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始于1980年代末的民事司法改革,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这一系统工程着重于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民事审判方式进行现代性改造,因而对于传统的调解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之相伴的事实,一方面是几乎刚进入199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法院调解在案件数与结案率上的明显下降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审判制度的改革在平稳中逐年深化,程序保障之下,诉讼与审判逐渐成为纠纷解决的主导方式。这个剧烈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在变化最为突出的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一、二年里,人们对于法院调解制度的批判从未停止或间断过,且声音越来越强烈。有人不但痛斥这项制度的实践弊端,并对其存在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然而,法院调解却没有就此沉沦或消亡,反而在平稳而不间断的改革中持续发展。进入2002年以后,在仍未平息的批评与质疑中,法院调解迎来强势上升,各地法院平均调解结案率达到六成以上,却并没有引起诸如法律虚无主义再次蔓延之类的消极后果。大部分法官和当事人对调解解决纠纷持认可态度,这也使得在法律层面与社会层面上的法院调解制度的复兴几乎不言而喻。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法院调解在短期内经历的这种变化是迈向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文章着眼于对这个变化原因的分析,论证在非讼纠纷解决机制日渐多元化的当代,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时机已经来临。而毫无疑问的是,应当把握住这一时机,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一个当事人主义定位之下的新型法院调解制度,使其适应法制现代化的需求,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对于这一改革的分析,文章将从法官、当事人及社会各方对待制度本身的态度和认识的转变入手,去揭示法院调解强职权主义性质已经开始松动这一事实;然后通过介绍美、德等国ADR中的调解(和解)制度中表现上有所区别的当事人主义定位,以期吸收可为借鉴的制度内核。继而在这两个基础之上,论述一种可以在现阶段实现的全新的当事人主义定位理念,代替原有强职权主义成为而法院调解制度新性质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对新型制度的基本原则理念与基本程序设置的确立,力求将原有的调解制度改造为全新模式的效果。文章共分为四章,约3.5万字。第一章论述了从1988年以来的20年间,调解制度开始衰落继而复兴的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其中,对于最显著的表象,即调解案件数与结案率的变化,将引用当时的数据加以说明。通过第一章对于法院调解发展趋势变化原因的分析,证明法院调解制度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制度本身达到了一个新层次。在第二章中,文章分析将从当前趋势下当事人、法官、社会与调解制度自身的转变入手,各自展开分析,用以说明当前构建新型法院调解制度的时机的到来,此时刻逐步建立起以更高层次上的当事人主义为定位的新型法院调解制度,可谓一良机。另外,对于把握时机与非理性放大时机之间的关系,本章亦将作分析说明,以免矫枉过正的情况再度出现。第三章写在改革建立新型法院调解制度之前,是对以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强职权主义性质的基本回顾。同时,鉴于当事人主义本身并非一个通用标准,为求他山之石,本章还将简要介绍美、德两国围绕“当事人主义”这一命题所建立的调解(和解)制度。文章最后一章,则围绕着当事人主义新型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将从命题本身、基本原则、总体程序设置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保障机制等四方面对其进行总体论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段文波《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一文的评议[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2].对《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一文的评议[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3].对段文波教授《当事人主义》的评议[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4].对《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一文之评析[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5].法院证据调查与当事人主义[J]. 行政与法 2012(10)
- [6].评议段文波:《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7].私力救济和当事人主义视域下私人刑事调查法制化之必然性[J]. 晋中学院学报 2012(04)
- [8].刑事搜查制度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03)
- [9].关于段文的评议意见[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10].误读的司法民主——司法过程中的“超当事人主义”现象解读[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05)
- [11].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12].我国自认制度的完善[J]. 法制博览 2019(03)
- [13].评议意见[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14].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冲突与妥协——以日本刑事诉讼诉因制度为视角[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5].大陆法系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溯源——法国1806年《民事诉讼法典》基本思想与程序理论研究[J]. 学海 2008(03)
- [16].英美侦查主体之考察与启示[J]. 商 2015(50)
- [17].读后感[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18].浅论我国司法鉴定启动权[J]. 法制与社会 2009(06)
- [19].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限分配原理研究——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交错适用论[J]. 前沿 2010(19)
- [20].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J]. 当代法学 2016(03)
- [21].当事人主义与辩论主义的技术追问[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22].私人刑事调查法制化之必然性[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5)
- [23].评议意见[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6(02)
- [24].常识与理性:中国审判模式的可能向度[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5].我国家事审判改革路径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21)
- [26].日本人事诉讼中的调查官制度[J]. 法制博览 2017(07)
- [27].法国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变革[J]. 东南司法评论 2008(00)
- [28].证明过程的成本分析——以当事人主义刑事审判模式为对象[J]. 证据科学 2011(04)
- [29].法院与当事人的取证权之争——以台湾诉讼模式改革前后为观察视野[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30].探析我国执行和解的可行性——兼论执行难的解决思路[J]. 法制与社会 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