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构建研究](https://www.lw50.cn/thumb/6aa460bfa7e23b36343d2e03.webp)
论文摘要
数字时代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向教育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其具体的体现就是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数字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纯粹数字学习的效果并不如人们预料得那样好,于是整合两种学习方式优势的混合学习应运而生。反观混合学习从出现到发展的这些年,其研究与实践尚存一些矛盾或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现阶段的混合学习研究偏重于技术工具的开发与案例模式研究,导致总有新的工具诞生,但却缺乏有效的归类与梳理总结,总有各种情境下具体案例模式得以阐述,却很难被实践者简单借鉴。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最普通的教学实践者并非总是教学设计专家,他们设计纯粹的传统教学或纯粹的数字学习尚属困难,更遑论让他们驾驭两种学习并实现合理整合。这两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混合学习普及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研究摈弃“只见工具”的简单视角,运用模型方法替代传统的模式方法,将混合学习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系列学习活动加以审视,开展研究。研究者首先以活动理论为基础解析混合学习活动的要素、层次。其次,在前人对操作层面数字学习活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活动理论视角更新混合学习活动的分类依据,并运用这一分类依据,对已存在的活动(如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和本研究新设计的活动(如基于微博的互动讨论活动)进行分类。再次,在分析传统教学设计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学习设计过程所要考虑的要素、层次、活动三方面元素,构建适应于混合学习实践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的结构框架。最后,研究者使用三个处于不同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来演示运用模型设计混合学习活动的过程,透过不同渠道,研究者将模型与案例传递给一些一线的教师,通过沟通获得他们对模型的初步的侧面反馈意见与使用感受,并据此来证实本研究所构建之模型在实践中的可用性与合理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研究背景1.1.1 数字时代的来临1.1.2 数字化学习的兴起1.1.3 从数字化学习到混合学习1.2 研究问题的界定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2 概述2.1 模型构建的方法论2.1.1 模型方法2.1.2 模式方法2.1.3 对比分析2.2 概念界定2.2.1 混合学习2.2.2 活动设计模型2.3 研究综述2.3.1 国内研究2.3.2 国外研究3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3.1 活动理论3.1.1 活动理论的历史衍变3.1.2 活动理论对本研究的影响3.2 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3.2.1 认识论视域下的建构主义3.2.2 情境认知3.2.3 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对本研究的影响3.3 信息技术的哲学视角3.3.1 技术价值论3.3.2 混合学习活动工具的使用价值分析4 混合学习活动的要素与层次4.1 活动的要素4.2 活动的层次5 混合学习活动类型5.1 混合学习相对于学习者的分类观5.1.1 学习者风格、偏好、适应与能力培养的研究5.1.2 R2D2 模型与学习活动分类5.1.3 评述5.2 活动理论基础上的分类视角5.2.1 相对于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观5.2.2 相对于客观环境的分类观5.3 常见活动分析5.3.1 常见混合学习活动枚举与归类5.3.2 评述6 构建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6.1 教学设计模型6.1.1 ID1 肯普模型6.1.2 ID2 迪克—凯瑞模型与史密斯—雷根模型6.1.3 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6.1.4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与教学设计模型的关系6.2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6.2.1 活动基础要素分析6.2.2 活动策略制定6.2.3 活动评估与改进6.2.4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结构图7 案例分析与评价反馈7.1 案例一7.1.1 案例分析7.1.2 方案与考核表7.1.3 评述7.2 案例二7.2.1 案例分析7.2.2 方案与考核表7.2.3 评述7.3 案例三7.3.1 案例分析7.3.2 方案与考核表7.3.3 评述7.4 侧面评价与应用反馈8 结语8.1 关于模型8.2 关于混合学习附录与 CurtisJ.Bonk 教授、张珂副教授交流信件教师反馈信件来自某地区初中物理课教师的反馈来自某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反馈来自某地职业大学计算机课教师的反馈来自某所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反馈参考文献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混合学习论文; 混合学习活动论文; 活动设计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