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谭博军,陈斌,刘亚静,汪伟,李子森,汪营磊,肖川[1](2021)在《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成型》文中认为针对发射药、推进剂、炸药光固化3D打印技术,按照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方向,综述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概述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数字光处理技术、连续液面制造技术的成型原理以及工艺特点,分析光固化3D打印火炸药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光固化3D打印火炸药采用新型黏合剂的重要性,总结光固化黏合剂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对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指出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技术应按照火炸药的应用背景,对光固化3D打印火炸药用含能黏合剂设计与制备、黏合剂与固体填料表界面作用、工艺适配性、性能精细化表征进行系统化研究,为光固化3D打印技术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林超然[2](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文中指出面对以技术保护为导向的国际环境,摆脱技术依赖、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受限于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是社会技术构成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开发关键共性技术,能够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型集群发展、指导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选择、实现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并带动多产业协同升级。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主体缺位、搭便车等问题,导致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由追赶向超越转变之路。因此,通过科学手段识别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关键共性技术未来趋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对策建议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关键共性技术等概念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通过专利计量理论、共现理论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理论背景;基于国内外研究趋势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框架对本研究的总体逻辑思路做出解析。其次,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识别及预测的研究框架,设计了数据的采集思路,研究选择以专利数据作为技术信息来源,并以3D打印技术为例,构建了专利检索表达式获得3D打印相关专利数据,经过专利文本预处理以及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聚类,获得了3D打印技术主题类别信息以及时间趋势。再次,从动力因素、微观基础以及宏观表现三方面探讨了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并通过演化博弈仿真分析,验证了演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条件,得到3D打印相关技术主题的混淆关系以及转移关系,为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提供了分析基础。接下来,基于共现理论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识别框架,使用Viterbi算法识别专利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通过将技术主题的共类特征数值化,作为共性程度的度量,将技术主题节点在技术演化转移网络中的关键程度作为技术关键性的表征,并使用Page Rank算法衡量技术主题的关键性。应用该框架得到3D打印技术的关键性度量以及共性程度度量,进而识别得到3D打印技术领域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验证识别框架的准确性,将识别结果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所提出关键共性技术做以对比,对比显示识别结果相关程度较高。随后,结合LDA主题模型以及HMM模型,预测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趋势、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结构,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角度预测未来3D打印技术领域中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采用灰色预测、IPC分类号聚类方法作为对比,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且预测准确程度优于对比方法;通过随机剔除原始数据后重复实验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稳健性。最后,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等,强调国家扶持、中介服务专业化、技术共享、技术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我国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框架总体效果较好,识别精度高、预测结果准确且稳定性较高。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案例中,共得到31个技术主题,其中底座、降噪减震以及喷头技术是目前研发热点,激光粉末成型技术、可循环技术、彩色打印技术、打印头技术、义齿打印技术、打印过程中冷却散热技术、底座技术以及树脂光固化技术为3D打印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未来针对喷头、作业平台等技术主题的研究将逐渐减弱,而激光聚焦、打印头、彩色打印、可循环、物料/送料、控制以及义齿等技术主题,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研发焦点,是值得投入研发力量的重要研发方向。
孙薛[3](2019)在《3D打印新型外部支撑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简称FDM)是3D打印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熔丝必须沉积在已有支撑上,因此支撑决定着整个被成型件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本文以提高成型件支撑面的表面质量为目标,运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实验,使用平整度测量法测量实验试件的破损率,利用极差分析法中的因素趋势图得出综合目标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1B1C4D5,即喷嘴温度为190℃、运行速度为20mm/s、支撑间隔为20mm、散热风扇速度100%。在正交实验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得出四个工艺参数对被支撑面表面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为D(散热风扇速度)>B(运行速度)>A(喷嘴温度)>C(支撑间隔),其中影响极为显着的是D(散热风扇速度)。通过实验验证优选后的工艺参数组合的准确性,优选后的工艺参数对于其他快速成型系统,工艺参数值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常见零部件的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 10种典型模型,分别为悬吊面、悬吊边、悬臂结构、倾斜15°、倾斜30°、倾斜45°、凸柱面R、凸球面SR、凹柱面R、凹球面SR。总结出5种常见的支撑结构,分别为柱状支撑、直线支撑、树状支撑、十字壁板支撑和回形支撑。