模型
    5.1 引言
    5.2 系统介绍
        5.2.2 示例解释
    5.3 建模过程
        5.3.1 参数定义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求解过程
        5.4.1 双线性模型
        5.4.2 线性模型
        5.4.3 近似过程误差分析
    5.5 对比系统
    5.6 案例分析
        5.6.2 市内交通案例
        5.6.3 高速公路案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换电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能补给模型
    6.1 引言
    6.2 共享换电系统模型
        6.2.2 系统介绍
        6.2.3 符号和基本假设
        6.2.4 问题描述
        6.2.5 建模过程
        6.2.6 对比系统
        6.2.7 案例分析
        6.2.8 应用分析
    6.3 动态无线充电路段模型
        6.3.2 系统介绍
        6.3.3 符号和基本假设
        6.3.4 问题描述
        6.3.5 建模过程
        6.3.6 案例分析
        6.3.7 应用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本文各章节模型特点比较
附录 B-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布局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公交网络拓扑结构特性研究
        1.4.2 公交站点分级与枢纽站点识别
        1.4.3 公交网络鲁棒性分析
        1.4.4 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研究
        1.4.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多模式公交供给特征与网络布局结构发展趋势
    2.1 城市公交方式分类与供给特征
        2.1.1 城市公交方式的类别划分
        2.1.2 典型公交方式的供给特征
    2.2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界定与层级特征
        2.2.1 城市多模式公交系统与网络的界定
        2.2.2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层级划分及功能定位
    2.3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发展动因与限制
        2.3.1 政策导向
        2.3.2 出行需求
        2.3.3 制约因素
    2.4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布局结构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研究
    3.1 增广Space L网络模型
        3.1.1 网络的图论基础
        3.1.2 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不足
        3.1.3 网络图模型构建
        3.1.4 网络的矩阵表示
    3.2 公交网络拓扑结构表征指标
        3.2.1 节点的度、强度及其分布
        3.2.2 PageRank与加权PageRank
        3.2.3 最短距离与平均最短距离
        3.2.4 节点介数与边介数
    3.3 案例分析
        3.3.1 公交网络模型构建
        3.3.2 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枢纽站点识别方法研究
    4.1 枢纽站点的界定
    4.2 Hub指数及其计算模型
        4.2.1 Hub指数的定义
        4.2.2 Hub指数计算模型
    4.3 站点分级与枢纽站点识别方法
    4.4 案例分析
        4.4.1 Hub指数计算
        4.4.2 站点分级与枢纽站点识别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脆弱点甄别与鲁棒性分析
    5.1 脆弱点与鲁棒性的界定
    5.2 脆弱点甄别与鲁棒性分析方法
        5.2.1 测度指标选取
        5.2.2 攻击策略设计
        5.2.3 攻击试验实现
    5.3 案例分析
        5.3.1 脆弱点甄别
        5.3.2 鲁棒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研究
    6.1 布局均衡性的界定与研究思路
    6.2 P-R二分网络模型
        6.2.1 二分网络概述
        6.2.2 P-R二分网络模型构建
        6.2.3 P-R二分网络矩阵表示
    6.3 公交网络道路依赖性表征指标
        6.3.1 线路依赖性
        6.3.2 运能依赖性
    6.4 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测度方法
        6.4.1 基于Gini系数的测度
        6.4.2 基于Atkinson指数的测度
    6.5 案例分析
        6.5.1 数据提取与模型构建
        6.5.2 公交网络道路依赖性分析
        6.5.3 公交网络布局均衡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创新之处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基于系统总成本最小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微循环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D]. 高斌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城市化进程中公交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贺韵竹.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基于改进PSO算法的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D]. 于航.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资源约束的大站公交组合调度优化研究[D]. 胡天赐.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D]. 程刚.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竞合关系的客运走廊公交停靠站分布及行车调度优化[D]. 张恩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多模式公交网络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黄迪. 东南大学, 2020(01)
  • [8]轨道接驳型社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D]. 刘珊珊. 东南大学, 2020(01)
  • [9]灵活公共交通系统营运调度模型与方法研究[D]. 裴明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布局结构特性研究[D]. 金英群.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基于最小系统总成本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