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疱疹病毒科中的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天鹅等水禽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分布,其预防和控制对于水禽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和实验室证实DPV弱毒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生物制剂,往往在免疫鸭后几小时就对机体产生一定程度保护力。现有关于DPV弱毒疫苗免疫发生机理的研究资料主要集中于系统免疫与免疫保护力的关系,忽略了特异性黏膜免疫在抵抗DPV强毒感染中的作用,难以全面揭示DPV弱毒疫苗免疫保护机理。而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system,MIS)是除了经典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外,存在于机体的另一种高度完整和调节完善的免疫系统。目前禽类MIS的研究较为缓慢,且大部分集中于鸡的黏膜免疫研究。为了全面系统了解鸭体内MIS的诱导机制,本研究将DPV弱毒疫苗经皮下注射、口服和滴鼻三种途径免疫20日龄鸭并在各组设立同居未免疫鸭后,对疫苗抗原在机体内的分布和增殖规律、免疫鸭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局部黏膜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为了解机体MIS对强毒感染的应答机制,本研究还对不同途径感染DPV强毒鸭进行了以上各方面研究。本研究同时应用ERIC-PCR技术对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鸭肠道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获得以下系列结果:1.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PV强、弱毒在感染鸭体内的定量检测分析表明: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疫苗均可在免疫后第12小时分布于鸭呼吸道、消化道和各免疫器官中并快速增殖,而DPV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顺序与免疫途径有密切关系:强毒力和弱毒力的DPV均对鸭免疫器官和肠道具有较强噬性。免疫鸭体内DPV弱毒含量于免疫后第24小时达到最高值后缓慢下降,提示DPV弱毒苗诱导的机体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抑制了鸭体内病毒的增殖。至免疫后第60天依然可在大部分免疫器官中检出低拷贝数DNA的DPV弱毒对持续诱导鸭免疫系统长时间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组同居未免疫鸭体内均可检出DPV弱毒,表明人工免疫鸭排出的DPV弱毒可感染同居鸭,这对加强机体免疫、诱导以非黏膜免疫途径(皮下免疫)免疫鸭产生黏膜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途径感染DPV强毒鸭体内病毒含量迅速增加直至感染鸭死亡或耐过。2.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实验鸭血液、胆汁、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的DPV特异性SIgA、IgG和IgM抗体消长规律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SIgA是DPV弱毒苗诱导鸭MIS中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体液免疫因子,IgM在所有受检体液中检出时间最早,IgG是系统免疫的主要体液免疫因子。不同途径免疫鸭除可在局部黏膜分泌液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SIgA、IgM和IgG抗体外,还可在黏膜远端产生特异性抗体,表明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苗可同时诱导鸭MIS和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ommon mucosalimmune system,CMIS);而DPV弱毒最早到达的黏膜位点处的特异性抗体检出时间最早、抗体滴度最高。免疫后第60天依然可在弱毒免疫鸭大部分受检样品中检出不同滴度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其中尤以肠道分泌液中的特异性SIgA和血液中的IgG抗体水平最高。不同途径感染DPV强毒鸭体内未检出或只检出较低滴度特异性抗体,表明包括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在内的鸭各组织样品的病理损伤直接影响机体特异性抗体的生成。3.应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实验鸭消化道、呼吸道和主要免疫器官组织石蜡切片中IgA+细胞变化规律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所有弱毒免疫鸭及其同居未免疫鸭各受检组织器官中IgA+细胞数量与对照鸭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最早检出DPV弱毒苗的组织局部黏膜中IgA+细胞数量最多。提示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苗均可诱导鸭体内IgA+细胞增殖,而免疫途径的选择对诱导鸭局部黏膜效应位点中IgA+细胞的增殖至关重要。免疫鸭肠道黏膜固有层中IgA+细胞数量为所有检测组织部位中最多,其中尤以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中最为明显,表明鸭肠道黏膜固有层是鸭MIS最主要的效应位点。