通过对支撑面优秀率、重量、耗时这三个因素进行实验,利用翻模硅胶测量法得出每个相应模型支撑面的优秀率,使用产品指标分析法建立度量重要性等级表,通过绘制直方图分析得出这十种典型模型进行3D打印时在壳体类部件和结构部件领域中更加适合的外部支撑类型。结论如下:悬吊面模型、十字壁板模型和倾斜15°模型无论是在壳体类部件还是结构部件成型中都适合线支撑。悬吊边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十字壁板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柱状支撑。倾斜30°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柱状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线支撑。倾斜45°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十字壁板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线支撑。凸柱面R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树状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线支撑。凸球面SR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树状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线支撑。凹柱面R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线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柱状支撑。凹球面R模型在壳体类部件成型中适合柱状支撑,在结构部件中适合柱状支撑。本文研究的结论应用到3D成型过程中,可进一步提高成型质量、工作效率和制件的适用率,对新产品研发中的模型制作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罗宇[4](2018)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工业生产技术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在机械产品的生产中,现阶段的主要技术就是利用材料成型和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当今的机械产品制造业中发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是当前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实现该技术的全面创新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在该行业的竞争力,同时促进国家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黄颖[5](2018)在《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变革的步伐日益加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涵盖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技术创新中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并不取决于所有技术的发展进程,而是依靠那些具有巨大潜力、可能影响未来技术走向的少数关键技术。如何有效地识别并追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已经成为技术管理领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关注的重要命题。本论文围绕技术管理领域中对于技术演化路径识别这一核心问题,以专利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文本内容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技术演化理论架构→技术演化中的生命周期识别→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领域与主题的变迁→技术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主路径分析”为研究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梳理技术演化的动因与理论依据。在明晰技术演化和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演化的四个理论基础(技术范式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技术组合理论和技术进化理论),探究了基于“需求拉动”和基于“技术推动”不同动因下技术演化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技术演化路径内涵的剖析以及相关概念(如技术路线图等)的辨析,为后续构建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提出基于引文网络演化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技术演化在不同的周期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内容和演化特征,分析技术生命周期是刻画技术演化路径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动态视角构建基于专利直接引用的引文演化网络,将引文网络中节点与引用关系的增长过程模拟成城市化形态发展进程,通过绘制历年累积专利引文网络结构演化,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特征和拟合曲线得到技术生命周期的时间范围。从动态的引文网络演化视角描述生命周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技术演化进程与特征,并且只关注那些存在专利引用的节点和连接弧,可以有效地减少由噪声数据和冗余数据引起的误判。第三,提出基于专利分类与专利文本的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演化分析方法。为避免由单一信息源无法准确发掘专利文献之间不同维度关联的缺陷,本论文基于技术专利分类号的共现关系构建共类分析网络,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来识别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技术子领域分布,追溯不同技术领域的兴起、发展与更迭情况;同时基于专利标题文本提取技术主题词,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配模型构建专利文档与技术主题的对应关系,从主题相似性角度追溯技术主题的新生、衍生、融合和消亡情况,最终实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技术领域的演化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剖析。第四,提出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方法。专利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技术之间的演进关系,本论文针对主路径分析的构建要素,提出基于专利家族而非单个专利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方法,提高了引文网络的规模和密度,从而发掘出更多潜在引用关系;通过区分专利审查员和发明人的引用权重,提高了重要专利被囊括在关键主路径上的可能性;构建全局视角下提取关键主路径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技术演化的发展脉络,避免因过度选择性遗漏重要技术发展分支。
李晓静,杨丰翔,刘保军[6](2015)在《典型快速成型技术的工艺分析与比较》文中认为介绍了快速成型技术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计验证、工艺性能验证与装配性能验证方面的作用;归纳了快速成型制造工艺的3个步骤,即前处理、分层叠加成型和后处理。选择目前主流的4种典型快速成型工艺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快速成型过程中的加工原理与工艺特点;对4种快速成型过程的应用领域、制造成本和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比较,找出了对原型精度影响较大的工艺因素和设备因素,有助于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快速成型加工方案的选择;分析了4种快速成型制造工艺的优点与缺点,指明了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
