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台风和江淮梅雨暴雨是我国非常典型的两类气象灾害。目前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正常台风的预报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对于突然加强的台风的预报还存在很大问题,我国和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然而台风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复杂性,至今还未能完全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还需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江淮梅雨暴雨也得到了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梅雨天气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我们也未能清楚地了解其规律,还有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去做。 由于涡旋合并与台风、梅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在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框架内,利用f平面正压涡度方程模式,数值地研究了涡群中双涡相互作用的问题,对比了弱环境流与涡群环境流两类条件下双涡作用的异同。指出:弱环境流条件下双涡合并的过程,在涡群环境条件下不再存在;同时,涡群环境流的引进可使涡强度显著增强。 其次由于云团合并与涡旋合并两者相当,因此云团合并或涡旋合并过程,可能在强暴雨中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3年7月每日4个时次的1°×1°NCEP风场、湿度场、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8日至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的涡旋合并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上空的中尺度涡旋合并与此次暴雨过程密切相关。涡旋合并使得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使得垂直速度、水汽输送、湿螺旋度加强,从而导致暴雨增幅。(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维持,强上升气流所携带的水汽和能量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有利于暴雨的维持。(3)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涡旋特征和轨迹演化的可视化研究[J]. 计算机时代 2020(02)
- [2].北太平洋涡旋对基于细尺度参数化的海洋内部混合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20(02)
- [3].超短涡旋脉冲产生方法研究进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0(05)
- [4].可持续性涡旋的产生与测量[J]. 物理实验 2020(05)
- [5].基于流场分析的变截面涡旋齿的强度分析[J]. 流体机械 2020(05)
- [6].非经典涡旋光束在高数值孔径系统中的传播特性[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04)
- [7].涡旋压缩机新型渐变壁厚涡旋齿的设计和工作特性研究[J]. 流体机械 2018(12)
- [8].海洋涡旋自动探测几何方法、涡旋数据库及其应用[J]. 海洋科学进展 2017(04)
- [9].基于二维超表面的多通道涡旋光束技术[J]. 光电工程 2017(03)
- [10].高功率涡旋光束产生方法研究进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07)
- [11].磁涡旋极性翻转的局域能量[J]. 物理学报 2016(21)
- [12].涡旋——大海的探戈[J]. 地理教育 2011(06)
- [13].大海的探戈——涡旋[J]. 百科知识 2010(18)
- [14].共轴双涡旋声束形成离轴多涡旋的定位[J]. 声学学报 2020(01)
- [15].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尺度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16].涡旋激光阵列产生技术研究进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0(09)
- [17].基于卫星高度计和浮标漂流轨迹的海洋涡旋特征信息对比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9(04)
- [18].基于紧凑比率的海洋涡旋提取方法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09)
- [19].涡旋电磁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 微波学报 2018(02)
- [20].高阶相干涡旋和光涡旋的动态演化和传输轨迹[J]. 光电子·激光 2016(07)
- [21].涡旋压缩机涡旋齿温度分布与变形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6(11)
- [22].光学涡旋应用于微测量的研究进展[J]. 激光杂志 2015(06)
- [23].大海的探戈——涡旋[J]. 科学24小时 2010(10)
- [24].涡旋态参与的约瑟夫森效应[J]. 江西科学 2014(04)
- [25].自散焦非局域非线性材料中的光学涡旋孤子[J]. 物理学报 2013(04)
- [26].环形涡旋光干涉叠加形成复合涡旋光的特性研究[J]. 山东科学 2013(02)
- [27].平面涡旋光叠加形成复合涡旋的理论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8].涡旋纹与涡旋结构的发生与演化[J]. 大舞台 2012(03)
- [29].涡旋泵涡旋齿的压力和温度场模型[J]. 化工机械 2011(05)
- [30].浅谈中国古代涡旋纹造型的演变与发展[J]. 美术教育研究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