所有免疫鸭及其同居鸭体内IgA+细胞数量增殖的动态变化与SIgA抗体滴度的变化规律相符,表明免疫鸭局部黏膜效应位点中IgA+细胞的增殖规律与特异性SIgA抗体滴度密切联系。不同途径感染DPV强毒鸭体内IgA+胞数量随着机体各黏膜组织部位病理损伤程度的加剧而迅速减少或出现轻微增加后再急剧减少。表面鸭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各黏膜组织部位的病理损伤直接影响IgA+细胞的生成及增殖。4.应用双抗原顺序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对实验鸭消化道、呼吸道和主要免疫器官组织石蜡切片中DPV+和CD3+细胞变化规律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DPV+最早可于接种后第1-3天在弱毒免疫鸭或强毒感染鸭体内检出,且不同毒力DPV均对各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较强噬性。所有弱毒免疫鸭及其同居未免疫鸭各受检器官中CD3+细胞数量均于免疫后第3-6天较对照鸭开始增加并于第15-21天达到数量峰值,其中口服免疫鸭体内CD3+细胞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最早,细胞数量最多。表明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均可诱导鸭体内CD3+细胞增殖,而局部黏膜中DPV弱毒最早检出的时间和增殖的速度决定该处黏膜免疫诱导位点和效应位点中CD3+细胞的水平。CD3+细胞主要聚居于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中,在气管黏膜固有层及免疫器官淋巴小节等部位也可见较多CD3+细胞。表明鸭局部黏膜固有层是机体MIS最大的效应位点;而肠道在诱导鸭黏膜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途径感染DPV强毒鸭体内各组织器官中CD3+细胞数量则随着机体各黏膜组织部位病理损伤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减少或略微增加后再剧烈减少。5.应用ERIC-PCR方法对DPV弱毒免疫鸭各肠段中菌群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健康正常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菌群结构较盲肠和直肠能够更早形成平衡稳定的微生态体系,而不同途径免疫DPV弱毒疫苗均对鸭肠道中菌群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途径免疫鸭十二指肠中菌群结构较其它肠段可更快与肠黏膜表面的DPV抗原和SIgA形成新的、平衡稳定的共存关系。免疫鸭肠道内菌群ERIC-PCR扩增优势条带比对结果均为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其中大肠杆菌、欧文氏菌、芽孢杆菌等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鸭体整个肠道组织中;乳酸杆菌、肠球菌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主要分布于肠道后段,特别是盲肠内。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型鸭瘟及其防控措施[J]. 今日畜牧兽医 2020(07)
- [2].鸭瘟的防治[J]. 今日畜牧兽医 2019(05)
- [3].试析新型鸭瘟及其防控措施[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9(06)
- [4].鸭瘟的防制[J]. 今日畜牧兽医 2019(07)
- [5].鸭瘟的流行与防控[J]. 福建畜牧兽医 2017(06)
- [6].鸭瘟防控[J]. 四川畜牧兽医 2016(12)
- [7].新型鸭瘟及其防控措施[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04)
- [8].“新型鸭瘟”流行病学及病原特性的研究[J]. 乡村科技 2016(08)
- [9].秋季鹅鸭瘟病的诊断与防治[J]. 中国畜禽种业 2016(09)
- [10].鸭瘟的防治与诊断[J]. 农业知识 2017(24)
- [11].鹅的鸭瘟病及其治疗[J]. 农村科学实验 2014(05)
- [12].新型鸭瘟的诊断与防治[J]. 农业知识 2010(30)
- [13].鹅鸭瘟病的防治[J]. 农村科学实验 2011(11)
- [14].一起临床疑似樱桃谷鸭鸭瘟的诊断报告[J]. 广西畜牧兽医 2019(02)
- [15].鸭瘟病例的诊断与紧急免疫疫苗的效果观察[J]. 中国兽医杂志 2018(12)
- [16].鸭瘟诊断及防控措施[J]. 江西农业 2019(12)
- [17].鸭瘟的防治[J]. 畜禽业 2019(08)
- [18].鸭瘟病的防治[J]. 农村百事通 2018(17)
- [19].秋季养鸭 严防鸭瘟[J]. 乡村科技 2016(28)
- [20].鸭瘟的防治措施[J]. 农村科学实验 2015(11)
- [21].肉鸭非典型鸭瘟的临床诊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10)
- [22].一例大雁鸭瘟的诊治报告[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4)
- [23].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2)
- [24].新型鸭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7)
- [25].鸭瘟的诊断与防制[J]. 养殖与饲料 2010(06)
- [26].新型鸭瘟的诊断与防治[J]. 畜禽业 2010(10)
- [27].新型鸭瘟的诊断与防治[J]. 畜禽业 2010(12)
- [28].浅谈鸭瘟病的防治[J]. 农业与技术 2009(06)
- [29].一例鸭瘟的诊治报告[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9(04)
- [30].鸭瘟的防治措施[J]. 养殖与饲料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