吴东昇[7](2015)在《多自由度激光堆积成型零件中心轴线的分层算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在传统的激光堆积工艺中,成型系统采用准三维的堆积模式,模型分层处理方式采用固定式沿着选定方向进行,对含大倾角、大悬臂和弯曲类等特征的复杂几何形体使用支撑结构来完成堆积工艺,常造成堆积精度降低和后处理困难的问题。所以,激光无支撑堆积成型技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而其中最重要核心要素是无支撑分层算法,因此对无支撑分层算法开展研究可为激光无支撑堆积成型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核心基础。本文针对基于多自由度激光堆积成型零件中心轴线的分层算法研究。该分层算法是基于五轴数控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直接堆积,以几何模型的中心轴线为分层的指导方向,分层平面始终沿着几何物体中心轴线的生长的垂线方向分布,根据几何形状的变化确定分层位置,在系统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的实现无支撑堆积。首先,依照基于多自由度激光堆积成型零件中心轴线分层的技术特点,介绍整个加工设备所需的基本模块,对一些需要改进的重要设备模块提出技术要求,选择出符合要求的设备模块,为实现该分层技术提供硬件设备的保障。分析传统激光堆积成型软件处理方式,深入解剖STL数据格式问题,选择无需格式转换的直接分层形式为实现高精度无支撑堆积的分层算法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分析现有分层模式和不同的层厚控制算法的差异性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几何图形,根据图中相对位置的几何关系,深入剖析悬臂结构的堆积机理,推算堆积悬臂结构不会发生下垂、坍塌的工艺参数之间关系;提出几何模型中心轴线的搜寻过程和模块化的方法,推导出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算法,并完成该算法的流程图。再次,创新性提出以“投影求补面积”的层厚控制方法推导出变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算法,以及根据混合中心轴线的斜率变化采用不同的分层算法实现对一般几何模型分层,并给出对应分层算法的流程图。最后,按照上述提出基于几何模型的中心轴线实现金属零件激光无支撑堆积的算法流程,利用Pro/E三维软件的建模以及一系列的操作实现对该算法可行性进行验证并加以实现。
殷挺峰,李伟[8](2014)在《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方向》文中认为文章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快速成型技术,归纳了当前快速成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
肖艳[9](2014)在《模具产业蕴藏巨大商机 未来高新科技掘金蓝海》文中研究表明模具在机械制造加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具生产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塑料制品用量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塑料模具的比例就需要不断提高。因此,模具工业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即:模具企业产品发展将大型化、精密化、多功能复合化。着重阐述了模具产品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研究了发展适应高压成形工艺的气体辅助注射模具,同时指出了开发快速经济模具引起人们的重视。
黄晓艳[10](2013)在《科研要与产业化齐头并进——访昆山永年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永年》文中研究指明昆山永年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永年制造)在3D打印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作为一家年轻但研发实力雄厚的高科技公司,永年制造不仅在中国3D打印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还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把清华机械系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用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颜永年的话来说,3D打印是产业界自主创新的过程。主动出击,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快速实现产业化的能力是公司获得成功的根本。
二、论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固化成型原理 |
2 光固化3D打印在火炸药领域中的应用 |
2.1 光固化3D打印成型技术在发射药领域中的应用 |
2.2 光固化3D打印成型技术在推进剂领域中的应用 |
2.3 光固化3D打印成型技术在炸药领域的应用 |
3 总结与展望 |
(2)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基础及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专利文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2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3 关键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理论基础 |
2.2.1 专利计量理论 |
2.2.2 共现理论 |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3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及解析 |
2.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 |
2.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 |
3.1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方案设计 |
3.1.1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方案 |
3.1.2 专业术语识别方案 |
3.1.3 专利文献预处理方案 |
3.1.4 专利文献技术主题聚类方案 |
3.2 专利文献数据采集处理 |
3.2.1 案例产业选择 |
3.2.2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 |
3.2.3 专利文献预处理 |
3.3 专利文献数据技术主题聚类分析 |
3.3.1 LDA模型迭代次数确定 |
3.3.2 LDA模型主题数量确定 |
3.3.3 LDA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4 技术主题分类准确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及关键共性技术特征分析 |
4.1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分析 |
4.1.1 技术主题演变的微观基础 |
4.1.2 技术主题演变的宏观表现 |
4.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特征分析 |
4.2.1 技术主题共现主题词分布 |
4.2.2 技术主题混淆关系分析 |
4.2.3 技术主题转移关系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原则 |
5.1.2 关键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3 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4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1 关键技术主题识别 |
5.2.2 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结果评估 |
5.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数据来源 |
5.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 |
6.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构建 |
6.1.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假设条件 |
6.1.2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初始HMM建立 |
6.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实证分析 |
6.2.1 技术主题研发趋势预测 |
6.2.2 技术主题研发结构预测 |
