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45)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
【摘要】目的:了解自杀儿童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救治的自杀儿童的自杀原因,生活社会环境及自杀手段。结果:考试不理想12/26例,性格孤僻9/26例,父母离异17/26例。服药自杀占15/26例。结论:父母离异,性格改变,教育不当为自杀儿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自杀;儿童;心理;临床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38-02
【Abstract】ObjectiveUnderstandthePsychologicalstateofsuicidechildren,andgettheappropriateclinicalinterventionandprevention.Method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ausesofsuicide,livingsocialenvironmentandsuicidemeansinourhospitalfortreatmentofsuicidechildrenin2008-2014.Results12/26casesareduetopoortestscores,9/26casesareduetounsociable,17/26casesareduetotheparents'porce.Medicationsuicideaccountedfor15/26cases.ConclusionParents'porce,personalitychanges,impropereducationarethemainreasonforthesuicideofchildren.
【Keywords】Suicide;Children;Psychology;Clinical
自杀行为是某种心理状态下的一种自残行为,直接威胁小儿的生命。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及人们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其自杀心理的小儿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探讨其自杀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早期的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我院于2008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自杀患儿2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9.7~16岁,平均年龄13.6岁。
1.2自杀原因或诱因
考试成绩差受批评12例,与其表妹(哥)或恋人争吵7例,追求及因失眠而恐惧5例,威胁父母及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各1例。
1.3自杀者生活环境
均为独生子女,自幼生活条件优厚,平素性格内向,孤僻9例,好强好胜7例,畏惧困难5例,其中父母离异17例,谈恋爱5例。
1.4自杀手段
自服安定10例,最大量达300片,过量饮酒及自服有机磷农药各5例。上吊自杀2例,自服红花油、鼠药各1例,割手腕及自服除草剂各1例。
2.结果
26例小儿均于1~36小时内被家长或同学发现而急诊入院。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输液及特效解毒剂或止血等治疗,并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治愈24例,死亡2例。
3.典型病例
例1:女,14.1岁,5岁时父母离异,随父生活,喜欢玩耍,学习成绩差,1年前开始早恋,2天前因意见分歧与男友发生口角,遂自购安定100片一次性口服,次日再口服200片后步态不稳,神志恍惚,跌倒而急诊入院。入院时神志不清,BP9/6Kpa,心率60次/分,其它无异常发现。立即给予洗胃,大量补液等急救措施,1天后苏醒。经护士的开导,耐心的询问,了解到她一向性格倔强,并自幼因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而父亲经常在外赌博,很少关心、过问她,缺乏家庭温暖,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加之在校学习成绩差,经常被老师批评,各种压力下为寻求保护神——恋人,在与恋人生活中,入院前因小事而争吵,觉得世态炎凉,无人关心自己,不如死了,基于这种想法而自服安定。入院后,经护士耐心开导,交朋友,讲故事等手段,患儿认识到世间的真情在,决心不再自杀,安心学习。
例2:男,15岁,因自服除草剂30ml20小时入院。患儿父母感情不和,母亲有外遇,父亲多次以自杀相威胁,小男孩经常记在心里并憎恨母亲,入院前因母亲外出一夜未归,父亲又以吃“农药(止咳糖浆)”相威胁,患儿信以为真,遂自服除草剂30ml以了人生,希望父母能和好。入院后患儿谵妄,狂躁,并要求亲母亲的手,母亲信以为真,患儿突然咬住母亲食指不放,鲜血淋漓。入院48小时经洗胃、脏器支持、抗感染等治疗,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4.讨论
4.1自杀儿童的心理特点
本组26例均属少年、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儿童,结合其病史特点,分析其心理特征为:(1)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包括忧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几癔症等[1]。由于学习压力大,使一些平素胆小、敏感、爱面子的孩子容易产生消极行为。企图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表现为行为的冲动性,本组例患儿因与其家人或恋人争吵后冲动性寻求死亡。(2)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常表现为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认为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温暖和快乐。(3)过度自尊,性格内向,本组6例儿童因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因此在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后认为不成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差。(5)敌意对社会,尤对周围的人群有深刻的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6)追求刺激,本组3例儿童听同学说服过量安定或过量饮酒可出现“梦幻”式的“仙境”而试用。
4.2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青春期这一儿童特殊阶段,从心理角度出发进行心理护理,包括(1)让患儿认识、相信医务人员;(2)让患儿感到“有关心”、“有同情”、“有理解”,让他(她)获得一种社会的心理支持;(3)让患儿明白生活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减少对别人、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4)有针对性的利用历史故事,相关事件进行交谈;(5)从反面事件进行教育、规劝;(6)与患儿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给予患儿心理支持。
4.3防范措施
4.3.1管教小儿模式转变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追求“民主”、“自由”的生活,而相反,封建社会传统的“家族”式教育仍存在。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一父(母)的孩子逐渐增加,家庭的不幸,往往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的痕迹造就了小儿行为异常[2]。本组父母离异或不全的家庭患儿达17例,占65.4%,应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此外,一些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下一代有所作为,额外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逼着孩子争名次,争分数,而对小儿产生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我们父母应客观看问题,让小儿有一个宽松的愉快的生活环境。学生自杀是一种社会各界关注和深思的话题,儿童心理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过激行为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学龄儿童。由于老师和家长与他们沟通少,使他们心中郁闷不能及时排除,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造成心理变形,产生极端行为。
4.3.2建立信心、自爱心教育小儿具有自信、自强及自爱心,使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多样性及我趣味性,使他们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以便在困难面前不会束手无策。
4.3.3严格有效的心理支持及暗示疗法本组小儿正处于过渡到青春期阶段,逐步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熟,但往往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容易在客观现实与想象不符时遭受挫折打击,从此萎摩不振,强烈的自尊转化为自卑自弃,若处理不当容易走极端。在与异性交往中也会因激情冲动而超越正常友谊界线,若父母、老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往往容易感情事,影响学习及心身健康。青春期小儿相象力丰富,抽象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当不能满足时,往往容易靠想象或药物来达到“美妙”幻境[3]。对于心理缺陷的患儿应适当给予心理支持及暗示疗法。本组因失眠、恐惧不能入睡大量服用安定2例患心理暗示支持包括使用帮助入睡的药物并结合心理“满足”性语言诱导,患儿很快接受了医务人员的治疗,并治愈出院。因此,我们应该与他们交知心朋友,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及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满足部分合理的要求、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友好地给予耐心开导,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宇辉,陶芳标,胡传来等.青少年亚健康对自杀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9,4:295-297.
[2]单松.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干预机制分析[J].华章,2010,23:345-347.
[3]朱慧丽.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N].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7:278-280.