6.2.3 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预测 |
6.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评估 |
6.3.1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评估 |
6.3.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稳健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国家制度层面对策 |
7.1.1 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 |
7.1.2 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 |
7.1.3 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 |
7.2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企业层面对策 |
7.2.1 企业应重视关键共性技术战略布局 |
7.2.2 以长期视角看待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
7.2.3 促进企业间关键共性技术共研共享 |
7.3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特定技术领域层面对策 |
7.3.1 攻克当前关键共性技术中的重点领域 |
7.3.2 布局未来关键共性技术中的新兴领域 |
7.3.3 增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多样性和长期性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图表目录 |
(3)3D打印新型外部支撑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流程 |
2 FDM成型件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1 影响熔融沉积成型工艺精度的因素 |
2.2 成型前处理产生的误差 |
2.2.1 三维数字模型转化为指定格式对精度的影响 |
2.2.2 分层处理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
2.2.3 支撑类型造成的表面误差 |
2.3 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
2.3.1 机器误差 |
2.3.2 熔融材料收缩变形产生的误差 |
2.3.3 工艺参数设置引起的误差 |
2.4 后处理产生的误差 |
2.5 本章小结 |
3 FDM工艺参数对支撑面表面质量的多目标参数实验优选 |
3.1 工艺参数优选实验设计 |
3.1.1 实验设备和材料的选择 |
3.1.2 实验试件设计 |
3.1.3 实验工艺参数的选择 |
3.1.4 正交实验设计 |
3.2 基于平整度的支撑面表面质量分析 |
3.2.1 平整度分析法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3.3 基于正交实验极差分析的多目标参数优选 |
3.3.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法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基于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的工艺参数影响程度分析 |
3.4.1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法 |
3.4.2 成型工艺参数的影响程度 |
3.5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FDM外部支撑的实验设计与研究 |
4.1 外部支撑优化实验设计 |
4.1.1 FDM打印支撑结构的必要性 |
4.1.2 实验试件设计 |
4.1.3 外部支撑设计 |
4.1.4 实验设计与分析 |
4.1.5 翻模硅胶测量法 |
4.2 基于产品指标的单目标参数优选 |
4.2.1 产品指标分析法 |
4.2.2 产品指标的建立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概述 |
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 |
(1) 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 |
(2) 非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技术 |
3.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技术发展方向 |
(1) 精确成型加工工艺 |
(2) 快速成型技术 |
4. 结语 |
(5)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目前研究与存在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
2.1 技术与技术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1 技术的概念 |
2.1.2 技术演化的概念 |
2.2 技术演化的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范式理论 |
2.2.2 路径依赖理论 |
2.2.3 技术组合理论 |
2.2.4 技术进化理论 |
2.3 技术演化的动因分析 |
2.3.1 基于“需求拉动”的技术演化 |
2.3.2 基于“技术推动”的技术演化 |
2.4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界定 |
2.4.1 技术演化路径的定义与内涵 |
2.4.2 技术演化路径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章 基于引文网络演化模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1 引言 |
3.2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与辨析 |
3.2.1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 |
3.2.2 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辨析 |
3.3 技术生命周期的划分 |
3.3.1 基于宏观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2 基于S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3 基于Hype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4 其他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4 技术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
3.4.1 基于成长曲线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2 基于专利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3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4 其他识别技术生命周期的方法 |
3.4.5 先前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的特点与不足 |
3.5 专利引文网络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5.1 专利检索策略制定与数据获取 |
3.5.2 专利信息提取与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3.5.3 专利引文网络中社区与连接弧指标计算与绘制 |
3.5.4 专利引文网络指标拟合曲线选取与拟合 |
3.6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6.1 增材制造技术的专利检索策略制定 |
3.6.2 基于引文网络的增材制造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
3.6.3 与传统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利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的识别与演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研究 |
4.2.1 不同专利分类体系的特征分析 |
4.2.2 基于DWPI手工代码的共类分析网络构建 |
4.2.3 基于改进Girvan-Newman社区发现算法的技术子领域识别 |
4.2.4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领域演化分析 |
4.3 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研究 |
4.3.1 文本信息内容的提取与预处理 |
4.3.2 基于层次术语集的LDA主题聚类识别 |
4.3.3 主题演化关系的类型分析与判别 |
4.4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领域与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
4.4.1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分析 |
4.4.2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与分析 |
5.2.1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 |
5.2.2 传统主路径分析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
5.3 基于专利家族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5.3.1 不同专利引文网络的构建要素 |
5.3.2 专利家族视角下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5.4 基于引证相关度加权调节的主路径研究 |
5.4.1 节点连接弧权重的确定 |
5.4.2 主路径搜寻方法与方向的确定 |
5.5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与分析 |
5.5.1 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
5.5.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知识产权机构专利文献类型识别代码 |
附录2 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曲线) |
附录3 增材制造技术细分领域主要DWPI手工代码信息 |
附录4 增材制造技术各阶段技术主题的TFIDF数值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典型快速成型技术的工艺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 |
2 基本原理与步骤 |
3 典型快速成型工艺方法 |
3.1 立体光固化 |
3.2 叠层实体制造 |
3.3 选择性激光烧结 |
3.4 熔融沉积成型 |
4 影响精度的工艺因素 |
5 发展方向 |
6 结语 |
(7)多自由度激光堆积成型零件中心轴线的分层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简介 |
1.2.1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 |
1.2.2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 |
1.2.3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 |
1.3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激光快速成型系统 |
2.1 激光快速成型系统的构成 |
2.2 多自由度激光堆积硬件设备选择 |
2.2.1 激光堆积设备的整套系统简介 |
2.2.2 系统设备主要部件的选择 |
2.3 软件处理流程 |
2.3.1 CAD模型的构造 |
2.3.2 模型数据的转化 |
2.3.3 模型数据检查、修复和完善 |
2.3.4 模型的分层处理 |
2.3.5 成型加工过程 |
2.4 CAD模型数据格式的选择 |
2.4.1 STL文件数据格式 |
2.4.2 STL格式规则 |
2.4.3 STL文件存在的不足 |
2.4.4 几何模型格式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堆积机理探究以及等斜率的分层算法研究 |
3.1 三维实体分层处理模式的选择 |
3.1.1 分层模式的分析 |
3.1.2 分层模式的选择 |
3.2 悬臂结构的堆积机理 |
3.2.1 悬臂结构的概念(广义) |
3.2.2 悬臂结构的判别 |
3.2.3 悬臂结构的堆积机理及不同的处理模式 |
3.3 基于中心轴线分层原理 |
3.3.1 中心轴线的定义 |
3.3.2 基于中心轴线的分层思想 |
3.4 零件中心轴线的搜寻 |
3.4.1 中心轴线的搜寻 |
3.4.2 几何模型的模块化处理 |
3.5 三维实体分层厚度控制模式 |
3.5.1 顶尖高度分层算法 |
3.5.2 曲率分层算法 |
3.5.3 面积差比率分层算法 |
3.5.4 体积差分层算法 |
3.6 基于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算法 |
3.6.1 单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过程 |
3.6.2 多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过程 |
3.6.3 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算法流程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零件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算法研究 |
4.1 变中心轴线斜率分层的基本思想 |
4.2 基于变中心轴线斜率分层算法的截面搜寻 |
4.2.1 基于变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位置搜寻 |
4.2.2 不等厚分层层厚控制机理 |
4.2.3 再分层过程 |
4.3 基于混合中心轴线斜率的几何模型的分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中心轴线分层算法的验证与实现 |
5.1 基于Pro/E5.0三维软件建模 |
5.2 几何模型的分层 |
5.2.1 等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 |
5.2.2 变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 |
5.2.3 混合中心轴线斜率的分层 |
5.3 分层截面信息的提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 |
1.1 原理 |
1.2 特点 |
2 熔融沉积技术 |
2.1 原理 |
2.2 特点 |
3 激光粉末烧结技术 |
3.1 原理 |
3.2 特点 |
4 叠层轮廓技术 |
4.1 原理 |
4.2 特点 |
5 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 |
5.1 研究新的工艺方法 |
5.2 新型低成本材料的使用 |
5.3 提高快速成型的精度 |
(9)模具产业蕴藏巨大商机 未来高新科技掘金蓝海(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具企业产品发展将大型化、精密化 |
2 发展多功能复合模具 |
3 模具产品发展数字化、信息化 |
4 发展适应高压成形工艺的气体辅助注射模具 |
5 开发快速经济模具引起人们的重视 |
6 结语 |
(10)科研要与产业化齐头并进——访昆山永年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永年(论文提纲范文)
3D打印要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
选择3D打印只是兴趣使然 |
源头创新不足或成瓶颈 |
企业是3D打印的主力军 |
四、论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炸药光固化3D打印成型[J]. 谭博军,陈斌,刘亚静,汪伟,李子森,汪营磊,肖川.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08)
- [2]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D]. 林超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3D打印新型外部支撑的设计与研究[D]. 孙薛.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J]. 罗宇. 当代化工研究, 2018(05)
- [5]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D]. 黄颖.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典型快速成型技术的工艺分析与比较[J]. 李晓静,杨丰翔,刘保军. 新技术新工艺, 2015(06)
- [7]多自由度激光堆积成型零件中心轴线的分层算法研究[D]. 吴东昇.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方向[J]. 殷挺峰,李伟.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4(23)
- [9]模具产业蕴藏巨大商机 未来高新科技掘金蓝海[J]. 肖艳. 特钢技术, 2014(01)
- [10]科研要与产业化齐头并进——访昆山永年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永年[J]. 黄晓艳.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